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黄芩炭可以和什么泡水 黄芩炭可以保胎吗

黄芩炭可以和什么泡水 黄芩炭可以保胎吗

有一定的作用。

黄芩炭是一种具有保胎作用的中药材,对于一些因为内热血热而胎动不安的孕妇来说,可以通过医生的指导适当地服用一些黄芩炭,一般可以与白术一起搭配使用,可以起到清热、安胎的作用。

但是对于一些体质虚寒的孕妇来说,因为黄芩炭会对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是不适合服用的,以免对胎儿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艾草临床运用

1、治胎动不安,有下腹痛和阴道流血(先兆流产),常配阿胶止血,四物汤(去川芎)调和血脉,再加桑寄生、黄芩、续断等加强安胎作用,方入胶艾四物汤加减。

2、治虚寒出血,尤其妇科崩漏、月经过多。艾叶炭作为辅助药,与血余炭、陈棕炭、侧柏叶等同用,再随证配补益药和收涩药。

3、治寒证腹痛,例如妇女经痛而见证属寒者,可用艾叶、香附辅助四物汤温经止痛(寒甚可加干姜、肉桂)。

4、治湿疹癣癞等皮肤病,内痈艾叶祛寒湿,常配蝉蜕、蒺藜、防风、黄芪等水煎服;外用则以艾叶30g、雄黄0.6g,硫磺0.6g,制成艾卷炙患部,或煎水熏洗,效果较好。

5、艾绒可作为温炙的材料用。

黄芩的做法

黄芩 介绍: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岑及同属多种植物的根。黄芩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向阳干燥山坡、荒地,亦常见于路边。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行装地,亦可栽培。

野生或栽培2至3年后采收,于秋后茎叶枯黄时,选晴天挖取,除去根部附着的茎叶,抖落泥土,晒至半干,撞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黄芩根呈圆锥形,多扭曲,长5至25厘米,直径1至3厘米,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 有纵皱纹或不规则网纹及侧根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木部枯朽,棕黑色或中空者,称“枯芩”。气微,味苦。

以条长,质坚实,色黄者为佳。

黄芩 营养分析:

黄芩主要含小檗碱、黄连素、甲基黄连碱等多种生物碱。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

抑菌实验证明,蒸、煮过的黄芩对白喉村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的抑制作用比生黄芩(原生药)、冷水当黄芩强。这是因为黄芩经蒸制或沸水煮后,可使酶灭活,不致酶解黄芩甘类成分,从而保存药效。

黄芩 相关性群: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黄芩 食疗作用: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心、胆、肝、胃、大肠经;

体轻气清,可升可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

主治湿热内蕴,呕吐,泻痢,黄疸,热淋,肺热咳嗽咯痰,温病发热烦渴,肝火头痛目赤,痈肿疔疮,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胎热不安。

黄芩 食物相克:

黄芩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黄芩 制作指导:

1. 清热泻火解毒宜生用,治上焦热症宜酒炒,泻肝胆实火宜猪胆汁炒,止血宜炒炭。

2. 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

3. 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

4. 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5. 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

6. 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

7. 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

8. 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9. 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竹茹等配合应用。

防风有哪些中药偏方

防风的治病偏方1.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九味羌活汤。方用防风、羌活、苍术、白芷、生地、黄芩各9克,川芎6克,细辛、甘草各3克,水煎服。

防风的治病偏方2.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用表里双解的防风通圣散。方用防风、麻黄、荆芥、薄荷、连翘、当归、川芎、白芍、白术、黑山栀、熟军、芒硝各15克,桔梗、石膏、黄芩各30克,甘草60克,滑石9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防风的治病偏方3.治脾胃虚弱所致大便溏泄方用升阳益胃汤。用黄芪60克,半夏、人参、炙甘草各30克,防风、羌独活、白芍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9克,黄连6克,加姜3片、枣3枚,水煎服。

防风的治病偏方4.治大便带血用槐角丸。方用防风配以槐角、槐花、黄芩、大黄、枳壳、地榆炭、芥穗、当归等,对痔漏下血、大便带血有较好的止血作用;用槐花30克,侧柏炭15克,芥穗、枳壳各9克,加防风、升麻、大黄各9克(均炒炭),共研细末,每日早晚空腹服6克,米汤调服,能入血分而止血。

相信在看完上面的介绍之后,大家对于防风的治病偏方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更好的发挥防风的功效,希望各位可以满意。

