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虫的药用价值
斑蝥虫的药用价值
斑蝥喜群体栖息和取食,每年春季开始孵化,危害大豆、花生、茄子、棉花
等作物的叶、芽及花等器官,分布甚广,中国各地几乎均有,在庄稼叶上产卵繁殖,它是一种害虫。
同时还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巨著中称斑蝥性味辛、寒有大毒,有主治寒热、鬼疰盅毒、鼠瘘、疮疽、蚀死肌、破石癃、血积、伤人肌、治疥癣、堕胎、治瘰疬、通利水道、疗淋疾、傅恶疮瘘烂、治疝、解疖毒,治狂犬病等功效。
现代科学研究,斑蝥素对治疗恶性肿瘤、皮肤病、白癜风及顽癣有特效,同时对斑秃还有毛发再生的功效,对病毒性肝炎亦有较好抑制作用,因其有毒,临床一般提倡以外用为主,一个患者身患牛皮癣,花了几万元不能治愈,后用斑蝥和酒精泡制,小面积涂抹,然后扩大外用,药到病除。上述属民间流传小偏方,因人而异,还是谨遵医嘱。
三七粉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活血的药物
三七粉不能和活血的药物一起食用。
三七粉有促凝血的作用,食用可以促进出血点止血,因此此时食用活血的药物,会加重出血的情况,影响三七粉的药效,因此不适合一起食用。
常见的活血的药物有:干漆、刘寄奴、虻虫、水蛭、蜣螂、斑蝥、三棱、莪术等。
斑蝥的毒性及功效
药理作用
①发泡作用
斑蝥(主要是其所含的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曾用作抗刺激药。其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遗留疤痕。对粘膜或皮肤创口,则其作用较为剧烈。亦较难痊愈。口服毒性颇大,可引起肠胃炎及肾炎;特别是肾脏及泌尿道,对斑蝥素很敏感,小量可扩张肾小球,中毒量主要伤害肾小管。斑蝥素易自肠胃道吸收,皮肤也能吸收少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泌尿道受刺激可产生尿急、疼痛等症状(如使尿呈碱性,增加其溶解度,可减轻其刺激症状),我国民间用其刺激发泡作用(称为冷灸)于一定部位,治疗多种疾病。在甲醛性关节炎的兔身上,用斑蝥丹(即0.1克斑蝥蜜丸)灸治,有明显疗效,并证明有神经系统的参与。关于斑蝥素引起皮肤发泡,特别是引起皮肤棘层松解的原理问题,进行过很多研究,一般认为是由于皮肤中某种酶的参与所致。各种动物对斑蝥素的敏感性(特别是肾炎)有很大的种族差异。
②抗肿瘤作用
斑蝥素对小鼠肉瘤-180略有抑制作用,能使瘸组织呈碎块及糜烂状。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唯副作用较多,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其他作用
斑蝥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蓝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人报告斑蝥素有雌激素样作用;但有人认为,只有不纯的斑蝥素方有此作用,而单纯的斑蝥素并无激素样作用。
涂搽疗法帮你解决脱发问题
斑蝥酊
活血祛瘀
专家意见:治疗脱发,气滞血瘀,斑秃病程较长,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等症状。
准备原料:斑蝥9克,紫荆皮30克,樟脑12克。
自己动手:上药入白酒1 000毫升中浸泡2周,滤渣取液,外搽患处,每日2—3次。
秘诀告诉你
方中斑蝥破血逐瘀、攻毒散结,紫荆皮活血通经、消肿解毒,樟脑通窍辟秽、利湿杀虫。诸药合用,刺激局部皮肤毛囊,增进血液循环,共奏活血祛瘀生发之效。
侧柏叶骨碎补酊
补肾活血生发
专家意见:治疗脱发各型。
准备原料:鲜侧柏叶、骨碎补各200克。
自己动手:上药放入75%酒精2 000毫升中浸泡两周,过滤去渣取液。用生姜片蘸药液在脱发区反复用力摩擦,有发热烧灼者为佳,每日3~4次。
秘诀告诉你
方中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发乌发,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止血。用生姜片蘸药用力摩擦,加快血液循环,助药吸收。
斑蝥虫的外形特征
生斑蝥呈去头足翅的干燥躯体,略呈长圆形,背部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
的纹。胸腹部乌黑色,有特殊臭气。米炒斑蝥微挂火色,略呈光泽,臭味轻微。
一般长约15至22毫米,宽5至8毫米,常居于忍冬科和木犀科的植物之上。关节出能分泌一种气味辛辣的黄色液体斑蟊素,而斑蟊体内含有最多5%的斑蟊素。
南方大斑蝥,体长15-30mm。全体被黑毛。头圆三角形,具粗密刺点。复眼大,略呈肾形。触角1对。前胸长稍大于宽。鞘翅端部宽于基部,底色黑色。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黄色部分 刻点甚粗。
黄黑小斑蝥,外形与上种相似,体小,长10-15mm。生态与分布同上种。
斑蝥虫的历史
斑蝥虫每年4-5月攀附在农作物和蔬菜上,往往把植物的花朵花蕾全部吃完后,又转移到其他植株为害,造成严重减产。近几年来农民对斑蝥防治加强,斑蝥的数量大为减少。2005年之前,斑蝥市价还在80元以内;2007年斑蝥市价大幅上扬,达到280元;2008年,高价达到380-400元,创造历史记录;近两年虽有回落仍保持在370-380元,多商关注。
虻虫药用价值
1.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蜚虻,其用大略与ZHE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虻虫,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最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伤血也。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虽缓,亦能堕胎。
4.按用虻虫之方,曰破积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妇人经水不利下。曰为有血,曰当下血,曰瘀热在里,曰如狂,曰喜忘,是皆为血证谛也。然不谓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满,或曰少腹满,不问有瘀血否,是所以为其证也。
5.主逐瘀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6.主女子月水不通,积聚,除贼血在胸腹五脏者,及喉痹结塞。
斑蝥的营养价值 斑蝥的营养成分
斑蝥营养成分含斑蝥素1~1、2%,脂肪12%及树脂、蚁酸、色素等。黄黑小斑蝥含斑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此外,一般斑蝥属含斑蝥素1~1、5%。
石斛药用价值
1、“滋阴生津”一向被认为是铁皮石斛最大的药性物点,历代医家在用铁皮石斛治病时也多取其“滋阴生津”的功能,因为改善人体的阴虚的症状,主要是通过“滋阴生津”来实现的。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显示,铁皮石斛中提取出的石斛碱具有降血压,护血管,解热镇痛的作用。因此铁皮石斛在中医临床上应用上更具有普遍性,且更能显示出铁皮石斛独特的药用价值。
