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更年期练太极拳的好处

更年期练太极拳的好处

太极拳的练习,就是腹式呼吸,能过腹腔压力的改变,使胸廓容积增大,胸腔负压增高,上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血液回流加速。又由于腹腔压力的规律性增减,腹内脏器活动加强,改善了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可防止便秘,科学研究表明,打太极拳时全身骨骼肌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可以加强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由于肌肉运动,可使冠状动脉反射性扩张,心肌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氧的供给充分,心肌营养加强,收缩功能提高,同时全身皮肤,肌肉,内脏中的储备的毛细血管网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可有效地防止夜间发生心脑血管急症,使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平安。

太极拳的练意养神,可以调整神经功能活动,使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到恢复,阴阳达到平衡,因此,通过练习拳养神,能够治疗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神志不宁等症,可见,练太极拳,既能有效的改善睡眠,又能防治各种疾病,是更年期女性养生保健的上乘方法。

练习太极拳应遵循的规律

做到动作规范,即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

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都要遵循动作要求,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才能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

遵循呼吸要顺畅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小贴士

练拳最好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地面平坦,环境幽静的室外或室内进行。

在阳光下运动有许多好处,可以多接受紫外线的照射,一般在阳光斜照时练习较好,夏季,体弱者更应避免在直射光线下练习,可借树阴等透人光线的地方练习。

初学者和体弱者最好在平坦宽敞的地方练拳,以便立稳。

熟练后地面不平坦处也可以练习,这对脚的适应力有好处,还有益于推手技术的提高。

练太极不宜追求高难度

关于如何学好太极拳,

一、练习中好能有的老师进行指导;

二、练习太极拳不要过量,一般一天的练习时间以不超过3小时为宜;

三、不要盲目追求腿脚功夫,应以养生为主,尤其是老年人气力不足,更不宜盲目追求高难度动作。

此外,练太极拳的佳时间是早晚。冬天练太极拳的佳时间是上午8时-10时,夏天则在此基础上往前推一个小时,此时太阳刚刚升起,练习太极拳对身体大有裨益,而晚上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则为7时以后,9时之前。董志鸿还特别提醒,冬季天气寒冷,尽量不要练到大汗淋漓,如果有汗,应及时擦掉,避免感冒。

练太极拳能长高吗

对发育阶段的人有一点点效果。

体育运动会让人新陈代谢旺盛,生长激素分泌量明显增多,促进身体的发育,使身体稍微更高一些。但这种作用是很小的,而太极拳在众多运动中也没有任何优势。

老年人保健运动之太极拳

一、强心“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从而取得相对平衡。心神安定,可使思维敏捷,语言流利。心气运行流畅,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瘀血。血液通畅充盈,面色自然红润。

二、养肝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从而肝体得养,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土。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眼神贯注动作,动作圆活连贯,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三、健脾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势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好比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心情舒畅,饮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光泽,四肢强健灵活。脾气旺盛,营血充盈,统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补肺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从而加强了肺主气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的肃降。通过吐故纳新,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部都得到营养与活力。

练拳时使肺的呼吸与皮毛的开合联系起来,与动作的开合虚实和起伏转换结合起来,练拳后皮肤温暖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水道的通调,并能充卫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肤润泽,感觉灵敏。

五、固肾太极拳论认为“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故练拳时十分重视肾之府腰的作用,以腰为轴来带动四肢和全身协调运动,使劲路完整,气机畅达;要“牵动往来气贴背”、“中气贯脊中”;还要悬顶、吊裆、提肛、尾闾中正,以加强肾命并调通任督二脉之气。

并且以心为令、气沉丹田,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样就加强了两肾和命门的功能,使肾精充实、阳气旺盛、行动轻捷、二便调和、骨强齿坚、发泽耳聪。

六、益脑脑为髓海,是精髓和神明高度聚汇之处,为生命要害所在。练太极拳通过心静用意、心神安定,协调地完成各种动作,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锻炼作用,加强了大脑的调节功能。又因肾主骨,骨生髓,肾通大脑,所以肾气旺,任督二脉畅通,就能使髓海充实、精神饱满、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起到开发智力和延缓衰老的作用。

七、调气、和血练拳时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滞”。这样可以使全身之气机通调无阻,气运血行,血脉自然和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太极拳以气运身和“运劲似抽丝”的练习方法,通过“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轴心运动,周身关节之间,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缠绕往来以畅通经络,调和气血。这样就可以达到气运血行、血旺气足、血脉和顺、气机畅达、精力旺盛、抗病力强的效果。

