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得了戊型肝炎如何治疗

得了戊型肝炎如何治疗

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1.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2.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3.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哪些人易感染肝炎病毒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根据各类型肝炎的特点,易感染的人群也不一样。

甲型肝炎易感染人群:各年龄段对甲型肝炎均易感染,甲型感染后机体可产生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在本病的高发地区,成年人血液中普遍存在甲型肝炎抗体,发病者以儿童居多,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乙型肝炎易感染人群:乙型肝炎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人群,乙型肝炎的发生跟抗体的滴度有关系,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率高的地区,常是本病的高流行区。

丙型肝炎易感染人群:凡是接触输血及血制品者、注射(尤其是静脉注射)、血液透析及肾移植患者、丙型肝炎家庭内接触者、丙肝孕妇所生婴儿等,均是丙型肝炎的易感人群。此外,医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处理血或血制品者,其丙肝的发病率也较高。

丁型肝炎易感染人群:由于丁型肝炎是一种缺陷性病毒,他需要乙肝病毒的外壳做为自己的外壳,才能形成完整的丁肝病毒,所以丁型肝炎的易发人群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急、慢性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者,静脉内注射的人也极易感染。

戊型肝炎易感染人群:戊型肝炎各年龄阶段普遍易感,感染后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与各型肝炎间无交叉免疫,可重叠感染、相互感染。

戊型肝炎为何难预防

日前,历经14年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首个获批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据悉,该疫苗适宜于16岁以上人群预防戊肝,尤其推荐中老年人、孕妇、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畜牧业从业人员等易感人群使用。

戊型肝炎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发现的一种新传染病,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疫苗领域原始创新的一个里程碑,也使戊型肝炎的预防有了更有效的手段。

青年人戊肝发病率最高

戊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病从口入”。戊型肝炎病人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3周内,大便中都可检测到HEV。吃了被HEV污染的食物或用了被污染的餐具就有可能患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的症状也与甲型肝炎相似,但症状更重,黄疸较深,淤胆型肝炎多见,病程较长,病死率为1%~4%,高于甲肝。戊型肝炎感染的人群年龄较大,多在35~82岁,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青年人中发病率最高,达3%~30%。戊型肝炎对孕妇、胎儿、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危害更大。戊型肝炎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说明老年人感染了戊型肝炎后病情较重;妊娠女性感染了戊型肝炎,常导致重症肝炎,病死率高达10%~25%;原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戊型肝炎,极易发生肝衰竭,病死率高达75%。

病死率居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型肝炎暴发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近半个世纪来,全球万例以上规模的戊型肝炎暴发达10余次。1978年11月初,印度克什米尔山谷巴拉穆拉地区的一条小河被HEV污染,当地饮用这条小河水的居民中275人发生戊型肝炎。新疆南部地区暴雨引起水源污染,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持续流行20个月,波及3个地州23个城镇,发病人数达12万多,死亡近千人。2007年10月,非洲乌干达北部亦发生戊型肝炎大流行,至今仍未完全控制,疫情最严重的两个镇发病率高达30.9%和19.2%。

我国是肝炎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甲型、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甲肝和乙肝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戊型肝炎的发病率却逐年上升,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991~1995年,我国对部分省市的调查显示,人群中HEV的感染率为9.6%;而最近的调查表明,我国人群中HEV的感染率已经上升至20%~40%。据卫生部疫情公告,2002年,我国仅报告戊型肝炎6830例,而2010年发病人数达23682例,较上一年增加16.22%,死亡率增加44.44%,其病死率在各类病毒性肝炎中居首位。

传染源复杂且人畜共患病

戊型肝炎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传染源错综复杂。戊型肝炎病人不仅可从大便中排出病毒,造成疾病传播,还可以因水源污染造成疾病流行,更重要的是许多动物,如黑猩猩、恒河猴、猕猴等灵长类动物,猪、牛、羊、鹿、猫、狗、鸡、鸭等家畜家禽和大白鼠等均可感染并传播戊型肝炎。其中,猪的HEV感染率最高,达70%以上,是戊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2007年山东戊型肝炎流行,是因为许多病人接触或食用了猪肝、猪大肠等动物内脏。