治疗痔疮的六种中成药

1、化痔丸

由盐霜柏、白茅根、九里明、田七、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等制成,功效清热消肿、凉血止血,主治内痔出血、肛裂出血、肛门坠胀疼痛等。每次服1丸,每日3次。

2、痔疮内消丸

由槐角、槐花、地榆、生地、胡黄连、丹皮、大黄、当归等制成,功效清热消肿、凉血止痛,主治痔疮肿痛、肛门坠胀、大便秘结、出血不止等。每次服15~20粒,每日两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孕妇禁用。

3、化痔栓

由苦参、冰片、五倍子等制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及止血收敛,主治痔疮出血、肿痛、肛门坠胀及肛裂等。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

4、槐角丸

由槐角、地榆炭、黄芩、枳壳、当归、防风组成,功效清肠止血,疏风利气,主治风邪热毒、湿热之邪所致的痔疮、脱肛、肠风下血等症。一般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

5、地榆槐角丸

由地榆炭、槐角、槐花、大黄、黄芩、生地黄、当归、赤芍、红花、防风、荆芥穗、枳壳组成,功效疏风凉血,泻热润燥,主治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痔疮、便秘、肠风便血、肛门肿痛等症。一般每次1丸,每日两次口服。服该药时忌辛辣,孕妇忌服。

6、痔康片

由槐花、地榆炭、金银花、黄芩、大黄等制成,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主治痔疮肿痛、便血、肛门灼热下坠、大便秘结等。每次服3片,每日两次,7天为1疗程。部分患者服用此药后有轻度腹泻,停药或减少服用量即可缓解,孕妇禁用。

生丹散适用于血热型胎盘早剥的治疗吗

血热型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素 体阳气偏旺,受外感温邪后,则面红耳热,手心潮热,有时流鼻 血。胎已6月,常动不安,脸苍唇干,舌质紫红,小便短赤。脉象 滑数。生丹散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安胎的功效。方用:生地l0g,丹皮 l0g,地骨皮l0g,白芍l0g,银花l0g,连翘l0g,黄芩10g,甘草 6g,佛手10g,香附10g,蒲黄炭10g,艾叶6g,侧柏炭10g组成。

中医治疗阴道流血的方法

1.墨旱莲、槐花炭各15克,生地黄、白芍各12克,桑叶、菟丝子各10克,枸杞子、焦栀子、茜草炭各9克,柴胡、牡丹皮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10日,连服15日。主治肝郁化热型经间出血。

2.熟地黄、党参、山药、杜仲、淫羊藿、炙龟甲、赤石脂、煅海螵蛸各15克,补骨脂、枸杞子各10克,山茱萸9克,鹿角霜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5日起连服15日。主治下焦虚寒型经间出血。

3.墨旱莲30克,党参、白术、地榆炭、侧柏炭、女贞子各15克,炒槐花12克,十灰散10克(包煎),茜草炭9克,炒升麻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连服5日。主治气阴两虚型经间出血。

4.地榆炭、侧柏叶、椿皮各15克、生地黄、菟丝子各12克,续断、大黄炭、车前子、黄芩、焦栀子各9克,柴胡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10日起连服15日。主治湿热下注型经间出血。

5.白茅根30克,地骨皮、地榆炭各1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赤芍、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各10克,黄芩6克,生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剂为1个疗程。主治经间出血。

清热燥湿的中药有哪些 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春秋两季采挖,去除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晒干,生用,酒灸或炒炭用。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吐,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灸用,止血可炒炭用。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自然流产的中医疗法

辨证用药把符合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肾虚血热型和脾肾两虚型。 (1)肾虚血热型治宜固肾安胎 ,佐以 ):覆盆子 15g ,桑寄生15g ,菟丝子 15g ,杜仲 15g ,川断 15g ,白芍 12g ,黄芩 12g ,旱莲草 12g,知母 12g ,竹茹 12g。伴有恶心、纳呆者 ,加陈皮 10g ,砂仁 10g ,鸡内金10g ;若肾虚偏重者去知母、竹茹 ,加山萸肉15g ,熟地黄 15g ,女贞子 15g。文火煎 2次 ,取汁 400ml, 1日 1剂 ,早晚分服。 (2)脾肾两虚型治宜健脾补肾安胎。方药 (自拟方 ):阿胶 (烊化 )10g ,党参 10g ,黄芪 10g ,白术 10g,桑寄生20g ,熟地黄 12g ,菟丝子 12g ,杜仲 12g ,川断12g ,白芍 12g。若伴有血热者加旱莲草 12g ,黄芩 12g ,地榆炭 12g ,杜仲炭 12g ;伴有恶心、纳呆者加陈皮 10g ,砂仁 10g ,山药 10g。文火煎 2次 ,取汁 400ml, 1日 1剂 .

