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的起源与传播
辣椒的起源与传播
辣椒(chillies),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呈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辣椒的果实因果皮含有辣椒素而有辣味。能增进食欲。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一位,原产墨西哥,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家估计,早在公元前5000年美索亚美利加人(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而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在此生长了,所以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最初发现于美索亚美利加的一年生辣椒,包括了番椒、甜椒和墨西哥胡椒。
南美洲:在哥伦布去美洲途中发现辣椒的味道之前很久,辣椒就一直在美洲了。实际上,由于哥伦布把辣椒与印度发现的胡椒混淆了起来,后来哥伦布把辣椒带回了西班牙,说它是一种香料,虽然它是茄属类植物,但哥伦布的错误并没有妨碍辣椒几乎立刻就传遍了全世界。而很有名的风铃椒最早就是发现于南美洲的。
非洲:非洲人对有姜味和辣味的“天堂谷物”很喜爱,这使他们非常容易把开胃的辣椒吸纳到自己的食谱中。仅仅几年的功夫,借由葡萄牙人的引荐,辣椒便一直传播到了非洲大陆东边的莫桑比克。当时,葡萄牙人撒下了购买非洲奴隶的大网,而他们在哪里买奴隶,他们就把辣椒带到哪里,这样辣椒也就迅速在非洲大陆传播开来。
欧洲:最初欧洲人不大接受辣椒。辣椒从西班牙进入安特卫普,然后在1526年来到意大利,1548年又来到英国。许多理论都认为,是穆斯林商人把辣椒从印度经由波斯湾带到阿勒颇(叙利亚西北部)或亚历山大城(埃及),然后再往北进入东欧的。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土耳其人把辣椒从亚洲带入东欧的:经由波斯湾和小亚细亚和黑海进入土耳其在1526年所征服的匈牙利。接着,辣椒从匈牙利又进入德国。第三种可能性是葡萄牙人从它的殖民地之一霍尔木兹把辣椒出口到东欧,与来自印度的黑胡椒竞争。
北美洲:虽然在墨西哥种植辣椒已有数个世纪,但是直到奴隶贸易全面盛行后辣椒才在北美出现。辣椒在非洲人食品中的盛行促成了它向新大陆的传播。非洲人非常喜欢吃辣椒,以至于奴隶贩子在跨越大西洋的航行中不得不携带大量辣椒。而且,为了让非洲奴隶在北美生活时保持他们的饮食习惯,种植园主也不得不种植辣椒。结果,17世纪以后,辣椒在北美安顿了下来。
亚洲:明代时期辣椒传入中国。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 后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国境内最晚传入却用量最大且最广泛的香辛料。明《草花谱》记载了“番椒”,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有趣的是,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是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却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到了清代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已经“种以为蔬”、“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说明川人吃辣椒的历史也就约四百多年。
16世纪至17世纪辣椒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民众就利用辣椒腌制食品,逐渐成为各款朝鲜泡菜必备的主要配料。
辣椒的起源
辣椒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辣椒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明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到现在几乎是没有辣椒的空白地带了。
辣椒中含丰富的维他命E、C,此外还含有只有辣椒才有的辣椒素,而在红色、黄色的辣椒、甜椒中,还有一种辣椒红素,这两种成分都只存在于辣椒中,辣椒素存在于辣椒果肉里,而辣椒红素则存在于辣椒皮,它的作用类似胡萝卜素,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水痘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水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传染源 水痘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上呼吸道和范疹液中,发病前1—2d至皮疹完全结疵为止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疤疹病人后,也可发生水痘。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抹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水痘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二次感染发病者极少见,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本病—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
