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两周岁的男宝宝眼睑下垂 什么时候手术最好
请问两周岁的男宝宝眼睑下垂 什么时候手术最好
手术不复杂,如能露出瞳孔(黑眼仁)就不急手术,如其心理没受影响,最好在13岁左右最好
新生儿上睑下垂需要手术吗
新生儿上睑下垂需手术治疗
铁旦出生后一周,能吃能睡,就是不睁眼。孩子30天后,眼睛虽能睁开,却是眯眯眼。到了半岁,双眼依然如故。孩子的父母满脸愁云,抱着铁旦就医。眼科医生检查后,,确诊铁旦患的是先天性上睑下垂,是能治好的,不用发愁。等到铁旦2岁半时,经过手术,双眼完全恢复正常。
小儿出生后一眼或者双眼上睑呈下坠状、眼睛睁不大者称为先天性上睑下垂。这是小儿常见病,其原因为支配眼睛睁大的提上睑肌发育不良,部分具有遗传性。
患有先天性上睑下垂,上睑缘遮盖瞳孔的一部或全部,为了看清东西,患儿常需皱额头、耸眉,较严重的患儿须仰首视物,甚至影响脊柱发育。当合并有斜视、内眦赘皮或睑裂狭小,病情会更加复杂。这首先会严重影响患儿外观,还可导致患儿屈光不正,形成剥夺性弱视,患儿易产生自卑心理,不愿同外界交往。
手术是治疗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唯一有效方法。这种手术方法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为两类:一为利用额肌的力量;二为缩短提上睑肌。只要医护人员全面检查,精心设计,认真操作,细心护理,都可获得满意的效果。术后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护好角膜,避免发生暴露性角膜炎。
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先天性上睑下垂一般情况下2岁即可手术,特殊情况如双眼瞳孔被上睑完全遮住,这可适当提前手术;如果双眼瞳孔极少部被遮,可适当推迟至孩子5岁时手术。
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时机
先天性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或者因支配提上睑肌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育障碍导致上眼睑不能正常抬起。对于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否需要治疗、何时治疗及如何治疗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选择最佳治疗时机对儿童身心发育和视功能发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术时机如下:1、对于双侧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为预防脊柱畸形,或者单眼重度上睑下垂为预防弱视的形成可选择在一岁半左右手术。2、对于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如果伴有同侧眼散光,为预防弱视的形成可选择3-5岁手术。3、为预防孩子心理发育的影响可选择学龄前做手术。4、如果不影响身心和视觉发育手术应该在能耐受局麻的时候。因为年龄较小手术,由于提上睑肌和额肌发育不良而影响手术效果。
小儿常见眼病有哪些
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宝宝孕育的那一刻起,就要面对各种眼睛疾患和伤痛的侵袭,想要宝宝拥有一对明亮而清澈的眼睛,聪明的妈妈会根据宝宝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常见的小儿眼病
1.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有很强的传染性,表现为眼红、眼眵,应及时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先天性泪囊炎。自生后单眼或双眼流泪甚至流脓,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3.先天性上睑下垂。有遗传因素,应手术治疗矫正,如果上睑遮盖瞳孔1/2以上,应早期治疗,防止弱视,如果下垂不严重,为美容目的,可择期手术。
4.小儿斜视。斜视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眼球向内偏斜,医学上称内斜视,俗称“对眼”、“斗鸡眼”。应及早治疗。