八、炼性、怡情长期练太极拳,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沉着从容、温和冷静、耐心细致、做事有恒、意志坚强、乐观进取等优良性格。练太极拳后,会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恬淡安然,不为七情、六欲所困扰。

如有烦恼,在大自然之中,觅个幽静之处,练练太极拳,可使杂念消除、心平气和。工余学后,休息闲暇之时,练太极拳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健康的消遣、高尚的娱乐和良好的情感操练。

常练太极可降血糖降压

太极拳是中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它不仅仅可以帮助增强抵抗力,还可以帮您降血糖降压。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常练太极拳的优势有哪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测量两组心肺耐力发现,有打拳习惯的中年男性,最大摄氧量较同龄者增加29%,女性则增加15%。而有打拳习惯的老年人,最大摄氧量也较同龄者多出18%至19%。

专家指出,由于心肺耐力(最大摄氧量)会随着年龄渐长而下降,经过持续追踪这些中老年人两年后,再度测量发现,有持续打太极拳习惯的中老年人,心肺耐力减少量只有不运动者的一半,显示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人的心肺耐力具有保护效果。

打太极拳不仅可增强心肺耐力及下肢肌力,高血压、糖尿病人练3至6个月后,甚至可减少用药量,专家鼓励中老年人,没事不妨多练拳。常练太极拳的优势是维持心肺耐力,而且,太极拳对增加身体柔软度及降低体脂率也有帮助。

由于许多中老年人都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专家发现,部分高血压患者练习太极拳三至六个月后,血压平均可降低5-10毫米汞柱。而糖尿病患者练习打拳后,轻微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依靠饮食及运动控制血糖,不必再吃药,中度糖尿病患者平均用药量也可减少20%,这显示太极拳运动也有降血压、血糖效果。

通过上述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常练太极拳的优势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看了上文,我们可以了解,练太极拳的好处有很好,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多练习太极拳。

练太极拳能长高吗 练太极拳会阻碍长高吗

不会,太极拳不会影响身体发育,其中也没有任何阻碍长高的因素。练太极拳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不用过于担心。

更年期练瑜伽好吗

更年期练瑜伽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更年期练瑜伽不但能减轻更年期综合症,还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很多更年期女性都会选择瑜伽来作为养生保健的良方。

太极拳从年轻时练起

太极拳一年四季都可以练,对场地、服装、器械也没有特殊的要求,是广大群众健身的好运动。一直有人认为“太极拳是老人练的,即老人拳。”虽然时下中老年人太极拳爱好者大有人在,但是却不能说太极拳最适合于老年人。对于年轻人,太极拳也是一项非常有益的运动,事实上练太极拳恰恰要从年轻时开始。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健身运动,对身体的要求很高,其中压腿、踢腿等基本功,中老年人如果没有基础,通常很难做到位。太极拳流派繁多,最著名的要算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及武式太极拳,被称为“五式太极拳”。中老年人常练的只是太极拳的简化套路,例如24式简化太极拳,真要想掌握太极拳的精髓,不从年轻时练起,花上几十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不少年轻人认为只有球类、游泳等运动才能达到充分锻炼的效果,太极拳运动量不大,其实练过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的锻炼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动作轻灵,呼吸自然,强调动静结合,静可以休养脑力,动可以疏通气血,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自然结合,坚持锻炼可以旺盛精力、增强体质,提高关节、韧带的灵活性、柔韧性,增强身体的耐力。与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相比,太极拳又很少会造成运动损伤。它几乎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康复锻炼,对于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疾病、肾病、腰肌劳损、风湿寒腿、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年轻人喜好锻炼很多是因为可以缓解工作学习的压力,其实不是只有激烈对抗的项目才有这种效果。太极拳强调在运动中用意、心静,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作用,神经衰弱、失眠患者更会从中获益。

也许有的年轻人会说,打太极拳时间太长、浪费时间,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打一套简化太极拳耗时仅需5分钟,即使传统太极拳套路,时间也并不长,例如杨氏太极拳需时15―20分钟,年轻人工作中间练上一练,有助于缓解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为什么练太极拳膝关节痛

1、下肢承担重量

练太极拳强调全身肌肉放松,关节松开。但这种放松必须建立在保持各关节的正常功能和正确位置的基础上。练太极拳时,由于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担,所以少有人诉说上肢疼痛的,说膝关节疼痛者居多。如果肌肉松懈,姿势又不中正合规,很多人甚至会关节损伤。

练拳架的过程中拳架下盘未达到正确要求,下肢在运动过程膝关节与脚尖方向不一致,导致膝关节内两条交叉韧带所承受的负荷不平衡,而引起的膝关节炎(多为髌前滑囊炎),此种情况在练完拳后的感觉尤为明显,感到关节酸痛、酸胀,严重者患侧关节可比健侧关节肿胀,但休息过后可缓解。

