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入学年龄急待重界定
儿童入学年龄急待重界定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早上学,千方百计地将未到国家规定入学年龄的孩子塞进学校学习。另有些家长,却担心孩子小,担负不了繁重的功课,适应不了学校
的环境,到了规定的入学年龄也不让孩子上学,其实,过早对孩子进行正规教育,不但是徒劳无益的,而且还是有害的。而让孩子过迟接受正规教育也是不利的。
人的学习以脑力活动为主,故正教育开始的最佳时期,是以脑发育的决定性时期为基础的。因此孩子的入学年龄就以脑发育为重要的生理指标。据科学家研究,6周岁时,大脑已从出生婴儿的350克,生长到1200克,达到成人脑重量的90%,智力发展水平已达到17岁智力发展水平的70%。因此,这个年龄就是孩子入学的最佳年龄。
这时,孩子在心理发育方面也日趋完善。例如:在知觉方面不仅对形状、颜色、大小能作判断,而且对数字和文字的判断能力已发育良好,记忆力已迅速发展,已具有倒背和顺背的能力;已具有一定的概念能力和简单运算能力;说话和语言理解能力已飞速发展,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语言词汇;在心理社会发育方面,已养成一定的自制力,与他和谐及友好接触增加;已习惯进行社会性和集体性游戏;已表现出较好的智能行为,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等等。5-6岁的孩子,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发育状况,已为入学进行正规学习准备了条件。
据研究分析显示:“5-6岁是儿童入学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入学,会有力地促进智力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5-6岁入学的孩子,智商明显高于7-9岁入学的。”
儿童入学前要做什么准备
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1、 教育方式的改变:
幼儿园教学中,孩子更多的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学习知识。升入小学后,以文化学习为主的授课方式往往让孩子很难快速进入“角色”。
2、 教师的角色转变:
幼儿园倡导“保教并重”,因而大多幼教都承担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角色。升入小学后,随着孩子身心发育不断完善,保育的色彩逐渐降低,而教育的成分逐渐增加,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多体验“等”的感觉。比方,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体验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的滋味,让他体验“慢慢熬”的感觉。
2、有始有终地玩。
在孩子专心玩积木时,不要叫他去收拾书桌;拼图还没拼完时,不要叫他去洗澡,在平时的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情。
3、学会遵守规则。
规则性游戏最适合用来培养争强好胜孩子的耐性,在规则的约束下,慢慢提高耐性。
4、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
鼓励孩子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不要充当调解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培养孩子的口语能力
训练孩子学讲连贯性语言
6岁孩子的词汇已非常丰富了,还掌握了不少短句。应引导孩子把各种词连起来,连贯地用口语描述某一事物或情景。
愉快地交谈
亲切、自然地与孩子交谈是发展孩子口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结合孩子的年龄,父母从简单到复杂与孩子进行交谈,并做恰当评定,按孩子发展情况进行引导。
游戏
孩子最喜欢玩游戏,游戏中的问答和自言自语,就是练习口语的好机会。孩子所熟悉或理解的事,都会自然而然地在游戏中通过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说绕口令
教孩子绕口令,有助于发展语言。开始教时正确示范,一句句慢慢学,不可操之过急,待完全学会并习惯后,要求说快就不会错了。绕口令要有一定的速度,说的慢就不稀奇不好笑了。
小儿肚疼主要是因为它
1、肠痉挛
这是儿童时期多见的一种腹痛,由于受凉、暴食、大量吃冷饮、婴儿喂奶过量等原因引起肠壁肌肉强烈收缩所致。由于是功能性障碍,预后较好,多数可不治自愈。不同年龄其痉挛肠管的好发部位也不一样。小婴儿好发在回肠未端;幼儿多发生在幽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学龄儿童以乙状结肠发生率最高。
儿童不能自述腹痛,只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吵,有时从睡眠中哭醒,每次发作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痛时止。腹痛的程度不等,重的可伴有四肢乱动、翻滚、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学龄前儿童能够诉说腹痛,腹痛部位多在脐周,呈阵发性,间歇期无任何不适。学龄儿童腹痛有轻有重,但全身情况均较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儿童腹痛缓解或消失。
