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
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
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
大堡礁(英语: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它纵贯于澳大利亚东北昆士兰州外的珊瑚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线以南(约南纬10°至南纬24°),绵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宽处161公里。约有2900个独立礁石以及900个大小岛屿,分布在约344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自然景观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
基本简介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Queensland, Australia)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珊瑚礁区,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观之一,也是澳大利亚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天然景观。又称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国”。[1]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昆士兰省对开,是一处延绵2000公里的地段,它纵贯蜿蜒于澳大利亚东海岸,全长2011公里,最宽处161公里。南端最远离海岸241公里,北端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这里景色迷人、险峻莫测,水流异常复杂,生存着400余种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鱼类1500种,软体动物达4000余种,聚集的鸟类242种,有着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条件,这里还是某些濒临灭绝的动物物种(如人鱼和巨型绿龟)的栖息地。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延伸於澳大利亚东北岸外,长逾2,000公里(1,250哩),距岸16∼160公里(10∼100哩),由数千个相互隔开的礁体组成。许多礁体在低潮时显露或稍被淹没,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环绕岛屿或镶附大陆岸边。是数百万年来由珊瑚虫的钙质硬壳与碎片堆积,并经珊瑚藻和群虫等生物遗体胶结而成。至少有350种色彩缤纷、形态多样的珊瑚,生长在浅水大陆棚的温暖海水中。据钻探,礁体之下是早第三纪陆相堆积,说明该地区原先位於海面以上。自早中新世以来,陆地下沉,间有数次回升。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级阶地,相当於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变动的停顿期。礁区海底地形复杂,有穿过礁区与现代河口相连的许多谷地,这是古代陆上侵蚀产物。礁区海水温度季节变化小,表面水温高21∼38℃(70∼100℉),向深处去温度变化不大。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公尺(100呎)深处的海底地形。礁区海洋生物丰富,有彩色斑斓、形状奇特的小鱼;还有宽1.2公尺、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虫为食的海星。植物贫乏。养珠业发达,有对虾和扇贝繁殖区。大堡礁吸引著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北昆士兰岸外建有水下观测站。有从大陆海滨城市到大堡礁的航线。其他资源有石灰、石英沙。最近发现石油,已开始测量和试钻。
大堡礁心型岛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营造如此庞大“工程”的“建筑师”,是直径竟是几毫米的腔肠动物珊瑚虫。珊瑚虫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质必须洁净、透明度高。澳大利亚东北岸外大陆架海域正具备珊瑚虫繁衍生殖的理想条件。珊瑚虫以浮游生物为食,群体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质骨骼。老一代珊瑚虫死后留下遗骸,新一代继续发育繁衍,像树木抽枝发芽一样,向高处和两旁发展。如此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连同藻类、贝壳等海洋生物残骸胶结一起,堆积成一个个珊瑚礁体。珊瑚礁的建造过程十分缓慢,在最好的条件下,礁体每年不过增厚3-4厘米。有的礁岩厚度已达数百米,说明这些"建筑师"们在此己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同时也说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地区在地质史上曾经历过沉陷过程,使追求阳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断向上增长。在大堡礁,有350多种珊瑚,无论形状、大小、颜色都极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宽达2米。珊瑚千姿百态,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树木和花朵状的。珊瑚栖息的水域颜色从白、青到蓝靛,绚丽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红、深玫瑰红、鲜黄、蓝相绿色,异常鲜艳。
Great Barrier Reef
Great Barrier ReefThe Great Barrier Reef is not just one reef but actually a series of over 2,000 reefs stretching for more than 2,300 kilometres. It is the world’s largest coral reef.
色彩斑斓的大堡礁(8)since coral reefs are also in shallow water, you can actually see them from above the water! All along the Great Barrier Reef, the color of the coral reef changes as does the color of the water, which varies from a green to a blue color.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tretches more than 2,000 kilometres along the Queensland coast, the east coast of Australia, from the mainland towns of Port Douglas to Bundaberg.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ystem consists of more than 3000 reefs which range in size from 1 hectare to over 10,000 hectares in area.
You can swim, snorkel, dive and sail the World Heritage-listed Great Barrier Reef, a living masterpiece so big that it can be seen from outer space.