5.小儿眼外伤。主要在于预防,不使小儿接触带钩、带刺、带尖、带刃的锐器及其他危险物体。
如果发现以下情况,提示你的孩子可能有眼病:
(1)不能注视眼前物体或不会追随灯光转动眼球,提示小儿双眼视力极差,甚至黑朦。当遮盖一眼时小儿无反应,而遮盖另一眼时可引起小儿烦躁、哭闹,说明有单眼视力障碍或弱视。
(2)平时喜欢眯眼视物、歪头看电视,看书看电视距离近,则可能视力不好,有屈光不正(远视眼、近视眼、散光眼等)。
(3)两眼相互位置不正常,如:斗鸡眼(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等。眼球不自主晃动,医学上称为眼球震颤。
(4)畏光:先天性青光眼、内翻倒睫、角膜炎症及上斜视等多种眼病都会怕光刺激。
(5)流泪、眼屎多:可能有结膜炎、内翻倒睫、先天性鼻泪管闭塞等疾病。
(6)红眼:可因结膜炎、角膜炎等引起。
(7)白瞳症:即原应为黑色的瞳孔区显现白色、黄白色反光,俗称“猫眼”。可能为视网膜母细胞瘤、先天性白内障等眼病。
0~6岁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许多眼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将造成眼睛的终生残疾。由于幼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不适,因此,许多的眼病要靠家长细心观察,或定期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眼科查体,才能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1.新生儿期:注意观察宝宝双眼的大小、外形、位置、运动、色泽等,可以及早发现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上睑下垂及其他眼部的先天异常。同时还要注意卫生,积极防治各种源于护理不当、产道的感染性眼病。
2.宝宝生后3个月~1岁常见的、可以发现检查诊断的眼病有结膜炎、睑腺炎、泪囊炎、斜视、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屈光不正等。
3.宝宝1~3岁常见的、可以发现检查诊断的眼病有结膜炎、沙眼、睑腺炎、斜视、先天性屈光不正等。
4.学龄前期常见的、可以发现检查诊断的眼病有弱视、色盲、立体盲、眼外伤等。
为什么会出现上眼皮下垂
上眼皮下垂,又称上睑下垂,是指提起上眼睑的肌肉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以致上睑部分或完全不能上提,当双眼平视前方时,上眼睑遮盖角膜上缘超过2mm以上。提上睑的肌肉有提上睑肌和müler氏肌,提上睑肌由动眼神经支配,müler氏肌受颈交感神经支配,当这二个肌肉的功能不全或丧失时,就会出现上眼皮下垂。
先天性上睑下垂以双侧为多见,有遗传性,可以是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主要原因是由于动眼神经核发育不全或提上睑肌发育不全所致,前者除上睑下垂外常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或内眦赘皮等,后者通常则为单纯性上睑下垂。
先天性眼皮下垂在医学上称为上睑下垂,其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主要是眼部用于提起上眼皮肌肉的上睑提肌发育不好,或是支配该肌肉的运动神经功能不全,致使眼睛不能睁大,下垂的眼皮将瞳孔的一部分遮盖了。为了克服视力障碍,患者常紧缩额肌,借以提高上睑缘的位置,结果额纹加深,眉毛高竖。双侧下垂者,因需仰首视物,常形成一种仰头皱额的特殊姿态。
先天性眼皮下垂有时还伴有小眼裂、内眦赘皮等眼部畸形,因此需要及时矫正。因5、6岁以后,眼部组织(包括眼睑、额肌等)发育已比较完全,因此在这个年龄以后进行美容整形手术最为适宜。
许多后天的病变可以累及提上睑肌或支配提上睑肌的动眼神经分支而导致上睑下垂,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一类为机械因素:主要是上睑的炎性肿胀、肿块生长、过多的脂肪沉积等使上睑重量增加,提上睑肌不能把上睑充分提起。一类为肌原性因素:重症肌无力时可能仅仅表现为上睑下垂,双侧或单侧均可。其特点为晨轻夜重,有时也可伴有其他眼外肌的无力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下垂现象明显减轻或者消失者,将有助于伤明确诊治。手术或外伤直接损伤提上睑肌引起的上睑下垂,诊断更易确定。另一类为神经源性因素: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交感神经麻痹引起的horner氏综合征时,也可发生轻度的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手术目的及术后效果要求
