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鱼的形态
旗鱼的形态
体形似月鱼,钝圆强壮,成纺锤形,尾柄亦宽,呈“八”字型分叉。头吻部钝圆。尾鳍外缘平直。背鳍大于臀鳍,背、臀鳍缘弧形,体色多变,有红、淡黄、蓝、紫红等色,有深有浅,有偏蓝或偏红,上颌像剑样向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躯上,镶有灰白色的斑点,这些圆斑成纵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条条圆点线。旗鱼的第一背鳍长得又长又高,前端上缘凹陷,它们竖展的时候,仿佛是船上扬起的一张风帆,又像是扯着的一面面旗帜。人们因此叫它旗鱼。
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间有一段距离,第一背鳍前部鳍棘约为中部鳍棘长的1/2。体侧具许多淡色斑。第一背鳍柔软高大,帆状。腹鳍较长,仅有一枚鳍棘,可折叠入腹凹内,几伸达臀鳍。除吻部裸露外,其余均被针状圆鳞,多埋于皮下。尾柄较细,每侧有2个短而低的隆起嵴。吻向前延伸,长而尖,似剑形。胸鳍位低。头、体背为青蓝色。
旗鱼生活于水温高的海中,范围极广;台湾周围近海亦有分布。白旗鱼味道最鲜美的季节是冬季,尤其在每年年底元旦至农历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渔船捕获的白旗鱼大多富含油脂;而黑旗鱼、芭蕉旗鱼则在夏季,尤其是芭蕉旗鱼(约在黑鲔季的前一个月左右,一直到黑鲔季完了)在每年三到六月间非常肥美,鱼肉的切断面呈现鲜色,可媲美鲑鱼肉,一般内行人称为金瓜肉(南瓜肉)。旗鱼的肉色赤白,肌红蛋白(myoglobin)含量高。萃取物的成分亦很丰富,尤其是组胺酸(histidin)、鹅肌肽(anserine)等咪唑(imidazole)化合物含量多。与鲔鱼同是养分极高的鱼类,在日本常是寿司与生鱼片中的珍品。
草鱼的形态
英文名:Grass carp。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的唯一种,又称白鲩,草根鱼,厚鱼。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其体较长,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吻非常短, 长度少于或者等于眼直径。 眼眶后的长度超过一半的头长。
黑鱼的形态
身体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吻
短圆钝,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伸向眼后下缘,下颌稍突出。牙细小,带状排列于上下颌,下颌两侧齿坚利。眼小,上侧位,居于头的前半部,距吻端颇近。鼻孔两对,前鼻孔位于吻端呈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上方,为一小圆孔。鳃裂大,左右鳃膜愈合,不与颊部相连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辅助功能的鳃上器,能呼吸空气。
体色呈灰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暗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侧各有2 行黑色斑纹。奇鳍黑白相间的斑点,偶鳍为灰黄色间有不规则斑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鳞片,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鳞片,行于体侧中部,后延至尾部。
背鳍颇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距吻端较近。腹鳍短小,起点于背鳍第4~5根鳍条下方,末端不达肛门。胸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起点于痛鳍第15~16根鳍条下方。尾鳍圆形。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背鳍软条为49~54条,臀鳍软条为32~38条。
鳔单室,细长,前端圆形,末端较尖,延至臀鳍基底上方。胃呈囊状,幽门垂2个,粗长,约为肠1/3。肠短双曲,长于体长二分之一。
黑龙江亚种主要特征为:背部颜色为深绿黑色,体侧有不规则黑绿色,背鳍和尾鳍与背部同色,胸鳍和臀鳍色浅。
与斑鳢的主要差别是:乌鳢体较长,斑鳢钵较短;两者头顶部斑纹也有明显差别: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则呈近似“一八八”三个字之斑纹;此外,乌鳢的头比较尖长,更似蛇。
旗鱼的外形特征
似月鱼,钝圆强壮,成纺锤形,尾柄亦宽,呈“八”字型分叉。头吻部钝圆。尾鳍外缘平直。背鳍大于臀鳍,背、臀鳍缘弧形,体色多变,有红、淡黄、蓝、紫红等色,有深有浅,有偏蓝或偏红,上颌像剑样向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躯上,镶有灰白色的斑点,这些圆斑成纵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条条圆点线。旗鱼的第一背鳍长得又长又高,前端上缘凹陷,它们竖展的时候,仿佛是船上扬起的一张风帆,又像是扯着的一面面旗帜。人们因此叫它旗鱼。
