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常用中药有哪些呢
便秘常用中药有哪些呢
1、实热型便秘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数,当以清热润肠,可选用:麻仁丸,三黄片,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丸,胖大海茶,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番泻叶冲剂,大黄通便冲剂,黄连双清丸。
2、气机郁滞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喛气频作,脘腹胀满,甚则腹中作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治当顺气导滞。可选用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丸,越鞠保和丸。
3、气虚便秘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不一定干硬,或虽有便意,但欲便不得,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面色晄白,神疲肢倦,舌苔淡白,脉虚细。治当益气健脾。可选用黄芪口服液,黄芪精颗粒,四君子丸。
4、血虚便秘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白,脉细。治当养血润燥。可选用润肠丸;麻仁润肠丸;当归养血膏;阿胶口服液;首乌片,每次4片,每日2次口服;麻仁滋脾丸;润肠通秘茶。
5、肾气亏虚型
主要表现为大便坚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晄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当温阳通便。可选用苁蓉通便胶囊;金匮肾气丸;锁阳补肾胶囊;半硫丸;苁蓉通便口服液。
6、肝肾阴虚型
主要表现除伴有贫血的常见症状外,主要表现为便秘,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急躁易怒,或精神紧张,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甚或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当滋补肝肾,育阴潜阳。可选用杞菊地黄口服液;精乌冲剂,鱼鳔丸;首乌片。
便秘常用的食疗方
1.猪大肠约500克,翻洗干净切块,慢火炖烂,加入桃核仁、甜杏仁各30克,盐及调料放好,加菠菜约500克,稍煮即可。
2.海参200克,水发切片,慢火炖八分熟,加入水发黑木耳100克煮熟,瘦肉末少量及调料加入后再炖约15分钟即可。
3.甲鱼一只约500克,去内脏切块,文火慢炖至熟,肉苁蓉、熟地各50克,洗净,纱布包好,加入适量调料,再炖约30分钟,可吃肉喝汤。
4.紫菜20克,撕碎煮汤,酌加味精、酱油、虾米皮等,调好味后加入香油2小匙及韭菜末约50克,晚饭时喝。
5.大麦100克,黑芝麻50克,先浸泡半日后煮粥,可调入蜂蜜,早晚饮用。
体内内火重怎么办呢
(1)实火
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
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
证候: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
治则: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
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
(2)虚火
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
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
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
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
END
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
1
(1)心火虚火证候
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证候: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则:清心泻火。
2
(2)肺火证候
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则:滋阴清肺。
3
(3)胃火虚火证候
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治则:养阴清热;实火证候: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等,治则:清胃泻火。
4
(4)肝火证候
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治则:清肝泻火。
5
(5)肾火证候
主要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治则:滋阴清热。
END
3.常用中药方剂
(1)常用方剂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二至丸等。
(2)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
(3)常用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子、石膏等。
(4)常用清热解毒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上火的辨证施治
.辨别虚实论治
(1)实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证候: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则: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
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
(1)心火虚火证候: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证候: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则:清心泻火。
(2)肺火证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则:滋阴清肺。
(3)胃火虚火证候: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治则:养阴清热;实火证候: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等,治则:清胃泻火。
(4)肝火证候: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治则:清肝泻火。
(5)肾火证候:主要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治则:滋阴清热。
3.常用中药方剂
(1)常用方剂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二至丸等。
(2)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
(3)常用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子、石膏等。
(4)常用清热解毒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什么中药治疗皮肤病 皮肤病外用中药
皮肤病不但可以内服中药整体调理,很多皮肤病需要结合中药外用,通过局部外擦,湿敷,熏洗等方法来达到抗菌,消炎,止痒,收敛,杀虫,排脓,解毒等目的,常用的外用中药有: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大黄,紫苑,百部,蛇床子,马齿苋,青黛,甘草,白鲜皮,鸦胆子,硫黄,冰片,雄黄,轻粉等。
