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和性别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和性别

脑血管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老年性疾病,虽然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率就会增长一倍。就性别而言,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要高50%。

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说防治

发病攀升 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呈不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00万人,心房颤动800万人,由于严重心律失常而猝死大约50万人。大量患者因病致残,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巨大负担。不断上升的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是引起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快速攀升的根源。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糖尿病患者3000多万;超重者2.4亿,肥胖者7000万,吸烟者3.5亿。我国面临的心血管病防治形势异常严峻。

以常见的高血压病为例,除本身的直接危害外,更主要的是造成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严重威胁国民健康。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1959年第一次全国高血压普查患病率是5.11%,1979年达到7.33%,1991上升到11.16%,呈持续快速上升态势。与我国高血压流行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1年我国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处于极低水平,分别只有27%、12%和3%。即使到了2002年,也只有30%、25%和6%。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高血压的防治成为心血管病防治的重中之重。

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301.17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和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22.65%和19.74%。以2003年为基期年,扣除价格影响(根据gdp平减指数计算)后,得到1993年至2003年间,中国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33%,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8.95%)。排在2003年中国心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前三位的病种分别为高血压(366.03亿元)、冠心病(264.33亿元)、脑梗死(237.32亿元),占同期中国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分别为6.37%、4.60%、4.13%。

五大变化 彰显综合防治成效

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居民各种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与遏制心血管疾病的流行。

在我国以社区为基础,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已进行了40余年。1969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第一个人群防治基地。上世纪70年代各地陆续建立了一批开展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基地。80年代以来,以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形式,国内20个单位协作,对南北不同地区的十余组人群进行了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监测。90年代初,北京、上海、长沙等地进一步开展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防治。1995年世界银行卫ⅶ贷款健康促进子项目在我国七市一省启动。1996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心脑血管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从1997年起在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24个省(区、市)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工作。

在这40年中,我国的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工作历经五个重大变化:从数千人群到数十万人群的综合管理,从仅管理高血压患者到管理社区全人群(包括一般人群、高危人群、患病人群)及多种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管理,从注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监测到重视提高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如上海、浙江),从专家以科研、项目为实施手段到以政府为主体、多部门合作的一体化管理(如北京的折子工程),从普及健康知识着手到提高社区基层医生的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为重点(如全科医生教育、卫生部全国高血压患者健康行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逐步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系统化发展。

试点经验 亟待社区推广实施

多年实践证明,开展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实施人群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水平,不仅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本身的医疗费用,而且可以减少相关心脑血管急性事件所引起的医疗费用。

依据人群心血管病归因危险约40%为高血压病所致这一重大研究成果,我们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大范围试点,开展“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的研究。在全国22个省市的18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探索社区以高血压防治为突破口的心血管病综合干预模式,管理高血压患者20多万,一年时间血压控制达标率从22%提高到70%左右。在治疗率提高的同时,居民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我们认为,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作为技术规范和模式探索阶段业已完成,应该在全国层面作为适宜技术加以推广实施,尽快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人群防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高血脂的原因

1.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

2. 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血脂异常者往往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血脂水平和下降会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随着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的下降而降低。所以,平时多注意运动,健康饮食,可以降低高血脂的病发。

不良生活习惯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①吸烟、酗酒: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对照组。并且每天吸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酗酒肯定是不良生活习性,酗酒是高血压显著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②便秘: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便秘可能相关,应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③体育锻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④高盐饮食:一般认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提倡低盐饮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醋的摄入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糖尿病被列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积聚速度加快,血小板在血管壁上的粘着功能和相互间的凝集功能增强,血液凝血因子Ⅰ、Ⅴ、Ⅶ、Ⅷ增加,纤维蛋白原增高等,这些都容易引起脑梗死。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主要发生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病理发现糖尿病患者脑实质内小动脉常表现为弥漫性内皮损害,内膜肥厚,还发生局灶性脂肪样或透明变性。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群的4.2倍,而脑出血的发生率与非糖尿病患者群差异无显著性。

遗传家族史与脑血管病: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却没有发生脑血管病,而另外一些不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患了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尤其是遗传因素有关。

心肌缺血预防的办法有哪些呢

1.一级预防 针对未患冠心病的人群,对冠心病易患因素进行干预,防止冠心病的发生。这项工作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着手冠心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父母、兄弟在55岁前患确定的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吸烟(现吸纸烟≥10支/D)、高血压、糖尿病、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0.9MMOL/L(35MG/DL)、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外周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在众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中,有的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其他均为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抽烟、饮食习惯、肥胖等。

因此,为防止发生冠心病,应积极控制“可改变的因素”。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低脂低盐饮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冠心病的发病率可显着降低。

2.二级预防 针对已患冠心病的人群,防止病情发展和猝死。对于未发生心肌梗死者,应积极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对于心肌梗死病人的二级预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工作;对冠心病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继续进展;药物或手术防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对有再梗或猝死高危险性者应尽量减少易患因素。