温馨提示:以上为大家介绍了水痘的病因,发现水痘后要及时就医,对症下药。
梳子的起源
《汉书》记载:方雷氏,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百家讲坛》名人纪连海老师在文化中国上讲,中国历史上的非凡女人方雷氏,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发明了梳子,
关于梳子的创始和梳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在华夏上古文明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的一个王妃名叫方雷氏,她就是开创了华夏族凤凰图腾的黄帝长子——玄嚣的母亲,是一位高贵典雅、和蔼智慧的王妃。当时,在人类刚度过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世纪,进入到上古文明时代,方雷氏王妃所掌管的王宫里的二十多位女子,经常蓬头乱发,一遇到农历、祭拜、缔约、结盟、出征、凯旋、庆祝等部落联盟重大节日的时候,为了参加这些盛大的典礼,她就召集这些女子,用自己的手指逐个将她们的蓬发捋顺,时常捋破手指。
有一年,黄河流域发了上古大洪水,给黄帝发明舟船的狄货,从洪水中捞了十九条大鱼带回了部落,方雷氏等人用木柴烧热石板把大鱼烹熟,非常美味,狄货一口气吃了三条,大鱼骨堆了一地,方雷氏拣起一根,折了一节不由得端详起来,非常美观,她不自觉的用鱼骨梳理披在自己肩上的长发,无意中蓬发被梳的整整齐齐,她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蓬乱的长发用鱼骨怎么一会儿就梳捋顺了,方雷氏寻思着,把这些大鱼骨暗暗收藏了起来。
第二天,她把这些鱼骨折断成短节,叫来王宫里的女子,每人发一节,教她们如何梳理头发,一群女子嘻嘻哈哈热闹起来,她们都动起手来用鱼骨梳理自己的长发,刚开始,有的女子不会使用,被鱼刺扎到了,有的用力过大,鱼骨被折断了,但没过多久,她们的长发就被梳顺了很多,虽然用鱼骨梳理头发有很多不便,但她们都很乐意使用这样的新创意,因为用鱼骨梳头比较便捷,避免了捋破手指,还梳理的比较整齐。
方雷氏并没有放弃鱼骨对她的启发,用什么东西能代替鱼骨呢?方雷氏又寻思着,正好她遇到了给轩辕黄帝专门做木工的睡儿,她把鱼骨拿出来,让睡儿依照鱼骨的样子,做一把木头样子的鱼骨,睡儿也没多想就爽快的答应了,可是,等睡儿把做出来的木头鱼骨拿给方雷氏看的时候,方雷氏笑了起来,这木头鱼骨做的倒是像耕种的耙子,怎么能用来梳理头发呢,睡儿这才明白了方雷氏王妃的意思,原来是要他按照鱼骨的样子做出来一把梳理头发的东西,睡儿赶紧回去与木工们一起商量研究,终于他们用木头,按照王妃的要求,连夜做出来了一把精美的木头梳子,第二天一早,睡儿拿去给方雷氏,方雷氏一看非常惊喜,这正是她想要的梳理头发用的梳子,方雷氏立刻召集宫里的女子用梳子梳妆,很快她们都梳顺了长发,既舒适又便捷,大家对这把梳子都非常喜爱,爱不释手,方雷氏又用梳子给她们挽起了不同的发型,个个都显得非常漂亮,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梳妆效果,她立即要求睡儿做出更多的梳子,很快梳子在王宫和部落联盟中传开了,人们都非常喜爱,称赞王妃的聪慧,甚至轩辕黄帝的大宰相、军事家风后,都要求将军、战士们用梳子盘梳起利落的发髻,以利于出征打仗。
自此,中华民族使用和传承梳子的梳妆文明时代开始了。
玉米笋是玉米吗
玉米笋的起源与甜玉米相同,在美国生产较多。中国有少量种植,分布在少数大城市附近。玉米笋的食用部位为籽粒尚未隆起的幼嫩果穗,营养丰富。玉玉米笋又名珍珠笋,其实就是玉米幼年时的幼嫩果穗。一般摘种玉米时,会摘除多余的幼小果穗,让养分集中,长大后玉米粒隆起就是一珠珠的玉米穗,中间的玉米秆成熟也会变得坚硬无法食用;而摘掉的那些小果穗,就是我们熟悉的玉米笋,因为形状类似竹笋,才有了这个称呼,是亚洲料理常见的食材。
玉米笋是什么
禾本科玉米属,一年生高茎作物。乃甜玉米细小幼嫩的果穗,去掉苞叶及发丝,切掉穗梗,即为玉米笋。玉米笋以籽粒尚未隆起的幼嫩果穗供食用。与甜玉米不同的是玉米笋是连籽带穗一同食用,而甜玉米只食嫩籽不食其穗。
玉米笋的起源与甜玉米相同,在美国生产较多。中国近几年才有少量种植,分布在少数大城市附近。玉米笋的食用部位为籽粒尚未隆起的幼嫩果穗,营养丰富。
痢疾的传播途径 水源传播
痢疾病人排出的粪便每克重约有1亿多个痢疾杆菌,如果粪便处理不当,水源保护不好,井水、自来水被污染后未经过消毒而被饮用,就会引起菌痢爆发流行。
肾豆起源与分布
肾豆有产于美洲热带地区,在秘鲁皇室遗址出土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文物中即有肾豆。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00年墨西哥已有记载。产量低但味道极其鲜美、营养价值丰富,历来为皇室贵族所推崇, 在中国以湖南桂东地区为代表,是我国栽培最早 、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地区之一。
肾豆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的湖南郴州等地区;以湖南桂东为主产地。在桂东习惯上称为花豆、相思豆。在许多地方曾把肾豆引进种植,如广东、福建、广西、云南、重庆黔江区、贵州及台湾,上海、江苏等地也有零星引进栽培,但大多情况只开花不结果或者产量极低。唯有桂东的土壤及气候比较适宜种植。现已形成产业化,故为桂东特产。尽管在全国各地的叫法不一样,但市场上流通的肾豆大多是以湖南桂东原产地的为主。