老人便秘常用5种药
1.润滑性泻药
如石蜡油,具有软化粪便使用。该类药物不可长期应用,服药时须防止误吸。
栓剂泻药:主要包括开塞露和甘油栓。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刺激胃肠反射,刺激直结肠蠕动而促进排便,适用于便意少的排便困难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
主要包括莫沙必利、替加色罗等。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促进肠道蠕动,产生便意,用于胃肠动力差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如糖尿病胃肠病伴便秘及功能性便秘患者。
3.膨松性泻药
主要包括麦麦夫、欧车前等。这类药的作用特点是增加粪便体积,保留水分,轻度促进肠壁,促进肠蠕动。适用于轻中度老年便秘患者,服药后24小时左右起效。
4.高渗性泻药
主要包括乳果糖、盐类泻药等。乳果糖的作用特点是以原形进入结肠分解成小分子量有机酸,增加粪便水分含量,防止粪便过于干硬,有利于缓解粪便结块。盐类泻药主要是硫酸镁,具有增加粪便水分及刺激肠壁收缩作用。高渗性泻药有利于缓解中重度便秘患者症状。但只可短暂使用,不能长期使用,以防止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及高镁血症。
5.中成药
如麻仁丸、六味安消胶囊等,具有润滑肠壁,增加粪便中水分和轻度促进肠蠕动作用,适合于轻中度便秘患者。
上火如何辨证施治
1.辨别虚实论治(1)实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多由于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过度刺激、脏腑功能活动失调亦可引起。证候: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则: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常用中成药有三黄片、黄连上清丸、牛黄清胃丸、清热解毒口服液等。(2)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
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1)心火虚火证候: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证候: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治则:清心泻火。(2)肺火证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治则:滋阴清肺。(3)胃火虚火证候: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治则:养阴清热;实火证候: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舌苔黄腻等,治则:清胃泻火。(4)肝火证候: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治则:清肝泻火。(5)肾火证候:主要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治则:滋阴清热。
3.常用中药方剂(1)常用方剂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白虎汤、大承气汤、二至丸等。(2)常用滋阴中药天冬、麦冬、玄参、生地、女贞子、旱莲草等。(3)常用清热泻火药大黄、黄连、黄柏、山栀子、石膏等。(4)常用清热解毒药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等。
产妇吃什么催乳
食物:花生、猪蹄、鲫鱼、黄花菜、丝瓜、芝麻、藕、豆类、茭白。常用中药有:路路通、通草、穿山甲、漏芦、桑寄生、玉米须、王不留行。《本草纲目》中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具有传染性很强的疾病,此病不仅发病非常快,而且还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如何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还会引发肝硬化、肝癌等重症疾病,因此我们需要尽快治疗,那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呢?这款弄爱普生。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及重症三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自然治疗药物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如下:
病毒性肝炎一般可按中医传统分为黄疸和无黄疸两大类,黄疸又分为阳黄和阴黄进行诊治,但需重视分析中医病机,强调辨证论治。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不论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其病因多为湿热蕴郁,清热利湿选用药物:茵陈、虎杖、龙胆草、蒲公英、车前草、栀子、板兰根、大黄、黄芩、苦参、马兰根等。芳香化浊选用药物:霍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厚朴、菖莆、苍术等。
调气活血选用药物:郁金、柴胡、香附、川楝子、陈皮、大腹皮、泽兰、丹参、赤芍等。根据上述治则结合病例选药组方,热偏重者可参考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加减化裁,湿偏重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参考茵陈四苓散、三仁汤加减化裁。瘀胆型肝炎多与湿热瘀阻肝胆失泄有关,一般亦按阳黄治疗,在下述治则基础上重用消瘀利胆法(如赤芍、黛矾散、硝矾散等)。
(二)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机比较复杂、常由湿热病邪蕴结不解、日久伤及脏腑和气血,导致衰退性变化和失调性变化。衰退性变化可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和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不同。失调性变化则多为气血失调(如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胃不和、心肾不交等。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慢性肝炎治疗原则应去邪、补虚、调理阴阳气血三结合,辨证时应分析邪之性质、虚在何脏以及阴阳气血失调的程度,从整体出发制订治疗方案。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颇似“急黄”(也称“瘟黄”)。若见湿热毒盛、弥漫三焦者,治宜重剂清热解毒,以黄连解毒汤或清瘟败毒饮加减。若见湿热伤营入血,迫血妄行病毒性肝炎患者,治宜清营凉血化瘀法,以清营汤含犀角地黄汤加减。若见瘟邪逆传,蒙蔽心包昏迷不醒病毒性肝炎患者,治宜清宫开窍法,以安宫牛黄丸加减。若见气虚血脱、阳阴离绝,当用大剂独参汤或生脉散。
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中药有哪些?专家表示,中药疗法和西药疗法比较,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毒副作用相对来较小,但是药效显得缓慢一些,对于一些肠胃不好,西药反应比较大的患者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患者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疗法。
服用中药有讲究
去买药的时候,大夫会告诉你一些忌口的常识,中医常说,中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这也是在提醒大家,吃药的时候要做好日常的忌口。那么吃中药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忌口常识呢?中医介绍,吃中药的时候要忌吃发物。那么哪些食材属于发物呢?