月经连续不断吃什么药好

您的情况考虑是内分泌失调了,建议你用中药来治疗,养阴止血汤。组成:生地,生白芍 ,黄芩,玄参,石斛,地骨皮,煅牡蛎,花蕊石,陈 棕炭,侧伯叶,藕节炭。最好具体看看中医大夫,也建议参考一下剂量。生地24克,生白芍12克,黄芩12克,玄参12克,石斛12克,地骨皮12克,煅牡蛎30克,花蕊石30克,陈棕炭30克,侧伯叶15克,藕节炭12克。建议服用功血胶囊。考虑是功血造成的出血。

治疗痔疮的几种中成药

1、化痔丸由盐霜柏、白茅根、九里明、田七、地榆炭、侧柏炭、槐花等制成,功效清热消肿、凉血止血,主治内痔出血、肛裂出血、肛门坠胀疼痛等。每次服1丸,每日3次。2、痔疮内消丸由槐角、槐花、地榆、生地、胡黄连、丹皮、大黄、当归等制成,功效清热消肿、凉血止痛,主治痔疮肿痛、肛门坠胀、大便秘结、出血不止等。每次服15~20粒,每日两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孕妇禁用。3、化痔栓由苦参、冰片、五倍子等制成,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及止血收敛,主治痔疮出血、肿痛、肛门坠胀及肛裂等。大便后或每晚睡前用温水洗净肛门,塞入1粒,严重者可早晚各塞1粒。4、槐角丸由槐角、地榆炭、黄芩、枳壳、当归、防风组成,功效清肠止血,疏风利气,主治风邪热毒、湿热之邪所致的痔疮、脱肛、肠风下血等症。一般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5、地榆槐角丸由地榆炭、槐角、槐花、大黄、黄芩、生地黄、当归、赤芍、红花、防风、荆芥穗、枳壳组成,功效疏风凉血,泻热润燥,主治脏腑实热、大肠火盛所致的痔疮、便秘、肠风便血、肛门肿痛等症。一般每次1丸,每日两次口服。服该药时忌辛辣,孕妇忌服。6、痔康片由槐花、地榆炭、金银花、黄芩、大黄等制成,功效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主治痔疮肿痛、便血、肛门灼热下坠、大便秘结等。每次服3片,每日两次,7天为1疗程。部分患者服用此药后有轻度腹泻,停药或减少服用量即可缓解,孕妇禁用。

相关推荐

阴囊湿疹擦什么药效果好 三黄洗剂

配方: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 制法:将上药研细末后,用10~15克,加人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酸1毫升,摇匀,以棉签蘸搽患处,每日多次。 功效:有清热燥湿,收涩止痒的作用。可用于阴囊湿疹急性期,局部皮肤红肿、起丘疹、瘙痒。摇匀后涂搽患处,每日2~3次。 注意:不能用于皮损糜烂渗出者。

中医如何治疗支气管扩张

1、滋阴降火止血汤 仙鹤草15克、牡丹皮6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泽泻10克、黄芩6克、山茱萸10克。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滋阴降火,潜阳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阴虚火旺型)。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2、清化止血汤 桑白皮10克、象贝母10克、光杏仁10克、竹沥10克、半夏10克、紫菀10克、阿胶10克、黄芩12克、全瓜蒌12克、仙鹤草15克、栀子10克,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敛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孕妇鼻出血用药指导

1、血量不多的止血方法 孕妇鼻出血一般都是鼻子一侧出血,并且出血量不多,或仅鼻涕中夹杂血丝。对此不必紧张,可立即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两侧鼻翼的根部,持续5-10分钟,再在额鼻部外敷用冷水浸透的毛巾以使血管收缩,大都可以止住。 2、鼻出血的原因 如孕妇反复出鼻血,中医认为是肺热与胎火相乘,上扰鼻窍,灼动血络,血热唐妄行所致。因为“鼻乃肺之窍”,可用清肺降火止血的方法治疗妊娠鼻出血。 3、治疗的中药方 可用南沙参12克、黄芩9克、桑白皮9克、麦冬9克、炒生地9克、荆芥9克、茜草9克、侧柏9克、茅花6克,