地理位置
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的昆土兰州以东,巴布亚湾与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海域,太平洋珊瑚海西部,绵延于澳大
利亚东北海岸外的大陆架上,北面从托雷斯海峡起,向南直到弗雷泽岛附近,沿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线绵延2000余千米,东西宽20~240千米。大堡礁由三千个不同阶段的珊瑚礁、珊瑚岛、沙洲和泻湖组成,蔚为奇观。这个世界上景色最美、规模最大的珊瑚礁群,总面积达20.7万平方千米(另一资料:总面积达8万平方公里)。它北部排列呈链状,宽16至20公里;南部散布面宽达240公里。 北起托雷海峡,南至弗雷泽岛附近的大堡礁,长达2000余公里。其宽度由北部不足2公里,向南展宽至150公里以上,由大约2900多个大小岛礁组成,总面积达20.7万平方公里。大堡礁退潮时,约有8万公里的礁体露出水面,而涨潮时,大部分礁体被海水掩盖,只剩下600多个岛礁忽隐忽现。
区域面积
全长约2300公里,最宽处161公里。南端最远离海岸241公里,北端离海岸仅16公里。大堡礁并不是一个大的独立珊瑚礁,而是由大约2900个独立的成片珊瑚礁组成,其面积等同于英国的国土面积,而这却是由最微小的珊瑚虫创造的伟大自然奇迹。
大堡礁水域共约有大小岛屿600多个,其中以绿岛、丹客岛、磁石岛、海伦岛、哈米顿岛、琳德曼岛、蜥蜴岛、芬瑟岛等较为有名。大堡礁的一部分岛屿,其实是淹在海中的山脉顶峰。俯瞰大堡礁,犹如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绽放的碧绿的宝石一般。这些各有特色的岛屿现都已开辟为旅游区,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游客。
气候环境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北部28°C,南部26~27°C;7月份北部22~26°C,南部18~22°C;气温年较差不大,北部为4°C,南部为6°C。降水量较少,1月份北部约10毫米,南部5~8毫米。珊瑚海位于南半球的信风带,盛行东风或东南风,风速1月份整个海区约为5米/秒,7月份北部为5~6米/秒,南部为 6~7米/秒。水面比较平静,有利于珊瑚虫的发育繁殖。
珊瑚藻的介绍
珊瑚藻( Coralline algae ) ,又名钙化藻,属红藻植物门,红藻纲,真红藻亚纲,珊瑚藻目,包含三个科,珊瑚藻科,混石藻科和孢石藻科。它们的叶状体坚硬,原因是细胞壁中含有碳酸钙。藻体一般都呈粉红色,但会随其生存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有些呈红色、紫红色、黄色等。
从形态上看,珊瑚藻分为有节珊瑚藻(Non-crustose coralline agae)和无节珊瑚藻(crustose coralline agae,CCA)。有节珊瑚藻藻体分节,无节珊瑚藻身体不分节。因其藻体形态变异较大,在大型藻类分类中,珊瑚藻是最难掌握的。
珊瑚藻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广泛分布,从赤道到两极,而且在800米的水深处也发现其生长。
珊瑚藻体内含高镁方解石,这与造礁珊瑚体内含有文石结构的碳酸钙结构不同,这变使得珊瑚藻对海洋酸化有较高的敏感度。
白贝的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中低潮区的珊瑚礁及岩石下。
2.生活于潮间带中区的珊瑚礁及岩石间。
资源分布:1.肉食性,雌雄异体,春、夏季产卵,卵囊黄色。我国分布于南海。
2.我国分布于南海。
性状
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环纹货贝,贝壳磨薄片,置放大镜下观察呈鱼肚白色,有枯砜磁微粒堆积,边缘有钝圆形碎粒。
货贝呈鱼肚白色,有枯矾样颗粒堆积,边缘散布棕红、黑色微粒。
虾虎鱼吃什么食物
虾虎鱼的食性很杂,比它小的鱼、虾、蠕虫及其他鱼类的卵都是虾虎鱼的食物,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等,有的摄食底栖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和蠕虫,性成熟期较早,一般肉食性种类一年成熟,植食性种类两年成熟。
虾虎鱼的寿命多长?