脑梗死病因

发病原因:

血管壁本身的病变(25%):

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且常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其可导致各处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但以大中型管径(≥500μm)的动脉受累为主,国人的颅内动脉病变较颅外动脉病变更多见。其次为脑动脉壁炎症,如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病等。此外,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壁发育不良等也可引起脑梗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故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动脉的起始部和虹吸部、大脑中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及基底动脉中下段等。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和纤维素等血液中有形成分随后黏附、聚集、沉积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也可造成管腔本身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引起灌注区域内的血液压力下降、血流速度减慢和血液黏度增加,进而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 [1]

血液成分改变(22%):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黏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症、口服避孕药等均可致血栓形成。少数病例可有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蛋白C、蛋白S或抗血栓Ⅲ缺乏伴发的高凝状态等。这些因素也可以造成脑动脉内的栓塞事件发生或原位脑动脉血栓形成。

不良生活习惯(25%):

①吸烟,酗酒: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吸烟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患者的对照组,并且每天吸烟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酗酒肯定是不良生活习性,酗酒是高血压显著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②便秘:中医认为,脑血管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便秘可能相关,应通过饮食结构调整及养成规律性排便习惯,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

③体育锻炼,超重与脑血管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平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显著低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而脑血管病超重人数显著高于非脑血管病对照组,因此平衡饮食,控制体重与体育锻炼相结合,可以降低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④高盐饮食:一般认为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最重要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故提倡低盐饮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醋的摄入量以利于钙的吸收。

遗传家族史(10%):

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却没有发生脑血管病,而另外一些不具备上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患了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尤其是遗传因素有关。脑血管病家族史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实验也证明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的发病率和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发病人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般认为多数的脑血管病的发病是多因素的,是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一定的种族差异,黑种人脑血管病发病率高于白种人。

病理改变:

(1)急性脑梗死灶的中央区为坏死脑组织,周围为水肿区,在梗死的早期脑水肿明显,梗死面积大者,水肿也明显,相反梗死面积小者,水肿面积相对较小,水肿区脑回变平,脑沟消失,当梗死面积大,整个脑半球水肿时,中线结构移位,严重病例可有脑疝形成,后期病变组织萎缩,坏死组织由格子细胞清除,留下有空腔的瘢痕组织,陈旧的血栓内可见机化和管腔再通,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一般为白色梗死,少数梗死区的坏死血管可继发性破裂而引起出血,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

(2)病生理变化:

①血管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脑梗死者肿瘤坏死因子含量明显增高,此外NO,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也均随之增高,神经肽Y和神经降压素是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的神经内分泌多肽,急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神经肽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降压素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急性脑血管病的疾病性质,病情有密切关系,积极控制这些物质之间的平衡紊乱,将有助于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②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神经与内分泌两大系统各有其特点又密切相关,共同调控和整合内,外环境的平衡,脑血管病患者下丘脑-垂体激素的释放增强,这种释放可能直接侵犯至下丘脑,垂体等组织,或与脑水肿压迫血管使有关组织循环障碍有关。

③血浆凝血因子的变化:凝血因子Ⅶ(FⅦ)活性增高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甚或与心肌梗死及猝死相关。

④一氧化氮的变化:一氧化氮(NO)的作用与其产生的时间,组织来源及含量等有关,内皮细胞上有组织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在脑梗死早期它依赖于钙/钙调素(Ca2 /CaM)激活,引起NO短期释放,使血管扩张,产生有益作用,另外,在巨噬细胞,胶质细胞上的诱生型NOS(iNOS),它不依赖于Ca2 /CaM,在生理状态下不激活,脑梗死后1~2天,iNOS被激活,一旦被激活,则不断产生NO,持续性NO产生可引起细胞毒性作用,所以在脑梗死急性期,iNOS被激活,可能加重缺血性损害。

⑤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可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改变,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疾病类型其性激素的变化是不相同的。

急性脑血管病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因素主要表现为:①与神经递质的调节障碍有关的性腺激素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分泌增加,单胺代谢出现紊乱,导致性激素水平变化,使雌激素水平降低,②应激反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能通过自身对内分泌进行调节。

另外,临床上许多人即使具备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却未发生脑血管病,而一些不具备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却发生脑血管病,说明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和不良嗜好等。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两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三酰甘油增高,血清脂蛋白增高均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怎么有效的预防心肌缺血

一级预防:

针对未患心肌缺血的人群,对冠心病易患因素进行干预,防止心肌缺血的发生。这项工作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着手冠心病预防工作的开展。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有过早患冠心病的家族史(父母、兄弟在55岁前患确定的心肌梗死或突然死亡)、吸烟(现吸纸烟≥10支/D)、高血压、糖尿病、HDL-C浓度经重复测定仍0.9MMOL/L、有明确的脑血管或外周血管阻塞的既往史、重度肥胖(超重≥30%)。在众多的心肌缺血易患因素中,有的为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性别、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其他均为可改变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抽烟、饮食习惯、肥胖等。