看中医时,大夫会嘱咐病人忌食“发物”,理由是“发物”会加重病情。那么“发物”究竟是什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中医认为,食物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是由于它本身特有的性味所决定的,这就是食物的“食性”。如果不懂食性,对某些特殊体质的人或患者,食性就会诱发旧病,或加重已发疾病,或削弱药力,这是食物的“发性”,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发物”。多了解发物和忌口的知识,能够避免很多由饮食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
日常发物一共分六种:
一为动火发物,能助热动火、伤津劫液,如烟、酒、葱、蒜、韭菜、油炸物等。发热口渴,大便秘结的人不宜食用,高血压者应忌口。
二为动风发物,多有升发、散气、火热之性,能使人邪毒走窜,如茄子、木耳、猪头肉、鸡蛋等。有荨麻疹、湿疹、中风等疾病者不宜吃。
三为助湿发物,多具有黏滞、肥甘滋腻之性,如糯米、醪糟、酒、大枣、肥肉、面食等。患湿热病、黄疸、痢疾等病者忌食。
四为积冷发物,多具寒凉润利之性,能伤阳生寒,影响脏腑运化,如冬瓜、四季豆、莴笋、柿子等。脾胃虚弱的人要慎食,过食会造成胃虚冷痛、肠鸣腹泻。
五为动血发物,多有活血散血之性,能动血伤络,迫血外溢,如羊肉、菠菜、烧酒等。月经过多、皮下出血、尿血等人忌食。
六为滞气发物,如大豆、芡实、芋头、薯类等。这些食物多具滞涩阻气、坚硬难化之性,积食、诸痛者不宜食。
发物之所以会导致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一是因为其中的动物性食物含有某些激素,如糖皮质激素,若超过生理剂量,可引起感染扩散、溃疡出血、癫痫发作等。二是其所含的异性蛋白,易成为过敏源,如海鱼虾蟹会引起或加重荨麻疹、湿疹、牛皮癣等。三是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葱、蒜易导致炎症伤口难以愈合。
想要更快的治疗疾病,使中药发挥最大的药效,我们不仅要对症下药,还要在吃药的时候做好忌口,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常见的六种发物,希望大家要注意。
中药治口腔溃疡的方法
可以用于口腔溃疡的中药包括局部用药和全身内服药两大类。 局部用药以散剂为主,例如锡类散、珠黄散、三七粉、青吹口散、西瓜霜、珍珠粉、青黛散等等。
全身内服用药根据主治功能不同又分若干种类。
1、清热解毒类:一清胶囊,清身饮冲剂,金银花露、银翘片,桑菊感冒片等。常用的中草药有藿香、佩兰、蒲公英、白芷、大青叶、板兰根等。主治实火型口腔溃疡;
2、活血化瘀类:丹参片、三七片、小金丹、灯盏花素片等。常用中草药有:丹参、三七、川芎、红花、桃仁、泽兰、当归、首乌等。主治气滞血瘀型口腔溃疡;
3、滋阴类: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石斛夜光丸,生脉饮等。常用中草药有生地、玄产、麦冬、玉竹、石斛等。主治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
4、健脾补肾类: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健脾丸,保和片等。常用中草药有山药、白术、扁豆、山查等。主治脾虚湿困型口腔溃疡;
5、补气补血类:参芪丸,十全大补丸,安神补心丸、凝血糖浆、枣仁丸,云芝糖肽、玉屏风冲剂等。常用中草药有当归、熟地、黄花、党参等。主治气血两虚型口腔溃疡;
6、疏肝理气类:龙胆泻肝丸、加味逍遥丸等等。常用中草药有龙腥草、柴胡、枳壳、延胡索、香附、郁金等。主治肝气郁结型口腔溃疡。
中医中药积极调理发低烧
一般来说,对于阴虚内热型低热儿童的调理可选用沙参麦冬粥作为食疗方。选取沙参、麦冬各15克,加水煎汤,去楂取汁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对于讷呆少食、面色萎黄的气血两虚型低热儿童可选用黄芪首乌粥作为食疗方。选取黄芪、首乌各15克,加水煎汁,取汁去渣,加入粳米50克,煮粥食用。
正确对待长期低热
建议家长在带患儿就诊前应详细记录小儿的体温,一般每4-6小时记录一次体温,最好在早、中午起床前及睡觉时各测一次,并持续记录1周以上。
此外,家长还应观察小儿低热外伴随的其他症状,如食欲改变,有无乏力、盗汗、面部潮红、手足心热、咳嗽、尿频、尿痛、关节疼痛、便秘、神萎等等。要督促低热患儿多注意休息,为其营造安静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低热小儿应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饮食以营养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食物为主,不吃油腻食品。以下是不同低热类型的调理方案,供家长参考。
1、伤食低热
可用调理脾胃、消称除滞法。常用中药有胡黄连、山楂、槟榔、陈皮、茯苓、连翘、莱菔子、白术、山药等。
2、暑热症
可用清热养阴消暑法,常用中药有水牛角、芦根、藿香、玄参、地骨皮等。
3、病后低热
可用调气补虚、养阴退热法,常用中药有太子参、白术、黄芪、葛根、黄芩、知母等。
补肾常用中药
鹿茸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妇女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疼痛,筋骨无力等症。成药中参茸三肾粉、龟龄集、龟龄丸等,鹿茸均为主要成分。根据现代研究,鹿茸含激素、胶质、磷酸钙、碳酸钙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可增进性腺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消除疲劳;促进溃疡和创口的再生,加速愈合,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0.6克–3克。
仙灵脾也称淫羊藿,有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阳痿,妇人宫冷不孕,肾阳虚性高血压,更年期症候群,腰膝无力,牙齿松动,头发脱落以及风湿筋骨疼痛等症。根据现代研究,仙灵脾主要含有淫羊藿甙等,仙灵脾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精液分泌、降血糖;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抗体形成。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5克 –15克。