虾虎鱼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脊椎动物,一般存活2~3年,最多4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一种虾虎鱼最多能活59天。虾虎鱼基本上生存于浅海环境,主要栖息于近岸潮间带、底质为泥沙或岩礁的浅海区、珊瑚礁和海草牧场,也大量存在于海水和河口栖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红树林湿地和盐沼地,少数生活于激流或穴居于泥洞中,少数种类可完全适应于淡水环境。
虾虎鱼的常见种类
虾虎鱼的常见种类有蓝条虾虎鱼、六点虾虎鱼、栉虾虎鱼、橙色虾虎鱼、海鞭虾虎鱼、白背虾虎鱼、小虾虎鱼等,其中小虾虎鱼是2005年被澳大利亚生物学家证实的世界上最短命的脊椎动物,淡水虾虎主要产于中国,如波氏吻虾虎、子陵吻虾虎等,还有一些东南亚产的汽水虾虎鱼,比如小蜜蜂鱼(道氏短虾虎)等热带品种,是受欢迎的观赏鱼品种。
梭鱼的注意事项
1、哪些人不能吃梭鱼
海鲜过敏者禁止食用。
2、梭鱼的适用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心血管病患者宜多食。
3、梭鱼的食用禁忌
梭鱼虽肉质鲜美,却含有珊瑚礁鱼毒素,不宜多食。
海参的分布特点
海参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主要产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参常见于热带、亚热带海洋,在印度——西太平洋区的珊瑚礁内栖息的种类特别多。有的裸露,有的隐藏,有的钻在沙内,有的品种仅见于珊瑚礁内。
海参在中国多个海域也都有分布,仅中国南海产就有30多种,西沙群岛居多,温带海区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主。我国南北海域都出产海参,黄渤海域出产的辽刺参早在清代,就被识者高人尊为海参上品,驰名中外,而且作为唯一进入药店的海参,明代时就被收入本草。《本草从新》指出:“海参,产辽海者良。”
主产地中国国内的海参产地主要是北方海参和南方海参之分,北方市场形成了以辽宁海参和山东海参为主的两大主流板块,南方涌现出以福建为代表的新兴板块。
珊瑚虫和珊瑚的区别
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是非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虫造成。每一珊瑚虫都有一个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体,它的肠腔与四周的珊瑚虫连接,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口部,四周长满触手我们通常把珊瑚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除了生物学分类外,我们亦可按生态功能,把珊瑚分为两大组。那些有共生藻(即虫黄藻) 的珊瑚称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没有共生藻的则称为不可造礁珊瑚
虾虎鱼的生活习性
虾虎鱼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脊椎动物,一般存活2~3年,最多4年。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一种鱼最多能活59天。
虾虎鱼大都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少数种类有生殖洄游习性,进入河川。虾虎鱼的食性很杂,比它小的鱼、虾、蠕虫及其他鱼类的卵都是虾虎鱼的食物。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有的摄食底栖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和蠕虫。生活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性成熟期较早,一般肉食性种类一年成熟,植食性种类两年成熟。
而与此同时,小虾虎鱼是2005年被澳大利亚生物学家证实的世界上最短命的脊椎动物,打破“世界纪录保持者”的非洲齿鲤(Nothobranchiusfurzeri),生活在澳大利亚,这类鱼的寿命最长为8周。
虾虎鱼基本上生存于浅海环境,主要栖息于近岸潮间带、底质为泥沙或岩礁的浅海区、珊瑚礁和海草牧场;它们也大量存在于海水和河口栖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红树林湿地和盐沼地,少数生活于激流或穴居于泥洞中,如产于东太平洋区域的刺虾虎鱼栖息在沙土的洞穴或者泥泞中。少数种类(还未完全清楚,但少于几百种)可完全适应于淡水环境,其中包括亚洲河流中的吻虾虎鱼(Rhinogobiusspp),澳大利亚沙漠的雷虾虎鱼(Redigobius)以及欧洲的淡水虾虎(Padagobiusmartensii)。000还有一种带有鲜明的蓝色环,产于加勒比海的小虾虎鱼,也喜欢和其他动物同巢共穴。它们往往会充当其他大鱼的清洁工,把它们身上的寄生物吃干净。
虾虎鱼喜欢逆流而上。例如,夏威夷岛是地球上最偏远的群岛,这里的溪流看上去是鱼类生存的好地方,独立,没什么竞争和猎食者。但奇怪的是这里却很少有鱼,很大的原因是这里层地位”,反而会全力维持自己的弱者地位。
虾虎鱼基本生存于热带浅海环境里,珊瑚礁、海草牧场,以及河流下游等的洞穴和泥沙中,少数种类可完全适应于淡水环境。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腹鳍可以愈合成一吸盘状,能吸附在岩石上固定身体,防止被急流冲走。可小不点儿干出的事情,会令大鱼、大人们都望尘莫及,叹为观止。也许是出于猎奇心理,也许是被海里的大鱼追杀得无路可逃,小小的虾虎鱼,就靠着小小的吸盘,离开大海的怀抱,逆河流而上,遇到巨石或陡崖,就攀岩,攀岩,再攀岩,要去寻一方世外的桃源。
