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天突怎么针刺操作

天突怎么针刺操作

天突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仰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上方向后下方与额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胸前部放射。

功能主治

天突穴居至高,其气以通为顺,尚有宣肺化痰,下气平喘,利咽开音之功,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哮喘,咳嗽,咳逆上气,暴喑不能言,咽肿,喉中生疮不得下,呕吐,噎膈,甲状腺肿大,肺痈等症。

配穴:配天突,扶突,合谷治疗甲状腺肿大;配少商,商阳,少冲治疗咽喉肿痛;配哑门,廉泉治疗暴喑。

注意事项

1.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针尖不能左右偏斜;

2.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若直刺过深,针尖易穿透气管壁而伤及气管粘膜,此时可出现硬而有轻度弹性的针感,同时患者有气管作痒而欲咳嗽的现象,针体亦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应立刻退针0.2-0.3寸,嘱病人休息片刻然后再向前方斜刺。

4.留针期间,嘱患者少做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因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刺入针,如咳嗽不止,宜起针另则穴位。

针刺曲骨怎么操作

曲骨的针刺深度和方法

取穴:仰卧,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深度:直刺0.1-1.5寸,其局部会有酸胀感,并可向外生殖器扩散。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针灸曲骨的作用

类属:属任脉。

作用:温肾培元,清利湿热。

主治病证:

1.肾虚之遗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诸症。

2.湿热下注之小便淋沥,阴囊湿痒,小腹胀满,带下,疝气,痛经诸症。

注意事项

曲骨穴近膀胱,该穴忌深刺,以免针尖穿过腹白线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进入腹腔膜而有可能刺中膀胱,故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尿闭者沿皮刺。

肾俞针刺怎么操作

肾俞针刺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2,3腰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腰部两侧最凹陷连线水平)。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背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尾端斜刺向头端,与背侧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主治

肾俞穴居第2腰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肾气转输,输注的地方,又是治肾之重要腧穴,本穴具有益水壮火,滋补脑髓,明目聪耳,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遗精,尿频,尿闭,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腰痛,眩晕,耳鸣,耳聋,水肿,食不消化,肚腹胀满诸症。

注意事项

针刺肾俞穴时,腰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该穴禁深刺,直刺,因穴下内部是肾脏,进针时应防止深刺伤及肾脏。

颈椎病能针灸治疗吗 针灸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否则留针期间容易疲劳;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针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消失。

2、针孔处皮肤应保持洁净,一般针后2小时不要着水,以防感染。运用火针、挑刺、刺血或耳穴割治处,一般针眼当天不要着水。糖尿病患者皮肤容易感染,更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洁净。

3、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以及自发性出血,损伤之后血流不止的人,都不适宜针刺法。

4、灸治中,出现晕灸者罕见。若一旦发生晕灸,则应按晕针处理方法而行急救。

当阳在哪里 当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正坐仰靠或仰卧位取穴,在头前部,当瞳孔之上,前发际上1寸处是穴。

进针深度:进针0.2-0.3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明目醒神,疏风通络。

主治:头痛,头晕,鼻塞,目赤肿痛,卒不识人。

白环俞怎么找 白环俞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在第3骶椎下1横指,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是穴。

深度:针0.7-1.0寸,留20分钟,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调理下焦,温经活路。

主治:疝气,遗精,遗尿,月经不调,腰骶疼,坐骨神经痛,男女生殖系统疾病。

配穴:配关元穴治疗腰骶部冷痛,遗精;配次髎治疗月经不调。

针刺天柱穴怎么正确操作

天柱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平第1,第2颈椎棘突之间水平,项正中线外侧2横指,相当项肌隆起外侧缘。

简易取法:低头,后发际正中直上5分出是哑门穴,哑门穴旁开约2横指,项部大筋的外侧缘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腹侧直刺与项部冠状面成90°。

进针深度:在斜方肌外缘凹陷中直刺0.5-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酸胀,可向头顶部扩散;若进针深度超过1寸时,可刺到枕大神经和头后大直肌(枕大神经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组成,头后 直肌由第1颈神经纤维组成的枕下神经后支支配)。

功能主治

天柱穴位于天柱骨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表,又主筋所生病。故有疏风通络,清头明目,安神定惊之功。主治头痛,眩晕,癔病,神经衰弱,失眠,癫痫,视网膜出血,咽喉炎,慢性鼻炎,鼻出血,颈椎病,腰扭伤等。