2、练拳姿势过低

练太极拳姿势越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越大,必然调动更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才能支持膝关节维持支撑。所以我们说,以健身养生为目的,练太极拳姿势高一些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尽量避免一足承重,虚步的两足承重可三七开,即前足三分后足七分。

练习者本身下肢肌肉力量尤其是在耐力及控制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但练拳时却要求过高,拳架练的很低,负荷过重引起,此种情况有的人在膝关节稍上方的股四头肌肌腱一段的酸痛会比较明显,膝关节囊的酸胀感没前种情况那么明显。

3、脚的位置不对

各式太极拳对脚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弓步,杨式太极拳要求,前脚顺,即脚尖向前,后脚外撇约四十五度角。而吴式太极拳要求所谓“川字步”,两只脚尖都朝前,虚步也如此。如果做错了,就都会造成膝关节损伤。

练太极拳膝关节痛怎么办?

有人对某地坚持练太极拳者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近30%的人膝关节半月板有程度不同的损伤。损伤的原因是练拳时姿势不正确。所以要婚介膝关节痛,就要纠正错误姿势。

1、练拳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姿势的要求,膝关节与足尖方向要一致,练拳先要慢慢练,放松练,即使是发力的动作如掩手弘锤也不要发力打出,只要打出发力的意念就好了。

练太极拳穿鞋要求

练太极拳的鞋子应该宽松合脚,鞋底要柔软,平而厚,具有弹性。

重感冒还能打太极拳吗

1、重感冒能打太极拳吗

一般来说,如果只是一般轻微的感冒则可以打太极拳,而重感冒则不建议继续练习,因为在打太极拳的过程中,容易出汗,如果重感冒的话很容易因为受凉而加重病情。

感冒后打太极要注意练习时的一些方法。练太极拳防止感冒加重一要适当注意练拳时的穿着。练太极拳既要考虑服装的柔软舒适,也要根据季节、气温情况来定,特别是秋冬季,应注意保暖。注意出汗防风。练太极拳虽然较为缓慢,但内气运转还是有一定的运动量,练太极拳不应该出大汗。单练习一段时间,会浑身发热,有微汗,这时如果受了风,就容易感冒,所以练拳一般要避风。风不大时,练拳出了汗也应及时擦干。如果练得大汗淋漓,就说明运动量过大了。

2、哪些人适合打太极拳

2.1、慢性肌肉损伤

美国国家健康研究专家表示,中国太极拳这一古老的强体健身方式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纤维肌痛等一些慢性肌肉损伤疾病的症状。

在美国最近的这次研究中,太极拳对缓解和治疗纤维性肌痛综合症效果明显。能全面提高人体活动的灵活性、柔韧性和协调性。

2.2、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腹式呼吸的深、长、细、缓、匀、柔的呼吸方式,能增强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强肺活量,因此有利于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非活动性肺结核等疾病的防治和康复。

2.3、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

练习太极拳要求在意识控制下进行运动,故能配合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疾患,比如焦虑、抑郁、失眠等疾病,练习中要求意识集中,排出杂念,思想内敛,意识引导动作,从而能更好调节各项神经功能。

2.4、心脑血管病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的舒张收缩,全身肌肉骨胳关节柔缓运动,使静脉血液能更充分回流心脏,符合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而又适度逐渐增强血管壁的弹性,预防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2.5、胃肠道慢性病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教练会教你用到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对内脏的按摩作用,使内脏得到适当的运动,改善各脏器的血液循环,使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正常。

3、哪些人不适合打太极拳

3.1、很多老年人都不适合练太极拳

随着年龄的增长,膝盖内的半月板和软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形象点说,就好像墙面剥脱一样,膝关节已经发生退行性变化,经常弓腿、扭动等动作都会加重膝关节的磨损。太极拳中的很多动作都是对膝关节损伤较大的,如标志动作马步蹲裆需要弓腿,还有很多需要金鸡独立的动作。所以,很多老年人都不适合做对膝关节损伤较大的运动,包括太极拳。

3.2、膝关节骨质增生患者不宜练习太极拳

膝关节骨质增生是骨关节炎的一种,这种增生是机体功能减退,人体衰老的一种表现。它一般发病于45岁以后,也有个别人在40岁左右患早期骨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与练太极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练太极确实可以诱发症状,加重病情。

打太极拳要注意什么

1、锻炼时间

冬季清晨的空气清洁度相对差些,因此锻炼的最佳时间是日出之后,练拳前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牛奶之类的饮料,吃几片饼干或其他小点心,但千万不要吃饱。