繁殖方式
在虾虎鱼世界里,只有“首席”俊男靓妹才会交配,其它的雌性都要排队等候,顺序按各自的体型大小定。研究人员发现,在这个等候的“队伍”里,每条雌鱼都比前边或后边的同类在体型上小或大5%。如果谁“发福”了,那么上边的那位就会把它赶出队伍,而对虾虎鱼来说,离开了寄居的珊瑚就意味着死亡。
海水虾虎鱼虾虎鱼与其他鱼类一样,繁殖方式为卵生。到了孵卵季节,虾虎鱼就成群结队地前往淡水河流进行产卵。它们在石砾或洞穴中产卵,大多为粘性卵,粘附于石砾、泥沙或洞壁上。
虾虎鱼孵出后,很快变成幼虫,然后在开阔的大海里游动三周,最后找到一座可以定居的珊瑚礁。它们就在这里繁殖后代,度过一生。多数雌性虾虎鱼25天后就可以产卵,总共大约排出400个卵。而雄性虾虎鱼的工作就是时刻保护这些易受攻击的卵,常常把卵产在贝壳、岩石等不容易被吃掉的地点。
淡水虾虎鱼
淡水虾虎鱼平均1至2年性成熟,幼鱼较小,由于身体弱小,成活率较低。
气温升高1℃的后果
气温升1℃
美国南部到加拿大变沙漠
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并非游客的首选,但这个印第安语意为“平坦”的州,却是美国的大粮仓,尤其是该州的沙山地区,出产美国最好的牛肉。
不过,如果你“揭开”沙山地区的草地,你会发现肥美的牧草下却是黄沙,而非肥沃的土壤。据美国地质学家考证,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大草原到加拿大边境,这片广阔的土地全是沙质结构。换言之,在6000多年前,美国的气温比现在高1℃的时候,这片肥美的草原其实是寸草不生的大漠。因此,如果全球的气温再上升1℃ 的话,美国的“粮仓”将重新变回大漠,将人类逼出这一地区。
撒哈拉沙漠重现水草丰美
不过,撒哈拉大漠可能会变得湿润起来,重现6000年前岩画中大象、水牛和野羊在草原上奔逐的景象。史前曾经存在的乍得湖也将重现乍得、尼日利亚和喀麦隆边境。而11000年来,一直戴着的“雪白冰帽”乞力马扎罗峰将失去帽子,使得整个非洲大陆成了真正的无冰世界。
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雪将全部融化。
热带地区的珊瑚将全部死亡
北冰洋的气温将不止上升1℃。据科学家们观测,北极地区气温上升的速度比全球任何地方都快。
受全球气温升高1℃影响最大的是热带的珊瑚。其中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二氧化碳排量增加,增加的二氧化碳融入海水中,使得海水的酸性大增,这对于海洋低级生命来说是致命的。
海参属于海鲜吗
属于海鲜。
海鲜指的是出产与海里可食用性的动物、植物原材料,而海参分布在世界各个海域,其中种类最多的是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尤其是食用海参,大多分布在热带珊瑚礁内,所以海参属于海鲜。
并且海参的养殖成本高,富含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酸性粘多糖、皂苷和胶原蛋白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有独特的补益养生功能,因此属于一种名贵的海鲜。
海冻菜的生长习性
生态环境:1、生于大干潮线下1-2m处的珊瑚礁上。2、生于低潮带下2-5m深处的珊瑚礁上。多年生藻类。藻体直立,多分枝,下部有假根状固着器附在浅海海底的岩石上,一般高20~30厘米,紫红色或深红色。藻体由表皮细胞、表层和髓构成,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皮层和髓比较疏松,细胞里面充满胶质。石菜花雌雄异株,藻体有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以及四孢子体,主要是有性繁殖,繁殖过程比较复杂。
海参介绍
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i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软体动物,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海参同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也是名贵的药材。
食用海参如海参属(Holothuria)、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的种类。各地海洋中均有,多在浅水中,但有时也在深水中。主要产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海参属的80~100种多在珊瑚礁。全世界已知的有1100多种海参,但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只有20多种。海参在我国沿海各省都有出产,北方以辽东半岛、大连、青岛、烟台、俚岛、芙蓉岛、威海、蓬莱、长山列岛、龙口和河北沿海产量最多;南海的东沙、中沙、西沙群岛、泗洲岛、海南岛和粤、桂沿海产量也不少;闽、浙沿海如舟山群岛等地亦有出产。我国是一个盛产海参的国家,分为梅花参、刺参、大乌参、白石参、元参、黄参、茄参等。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奉去海参属第一。其实,奉天(今沈阳)是内陆城市,所用海参是辽东半岛渤海湾出产的大刺参。这种参体大乌墨,肉刺显著,入馔最佳。据行家讲,驰名中外的刺参即是海参中品质最好的,虽然个头不大,但体壁肥厚、肉质红糯,体面皮藩,我国人民历来把它当作补品。南海产的梅花参,称为“海参之王”,最大者可长达90-120厘米,而且肉厚、质优脆嫩,在食用海参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