针刺注意

1.天柱穴禁止深刺,特别是向口鼻方向深刺,易于刺伤延髓。同时禁止向内上方深刺,因此穴在枕骨下际,斜方肌外侧的凹陷处,靠近延髓,针刺不当可刺入枕骨大孔,损伤延髓,而发生颅内出血,从而导致生命中枢瘫痪而死亡。

2.在操作中产生有触电样针感后,忌再提插捻转等强刺激,因当进针达一定深度后,可能会有触电样针感,如有触电感,则说明针尖已刺到脑,脊髓或较大的神经干,应立即退针,以免使针下的组织造成严重损失。

3.由于天柱穴位于延髓附近,施灸本穴,特别是温针灸和艾炷直接灸,易于助热上扰,损失延髓,发生头昏脑涨,而且因其内部血管丰富,直接灸会损伤血管,故不宜施灸。

膻中的针刺方法 膻中常用配伍疗法

1.配巨阙,神门,太渊,丰隆,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化痰,治疗痰浊胸痹。

2.配巨阙,膈俞,阴郄,心俞,中冲,针刺泻法,活血化瘀,治疗瘀血心痛。

3.配天突,足三里,内关,中脘,丰隆,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化痰,利咽散结,治疗痰气郁结之梅核气,噎膈。

4.配间使,内关,血海,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心血,通络止痛,治疗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胸痛,胁痛。

5.配灵道,郄门,肺俞,尺泽,丰隆,心俞,内关,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清心除烦,治疗痰火心悸,心烦。

6.配中脘,气海,针刺平补平泻法,疏利三焦,降气宽中,治疗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

7.配丰隆,列缺,膻中,天突,针刺泻法,宣肺止咳平喘,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嗽,喘证。

8.配肺俞,中脘,天突,膻中,温肺散寒,豁痰开窍,治疗寒痰蕴肺之哮证。

9.配乳根,少泽,足三里,少泽点刺放血,宣通乳络,调畅气机,为治缺乳之主方。加泻间使,期门,疏肝解郁,治疗肝郁气滞型缺乳;加补合谷,三阴交,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不足型缺乳。

天突的针刺方法 针刺天突注意事项

1.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针尖不能左右偏斜;

2.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若直刺过深,针尖易穿透气管壁而伤及气管粘膜,此时可出现硬而有轻度弹性的针感,同时患者有气管作痒而欲咳嗽的现象,针体亦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应立刻退针0.2-0.3寸,嘱病人休息片刻然后再向前方斜刺。

4.留针期间,嘱患者少做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因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刺入针,如咳嗽不止,宜起针另则穴位。

商阳放血位置图 商阳针刺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背侧向掌侧直刺与手背成90°。

深度:双侧消毒,三棱针点刺数次,放血,快速横刺,进针0.1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7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在周围。

功能:解表退热,清肺利咽。

主治:咽喉肿痛,牙痛,热病汗不出,昏迷,颌肿,目赤,腹痛,吐泻。

天枢穴针刺怎么操作

天枢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中点水平外侧,脐旁2寸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向背侧直刺与腹前壁成90°。

进针深度:直刺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5-10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

针刺天枢作用

天枢属大肠募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喻穴居人身上下枢要之处也。该穴具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之功。用于治疗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痢疾,绕脐痛,腹胀,肠鸣,水肿,月经不调,闭经,产后腹痛,小儿消化不良诸症。

注意事项

1.本穴忌深刺,若深刺则针尖克穿过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进入腹腔而刺中小肠。

2.本穴对孕妇禁针,禁灸。

3.因腹部柔软,弹性较大,进针时要严格掌握进针力度,对于皮肤粗糙坚硬的患者,施以粗针,因不易进针,容易加大进针力度,针尖突然穿透皮肤,但力度未减,使针体进入体内过深。应缓慢下针,不可大幅度提插捻转,太强刺激,以防刺伤肠管。

4.忌火针深刺,由于天枢穴深部为小肠,若火针针刺过深,可损伤小肠,造成肠穿孔。

列缺针刺怎么操作

列缺针刺方法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法:坐位,上肢内收,肘关节半屈。腕第一横纹以上1.5寸,前臂掌侧面外1/6与内5/6交界处,桡动脉外侧。

