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饼的习俗历史
春饼的习俗历史
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
清《调鼎集》一书中曾记载了春饼的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一世纪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食用,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注意事项
精选原料肉类以猪肉为主,不能太瘦。菜类视季节而定,要嫩,如“野鸡脖”的韭菜、“葱心绿”的菠菜。
妙手成菜肉类先酱好切丝备用。菜类急火快炒快上,以免出汤。
品尝要点吃春饼是个很惬意的事,花钱不多,吃得不错。讲究的是:饼要“骨力”,菜要嫩香。
饼:口感要筋道,不能太“糟”,否则一包菜就漏了。所以要用高面筋质的面,和面时水温不能太高,还要多揉几下“上上劲”。但是饼不能厚,更不能艮硬,讲究能“隔饼看菜”。菜:蔬菜要嫩,炒得也要嫩。豆芽菜要一汪水,菠菜不能“塌秧儿”,粉丝要泡开。肉要体现出酱肉“酱香”的特点,肥而不腻,皮糯肉香。
行家提示菜的种类虽多,但摊鸡蛋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不叫吃春饼。
消费支招吃春饼可繁可简,配菜可高可低,高档些的可配鸡丝、海参丝、瘦肉丝,还可以参照吃烤鸭的办法码上葱丝、黄瓜条,蘸黄酱或者甜面酱,配上菜码,卷成卷儿细细品尝。
过去正宗吃法是就着“豆汁”。豆汁难寻,来碗小米粥也行。
清明节是寒食节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在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
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很多人不知道清明节其实还有植树的习俗,清明节清明前后,春阳照临,这时候万物生长,这时候植树是比较好的。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有哪三个风俗
重阳节风俗:登山秋游、敬老、赏菊。
重阳节登山秋游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因此,这一天人们要敬老,敬老可以体现在对父母的孝顺,也可以体现在祭祖、祭祀上。
重阳节时,正是菊花开的时候,因此,在很多地区都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重阳节除了赏菊外,还可以购买一些菊花送给长辈,表示心意。
二月二有什么忌讳 吃龙食
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有吃春饼的饮食习俗,春饼一片片的,状似鳞片,因此,吃春饼又称为“吃龙鳞”;面条状似胡须,有些地方有二月二龙抬头吃面条的习俗,因此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另,吃米饭是“吃龙子”,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
咬春吃什么蔬菜
吃的是萝卜。
民间在一年中的“立春”这天有咬春的习俗,一般会买一个萝卜来吃,因为萝卜的水分充足、味道辛辣,吃起来生津止渴、润燥消食,因此吃萝卜的寓意在于驱除春困、预防疾病、迎接新春。
立春是一个传统的节气,在民间的历史悠久,立春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祭春神、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吃春盘、春饼、春卷等活动。
立春饮食习俗:吃春饼
春饼薄如蝉翼,这里记载的是用稀面在一种平锅上抹一下,即成极薄透明的饼,用来包荠菜馅,然后用油炸出的春卷(又称春盘)。春饼、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
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二月二要吃的食物介绍
二月二吃什么?
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我国的民俗有很大一部分是食俗,二月二也不例外。龙是二月二最受尊崇的神只,二月二肴馔,无不沾有龙气:用面和糖搓成圆丸炒熟,谓之龙蛋;饼称龙鳞饼,面条谓之龙须面;米饭为龙眼;饺子为龙牙;馄饨为龙耳;煎饼为龙皮;黏糕为龙腰;食猪头为龙抬头。日常吃的食物也要叫一个好彩头,比如豆腐叫兜福,芥菜叫借财等等。
1、饺子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2、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3、春饼
立春之日讲究吃春饼,而过二月二同样讲究吃春饼,立春吃春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饼则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源于清代,饼内卷入酱肘子、猪头肉、樟茶鸭等肉食以及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
4、驴打滚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5、面旗子
农历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传统习俗。所谓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长、宽3-2厘米。将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热炒制就成炒面旗。
6、面条
北方人喜欢在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7、爆米花
当年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此事惹恼了玉皇大帝,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有条黄龙却违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间,压在舍利塔下,玉帝说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开花”。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崩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8、炒豆子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9、猪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
10、葱饼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
11、炒面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乡一带,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吃炒面条。炒面条是将面条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与肉丝、油豆腐丝、春笋丝、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因炒熟的面条外形像虫,寓意大家合力把虫炒熟并全吃掉了。
12、撑腰糕
江浙沪地区在二月二这天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有把腰撑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当年里就不会腰酸背痛了。
13、芥菜饭
二月二这天有吃芥菜饭的习俗。当地方言里有一句合辙押韵的俗语,意思是这天吃了芥菜饭,一年都不会得皮肤病,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芥菜里富含的维生素和叶绿素有益于皮肤。
二月二为何吃“龙”食?