2、锻炼场所

不宜在煤烟弥漫、空气污浊的庭院里进行健身锻炼,应选择向阳、避风的地方进行锻炼(有雾时不宜在室外进行锻炼),如果选择在室内进行锻炼时,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运动强度

应根据自身的状况灵活调整运动量,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4、不要带病锻炼

正在咯血、出血的患者更不宜练拳,冬练时若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锻炼,不要紧张,可坐下或半卧位休息片刻,如疼痛无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打太极拳有什么禁忌

1、忌串门走户

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2、忌杂拳同练

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3、忌过急速成

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喉,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4、忌过火求功

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5、忌松散无力

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太极拳与太极文化

太极文化和文化太极,是一个层面上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教授太极拳,不是单单教拳套路,而称为传播太极文化。如果只干巴巴教授一套拳架子,没有文化内涵还是博大精深的太极拳吗?练体操领操员的领操口令一、二、三、四……练操者随着口令手和脚机械的伸展和收缩,虽然手脚在动,但手和脚并不是一个整体运动,而太极拳也如此动作,无异于练太极操。体操是体操,太极拳是太极拳,同是肢体在动,但其质量和效益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太极拳诞生至今从唐代李道子的太极拳理论《授秘歌》计算,也有千余年的发展史。太极文化也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山野农村走向京都,进而越过长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吴图南先生说得好,他说:“(太极文化)科学化,群起研究,互相探讨。成为真善美的体育活动,推而广之。渐及于全世界,全人群,岂不伟欤!”这就显示了太极文化的魅力。

文化太极决不是干巴巴练一套拳架子。太极拳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太极内涵诸如阴阳变化,举动轻灵,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虚实变换,用意不用力,妙手空空等等。太极文化的内涵靠学练者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去悟,悟得是自己的功夫。怎么去悟呢?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修炼者的“着熟”很重要。先贤也提倡悟,从哪方面去悟呢?我在多年的太极拳修炼中,体验出从研究拳理、心态调整、太极拳思维等三个方面去悟,是进入太极拳内功的准确通途。

第一条途径:研究拳理

陈鑫、宋书铭两位先贤,是清末民初跨朝代的太极大师、太极拳理论家。他们的拳论字字珠玑,烩炙人口,像“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果能粘连黏随字,得其怀中不支离。”“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无形无象,全体透空。”“万象包罗易理中”(宋书铭)。“浑然无迹,妙手空空”,“一引一进,奇正相生”“柔中富刚,人所难防。”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返真归朴后,就是活神仙”;“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秀岩处女,不可带张狂气,一片幽间之神,尽显大雅风规。”(陈鑫

研究拳理是每位深研家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陈鑫大师在学拳须知中,提到学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就容易了。足见学拳明理多么重要。

第二条途径:心态调整

学练太极拳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想经络想血道,想这想那什么拳也练不好。请重温金庸先生关于习练太极拳的心法。金庸先生在(吴公澡《太极拳讲义》)的跋中写道: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敌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着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吧。

没有平和安静的心态练好太极拳是困难的,这是太极文化的特性。

第三条途径:建立太极拳的思维方式

练太极拳要改变思维、改变观念。以常人的思维,以常人的观念很难领悟到太极拳的特性,通俗说,要逆向思维,才能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人类有人类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因为人类的主观、主动随时表露出来,这种主观和主动是人类习惯性的生活规律。人类活动跟太极拳活动是不相容的。要习练太极拳,人类要放弃人类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服从于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不能主观主动。练拳应用减法练拳,应被动练拳。减法被动练拳并不复杂,操作并不麻烦。练拳中,手的动作越少、越小,方可体验到太极拳的真谛。因为太极拳有“太极不用手,手到不要走”;“太极无手”之说。

主动、主观永远练不好太极拳。减法被动习练太极拳是太极文化之特性。

相关推荐

太极拳什么时候习最好 吃完早饭能太极拳

吃完早饭不能马上太极拳,要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进行。 饭后打太极拳会使肠胃中血液减少,影响消化,并且食物随运动到处震荡,会对胃部造成刺激。 太极拳属于轻度运动,要在饭后半小时以后运动最好。

太极拳能减肥吗 怎样太极拳减肥

人体在打太极拳的时候最好最大限度的放松身体的肌肉和关节,不要用拙力和僵劲,同时上体尽量保持正直、安舒,前俯后仰或者是左右偏斜的情况最好不要出现,两臂该圆的时候就圆,腿该弯曲的时候就要弯曲,姿势正确才能使减肥的效果更好。