2、药用石斛的应用,早在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药大词典》等我国古代多部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石斛的药用功能。千百年来,在南方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当有危重病人处于生命垂危之时,人们会想方设法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峭壁上采来“仙草”,将其汁液喂入病人口中,令病人起死回生。这种说法虽然有其传奇色彩,但据载,民间确实存在着这种被称为“救命仙草”的药材, 它的学名叫做“铁皮石斛”。近代医学研究权威还发现:石斛确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中药材,其用途和价值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应用。
甘草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1、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2、甘草治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150克,研细。每日取5克,童便三合调下。
3、甘草治小儿热嗽。用甘草100克,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4、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200克(炙),干姜100克(炮)。 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5、甘草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6、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200克,滑石粉25克。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
7、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50克。甘草100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8、甘草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5克,石菖蒲五分至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9、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
10、甘草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150克,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11、甘草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
12、甘草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
13、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14、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一瓦楞子250克(煅研细末),甘草50克(研细末)。混匀,每服10克,每日3次。二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15、甘草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15克,杏仁(去皮、尖)20克。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16、甘草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100克,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17、甘草治热嗽:甘草100克,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18、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200克,生姜(切)150克,人参100克,生地黄500克,桂枝(去皮)150克,阿胶100克,麦门冬(去心)250克,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9、甘草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100克、桔梗(淘米水浸一夜)50克,加入阿胶250克。每服25克,水煎服。
斑蝥的营养价值 抗肿瘤作用
斑蝥具有抗肿瘤作用,临床上治疗肝癌有效,唯副作用较多。
九香虫的药用价值
药材鉴别1、鉴别要点鉴别要点 鉴别九香虫要点:一是头小,呈三角形,有单眼一对,点状突起;二是虫体呈六角状扁椭圆形,长1.8~2.2cm,宽l~1.2cm;三是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翅2对,胸中有足3对,多已脱落;四是腹部比背部隆起,有5~6节,每节边缘有突起白色小点;
五是质脆,具特殊臭气,味微酸。而混淆品小皱蝽极似上种,仅虫体较小,头呈半圆形,虫体呈椭圆形,余同上种。名典鉴别李时珍曰:“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龟,身青黑色。至冬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
《药材资料汇编》:“九香虫,别名黑兜虫。体呈长圆形,头部突出。身被金色短毛,闪毛带蓝。触角为丝状,单眼在头之两侧。前胸及中央两侧有节足三对;前翅为半革质及半膜质,后翅全为膜质,前翅之前缘及脚之跗节,大半呈赤褐色。生长在溪涧中的近水的潮湿地带,多伏居于水边石隙间。喜吸食伞形科及禾本科植物的液汁。通常在冬月捕捉,趁清晨下雾时用网罩捞取,亦有白昼掀石捕取者,放入布袋内,然后用开水潦过,及时晒干或焙干即可。”
快速鉴别虫体呈六角状扁椭圆形,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长1.8~2.2cm,宽1~1.2cm。头小,呈三角形,有单眼一对,呈点状突起。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翅两对,浅棕色至棕褐色。胸部有足3对,足多已脱落。腹部比背部隆起,有5~6节,每节近边缘有一突起的小点。质脆,有特异臭气,味微咸[1] 。
治脚臭的偏方 槟榔片
采用9克槟榔片,3克斑蝥,3克全虫,蝉蜕2克,五味子3克,冰片3克,放入150毫升白酒中浸泡密封1个星期。使用时,将药酒涂在足部发臭部位,适量即可。涂药后如果足部起水泡,用针扎破,用纱布包上患处,两三天就可以恢复,脚气没了,脚臭自然也就随之去除了。
斑蝥的营养价值 抗刺激作用
斑蝥对皮肤、粘膜有发赤、发泡作用,用作抗刺激药。其刺激性颇强烈,但其组织穿透力却较小,因此其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成的泡很快痊愈而不遗留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