农历二月初二是二十八宿中青龙开始露头的日子,根据天象定为“龙抬头”。由于人们对龙的崇拜,这天要吃有“龙”字的食品来沾“龙气”。其中除了管炸糕叫“龙胆”、春饼叫“龙鳞”、面条叫“龙须”之外,还管米饭叫“龙子”、馄饨和饺子叫“龙耳”,等等。
而“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据专家介绍,农历二月初二恰逢惊蛰前后,此时蛇、蚯蚓等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而蛇又俗称“小龙”,蚯蚓俗称“地龙”,蛇和蚯蚓开始露头,就叫“龙抬头”。而与蛇和蚯蚓同时开始活动的也包括一些害虫,故而在明代,二月初二有吃“熏虫”的习俗。人们摊煎饼、做熏肉、炒菜,用油烟熏死害虫并吃掉它们,以保护庄稼,祈求健康。
春卷的起源
春盘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也叫春卷。流行于全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汉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唐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宋史.礼志》:“立春赐春盘。”《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春卷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方人也称为“春饼”。据传在东晋时代就有。那时叫“春盘”。当时人们每到立春这一天,就将面粉制成的薄饼摊在盘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称“春盘”。那时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游时人们也带上“春盘”。
到了唐宋时,这种风气更为盛行。著名诗人杜甫的“春日春盘细生菜”和陆游的“春日春盘节物新”的诗句,都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这一生活习俗。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明代李时珍说:“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谓之五辛盘。”
以后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这样描述:“常熟糍糕,馄饨瓦铃儿,春饼、菜饼、圆子汤。”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打春》中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闹也。”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
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饼”又演变成为小巧玲珑的春卷了。这时它不仅成为民间小吃,而且也成为宫廷糕点,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宫廷中的“满汉全席”128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春卷的作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品种有韭黄肉丝春卷、荠菜春卷、豆沙春卷等。制作春卷,一般要经过制皮、调馅、包馅、炸制4道工序。以前为手工制作。近年来,已能进行机械化生产。
乳饼的历史
乳饼的历史不可考。 不过可以大概有两个线索。
1. 云南只有滇西北大理白族和滇东南彝族撒尼人有制作乳饼的工艺。
2. 撒尼人的长篇叙事里记载他们来自大理。这个传说在史料中能找到对映。 成书于唐朝中期的《蛮书》 记载了南诏攻打洱海周围的河蛮后强行将河蛮迁至今昆明附近(离路南不远)。河蛮是公认的白族先民之一。所以今天撒尼人制作的乳饼和白族人制作的乳饼很可能是同一起源。因此,乳饼出现的时间不会晚于9世纪。
3.路南乳饼是云南彝族的传统食品。其中以路南彝族自治县的乳饼最为正宗。乳饼长约25~30厘米,宽10~12厘米,呈斜长扇形,两扇叠套在一起,称为“一对”。相传彝族牧人长期赶着羊群到水草丰盛的地方去放牧,由于远离村镇,每天都要把吃不完的雪白羊奶倒掉。一位年轻聪明的牧人,眼看琼浆玉液般的羊奶倾倒于地,心中十分惋惜,后来,他从邻居制作豆腐中得到启示,经过反复实践,创制出用酸浆点羊奶制作乳饼。
春饼的习俗历史
最早的春饼是与合菜物在一个盘里的,称为“春盘”。关于春盘的记载,可见于周处《风土志》:“正无日俗人
拜寿,上五辛盘。五辛者,所以发五脏气也。”这里的五辛盘即春盘。《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唐宋时,春盘已放在立春日出现。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
清《调鼎集》一书中曾记载了春饼的制法:“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应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一世纪的春饼在制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视个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时,有些人喜欢抹甜面酱、卷羊角葱食用,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最初的春饼是用面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黄、粉线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的《咏春饼》联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贴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食单》中也有春饼的记述:“薄若蝉翼,大若茶盘,柔腻绝伦。”传说吃了春饼和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会使人们更加勤(芹)劳,生命更加长久(韭)。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