醋的起源
相传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的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据说,直到今天,镇江恒顺酱醋厂酿制一批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
辣椒你不了解我的起源
曾有人提问:“你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谁?”一位获得了四级厨师证书的网友回答说:“哥伦布。没有哥伦布就没有川菜、地三鲜和西红柿炒鸡蛋。”
确实,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新大陆的大量食材纷纷涌入旧大陆,深刻地改变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旧大陆文明的饮食文化。如果说玉米和番薯为中国人的主食做出了新贡献,那么为中国人的菜肴做出新贡献的新世界作物就要首推辣椒、马铃薯、番茄这三种茄科植物了。没有辣椒,虽然川菜也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但绝不会像今天这样无辣不欢;没有辣椒和马铃薯这两位同科兄弟,光剩一个茄子也做不了东北菜中的名菜地三鲜(在植物学家眼中,这道菜又可叫“茄科三杰”);同样,没有番茄,也就不会有西红柿炒鸡蛋这道在颜色上堪称中国“国菜”的家常菜了。
辣椒所在的辣椒属(Capsicum)有大约30种物种,全部产于美洲,以南美洲玻利维亚一带最多。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辣椒遗存有两处,一处在墨西哥东北部的奥坎波洞,一处在墨西哥东南部的特瓦坎谷。根据2014年的一项最新研究,全世界最广泛栽培的辣椒这个种(后文“辣椒”皆指这一种)最早驯化地在墨西哥东南部的特瓦坎谷地,离玉米的最早驯化地巴尔萨斯河谷(位于特瓦坎谷地西方)和菜豆的最早驯化地莱尔马河谷(位于特瓦坎谷地西北方)都有一点距离。这说明中美洲在进入农业时代时很可能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作物起源中心,而是分别由几个族群各自驯化一种作物,再通过贸易交流共享各自的驯化成果。
葡萄柚的起源与发展
发源地
葡萄柚起源于亚洲,是人工种植的树种,是亚热带植物常见
葡萄柚 水果之一。早期被欧洲人作为装饰盆景、布置庭院使用,后被沙达克船长带到加勒比周围各岛屿,是化妆品、香水的主要原料之一。
葡萄柚是美国销量第二大的水果。葡萄柚于1750年发现于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1830年引致佛罗里达,开始大面积种植。
葡萄柚约于1750年首先发现于南美巴巴多斯岛,1880年引入美国,约1940年前后引入中国。美洲植物区系根本没有柑橘属植物,故其亲系起源应在亚洲,迫源溯流,可能在中国。[1]
葡萄柚约于1750年首先在拉丁美洲巴巴多斯群岛的加勒比海岛上被发现。1823年被引种到美国佛罗里达州作为商业栽培,开始受人欢迎,之前只是一种装饰性植物。美国很快成为主要生产国,在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均有种植。
科属
它曾与同为柑橘属的柚子被混为一类,后来,经植物学家James Macfadyen研究,鉴定其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的一个新种,并于1830年正式发表于《虎克植物学杂集》(Hook Botanical Miscellanea)第一期,拉丁文学名被命名为 Citrus paradisi Macf。约1940年前后,葡萄柚被引入我国试种,至今并未推广,仍只有浙江、广东、江西等省有少量零星种植。
醋的起源
相传古代的时候醋是酒圣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杜康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在作坊里提水、搬缸什么都干,慢慢也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调料叫“醋”。
我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8世纪就已有了醋的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专门酿醋的作坊。到汉代时,醋开始普遍生产。南北朝时,食醋的产量和销量都已很大,其时的名著《齐民要术》曾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从上古到北魏时期的制醋经验和成就,书中共收载了22种制醋方法,这也是我国现存史料中,对粮食酿造醋的最早记载。
周朝
公元前1058年周公所著《周礼》一书,就有“醯人掌五齐、七菹”的记载,醯人就是周王室掌管五齐、七菹的官员,所谓“五齐”是指中国古代酿酒过程五个阶段的发酵现象,醯人必须熟悉制酒技术才能酿造出醋来。醯人的官制规模在当时仅次于酒和浆,这说明醋及醋的相关制品在帝王日常饮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山西人好吃醋,所以人们也称山西人为“老醯”。
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专门的酿醋作坊,《论语》中就有醋的记载。
汉代