太极拳有降血压作用

太极拳。适用于各期高血压患者。太极拳对防治高血压有显著作用。据北京地区调查,长期太极拳的50-89岁老人,其血压平均值为134.1/80.8毫米汞柱。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的普通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高血压者打太极拳有三大好处。第一,太极拳动作柔和,全身肌肉放松能使血管放松,促进血压下降。第二,打太极拳时用意念引导动作,思想集中,心境宁静,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因素对人体的刺激,有利血压下降。第三,太极拳包含着平衡性与协调性的动作,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动作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太极拳种类繁多,有繁有

男人更年期持续多久 男性更年期应该怎样做

调节情绪,当男人进入更年期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多做一些有利于身心锻炼的活动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太极。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选择户外旅游的形式,来缓解男性更年期情绪暴躁的症状。 调整作息,注意规律的生活,不要经常熬夜,让自己的精力随时充沛; 调剂饮食,男人进入更年期,要注意全面营养,多吃鱼、肉、山药、胡萝卜素等有利于生理机能调节的食物; 关注身体健康,定期去医院做体检,进入更年期后,男性的身体素质会大幅下降,定期做体检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另外,身体出现不适的时候,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

太极拳可以减肥吗 太极拳减肥的注意事项

1.晨起太极拳的时候为了防止低血糖,可以选择吃几片饼干或是1根香蕉,或者可以喝一杯蜂蜜水、淡盐水,它们可以为人体补充能量。 2.太极拳的时候最好做一些热身运动,如伸展、弯腰、下蹲等,这样在运动的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扭伤的情况。 3.选择太极拳减肥的时候要根据自身的状况灵活地调整运动量,不要急于求成。 4.运动过后不要马上大量的喝水,稍微休息之后再喝点淡盐水,这样可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还可以喝些糖水、果汁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

太极拳能治腰椎病吗 腰椎病怎么太极拳

太极拳要求动作准确,松腰松胯。建议选择师傅或者熟悉太极拳的人士指导,如果动作不对,随意乱扭,往往对腰部伤害更高。普通人都会如此,腰椎病患者应该更加谨慎,做到动作标准正确,才能有治疗效果。 腰椎病患者太极拳应该由轻到重,动作应当轻缓,每日的拳的时间不宜过长。 压腿会使腰脊紧张,没有经过十分足够的训,可能会加重腰突症状,所以建议压腿的动作少

太极拳出汗的好处

太极拳出汗的好处 24式太极拳是最容易出汗的,可以疏通毛孔、经脉,有利于血气的运行,这里所讲的出汗,绝不是日常所说的虚汗。 出虚汗是阳虚状态下的阴虚,是因为不能固汗所致。24式太极拳时哪个部位出汗了,出透汗了,就说明哪个部位的气血通畅了,汗毛孔打开了,邪气放跑了,毒素(体内堆积的乳酸、尿素、氨等)排除了。 习24式太极拳虽出汗但不喘,表示你的运动量达到了,处于有氧状态。随着拳的进步,周身动作越来越协调,汗液也由黏变稀、由咸变淡,这是提高体内血液循环和排毒质量的过程。 不论是从养生还是技击,24

为什么打太极拳膝盖疼 姿势不正确

人体在太极拳的时候需要放松全身的肌肉,同时松开关节,而且在做这项运动时下肢承担了全身的重量,如果人体在太极拳的时候姿势太低,或是脚摆放的位置不正确,会使膝盖的软骨受到很大的磨损,膝关节则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进而会造成膝盖疼。

太极拳的副作用 胸闷气短

太极拳讲究凝神静气,太极拳一定要摒弃一切杂念,配合均匀的呼吸进行才行。如果动作过大、过猛,很容易出现太极拳出现喘气不已、胸闷气短的情况。而出现这些情况就是因为你太过追求动作和呼吸了,静不下来,太极拳的过程也变成了你让自己掉入太极拳的副作用坑里的过程。

太极拳相比慢跑的好处

太极拳和慢跑都是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但是太极拳也有着一些慢跑没有的好处。 太极拳仅需要一个小块平地即可,对场地要求小,在家中即可习。而慢跑则需要一段较长的人行道路或者操场跑道。 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全身骨骼都在柔和活动之中,经过长时间的正确姿态的习,可以帮助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培养良好的体型,也可以改变以往的不良身姿,起到矫正的作用。 并且太极拳以腰为一身主宰,腰部联系上下身,特别注重腰劲,对腰部锻炼非常明显,可以锻炼腰背肌肉,帮助维护腰椎稳定性,对腰椎病的康复起到很好的效果。科学研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