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要注意哪些细节 不要掏心掏肺
相亲要注意哪些细节 不要掏心掏肺
相亲刚认识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跟人家掏心掏肺的,这不是说要你故意隐藏,而是交往,即使是我们正常的朋友交往,也是从浅到深逐渐加深的。
不要一上来就大谈你以前的感情史,你如何付出,又如何受伤,拜托,人家是来相亲的,不是来当你的心理医生的,更何况心理医生还收费好嘛!
深情不及久伴
爱总是隐晦的
而恨是明显的
或许每个人都要经历掏心掏肺付出
然后换来撕心裂肺的结果
从此以后就会发现没心没肺的好处
如果哪天我秀恩爱了
那个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的
没关系你也不用给我机会
反正我还有一生可以浪费
我自己很好
不想念不迁就
深情不及久伴
厚爱无需多言
你不过是失去了一个错的人
却也绕开了一段错误的人生
伤心后要记得庆幸
余生很长,何必慌张
孕妇牙膏可以缓解孕吐吗
孕吐的产生和孕妇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精神紧张等方面的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在怀孕期间,孕妇对于气味的敏感度会大大增高,这种敏感性可能就是雌激素含量的改变而导致改变的。很多孕妇都会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般人能接受的气味中,孕妇闻到却感到不适,轻则是反胃,重则是到洗手间掏心掏肺地呕吐,站在一旁的丈夫无能为力,只能为你端着一杯漱口水看着你,也不能为分担到痛苦。
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部分孕妇牙膏添加了水果成分,制作成各种水果口味的牙膏,无辛辣、无刺激。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讲,孕妇牙膏是可以缓解孕妇产生孕吐反应的。
不自信会怎么样 阻碍亲情发展
亲人也不喜欢没有自信的人,因为亲人一心为你着想,如果表现的没有自信,他们会失望,会担心你。并且不自信的人,在与家人交流的时候,也很难做到掏心掏肺的深度交流,他们有着过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就像装在套子中的人。所以不会有很亲密的亲情关系。
不正确挖耳朵的危害
不正确挖耳朵的危害随便掏耳,细菌就非常容易侵蚀到耳道里,比如拿个小火柴杆、发卡,这都很脏的,用这些东西掏耳朵,很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把细菌带进耳道里。耳朵痒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事情,为了解决那种令人钻心的奇痒,人们习惯上用发夹、火柴、牙签、指甲等挖耳,以图一时之快。有些人甚至养成了无事挖耳的习惯,却不知这极易导致癌症的发生。
经常反复挖耳,使得耳道皮肤经常受到刺激而形成外耳道乳头状瘤。虽然乳头状瘤属于良性肿瘤,可以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极易复发,多次复发极有可能转变为恶性肿瘤。
人体外耳道皮肤非常脆弱敏感,和软骨膜连接很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有的人掏耳朵用力过猛甚至可能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发展成中耳炎。
人的耳朵从外耳道口到鼓膜这一圆柱状的通道,叫做外耳道。其特点是弓形弯曲,皮肤薄嫩。耳道外半部的皮肤有丰富的毛囊及耵聍腺、皮脂腺。这些腺体分泌的油性分泌物同皮屑及灰尘粘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平时所说的“耳屎”,医学名为“耵聍”。
“耵聍”对耳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外耳道内腺体的分泌物一般呈弱酸性,味道很苦,且有一定挥发性,这种气味小虫不喜欢,也不适宜细菌生长,因而能起到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不要经常抠挖。另外,外耳道的底部就是鼓膜,这是一层非常娇嫩的薄膜,万一在挖耳朵的时候不小心戳破了鼓膜,轻者引起中耳炎,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耳聋。
专家提醒,少量“耵聍”会随人体走动时的震动自己掉出来,而大块的“耵聍”应请专科医生用专门工具“掏”,不能自己随便乱掏。如果耳朵实在太痒,应当上医院让医生进行专业清洗。
经常掏耳朵的坏处