2、肠系膜淋巴结炎
多发生于感冒时,除发热、咽痛、流涕外,患儿脐周有疼痛,腹部也未扪及块物,待感冒好转后,腹痛会逐渐消失。
3、急性阑尾炎
这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开始是脐周疼痛,几小时后可以转移到右下腹,疼痛持续不断。患儿多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均有发热。婴幼儿陈述不清,有时仅表现出胃肠道症状。因此凡小儿腹痛伴有发热和胃肠道症状时,家长都要考虑到患急生阑尾炎的可能,应及早送医院就诊。
4、肠蛔虫症
多由于小儿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所致。患儿常有脐周疼痛,面黄肌瘦,腹痛不定时,常可自行缓解。还常有磨牙、睡眠不安、易怒等表现。应用驱虫治疗后,腹痛即可消失。
儿童年龄是怎样界定的
1、儿童年龄是怎样界定的
婴儿期:从出生到12个月末的这一年龄阶段。也就是人们所说的1周岁以内的“吃奶的孩子”。
幼儿期:儿童从1~3周岁末的这个时期称为幼儿期。这是学龄前期之前的时期,因此,也有人称为“先学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从3周岁到6~7周岁这一年龄阶段。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接受正规学习之前的准备阶段。
学龄期:儿童从6~7周岁到1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教育心理学中又把此期开始的6~7周岁至12~13周岁称为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时期。
儿童年龄是怎样界定的
2、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什么特点
2-3岁,要关注能不能处理好分离焦虑。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能不能自己独立。
3-4岁,需要注意到自信心及共情(同理心)。爸爸妈妈要不断培养他理解别人想法和情绪的能力。
4岁是个重要的年龄分水岭,因为4岁开始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幅成长,也更有情绪控制能力,所以可以开始培养许多重要的情商能力。
5岁之后,因为宝宝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爸爸妈妈就要开始培养宝宝乐观、诚实、责任心等情商能力。
6岁小朋友是一个转折器,妈妈们会发现宝贝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的温柔,乖巧了,他们慢慢的开始向以自我为中心转化。
小学入学:到底早好还是晚好
入学年龄规定引发争议
针对入学年龄早晚的问题,之前本市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士解释道,本市长期实行的“3岁入幼儿园,6岁入小学”的年龄不是随便定下来的,而是综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科学因素做出的规定,《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年满六周岁的儿童才可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家长们最好让孩子按部就班入园、入学,如果过早地入学,无异于拔苗助长。
不过伴随“只晚几个月甚至是几天就要再等一年上学”、部分孕妇担心孩子月份小影响及时入学而提前剖腹产等现象的出现,社会各界对于入学年龄的早晚开始提出更多的意见和看法。除了维持法律刚性和保持操作灵活度之间的争执外,更多的家长还在意上学早晚对孩子成长的利弊。
年龄争议源于家长焦虑
在部分教育专家眼中,孩子差一两岁上学其实没太大差别,之所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因为家长们的普遍“焦虑”和“紧张”情绪导致,老担心晚点上学就会导致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表示,孩子晚一点上学,可以多进行一些习惯养成的教育,并不比早上学的学生要差,“教育弹性应体现在对孩子的理解和宽容,而不是打破制度。”
“孩子上学太早,在班里经常是尾巴,家长其实没那么着急。”东城区丁香小学副校长张可义认为,按规定准时入学就行,差一点将满7岁更好,孩子系鞋带都会麻利些。多数孩子未到年龄早上学都不好,“偶尔有好的,就是那种小机灵鬼的孩子,这种情况入学,家长会更累。”
部分小学校长表示:“量力而行”
不过,在不少幼教专家的眼中,孩子入学年龄根据实际情况有一些弹性更合适。北京一幼园长冯惠燕接受采访时认为,孩子入学时间应因人而异,要看他们在幼儿园最后一年的发育情况,包括语言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对事物的接受能力等,再做判断。一些幼教人士建议,如果小学有名额,“小月份孩子”经过一定测试完全具备上学能力,可以考虑提供入学机会。
部分小学校长坦言,入学原则上要求达到年龄标准,家长没必要太早让孩子上学。遇到将满6周岁的孩子,如差上十天、半个月的孩子,一般会提前考察孩子的情况,孩子坐得住的、能力跟得上的,同时学校又有空余名额的话,可以考虑进来。“个人认为,量力而行,量学校的接收能力、量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位小学校长说,如果都有余地,学校应该把将满6岁的孩子收进来,不要用硬性规定来卡孩子,毕竟教育应该服务社会。