肉苁蓉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阳痿早泄,妇人宫冷不孕,带下血崩,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老年虚弱,病后、产后肠燥便秘者。根据现代研究,肉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和结晶性中性物质,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抗体形成。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30 克。
菟丝子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腰膝酸痛,遗精,糖尿病,小便不禁,目暗不明等症。成药中滋补健身丸、五子衍宗丸等,菟丝子均为主要成分之一。根据现代研究,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样物质,动物实验有收缩子宫和抗利尿的作用,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15克。
海狗肾有温肾壮阳,益精补髓的作用,用于肾虚阳痿、不孕等性机能衰弱以及腰膝冷痛等症。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3–6克。
海马有温肾壮阳,调气活血的作用,用于肾虚阳痿,遗尿,虚喘以及治肿瘤和疔疮等症。成药中海马补肾丸即以此为主药。动物实验表明,海马确有兴奋性机能的作用,可延长正常雌小鼠的动情期,对去势鼠则可出现动情期,并使正常小鼠子宫及卵巢的重量增加。其提取液也表明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其效力较蛇床子、淫羊藿弱,但优于蛤蚧。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3克–6克。
冬虫夏草既能养肺阴,又能补肾阳,为平补阴阳之品,用于肺痨咳血,阳痿遗精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虫草有平喘作用,对心脏、肠管和子宫均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有镇静和催眠作用。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5克–10克。
巴戟天有温肾壮阳,益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的阳痿,宫冷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及风湿病等。现代研究表明,巴戟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一般汤剂用量为6克–15克。
仙茅有温补肾阳,除寒湿暖腰膝的作用,用于阳痿,腰膝冷痛等症。本品汤剂常用量为3克–10克。因本品有小毒,只宜暂用,不可久服。
阳起石长于补肾气,暖下焦,用于治疗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等症。本品多入丸散剂,常用量为3克–10克。
枸杞子既能养血益阴,也能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遗精,也可治疗头晕眼花,糖尿病等。汤剂用量为4克–10克。
补肾药物还有很多,如韭子、锁阳、覆盆子、蛤蚧、雄蚕蛾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论述。在运用上述补肾药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确定是肾阳虚,而不是肾阴虚;二是注意不要一味的补阳气,因为这些药物多为温热药,长期应用易耗损肾阴,使肾气更为不足。古人认为,善补阳者必从阴中求阳。因此正确的用法是在补阴药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药,常用的补阴药有很多,如地黄、山萸肉、元参、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阿胶、龟板、鳖甲等,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如一味补阳,以求速效,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悔莫及。
治疗便秘常用的按摩方法
【取 穴】 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大横、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三焦俞、合谷、支沟、足三里(注:穴位的选取方法参考艾灸治疗便秘常用的穴位,下同)。
【操 作】 患者取适当的体位,采取腹部治疗、背部治疗和四肢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按摩治疗。腹部治疗时,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立于一侧,先用一指禅推法推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大横穴各1分钟,然后用掌根,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摩腹5分钟,再逆时针摩腹5分钟,如腹部有硬块,可用手指轻轻按压硬块处,使其下行;背部治疗时,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坐于一侧,用攘法沿脊柱两侧施术3~5分钟,再用拇指推揉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三焦俞穴各1分钟,然后用掌根揉腰骶3~5分钟;四肢治疗时,按压合谷、支沟、足三里穴各1分钟。
【功 效】 三部结合按摩法能增强消化系统功能,促进胃肠蠕动,使气机通畅,有助于排便,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方法,其中腹部治疗、背部治疗、四肢治疗可同时应用,也可选用其中两种方法配合应用,还可选用其中一种方法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