1、 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 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 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 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正确掏耳朵的方法有些亲们有不良好的习惯,经常用手指淘耳朵,这样既不卫生也不安全,如果指甲太长掏到耳朵里面去,掏破了耳道膜是小事,万一伤口感染了,就一定及时涂上消炎水,以防止感染恶化影响到听力。严重的有可能戳破耳鼓膜,造成听力损伤。
如果耳朵实在太痒了,用棉签熏点浓度为75%的酒精,轻轻擦一擦痒的的地方就行了
一般的清洁话,用棉签轻轻掏一掏或者用掏耳勺就行了,这样总比用手来得干净和安全,但注意不要掏得太深。
掏耳朵常见误区分享误区1
鼓膜破了,一定会耳聋
正解:掏伤鼓膜,听力下降
坊间对鼓膜的认识是,一旦鼓膜破裂了,听力就没有了。其实并非如此,鼓膜损伤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件相当平常的事情。很多人在掏耳朵时掏得太深,碰到耳膜很痛,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在鼓膜上戳了个小孔。鼓膜的功能是扩发音量、增强听力,它的破损甚至破裂只会影响听力,但不会完全导致失聪。一般人掏耳朵时不小心在鼓膜上弄破一个小洞,一般来说3个月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的。
要提醒的是,不仅掏耳朵会捅破鼓膜,过大的音量、很重的一巴掌、打球撞击等原因都可能在鼓膜上震出小孔。例如有一个小孩在玩沙炮的时候震伤了耳朵,鼓膜上破了个洞,听力大大受损。
误区2
弄痛耳朵了,滴滴消炎水
正解:没有感染不要滴
就像眼睛干涩就滴眼药水一样,很多人耳朵一有问题就滴消炎水。殊不知,乱滴药水也可能带来炎症。
如果掏耳朵时,用干净的掏耳棒掏到耳朵痛了、受伤了,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滴消炎药水。此时外耳道没有受到细菌感染,保持干爽洁净的环境。但滴了消炎药水之后,反而营造了一个潮湿温润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
什么情况下可以滴消炎药水呢?当耳朵出现感染、流脓时,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滴消炎药水。洗澡时,最好别弄湿耳朵。可以用棉花团塞住耳朵再洗澡,棉花团湿了再换。
另外,每次在公共泳池游完泳之后,最好滴两滴消毒药水。因为公共泳池内内的水可能存在各种细菌。
误区3
耳朵觉得痒就掏
正解:可能是真菌感染
很多人都有定时清洁耳朵的习惯,特别是油耳的人,常常有油流出来,或者觉得痒,每过几天就掏一次耳朵。陈观贵对此表示,油耳和干耳是遗传的,没有办法改变。油耳的人一但感觉油流出来了,用掏耳棒清洁一下看得见的外耳道是可以的。不过,正常人的耳屎会自动脱落,一般情况下不会堵塞。无论是油耳还是干耳,清洁耳屎的频率大约一个月一次就够了。一来耳屎的生长速度没有那么快,二来耳屎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要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误区4
耳朵痛自己会恢复
正解:长期受伤可治脑膜炎
耳朵发炎的问题并不大,因此很多人会忽略了正确治疗。陈观贵表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耳朵受伤发炎而不治疗,很可能出现反复感染而造成慢性化脓性综合炎。不仅出现听力下降,还会导致肉芽、胆脂瘤,破坏听骨等。听骨被损坏到一定程度了,无法自愈,只能通过手术解决问题。
怎么掏耳朵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到耳朵内很痒就会想起掏耳朵,殊不知掏耳朵也是十分有讲究的,错误的掏耳朵方式是十分损害我们耳朵的健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掏耳朵呢?今天,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关于掏耳朵的相关知识。
“耳屎”,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悄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耳朵不适合宜常掏,常掏耳朵不仅不利于耳朵健康还会对耳朵带来伤害。
健康的外耳道本身有自洁功能,没有必要经常掏。耳屎的学名是“耵聍”,是外耳道软骨部上的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
耵聍可以阻挡从外界进入外耳道的污物,黏附灰尘和小虫,以保护耳膜;同时,它覆盖于耳道皮肤表面,能使皮肤保持一定湿度。
“耳屎”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