上睑下垂手术目的
上睑下垂矫正手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下垂的上睑,恢复正常的睑裂高度,暴露出瞳孔,扩大视野,防止弱视,矫正异常形态,改善面容。总之,既要达到功能上的恢复,又要达到美容目的。
上睑下垂术后效果要求
术后理想而完善的矫正效果应具备以下几点:
①形态上:上睑下垂得以矫正,两侧重睑皱襞,睑裂高度、宽度,睑缘形态孤度,眉缘距离均对称协调一致。
②功能上:能保持正常的眼睑开闭和瞬目运动,眼球向各方运动时,睑球运动协调一致,睡眠时睑裂闭合良好。
③并发症方面:尽可能做到无斜视、复视、兔眼等并发症产生。
男人越成熟这一部位越小
为何中老年人男性的眼袋比女性严重
其实并没有学理因素,推测可能是男性不重保养,经常毫不顾忌的在阳光下曝晒,再加上男性承受的压力也较大。
注重自我的保养,养成规律的生活,对于日益凸出的眼袋应有减缓的作用,不过,眼袋一旦生成,就很难自然消失,这时候就要考虑是否有进行整形手术的必要了。
男性整形要的是自然
去除眼袋分为内开式与外开式,最近两年流行的自结膜内切开取出眼袋脂肪,所花时间不到一小时,价钱也不过二万余元,就颇受男性欢迎。苏茂仁指出,内开式最大的优点是眼睛外面没有疤痕,而且两天就可恢复正常,神不知鬼不觉就年轻不少。至于外开式除眼袋,则会有一道伤口躲在不易察觉的眼皮褶痕里,好处是可以顺便去除眼睛周围的绉纹,缺点则是必须在家休息一周以上。
上眼皮下垂多是自四十余岁开始,很多人的三角眼就是这样形成的。随着年龄增长,下垂的程度会愈严重,少数人到六十多岁时,下垂的眼皮会影响到视线,同时引起睫毛倒插。若是影响到视线,当然非要以手术改善不可,如果老爸重视自己的外表,对于日益下垂的眼皮若很在意,也可以手术改善。苏茂仁表示,眼皮下垂的手术很简单,只要将松弛部分的皮肤切掉就可解除病患的不适,视线恢复,睫毛也不会再倒插。有些患者是因提眼睑肌无力,而致眼皮松弛甚至无法张大眼睛,则需要用手术缩短提眼睑肌加以改善。
很多男性虽然要求整形,不过要让他们承认是为了美观却大不容易,大部分的人都以功能性为借口,所以男性整形要的是自然,和女性以美为出发点大不相同。
宝宝眼睛一大一小是白内障
近日省妇幼的黄医生接待了一对从瑞典归来的年轻夫妇。原来这对夫妇的宝宝一岁又五个月了,右眼上睑下垂,看起来两眼有些一大一小的。在瑞典时,曾抱着宝宝去看医生,当地的医生告诉他们,这没什么大问题,过些时候就会自己好了。回国后遇到一位亲友,刚好这位亲友不久前带小孩到省妇幼看过黄医生,他建议他们最好赶紧去省妇幼眼科检查一下。黄主任检查后,发现宝宝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B超检查眼内玻璃体见强回声光白斑,眼球内壁不光滑,向患者双亲建议及早进行手术治疗,并治疗弱视,以促进宝宝视功能的康复。
黄主任称,除了上述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上睑下垂,其他先天性眼疾:如角膜白斑、角膜皮样瘤、小角膜、先天性青光眼等都有可能影响婴幼儿视功能发育,产生弱视,再者早产的小儿如果吸氧时间过长、浓度过高,可引发的视网膜增生、玻璃体增生,形成早产生儿视网膜病,将导致宝宝视力明显受损,甚至致盲,也可以说形成了极重度弱视。
小儿弱视平均发生率为2%~3%。主要原因是屈光不正(多为远视、散光、高度近视)、次为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不相等)、斜视。一般来说,300度以上的远视眼,100度以上的散光比较容易造成弱视,而近视眼一般要600度以上的才会引起弱视。大多数弱视眼,不需要手术,只要戴上合适的眼镜和进行适当的弱视治疗就可以治愈。有条件的话最好在6个月到1岁时进行眼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预防、治疗弱视产生,因为小儿1岁以内是眼睛发育的关键时期。弱视是不会自愈的,而且治疗是有时限性的,一般说来,3-5岁是治疗的敏感期,过了7岁效果比较差,过12岁效果甚微。因此家长应及早给自己孩子进行眼部检查,有弱视者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