麻疹疫苗打几次 第二次接种时间
麻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一剂次就可以起效,一旦接种有效可获得终身免疫。但是一般情况下需要再进行一次麻疹疫苗加强接种,通过强化免疫再次接种可降低麻疹感染风险。第二次接种最早可在第一次免疫接种后的一个月进行,但通常情况下在儿童入学前(约7岁左右岁)时进行;也可在8月龄进行初免后,1.5-2岁再次接种免疫,以减少初免失败。
自闭症能治愈吗
自闭症不可轻言治好,主要以逐步融入社会为渐愈标志。例如,一个2-4岁的自闭症儿童经过治疗、训练,具备正常语言能力,产生沟通意图之后,要及时让他与群体接触,及时送进幼儿园。到了入学年龄,符合入学条件的可以正常入学,情况较好的康复者可以由普通的小学逐步升入中学、大学。
一般来讲,不同程度的孩子,家长心目中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悲观失望和过于期待,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积极的态度。自闭症儿童能治好吗?程度差的孩子,目标定位要以实现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为先;程度较好的孩子,目标是跟上学业,融入社会。每个特殊孩子的家长都有一个痛苦的心路历程。从怀疑、震惊、焦虑到接纳、平静,几乎无一例外。大家要冷静下来,认定对孩子的疗育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儿童预防接种证丢失要及时补办好
9月,各幼儿园、学校将开学,孩子在入托、入学时将通过学校的预防接种证查验,新入校大学生录取通知书中也要求携带预防接种证明入学,未按规定接种的孩子将安排补种。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免疫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专家提醒,预防接种证在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时是必须出示的证件之一,必须妥善保存,不要随意给儿童玩耍造成污损、缺页或遗失。儿童预防接种证如遗失,孩子家长可及时和户口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补办。
小学和幼儿园学习有何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如要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主导活动的变化。
入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玩,他们常常做游戏,没有任何学习上的压力;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他们的心理发展起了重大变化,游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学习成了最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学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差异。小学教学时间的增幅与休息时间的减幅过大。从教学时间上看,幼儿园大班末期集体活动的时间,每天2—3次,每次在25—30分钟;而小学每天便安排5-6节课,且每节课40分钟,教学时间净增加两倍以上。从休息时间上看,幼儿园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交替进行,而小学课间只有10分钟休息,儿童室外活动量明显减少。入学后, 睡眠时间也受到压缩,小学生中午不再有午睡的时间。这些“时间差”的突然出现,自然使年幼的儿童在生理上、心理上都难以承受。
二是社会角色的变化。学龄前儿童是贪玩的,是寸步不离地被成人照看的孩子;一入学就不同了,他们是集体的正式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和班级的一切纪律,如按时上学、认真完成作业等,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为学校和班级争取荣誉。所以,一年级小学生看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又高兴又自豪,家长要十分关注孩子这一心理发展,对“入学”给予高度重视。
三是人际关系的变化。儿童入学前与家庭成员的依附关系密切,一举一动都是成人指点;入学以后,儿童每天都要离开家长在学校独立生活,这将进一步促进儿童从依附向开始独立生活转化。他们的交往圈子,不再是家庭内有限的几个成员。
家长应充分认识小学生与幼儿园在学习方法、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差异,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孩子人小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帮助孩子减少不适应症,做好必要的入学准备,尽快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孩子提前上学到底好不好
每年到了小学招生时,总有一些家长为了让不到年龄的孩子提前入学,千方百计将不够入学年龄的孩子“塞进”学校。不少家长看来,孩子入学越早,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因此,为此费尽心机。那么孩子提前入学到底好不好呢?