HEV不仅可通过消化道传播,还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但由于缺乏戊型肝炎敏感的检测方法,感染者时常不能通过检测被发现。感染了HEV的孕妇还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其新生儿100%发生急性戊型肝炎。人畜共患和多种传播途径,尤其是没有戊型肝炎疫苗,成为戊型肝炎预防的难点。

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

以往,戊型肝炎的预防主要靠搞好饮食卫生等综合性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保护水源,改善供水条件,保证安全用水;加强环境卫生监督和食品卫生监督,改善居住条件,合理处理人畜禽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和周围环境;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加工猪肉、海产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半生不熟的毛蚶和海蟹等贝壳类水产品。

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主要的措施。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戊型肝炎疫苗。厦门大学的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招募志愿者超过11万名,进行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疫苗三期临床研究,其预防效果和安全性得到认可,并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如果戊型肝炎疫苗能像甲肝、乙肝疫苗一样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的戊型肝炎流行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控制,摘除“肝炎大国”帽子的日子将不会太遥远。

什么是妊娠病毒性肝炎

并不是所有病毒引起的肝炎都叫病毒性肝炎,比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假白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都能引起肝炎,但不称为病毒性肝炎。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指的是肝炎病毒——我们熟知的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病毒。这5种类型的肝炎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甲型和戊型,主要经粪-口传播,常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但不会变成慢性。同时,感染甲肝病毒后可获得持久的特异性免疫力,防止再次感染甲肝。其中甲型以儿童发病为主,戊型则主要侵犯青壮年;孕妇患上甲型肝炎的病死率不高,但戊型孕妇的病死率很高。另一类是经血液传播的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注射、皮肤破损、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能被传染,多为散发,较易演变为慢性。这5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炎在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但是对于孕妇的远期影响以及胎婴儿的危害却有很大差异。除上述5种肝炎外,还有10% ~20%患者的病原不明,称为非甲-非戊型肝炎。比如一种称为庚型肝炎病毒的病毒,流行较为严重,主要经血传播,可能与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具有共...

戊型肝炎诊断

应根据临床特点、肝功能检查,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排除hav、hbv、hcv感染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损害。

诊断戊型肝炎的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特异性抗体检测:抗hev,即戊型肝炎抗体,包括抗hev-igm和igg。在急性期血清中可测出高滴度的抗hev-igm,恢复期抗hev-igm滴度下降或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血清中产生抗hev-igg。国内大多数医院目前均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其测定抗hev-igm最有临床意义。

②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戊型肝炎病毒抗原。此方法须进行肝穿活检。

③免疫电子显微镜:用患者恢复期血清作抗体,检测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及胆汁中病毒抗原,或用已知病毒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

④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胆汁、血清和粪便中戊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ev-rna)。

肝炎的早期症状

肝炎疾病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我们来一一分析了解。

甲型肝炎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可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常见症状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肝脏门管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增生。

乙型肝炎患者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人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目前吸毒者共用注射器而多见,丙型肝炎的潜伏期(输血后)30—83天,平均52.1天。患者可无症状地发展数年。慢性丙肝患者常有轻重不一的乏力,有时可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其次可表现为右上腹不适,患者常自诉右上腹有沉重感。其他一些症状包括恶心和关节痛,黄疸很少发生。值得注意的是症状的有无或其严重程度与肝脏病变的发展不成正比。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输血和血制品,日常生活接触也有可能被传染。戊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比较不常见的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戊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戊型肝炎病毒经口感染。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厌油、呕吐、恶心、腹泻、乏力、易疲倦、肝区疼痛、尿黄等。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也可以认为是类型,分五种,分别是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相对来说,病情比较轻,病程比较短,因为一部分甲肝和戊肝患者甚至可以不用治疗自身痊愈,但是乙肝、丙肝,感染以后病情容易慢性化,一般需要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

戊肝,即戊型病毒性肝炎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但其传染性较甲肝为低,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无慢性化,预后良好。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我们邀请专家来分析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问题。

戊型肝炎的流行有何特点呢?专家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特点有如下所述几个方面。

1、分流行性与散发性两种,以流行性为主,多由水源被污染所致。

2、流行性戊型肝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季。

3、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常引起大型暴发或流行。

4、主要为青壮年发病,儿童和老年发病相对较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5、流行性戊肝孕妇的病死率高,可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下降有关。