第二背鳍与第一背鳍间有一段距离,第一背鳍前部鳍棘约为中部鳍棘长的1/2。体侧具许多淡色斑。第一背鳍柔软高大,帆状。腹鳍较长,仅有一枚鳍棘,可折叠入腹凹内,几伸达臀鳍。除吻部裸露外,其余均被针状圆鳞,多埋于皮下。尾柄较细,每侧有2个短而低的隆起嵴。吻向前延伸,长而尖,似剑形。胸鳍位低。头、体背为青蓝色。
旗鱼生活于水温高的海中,范围极广;台湾周围近海亦有分布。白旗鱼味道最鲜美的季节是冬季,尤其在每年年底元旦至农历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渔船捕获的白旗鱼大多富含油脂;而黑旗鱼、芭蕉旗鱼则在夏季,尤其是芭蕉旗鱼(约在黑鲔季的前一个月左右,一直到黑鲔季完了)在每年三到六月间非常肥美,鱼肉的切断面呈现鲜色,可媲美鲑鱼肉,一般内行人称为金瓜肉(南瓜肉)。旗鱼的肉色赤白,肌红蛋白(myoglobin)含量高。萃取物的成分亦很丰富,尤其是组胺酸(histidin)、鹅肌肽(anserine)等咪唑(imidazole)化合物含量多。与鲔鱼同是养分极高的鱼类,在日本常是寿司与生鱼片中的珍品。
旗鱼种类较多,主要有真旗鱼、目旗鱼、黑皮旗鱼、芭蕉旗鱼,其习性大同小异。体延长,稍侧扁。前颌骨和鼻骨向前延伸,构成尖长喙状吻部,形似宝剑。体呈青褐色,有灰白色圆斑。第一背鳍长而高,有黑色斑点,像随风飘展的旗子,故称旗鱼。
旗鱼为热带和亚热带大洋性上层鱼类。通常发现于温水层上面,非常密集地分布于沿岸与岛屿的邻近水域,依大小会形成鱼群,在太平洋进行生殖回游。性凶猛,游泳敏捷迅速,攻击目标时,时速可达110英里,还可潜入800米深的水下。
旗鱼属肉食性鱼类,常以鲹鱼、乌贼、秋刀鱼等为食。钓饵一般选用鲜活的真鲹、室鲹、飞鱼、乌贼、鱿鱼、秋刀鱼等,亦可使用塑胶制的乌贼、小鱼、大虾等拟饵。
剑鱼,箭鱼,旗鱼.有什么区别
剑鱼也翻译为箭鱼,属于鱼纲、鲈形目、剑(箭)鱼科的一种飞鱼.
旗鱼属于鱼纲,旗鱼科,也是海洋中一种大型的凶猛食肉鱼类.
剑鱼和旗鱼外形有些相似,它有非常长的上鄂,不同的是,剑鱼的上鄂横切面是扁的而不是圆的.
剑鱼与旗鱼其他不同的特征为身体的形状及鳞片.旗鱼身体的横切面是扁的,并有细而尖的鳞片;剑鱼的身体则几乎是圆的,成鱼没有鳞片.在体积方面,剑鱼相当于最大的旗鱼,可达4.6米及590千克.
旗鱼的简介
旗鱼,又称芭蕉鱼。属洄游性的鱼类,外形略扁,呈流线型,肌肉发达,最大的旗鱼可长达数米,重达上百千克,是海洋中游速最快的鱼类之一。旗鱼肉嫩肥美,其肌肉的颜色不同,有白色、淡红色、鲜红色等,营养价值极高,是高级鱼类食材。鲈形目(Perciformes)旗鱼科(Istiophoridae)旗鱼属(Istiophorus)的重要食用鱼和游钓鱼,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热带、亚热带海域,中国产于南海诸岛、台湾海域、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一般体长200~300厘米,最长可达348厘米,重约90公斤(200磅)或更重,体重可达100多千克。旗鱼呈圆筒形,稍侧扁;背、腹缘钝圆,较平直。吻尖长,呈枪状。眼小,侧位。眼间隔宽平。口裂大,近于平直;前颌骨与鼻骨向前延长形成枪状吻部,长于下颌,上颌骨向后伸达眼后缘下方。体被针状鳞。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渐向下弯曲后作直线延伸至尾部。尾鳍分叉较深,背鳍有长又宽,有时借助风势,也可加快游泳速度。头及体背侧青蓝色,背侧有横排列的灰白色圆斑,腹部银白色,除臀鳍灰色外各鳍为蓝黑色,第一背鳍鳍膜上密布黑色圆斑。吻延伸为长圆形,矛状,与近缘种类如枪鱼的区别是体较细长,腹鳍长,特别是背鳍宽大如帆。体深蓝色,腹侧银白,背鳍亮蓝而有斑点。主要吃鱼,甲壳动物与头足类动物。旗鱼的分类尚无定论,可视为一个种I.platypterus或几个种。
芒鱼的形态
体长侧扁、体色青灰、腹部银白、体表光滑无鳞。头部圆锥形、扁平。吻短、口亚下位,上下颌具小齿。下颌须、触须各一对,眼中等大小。背部隆起,腹圆无腹棱。鳃膜发达,在颊部联合,鳃耙长,成条状。背鳍位于背部的最高处。胸鳍胸位;腹鳍小;臀鳍较长。正尾形,分叉。
喜静,一旦受惊即会在水中乱窜。正常生长水温20~34℃,最适生长温度26~32℃,当水温降至14~16℃时,一般不摄食,水温12~13℃以下时易冻伤死亡。
柳叶鱼形态特征
柳叶鱼是胡瓜鱼科,油胡瓜鱼属的鱼类。主要分布于北极洋、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之温寒带海域。
下颌明显突出于上颌。
柳叶鱼 侧线鳞170~220。背鳍软条10~14,臀鳍鳍条17~24。
柳叶鱼
脂鳍延长而成长方形,长度可达背鳍长之1/2。最大可达25公分,通常为15公分。雄鱼臀鳍稍呈弧形。体侧有二条稜状突带,一条由鳃孔至尾柄,另一条则是由胸鳍至腹鳍,并延长至臀鳍。体背侧暗褐色,腹面银白色。鳃盖上常散布一些黑色小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