进针方法:与前臂掌侧面呈90°,直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麻向肘关节方向。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散邪,通调任脉,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疏风解表。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手腕无力,头痛。

配穴:配合谷,地仓,颊车治疗口眼歪斜;配阳溪,阳谷,阳池治疗手腕痛;配太阳,头维治疗头痛;配下关,颊车,合谷治疗牙痛。

临床应用:临床常用于腕关节软组织疾病。口眼歪斜,项强,鼻出血,咽炎,支气管炎,遗尿,尿潴留的治疗。

天突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仰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上方向后下方与额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胸前部放射。

束骨准确位置 束骨穴针刺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通经活络,清热散风。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痛。

配穴:配气海俞,委中,承山治疗腰背痛,下肢痹痛;配通天治疗头痛。

相关推荐

骨性关节炎的推拿方法

骨性关节炎不仅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骨痹”范畴。本病治疗主要在于解除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保护关节结构。采用推拿治疗,从膝关节局部用药和全身整体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综合治疗,是使患者症状改善的有效方法。 采用推拿配合针灸和中药熏蒸治疗骨性关节炎,取穴:鹤顶、内膝眼、犊鼻、阳陵泉、阴陵泉。施术部位:理疗、熏蒸以患膝部为主;推拿以患肢肾、肝、脾胃经脉为主; 操作:推拿用轻柔缓和的手法,弹拨研磨髌骨,摇膝屈伸,促进膝关节正常滑液分泌,达到膝关节力学平衡,每日1次,10次为

丰隆穴针刺怎么操作

丰隆针刺方向 取穴法:侧卧,髋骨下缘至踝关节横纹之中点水平,即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骨与腓骨之间。 进针方向:从外侧向内直刺,与外侧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1-1.2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8-1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有酸胀感,向上放射至大腿根部,下至外踝。 作用与好处 丰隆属足阳明胃经络穴,别走足太阴,能沟通脾胃两经。脾为生痰之源,故本穴有清降痰浊之功,为治痰之要穴,可用于治疗痰饮,咳喘诸症;本穴又有和胃气,宁神志,清热化湿之功,用于治疗风痰头痛,头昏眩晕,倦怠思卧,咳嗽

尺泽穴针刺怎么操作

尺泽的针刺方法 进针方向:从掌侧面向背侧面直刺与肘窝平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麻至前臂外侧缘及拇指。 尺泽的定位与归经 定位:在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取穴法:坐位,仰掌,微屈肘,前臂旋后姿势,在肘关节掌侧面,肱二头肌腱外侧缘相交处取穴。 归经:属手太阴肺经,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水穴,按金水相生之理,又为肺经子穴。 针刺尺泽的功能主治 功能:清肺泻火,降气平喘,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主治:咳嗽,咯血,肺痨,

步廊的准确位置 步廊痛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进针深度:针0.2-0.4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止咳平喘,补肾纳气。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呕吐,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秉风的简单找法 秉风穴针刺操作手法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在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止咳化痰,主治肩臂酸痛,肩胛痛。配天宗,天髎治疗肩胛痛;配肩贞治疗肩痹酸痛。

针刺期门穴怎么操作

期门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乳头线与第9肋下缘交界处。 简易取法: 1.剑突下端旁开4寸, 2.男性可任取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腹侧面向背侧面斜刺与腹前臂成45°。 进针深度:斜刺,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微痛感,有时向腹后壁扩散。 作用主治 期门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聚的处所,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该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伤寒热入血室

风门穴针刺怎么操作

风门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在背部,平第2,3胸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外侧1.5寸,即旁开2横指。 简易取穴:俯卧,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背后向腹侧直刺,与背面成90°。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向周围。 功能主治 风门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可交通一身之阳,故其祛风通络,解表清热之力强,针之可疏散风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灸之振奋经

承浆的位置及作用 承浆穴针刺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前面向后直刺,与颏部成90°。 深度:针0.3-0.5寸,留1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下齿根。 功能主治:舒筋散风,定志生津。主治暴喑,癫病,中风昏迷,齿龈肿痛,口眼喎斜。

中极穴针刺怎么操作

中极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

大迎的位置图片 大迎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闭口鼓气,下颌角下前方下方沟形凹陷处是穴。 进针深度:针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功能:疏风清热,调和经脉。 主治:口眼歪斜,颊肿,牙关紧闭,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