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
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诱发霉菌感染,则耳内瘙痒剧烈,会使人坐立不安。
另外,如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自己掏耳,但应做到如下两点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就很难掏出来了,应到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挖耳朵却很容易对耳道造成伤害。如果方法不当,会将耳屎推向深部,堵塞耳道,影响听力;如果挖时用力过度,损伤了外耳道皮肤甚至耳膜,细菌趁机侵入,就会形成外耳道炎。
如果掏到鼓膜造成鼓膜穿孔而出血,会感到非常疼痛,此外,还有人挖耳时将异物如棉花、火柴头等遗留在耳道内。
多数情况下,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在空气中干燥而结成黄色薄片。
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不断脱落排出耳外,根本没有堵塞耳道的问题,也不会因耳屎多了而影响听力。
如何正确掏耳朵
一般耳道健康的人不需要频繁挖耳,只有在耳屎过多导致耳部不舒服时才需要掏耳朵。
但挖耳不能用发卡、火柴棒、牙签等尖利、不洁的器具,可以选择药房售卖的医用棉签轻轻把耳屎清理出来。
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
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应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进行就诊。
耳屎自己会掉出来根本不用掏耳朵
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送长辈孝亲网的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各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耳屎自己就会掉出来
有时,我们会用“你是不是耳屎堵住了耳朵?”来形容一个人“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
专家说,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移向耳道口,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出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了。”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会腐蚀耳道深度的皮肤,引发炎症。
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
专家提醒,最好不要自己掏耳朵,洗头洗澡时湿了耳朵,最多只能用棉签擦拭一下耳廓的位置。假如出现耳屎堵住耳道的情况,可以上医院处理。耳鼻喉科医生会在额镜直视的情况下,用专业的镊子将耳屎取出。
耳屎的作用是什么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它对耳朵有保护作用。”送长辈孝亲网的专家说。
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只占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一掏而尽,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各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掏耳朵对听力损伤严重
掏耳朵掏成鼓膜穿孔
28岁的小李每星期都要去理发店做头发。洗好头发后,洗头工一般会给顾客提供”掏耳朵”服务。躺在椅子上,半眯眼睛,享受耳朵传来痒痒的感觉,小李也十分享受。春节前夕,她到常去的那家理发店洗头,跟往常一样,洗头工给她“掏耳朵”。
“那名洗头工感觉不是很熟练,她用棉花棒掏时,右耳朵感觉到一阵剧烈的疼痛。”小李说,右耳朵很痛,还伴有耳鸣声。她赶紧到医院检查,市中医院的陈帼燕医师诊断其为鼓膜穿孔。
进行了一系列治疗后,小李的听力有所回转,但右耳朵听力明显下降。直到现在,她还在跟理发店方面打官司,官司虽然还在继续,但小李听力的伤害却永远留了下来。
外伤导致听力下降增多
“近些年,我接诊的因在理发店掏耳朵导致听力下降的病例明显增多。”市中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陈帼燕医师介绍说,“掏耳朵”对听力伤害非常明显,她曾经接诊过因掏耳朵方法不对,导致患者外耳道皮肤损伤,出血;掏耳工具未经消毒,耳朵真菌感染;还有耳朵侵入病毒、细菌等,导致外耳道长肿瘤。
