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餐后头晕警惕低血压
老人餐后头晕警惕低血压
对于高龄老人,导致头晕的因素有很多。如疾病控制平稳且头晕是发生在早餐后,可能需要关注一下是否存在老年人的餐后低血压,需要在餐后头晕时测量一下血压,因为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瘫痪、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患病率占国外普通社区患病率2.6%,需要家庭护理的老年人达24-36%,住院老年患者为36-70%;在国内住院老年人高达74.7%,也见于健康老年人。
老年人在进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原收缩压≥100mmHg下降至<90mmHg,伴有低血压症状:包括晕厥、衰弱甚至发生冠脉事件和脑卒中。餐后血压下降最低点出现在餐后30-60分钟,收缩压下降可达80mmHg,舒张压可达45mmHg,多于餐后2小时恢复基础血压值,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晕厥、跌倒、心绞痛、无力、恶心、视力模糊、一过性脑缺血等心脑缺血症状。老年人餐后低血压主要发生于早餐后占73%,中餐和晚餐亦可发生。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是冠心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社区有餐后低血压死亡率为145%。/年,无餐后低血压者为98.5%。/年,需要家庭护理的80岁以上老人,餐后低血压和跌倒、晕厥、新发冠脉事件、新发脑卒中及总死亡显著相关。
任何老人在餐后发生头晕、晕厥、乏力、跌倒、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时均要怀疑此病。
餐后低血压与进餐有关,如进碳水化合物餐(高糖餐)、一次进餐过量、温度过热、长期卧床者坐位进餐过久。
预防餐后低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餐前饮水350-480ml,可减少植物神经功能不全者血压下降,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要少量多餐,餐后取坐位或卧位,不能马上站起活动,避免进餐时饮酒,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宜两餐之间服用,如果经过上述措施还不能改善,就需要就医使用药物治疗和干预了。
头晕眼花警惕高血压发作
临床上,患者的血压刚刚上升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显著的症状表现。因为根据临床调查也可以表明,多无高血压的早期症状,但是患者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会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高血压的早期症状会在病情发展的过程中逐一出现,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患者的脏器受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些都是高血压的早期症状。
心悸气短是临床最常见的高血压的症状特点,出现这些现象的时候就要考虑自身的健康了。高血压的症状会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这些都是导致心悸气短的症状。头疼:部位多在后脑,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的高血压的症状。若经常感到头痛,而且很剧烈,同时又恶心作呕,就可能是向恶性转化的信号。
对于高血压会出现哪些症状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相信读者朋友们看了以后都已经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对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不能因为我们的疏忽让健康遭受伤害。
老人血压低头晕吃什么好
1、多食补气血、温补脾肾的食物
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所以,低血压患者应该加强营养,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2、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
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
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但食盐摄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这10个动作中老年人做最危险
避免用力排便
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
专家提醒,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不宜久坐看报打牌
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
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专家提醒,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起床太猛伤血管
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
专家提醒,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狼吞虎咽伤心伤胃
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
专家提醒,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嗓门大血压升高
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
专家提醒,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站着穿裤子易摔倒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
专家提醒,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运动:上楼、弯腰最该留神
上楼梯宁慢勿快
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
专家提醒,老人走楼梯,最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尽量少弯腰
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
专家提醒,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
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提重物量力而行
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
专家提醒,老人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避免猛回头防晕倒
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
专家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
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老年人总睡觉怎么回事
老年人出现睡眠增多,多见于血压偏低,血液粘稠,心功能不全,老年性脑萎缩,老年痴呆等情况,饭后易出现困倦感,和进食后血液流向胃肠道,头部血流减少有关系。建议就诊神经科检查,可明确病因,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治疗,做好护理,避免饱食,饭后适量活动。
老人既往有没有高血压病史?如果有,需要警惕餐后低血压现象。本病是老人进食后2小时内收缩压比餐前降低20mmHg,可表现为餐后头昏、乏力及一过性脑缺血。尤其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时更容易出现。建议发作时测量血压看看。必要时到医院进一步诊治。
老年人觉少是普遍现象,偶尔多睡一下是没有问题,但若突然出现嗜睡症状或经常嗜睡,就需要引起警惕,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先兆。比如:
脑梗。当老年人脑血管出现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时会出现乏氧症状,脑梗患者早期常表现为哈欠连连,睡眠量明显增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这一重要报警信号。
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发病前期,老年人也多半会出现嗜睡情况,所以家人在平时要多关注老人,出现这一情况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糖尿病。糖尿病人如果血糖高于正常值,大量糖分由尿中排出,会引起体力下降、精神不振、睡眠增多。此外,当糖尿病发展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也会出现嗜睡。
血压低的话会不会影响怀孕呢
1、体位性低血压