有习惯性流产病史者中药方

基本方:生黄芪、焦白术、菟丝子各15克,当归12克,炒白芍、炒杜仲各10克,远志5克,麦冬9克,甘草3克。 伴妊娠恶阻者加砂仁6克,陈皮5克,黄芩9克;伴少腹冷痛、漏红淋漓者,去麦冬加阿胶12克,姜3克,黑艾叶6克,升麻5克;伴胎热内盛、血色鲜红者,加仙鹤草10克,地榆、侧柏叶各9克;腰酸者加桑寄生10克,续断6克;体虚者可改黄芪30克,加人参9克。 用法 有习惯性流产病史者,在确诊怀孕后开始服药,每5天服1剂,服至妊娠7个月为止。若小腹有下坠感、腰酸漏红者,则每日1剂,症状缓解后改为5日1剂。

​妇科炎症慢性盆腔炎如何治疗

(1)清热化湿热重者用黄连解毒汤:黄芩10克、.黄连12克 .黄柏12克 .栀子10克。 (2)肝胆湿热重者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克、生栀子10克、黄芩8克、生地15克、柴胡12克、车前子8克、木通8克、泽泻12克、当归6克、甘草3克。 (3)膀胱湿热重者用柴芩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猪苓12克、茯苓10克、泽泻12克、滑石10克、半夏8克。 除上述治疗外,热重时重用黄芩、黄连、黄柏、椿根白皮、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银花等;湿重时重用苍术、厚朴、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等;痛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

月经过多的偏方

偏方一 配方:加味当归补血汤。 组成:生黄芪30-60克,当归,黄芩各9克,生地榆15-30克,甘草3克 。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主治:月经过多属气虚不能摄血者。用本方治疗42例,疗效满意。 偏方二 配方: 补调汤。 组成:熟地18克,当归15克,白术9克,白芍9克、黑芥穗6克、山萸肉12克、川芎9克、续断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多。证见面黄清瘐,倦怠乏力。 偏方三 配方: 固肾调经汤 。 组成:山萸肉10克、黄芪20克、熟地、枸杞、鹿角胶、莬丝子各10克、当归6克

防流产需补肾健脾

女性怀孕流产在此期间都为最为重要时刻,但是,根据个人身体的不同有的则会出现先兆流产的现象,此病为妊娠初期常见病。在中医属于胎动或胎漏的范畴。在西医中则为母体分泌功能失调,其根本之原因还在于肾气的衰竭所致,因此补肾固冲健脾安胎才是有效之法。 在治疗流产方面,采用老中医之法,利用健脾功效安胎疗效还是很显著的。 【常用方药】 方药组成:菟丝子、杜仲、川断、桑寄生、党参、黄芪、山药各15g,白术12g,熟地黄、山茱萸、黄芩各lOg。加减:出血较多者加阿胶、黄芩、苎麻根;腹痛甚者加白芍、炙甘草;腰膝酸软,头目昏眩

清肺润肺的中药有哪些 知母

性味归经: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主治:清肺润燥,滋阴生津,清热泻火。配伍瓜蒌壳,大贝母,胆南星,黄芩以清肺化痰止咳,治疗肺热咳嗽,痰黄粘稠;若阴虚肺燥,干咳烧,配伍川贝母,以养阴润肺。 用法用量:水煎内服,6-12g。或入丸,散剂,生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盐水炒入肾, 滋阴降火。 注意:脾胃虚火,大便溏泄者禁服。

除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

1、除湿热的中草药有荷叶。 主要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散瘀止血的功效。用于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血热吐衄,便血崩漏。荷叶用于出血症和产后血晕。 2、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金钱草。 具有利湿退黄,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之功效。常用于湿热黄疸,胆胀胁痛,石淋,热淋,小便涩痛,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3、除湿热的中草药有黄芩。 以根入药,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

泡脚偏方推荐

脚臭 葛根25克,五倍子15克,甘草15克,白帆25克。把它们都到入锅中后加入凉水,中药煎煮前,最好先用凉水浸泡药物约30分钟,因为凉水能穿透植物的表面,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让有效成分能更容易溶解入水中。 高血压 钩藤40克、夏枯草30克、桑叶20克、菊花20克。 肝脾肿大 三棱15克、莪术15克、延胡索15克、乌梅10克。 失眠 磁石60克、菊花20克、黄芩15克、夜交藤30克。 遗精、早泄 仙鹤草4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芡实30克、女贞子30克、狗脊15克、桑葚30克、知母12克、黄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