6、发病与卫生水平明显相关。

7、本病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和中美洲的发展中国家,而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未发现本病流行,因此本病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及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8、临床表现类似甲肝,不发展成慢性,病情多说较重,病死率2.5%。

相关推荐

传染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一、各种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期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急性临床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HA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进口传染。甲型肝炎潜伏期为2-6周,平均一个月。,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病毒携带者,急性病人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日,其血液内多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大。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血透仪等血源传播,也可通过母婴和性接触传

病毒性肝炎传染吗

病毒性肝炎是可以通过人传人的,但是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是不同的,如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它传播途径主要是一个粪-口传播,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血液、母婴以及性接触传播。所以,病毒性肝炎是会传染的。

肝炎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戒酒 要保肝就一定要戒酒,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则必定难逃肝病的厄运。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喝酒便成了交际的重要手段,而且各地都有各地的“酒文化”。 清洁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经消化道传染,注意饮食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生食小水产食品就有传染甲型或戊型肝炎的可能,最好不吃。 限脂 脂肪肝是近年来明显增多的肝脏病,常与肥胖症、糖尿病共存。要远离肝炎,应从调节饮食入手。控制脂肪饮食当然是必需的,但含糖类食品的总量也应该控制,包括米饭面条,因为过多的糖类食品在人体内也能演变为脂肪。

肝炎康复保健

疾病预后 肝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预后不同。甲型肝炎以急性肝炎为主,无慢性化,预后好。重型肝炎的发生率约占全部甲肝病例的0.2%-0.4%,病死率高。患过甲肝或隐性感染者,可获持久的免疫力。多数戊型肝炎的预后良好。多在1~4周恢复,没有发现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例。小部分伴随着胆汁淤积的患者病程可能会长一些。成年感染的急性乙型肝炎多能完全康复,少数会转成慢性肝炎,而在婴幼儿时期感染的乙型肝炎常常转成慢性,并经历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期及再活跃期等过程,有些患者还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急性丙型肝炎易转

老年人易患何种肝炎

60岁以上的老人患肝炎为老年性肝炎。老年急性病毒性肝炎各型均可发生,但以戊型肝炎多见,甲型肝炎占老年病毒性肝炎的2-4%,乙型肝炎占8-17%,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相当。除病毒性肝炎外,老年人也易患药物性肝炎以及酒精性肝炎。

肝损伤的病因

1、病毒感染 有一部分的患者是由于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比较复杂,流行面比较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 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 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为粪-口途径传播,即通常所说的“病从口入”。 2、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引起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 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差异。 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甚至肝硬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

急性肝炎痊愈会否传染呢?北京京军肝病医院专家指出,急性肝炎引是由于感染肝炎病毒而引起的肝脏疾病,病程不超过6个月。在我国,最常见的急性肝炎是急性乙型肝炎。在急性肝炎期,一般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很强。 急性肝炎毕竟是血液传染疾病,如果身上没有伤口、皮肤黏膜破损,病毒无法进入血液,就不会造成传染。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传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HAV和HEV以粪-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分期

各种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起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甲型、戊型肝炎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为慢性,丙型肝炎超过50%,丁型肝炎超过70%转为慢性。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来说,其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3期,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 甲型、戊型肝炎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一般不超过3天。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检查

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1.酶联免疫试验(ELISA) 检测血清中抗-HEV IgM,为确诊急性戊型肝炎的指标,是用重组或人工合成多肽作抗原,国内应用本法检测111例急性戊型肝炎,抗HEV阳性率为86.5%,检测32例恢复期患者,抗-HEV阳性率6.3%,提示抗-HEV持续时间较短,病后5~6月63%转阴。 2.蛋白吸印试验(Western Blot,WB)此法较ELISA法灵敏和特异,但操作方法较复杂,检测所需时间较长。 3.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s Chain Reaction,P

所有肝炎都传染吗 肝炎分哪几种

肝炎按是否发病可分为病毒性感染和非传染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又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非甲~戊型肝炎。 非传染性肝炎分酒精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