多在体位发生变化时发生,如躺在床上突然坐起或长时间站立时,可因头部供血不足出现眼前发黑、头晕、摔倒等症状,多见于老年人、瘦高个等。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不当时,也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建议变换体位时要缓慢,起身动作不宜过快,走路时出现不适症状应马上就近坐下。早起时要做到3个“1分钟”:醒后躺1分钟,床上坐1分钟,床边站1分钟。
2、餐后低血压
多数老年人因消化能力下降,喜欢吃煮得很软的食物。但吃得快了,可能会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出现头晕、跌倒、胸痛、视力模糊等症状,这很可能是餐后低血压的表现。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饭、馒头等食物大量进入胃后,胃壁急速扩张,容易刺激迷走神经,导致肠激酶大量释放,进而使消化系统血流增加,回心血量减少,血压降低。餐后低血压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瘫痪和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人,早餐后发生率最高,约占73%,中餐、晚餐分别占21.6%、5.4%。
预防餐后低血压,首先要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少量多餐,并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餐前喝350~500毫升水。其次,降压药不要在餐前吃,而在两餐之间吃。最后,餐后最好坐或躺一会儿。
3、季节性低血压
夏天气候炎热,体表血管舒张,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加上出汗多导致血容量下降,因此与冬季相比,人的血压偏低。因此,服降压药的人此时最好及时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不要“凭感觉”自行减药。
不但如此,长此以往,我们的身体可能还出现其他功能下降,如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跌倒导致骨折发生,心情压抑等情况经常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低血压信号,及时治疗。
一般如果血压稍微低也不必服用药物,只要适当注意营养,保证能量供给,很多人血压都能恢复正常。另外,运动是调整血压的好帮手,因为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不但可以改善体质,还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功能,同时也可改善和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对于症状明显或影响正常生活的低血压患者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早上起床头晕是什么原因 血糖不稳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其中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特别是胰岛素的患者,当已经出现头晕现象,一定要特别警惕低血糖的并发,监测夜间血糖。
此外,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血液短时间内突然升高,也可能会引起头晕,为了避免血糖急剧升高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及时就医处理。
经常头晕头痛要警惕高血压
首先,高血压患者经常会出现心脏异常,常见心脏异常表现为心尖搏动左移、心前区有抬举样搏动感,听诊心尖区第一心音增强、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增强并且有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杂音,表明已发生动脉硬化以及左心室肥厚,如果在心尖区听导奔马样心律可能表明有心力衰竭的出现。另外还常见耳垂出现毛细血管搏动、折痕、桡动脉出现硬脉或是无脉及下肢间歇性跛行等。
其次,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会有头晕、头痛、失眠、耳鸣、烦燥的轻微的自觉症状。当出现气促、胸闷、心慌、心前区疼痛时表明心脏已受累,出现夜间多尿、尿频、尿液清淡时表明肾脏受累、肾小动脉发生硬化。如果高血压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深沉不规则、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提示可能发生脑出血,如果是逐渐出现一侧肢体的活动便、麻木甚至麻痹症状,应当怀疑是否形成脑血栓。随着病情的发展,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症状逐渐增多并明显,如手指麻木僵硬、多走路时出现下肢疼痛,或是出现颈背部肌肉酸痛紧张感。
此外,高血压急症的发病是不容忽视的,由于高血压本身的发展,会导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显著或是急骤升高,同时伴有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危及生命,出现一系列临床特殊征象。高血压急症的发病率占高血压人群的5%,常见有脑出血、高血压脑病、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可乐宁急性停药综合征、急进型恶性高血压等。
血栓的前兆有哪些症状 头晕目眩语言不清
老年人在得脑血栓之前就是高血压患者,所以他们在最早的时候非常会容易出现的一种症状就是头晕目眩,尤其是经常高血压的人,如果每天出现眩晕的次数超过五次,就一定要警惕脑血栓是否会发生。另外,脑部血栓还会导致言语不清,如果家中老人说话含糊不清,就要引起足够重视了。
为什么早上起床头晕目眩
1.血压不稳
导致早上起床后头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可能就是升压升高。由于血粘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早晨便容易发生疲倦、头昏、乏力等症状。
此外,低血压也可能会引起早起头晕现象,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现象,尤其在夏季的高温天里,症状会更加明显。
2.血糖不稳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出现头晕无力等症状。其中低血糖的危害更明显,特别是胰岛素的患者,当已经出现头晕现象,一定要特别警惕低血糖的并发,监测夜间血糖。
此外,有些糖尿病患者由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血液短时间内突然升高,也可能会引起头晕,为了避免血糖急剧升高给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及时就医处理。
3.贫血
当贫血严重到一定的程度,身体里的血液已经无法正常供应大脑需要时,便会出现脑部缺氧,从而引起头晕,此外,患者还会有皮肤颜色变淡、粗糙、缺少光泽、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
老人餐后头晕警惕低血压
对于高龄老人,导致头晕的因素有很多。如疾病控制平稳且头晕是发生在早餐后,可能需要关注一下是否存在老年人的餐后低血压,需要在餐后头晕时测量一下血压,因为老年人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心血管疾病、瘫痪、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老年人更容易发生。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患病率占国外普通社区患病率2.6%,需要家庭护理的老年人达24-36%,住院老年患者为36-70%;在国内住院老年人高达74.7%,也见于健康老年人。
老年人在进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原收缩压≥100mmHg下降至<90mmHg,伴有低血压症状:包括晕厥、衰弱甚至发生冠脉事件和脑卒中。餐后血压下降最低点出现在餐后30-60分钟,收缩压下降可达80mmHg,舒张压可达45mmHg,多于餐后2小时恢复基础血压值,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晕厥、跌倒、心绞痛、无力、恶心、视力模糊、一过性脑缺血等心脑缺血症状。老年人餐后低血压主要发生于早餐后占73%,中餐和晚餐亦可发生。
老年人餐后低血压是冠心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社区有餐后低血压死亡率为145%。/年,无餐后低血压者为98.5%。/年,需要家庭护理的80岁以上老人,餐后低血压和跌倒、晕厥、新发冠脉事件、新发脑卒中及总死亡显著相关。
任何老人在餐后发生头晕、晕厥、乏力、跌倒、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时均要怀疑此病。
餐后低血压与进餐有关,如进碳水化合物餐(高糖餐)、一次进餐过量、温度过热、长期卧床者坐位进餐过久。
预防餐后低血压的非药物治疗是餐前饮水350-480ml,可减少植物神经功能不全者血压下降,应该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要少量多餐,餐后取坐位或卧位,不能马上站起活动,避免进餐时饮酒,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宜两餐之间服用,如果经过上述措施还不能改善,就需要就医使用药物治疗和干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