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人群预防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 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 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 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个体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 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 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鼠唾液等排出体外后干燥,可以污染灰尘飘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空气后即可被传染而得病。
2.病从口入:进食被鼠粪、鼠尿污染的食物后也可传染而发病。
3.接触传染: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皮肤的细微损伤,不易察觉,只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病毒即可由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发病。
4.螨传播:螨是一种寄生于老鼠皮毛中的寄生虫,当野鼠生病后,螨叮咬鼠吸入带有病毒的鼠血,当带病毒的螨离开老鼠后,再咬人时即可将病毒带入人体,引起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减轻外渗和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积极补容,注意纠酸。
3.少尿期 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 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6.合并症治疗
二、中医治疗
根据不同的症状用不用的方法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 或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这些融合细胞中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3.血液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4)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4.特殊检查
(1)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2)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 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新近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4)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约50%左右患者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2.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表现,此外高血钾时出现T波高尖,低血钾时出现U波等。
3.眼压和眼底:部分患者眼压增高,眼压明显增高者常预示为重症,脑水肿患者可见视盘水肿和静脉充血,扩张。
4.胸部X线:约30%患者有肺水肿,淤血表现,约2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预防
(1)疫情监测
由于新痊区不断扩大,因此应该做好鼠密度、鼠带病毒率、易感人群等的监测工作。
(2)灭鼠
防园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根本性措施。在流行地区可以来用毒鼠、捕鼠、培鼠洞等综合措施,组织开展大面积的灭鼠活动。
(3)灭瞒、防蛹
在秋季灭鼠的同时可用杀虫剂进行灭螺。
(4)搞好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煮熟后才能吃.
(5)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患者的血、尿和鼠的尸体及其排泄物等,都应该进行消毒处理,防正污染环境。对死鼠要妥善处理,可以深埋或焚烧。
(6)在野外工作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7)接种出血热疫苗
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特异性手段。应该在发病乡、镇、街道、学校、工地和营房等高危人群中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进行,有禁忌证者严禁接种,过期疫苗不能使用。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
出血热是一种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疾病,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对之掉以轻心,相反的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性。因此,不少人都会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出血热传染吗?据相关专家介绍,出血热确实是会传染的,而且其传播途径有很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小编特意为大家总结了关于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出血热传染吗?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专家说:它的主要传播来源为动物,而且出血热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以及唾液、尿、便排出。不仅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已经确认了的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 被已经感染的动物咬伤或者其血液、唾液等直接接触人体的伤口也会导致传染
2.呼吸道传播 由于吸入鼠排泄物尘埃而受染。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解答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还提示我们日常要经常清理室内卫生,防止有鼠的排泄物遗留
3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4.垂直传播 在孕妇的胎肺、肝、肾中可以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的上述器官组织中也可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这些现象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对于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是肯定的。同时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它传播的具体途径,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同时也应该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普及关于出血热传染吗这类问题的知识。
出血热流行病学是什么
一、传播范围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较广,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原苏联、苏兰、丹麦、瑞典、挪威、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瑞士、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等。我国于3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年来几遍及全国各地。
二、传染源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欧洲棕背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此外,黄胸鼠、小家鼠、巢鼠、普通田鼠等亦可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
近年来已在猫、狗、猪、兔、臭鼩鼱等动物体内检出流行性出血热毒或抗原。此外,在青蛙、蛇及鸟类也检出EHFV,说明流行性出血热毒的宿主动物范围较广。要注意通过鸟类远距离传播流行性出血热毒的可能。由于臭鼩鼱、猫等为自然带毒动物,故在疫区不宜提倡养猫。
三、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迄今还未完全阐明。可能有以下两种。
1.虫媒传播: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媒介之一。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革螨通过叮咬吸血可在鼠间传播,也是鼠-人之间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途径之一。韩国李镐汪等对革螨传播作用作了研究,未能证实上述结果。有人提出恙螨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媒介,并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毒。
2.动物源传播: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通过带毒的鼠排泄物可传播流行性出血热,已引起重视。
(1)呼吸道传播:黑线姬鼠感染后第10天,其唾液、尿和粪便开始有病毒排出,尿排毒时间可长达1年以上。带毒的排泄物可污染尘埃,人经呼吸道吸入后可引起发病。
(2)消化道传播:摄入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发病者已有报道,也有进同一食物而引起人大批发病的事例。病毒可通过破损的口腔粘膜进入体内引起发病。
(3)接触传播:由感染鼠的排泄物或病员血标本污染破损皮肤、粘膜而感染引起发病的报道已引起重视,但此种感染机会毕竟较少,不能作为主要传播途径。
此外,还发现在患病孕妇的流产死婴的肝、肾、肺等脏器内,以及疫区黑线姬鼠、褐家鼠等的胎鼠中,也均分离到流行性出血热毒。说明流行性出血热毒可经胎盘垂直传播,鼠间病毒垂直传播对保持自然疫原地有一定意义,但在人间其流行病学的意义较小。
综上可见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可通过多种途径,但究竟以何者为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V)引起的,以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我国是世界上受 HFRS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隐性感染率为2.5%~5.7%,为重疫区。HFRS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家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3~5月份,姬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份,混合型疫区流行高峰在春、冬季。高危人群主要为疫区青壮年农民。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理改变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野外作业工地如何预防出血热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等特点。由于老鼠是主要传染源因而该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及野外工作人员聚居地区,主要发病人群是农民和野外工作者,因而做好防鼠、灭鼠工作是预防出血热的关键。
野外作业工地的预防措施:
水利、农垦、国防、桥梁、铁路等野外作业工地,在施工前均应进行流行病学侦察和疫源的监测,如属出血热疫区或可疑疫源地,必须采取预防性措施,事先做好灭鼠防病工作。
(一)施工前应开展灭鼠工作,鼠密度应控制在3%夹次以下。如工地内发现螨类,还应采取灭螨措施。
(二)建立工棚时,应选择地势高、干燥和向阳的地方,工棚要搭成“介”字形,粮仓和厨房应与工棚分开搭盖。
(三)在野外施工时,尽可能不住工棚。必须搭工棚住宿时,住宿工棚亦应单独搭盖,架高床铺(铺面距地面不应低于0.5米),铺不靠墙,铺下不放杂物和食品。铺草要喷洒杀虫药物,经常翻晒。宿舍、工棚应保持干燥、无鼠、无螨。
(四)应搞好工地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
(五)搞好宣传和培训,抓好防治出血热的“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措施。
每年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人们需加强防范意识,冬季预防出血热措施,灭鼠、防鼠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
流行性出血热应该如何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对对紫外线、乙醇和碘酒敏感;对氯仿、丙酮等脂溶剂和去氧胆盐敏感。4~20℃温度下相对稳定,高于37℃及pH5.0以下易灭活;56℃ 30min或100℃ 1min可灭活。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皮肤黏膜出血及肾脏损害等。该病病毒可以侵犯人的多个器官和系统,目前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确诊后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消毒。与病人有过接触者,发现不适,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专家提示:
(1)强调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
(2)发现有死老鼠应深埋或焚烧,接触死老鼠时应戴手套或使用器具;
(3)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摆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将食物污染;
(4)野外作业时要注意灭鼠,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
(5)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