吃春饼讲究将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明、清时期,随着烹调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春盘改成了小巧玲珑的春卷,不仅是民间的食品,而且成为宫廷的糕点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春卷是九道点心之一。
春饼 注意事项
精选原料肉类以猪肉为主,不能太瘦。菜类视季节而定,要嫩,如“野鸡脖”的韭菜、“葱心绿”的菠菜。
妙手成菜肉类先酱好切丝备用。菜类急火快炒快上,以免出汤。
品尝要点吃春饼是个很惬意的事,花钱不多,吃得不错。讲究的是:饼要“骨力”,菜要嫩香。
饼:口感要筋道,不能太“糟”,否则一包菜就漏了。所以要用高面筋质的面,和面时水温不能太高,还要多揉几下“上上劲”。但是饼不能厚,更不能艮硬,讲究能“隔饼看菜”。菜:蔬菜要嫩,炒得也要嫩。豆芽菜要一汪水,菠菜不能“塌秧儿”,粉丝要泡开。肉要体现出酱肉“酱香”的特点,肥而不腻,皮糯肉香。
行家提示菜的种类虽多,但摊鸡蛋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不叫吃春饼。
消费支招吃春饼可繁可简,配菜可高可低,高档些的可配鸡丝、海参丝、瘦肉丝,还可以参照吃烤鸭的办法码上葱丝、黄瓜条,蘸黄酱或者甜面酱,配上菜码,卷成卷儿细细品尝。
过去正宗吃法是就着“豆汁”。豆汁难寻,来碗小米粥也行。
中秋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1、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不可或缺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2、吃糍粑:中秋节吃糍粑的历史十分的源远流长,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将军伍子胥。
3、吃桂花糕:中秋节正是金桂飘香之际,人们会用桂花做成糕点,作为节日食品。
4、吃柚子:因为“柚”与“佑”同音,人们在中秋节吃柚子,也是希望月亮保佑的意思。
5、吃大闸蟹:中秋正是蟹膏肥的时候,所以中秋节人们都会食用肥美的大闸蟹。
怎么辨别春卷皮的好坏
春卷皮又名春饼皮、薄饼皮,是福州民间流行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春卷是由古代的春饼演化而来的。据古书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记载:“在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可见春日做春饼,食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已久。
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除了喝菊花酒吃重阳糕外,在重阳节还有以下风俗活动:
在古代,民间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因此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而且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重阳节也称菊花节,重阳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重阳节佩戴茱萸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可入药,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头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来调理身体健康。
饼干的历史
饼干(Biscuit)最简单的产品形态是单纯用面粉和水混合的形态,在BC4000年左右古代埃及的古坟中被发现。
饼干 而真正成型的饼干,则要追溯到公元七世纪的波斯,当时制糖技术刚刚开发出来,并因为饼干而被广泛使用。一直到了公元十世纪左右,随着穆斯林对西班牙的征服,饼干传到了欧洲,并从此在各个基督教国家中流传。到了公元十四世纪,饼干已经成了全欧洲人最喜欢的点心,从皇室的厨房到平民居住的大街,都弥漫着饼干的香味。现代饼干产业是由19世纪时因发达的航海技术进出于世界各国的英国开始的,在长期的航海中,面包因含有较高的水份(35%-40%)不适合作为储备粮食,所以发明了一种含水份量很低的面包——饼干。
2021重阳节几月几号 重阳节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重阳节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据文献说,“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
在南方一些地区,重阳节这天人们会放纸鸢,因为重阳节这天天高云淡,风轻日明,纸鸢可轻松乘风而上;其次放纸鸢也有“放晦气”的说法,纸鸢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