一位家长说:这得看孩子的发展水平有没有达到那个程度,即上小学的要求。国家规定是6岁。一般认为女孩可以早一些,男孩儿最好不(因为女孩在这个阶段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要强于男孩儿)
另一位家长表示:孩子提早上学没好处,我儿子就是提前上的学,开始时明显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现在上初一了,觉得学习很吃力。其实孩子过早上学不仅学习跟不上,对身体也不好,我儿子刚入学时就是因为年龄小,身体发育不如同龄人。
据一项对100名提前入学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56%的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16%的孩子上课坐不住。据老师反映,提前入学的孩子在自立能力、注意力集中、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明显比其他孩子差一截。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龄前阶段的儿童是以游戏为主,即使是学一些书本知识,也是在玩中学,并且没有固定的统一的要求,伸缩性很大。而进入小学以后就不同了。小学生是以学习为主,开始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小学教学有严格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每个孩子必须要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要求,这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压力是很大的。不能还像在幼儿园那样,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想学多少就学多少,那是不允许的。
一位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分析说:“家长让孩子提前入学,其理由是认为他的孩子聪明。”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经认识一些汉字,会做几道算数题,甚至会背几首唐诗,便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实际上并没有具备条件,那些孩子学到的那点知识和能力,是家长提前、强化培养的结果。那点“优势”不是真正的优势,是虚假的,可以说是“泡沫优势”,上学后过不了多久,就会不复存在了。因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生活自立能力、反应速度等,与年龄大小有相当大的关系。我们成年人,在年龄上有几年、甚至十年的差异,在能力上也不见得有多大的差别。而对小孩子来说,不用说相差几岁,就是差几个月,在能力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千方百计地把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提前,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一位提前入学的孩子的家长后悔不迭地说:“由于孩子提前入学,在班里各方面都一直处于劣势,始终‘赶不上趟’。由于学习的不成功,使他对自己丧失自信心,小学六年级毕业时,竟然没有勇气面对初中学习的激烈竞争。在孩子的一再要求下,他们只好将他转到另外一所小学,重新读了一个小学六年级。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据了解,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是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棕种人居住地区,基本上都是规定6岁以上的儿童才能入小学读书。这种入学年龄的规定,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许多家长只是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让孩子提前入学,使孩子过嫩的肩膀承担起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重担,那是不明智的举动。对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过难的知识和过重的负担,容易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刚开始读书学习,就厌烦学习,那可不是好的征兆,会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甚至一生都会产生持久的副作用。家长要慎之又慎,不可盲动。
什么是儿童办证
儿童办证是指,年龄在16岁以内的孩子,生活中所必须的相关证明。其中最重要的有三大证,准生证、出生证和预防接种证。
准生证办理需要《医疗保险手册》及复印件、定点医院开具的《妊娠诊断证明》和妊娠实验化验单(盖生育章)、夫妻2寸合照1张;出生证是由医院要求填写《出生医学证明自填单》,然后开具《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入托,入园、入学的必备凭证。
儿童也会得高血压
医学上将高血压按病因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继发性高血压患儿都可找到相关病因,多由内分泌、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且患儿血压升高程度往往较重,可有恶心、头痛、视物模糊、烦躁等表现,并同时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指病因未明且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
目前研究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是许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没有明确的遗传方式,但表现为家族发病的集簇性。原发性高血压患儿血压多呈轻到中度升高,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一般来说,对于10岁以下儿童,少见原发性高血压,年龄越小,高血压原因越可能是器质性疾病引起;对于青少年,高血压病因更接近于成年人,85%~95%属于原发性高血压。
儿童处于体格快速生长发育期,血压受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等因素影响,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之间没有绝对分界线,只能人为地界定一个阈值,作为儿童不同年龄血压高低的标准。国际上目前多采用百分位法界定儿童血压标准,即高于同年龄、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的第95百分位者称为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低于第90百分位者为正常血压;介于第90~95百分位间为临界高血压。我们可根据公式粗略计算2岁以上儿童血压正常值,即收缩压=年龄×2+80(毫米汞柱),舒张压=收缩压×2/3(毫米汞柱),通常学龄儿童血压不应超过120/8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