掏耳朵外力损伤、放鞭炮时压力变化等,都有可能导致鼓膜损伤。陈医师说,每年春节后,会有不少病人因为鞭炮的瞬时噪音导致听力下降。她提醒,放鞭炮时的巨大响声可能导致爆震性耳聋,市民放鞭炮时务必要保护好耳朵,可以戴上耳罩或用手捂住。
这些行为都会影响听力
“我曾经接触到一名初中生患者,每天用MP3听1个多小时的英语,两年后,他的中高频听力出现了中度障碍。”陈医师表示,听MP3,煲电话粥、待在KTV包厢等嘈杂环境下,这些长时间的刺激会引发耳朵疲劳,产生耳鸣,最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放鞭炮、游泳跳水、小孩感冒等都有可能导致听力下降。陈医师分析,耳朵与咽喉之间有咽鼓管相连,小孩的咽鼓管较大人粗、短、直,一旦发生感冒,病毒、细菌很容易侵入耳朵,造成各种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
专家提醒市民:不要常去理发店、洗浴中心等场所掏耳朵,同时在坐飞机、放鞭炮等时,要注意保护耳朵,比如在飞机起飞降落时,可在嘴巴里含些东西,保持耳压平衡。
耳屎越掏越多 经常掏耳朵不是好习惯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掏耳朵的习惯,甚至小时候,爸爸妈妈也给我们掏过耳朵,但是掏耳朵真的管用吗?听说,有人掏耳朵捣破鼓膜的情况。虽然不想掏吧,往耳朵里一看,有时会看到不少白色的耵聍片在耳内,于是很想把它掏干净。周围的人经常的掏耳朵,仿佛感觉掏耳朵是一个很爱干净的行为。
常看到有的人一闲下来,就拿发卡或火柴棍掏耳朵。因为掏耳朵会给人一种轻微的搔痒的舒适感,所以容易养成习惯,这是一种不良习惯,因为掏耳朵可以造成外伤。耳道很短小,掏耳朵时一不小心,或者别人稍稍一碰,就会造成严重外伤。另外,掏耳朵也会造成感觉不到的、眼睛也看不出的耳道损伤,如再被细菌感染,就会发炎,长成疖肿。耳道一旦发炎,非常疼痛,而且要持续几天,如果处理不好,一个疖肿好之后又会生出第二个,这样连续下来会造成很大痛苦。
也有人会问,耳朵里的耵聍会不会堆积起来,把耳朵堵住呢?一般说来,在正常的情况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耳道内的耵聍碎片会随着下颌运动,不断地自然排出耳道。
但有的时候,由于发炎等异常刺激,聍聍分泌会增多,再加上耳道经济脱落上皮,两者混合而形成一种深褐色的硬块,叫作耵聍栓塞。这是病态,这种耵聍应当掏出来。但是,耵聍栓塞自己是掏不出来的,需要耳科大夫帮助。有时候,耳科大夫还不能轻易把它掏出来,而要先用药水把它泡软,再用特殊器具将它掏出。
耳朵不能随便掏
很多人喜欢在闲暇的时候掏掏耳朵,排出耳朵内的耳屎。这种看似讲卫生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健康危机。经常掏耳朵不仅容易损坏耳朵的自我保护,细菌容易侵入,并且容易造成听力的下降。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你可知道吗?耳朵不能随便陶。
耳朵不能随便陶
人们把耳朵的分泌物叫做“耳屎”,潜意识上,是把它当成了人体的废弃物。其实,耳屎还有个学名叫耵聍,对耳朵是有保护作用的。人体外耳道的长度大约有2.5cm~3cm,耳屎位于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另外靠近鼓膜的那三分之二并无耳屎占据。
耳屎呈酸性,它使外耳道保持酸性环境,和耳道壁上的耳毛一起,抵御外部的细菌侵袭。频繁掏耳朵,将耳屎掏净,等于拆除了耳朵的外部防线,任由细菌侵入耳道和鼓膜,会引起慢性炎症,出现耳朵疼痛、流脓的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听力下降。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的部位,每个人耳道的深浅都不相同,任由一个不了解你身体的人来掏,一不小心,棉签就伤到了耳道旁的皮肤,甚至伤到鼓膜。如果用来掏耳朵的棉签不干净,上面沾有细菌,耳朵的健康就更难保证了。
有时,我们会认为,如果耳屎堵住了耳朵,会引起我们听力的下降,变得“耳背”。然而,在正常情况下,即使不掏,耳屎自己也会掉出来耳屎会缓慢地从耳道内向耳道口移动,累积到一定程度,通过咀嚼时下颌关节的运动,它就会不断脱落排到耳朵外面,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堵塞耳道。健康的外耳道本身就有自洁功能。
一味去掏,反而可能弄巧成拙,让耳屎出不来了。因为用棉签掏耳朵,有可能不仅掏不出耳屎,还会将它们往里推,令耳屎不能自己排出。一旦洗头、洗澡时耳朵里不小心进了水,耳屎吸水膨胀,酸性的耳屎就会腐蚀耳道深处的皮肤,引发炎症。而且,经常掏耳朵还会引起耳屎的分泌异常,耳屎可能越长越多,新分泌的耳屎会由原本的片状变为碎屑状,从而降低保护耳朵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