因此,为防止发生冠心病,应积极控制“可改变的因素”。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低脂低盐饮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是更为迫切的任务。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冠心病的发病率可显着降低。

二级预防:

针对已患心肌缺血的人群,防止病情发展和猝死。对于未发生心肌梗死者,应积极防止心肌缺血的发生。对于心肌缺血病人的二级预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教工作;对心肌缺血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冠状动脉病变继续进展;药物或手术防治心肌缺血、左室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对有再梗或猝死高危险性者应尽量减少易患因素。

心肌缺血疾病大多是人们生活不规律和饮食不规律所造成的,所以说这个疾病在生活当中是可以得到有效预防的,关键是我们能够重视好对于心肌缺血疾病的预防工作,在生活当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做到早睡早起不熬夜。

脑卒中的医学定义是什么

是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脑卒中发病既有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无法干预的高危险因素,又和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暂时性脑缺血发作等可以干预的高危险因素有关。要摆脱这些可以干预的高危险因素,人们必须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平衡膳食、增加体育锻炼、调节心理平衡,发现预警信号,及时就医,积极有效地降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就会离开远去。

相关推荐

脑卒中的发病原因

1、外伤:外伤性脑出血和脑梗塞在中青年人中占的比重较大,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瘤大多发生在青年人,这也是脑卒中年轻化的因素。 2、饮酒: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脑血管的平滑肌引起痉挛,酒精可使血小板聚集、激活,体内血栓素(TX-A2)增加,直接引起脑血栓形成,强烈的脑血管舒缩 也易导致脑出血。酒精引起的精神、行为异常,促发A型性格外露,都对脑卒中形成有影响。年轻人过度饮酒、酗酒者较老年人明显多,也是导致脑卒中年轻化的一 个原因。 3、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没有高血压人的4-

高血压的介绍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

高血脂的一些危害是怎么样的

餐后高血脂损害正常人的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加重已有血管内皮的损伤。餐后甘油三酯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强度独立并高于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餐后高血脂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栓形成。 餐后高血脂症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有研究对受试者进行脂肪餐负荷试验,并动态观测餐前及餐后8小时内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经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基础代谢率(BMI)及吸烟等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混杂影响后,餐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冠心病仍呈显著正相关。

什么人容易得老年痴呆

痴呆已被称为当前世界上的“流行病”之一,四五十岁就可能发病,在发达国家被列为第四位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1、年龄越大老年痴呆的发病率越高,老年女性比男性痴呆比例更高,有痴呆家族史的人得痴呆的风险是其他人的3倍。 2、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3、有抑郁病史、兴趣狭窄、精神创伤、受教育程度低、家境贫困、吸烟、酗酒的人更容易患老年痴呆。有的危险因素比如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不良生活习惯和血管性危险因素是可以纠正或控制的

高血压的定义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 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性相关,因此,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的疾病发生于通常认为的“正常血压”者。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常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而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 血压升高是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标准判断,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一些临床试验也为此提供了证据。 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中国是脑卒

肾上腺肿瘤会引发什么疾病

肾上腺肿瘤多伴发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高血压年龄对照表

许多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出现的毛病也是比较多的,有很多人以为这可能是人之常情,因此有很多人对此也不放在心上。那么高血压和年龄有什么关系?高血压的常识下面具体介绍。 我们先从高血压的发病因素谈起。体重超重,膳食高盐和过量饮酒是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素,这在中国和西方人群中并没有不同,但研究证明,中国人群的膳食不但高盐(8-20克/日),而且盐对血压的作用强度大于西方人群。 这可能和我国膳食中缺少钾、钙、优质蛋白质等对血压有保护作用的成分有关。因此高盐,低钾,低钙,少优质蛋白质的膳食是我国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因

哪些人容易得脑血管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由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包括饮食、作息、交际观念等)、精神压力等,都会给人类带来很多的负担。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糖耐量降低、肥胖和超重、吸烟和被动吸烟的人群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也就是说,这些人群非常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王庆松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上这些情况,影响到血管最根本的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发生在脑部即导致脑中风,在心脏则导致心肌梗塞,在四肢或周围血管的话则会造成坏死、跛行、甚至截

造成脑病的因素有哪些

脑神经因素引起的脑病 由于大脑受到病毒感染、物理创伤、化学物质的中毒、高热、缺血或缺氧(中风)等原因直接导致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死亡、重者危及生命,轻者出现小儿脑瘫、偏瘫等疾病,过度用脑、长期睡眠不足、年龄的增大,神经营养物质的不足,都可能使大脑过早的衰老、退化,出现记忆力下降、智力下降,精神、性格、情绪、睡眠、运动能力的改变,严重的出现老年性痴呆,帕金森氏病。 脑血管因素引起的脑病 由于脑血管退化或病变引起的大脑疾病,急性发病并迅速出现脑功能障碍的脑血管疾病称为急性脑血管病,也称脑血管意外、脑中风或脑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