至汉代醋已开始普遍生产。东汉时期的著作《四民月会》中记载有醋的酿造时间:“四月四日可做酢,五月五日也可作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醯解释为酸,也称酢。
南北朝
南北朝时酿醋工艺更趋完美,使食醋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醋被视为贵重的奢侈品,官员、名士之间宴请,把有无醋作调料视为筵席档次高低的一种标准。北魏农学要著《齐民要术》对醋的酿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记载,有专门的“作酢法”一篇。
唐宋
到了唐代,醋开始普遍使用,出现了以醋作为主要调味的名菜,如葱醋鸡、醋芹等。宋陈鼓年《广韵》说:“酢浆也,醋也”,“醋”字被广泛使用,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必备之物。南宋开始,都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以醋为主要调味的菜肴大为增多,今杭州名菜“西湖醋鱼”,相传也是宋代名菜。宋吴自牧《梦梁录》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醋已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
明清
因为采用的原料不同,再加之酿造工艺的进步,至元明清诸代,醋的品种日益增多,风味各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载,醋有“米醋、麦醋、曲醋、柿子醋、糠醋、糟醋、饧醋、桃醋、葡萄醋、大枣醋、糯米醋、粟米醋等数十种,只有陈酿2~3年的米醋方可入药,其它仅能食用,不可入药。米醋具有消痈肿、软坚散结、下气消食、杀鱼肉菜邪毒。降血压、降血脂、软化血管、祛色斑、消除疲劳之功效”。
跳绳的起源与发展
跳绳是一种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游戏。 清人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记录清代北京元宵节民间娱乐活动时,称跳绳为跳白索。
作为一项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全身性有氧健身运动、极佳的健体运动。
它除了拥有运动的一般益处外,更有很多独特的优点。跳绳每半小时消耗热量约四百卡,能有效训练个人的反应和耐力,有助保持个人体态健美和协调性,对心肺系统等各种脏器、协调性、姿态、减肥等都有相当大的帮助。
跳绳运动的配备只需一条绳、轻便衣服及一对适当的运动鞋;所需的地方也不大,无需租借特别场地,而且参与人数不限,可单独一人或多人进行。跳绳运动能使人心律维持在与慢跑大致相同的水平,不过它却可以避免因跑步而产生的膝、踝关节疼痛的困扰。由此可见,跳绳是一项简单方便,容易参与的运动。
跳绳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称为“ 跳白索”,原属于庭院游戏类,后发展成汉族民间竞技运动。
跳绳是一种在环摆的绳索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体育游戏。清人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记录清代北京元宵节汉族民间娱乐活动时,称跳绳为“跳白索”。
《松风阁诗抄》有诗记载:“白光如轮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轮中。”这种加伴唱的跳绳游戏,娱乐性很强。
跳绳有单脚跳、单脚换跳、双脚并跳、双脚空中前后与左右分跳等多种方法。跳时,摆绳与踏跃动作要合拍,可一摇一跳,也可一摇两跳乃至一摇三跳。
摇绳的方向可前可后。用长绳可两人同时摇动、集体轮流跳或同时跳。
跳跃时还可按不同情况编排各种动作花样,也可用节奏与旋律适宜的歌谣伴唱。
除花样跳绳外,也可按一定距离,边摇绳边跑向终点,比赛速度。
跳绳时宜前脚掌着地,不要穿皮鞋及硬底鞋,绳的长短粗细也要合适。跳绳不仅可以促进少年儿童身体正常发展,而且对发展其灵敏、速度、弹跳及耐力等身体素质也有良好作用,所以除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外,还常用作各专项运动训练的辅助练习。
刮痧的起源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发展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砭石是针刺术、刮痧法的萌芽阶段,刮痧疗法可以说是砭石疗法的延续、发展或另一种存在形式。
随历史之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
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刮痧最初适应证仅为痧证,痧证的记载较早见于宋代王荣《指述方瘴疟论》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医学家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对痧证的描述:((/乙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
在明代医书中,多沿用了危氏的说法,但将“沙”字变为了“痧”。如明代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载有“绞肠痧”一症。清(康熙年间)郭右陶《痧胀玉衡》使痧病的证治始备,在痧病病源方面《痧胀玉衡。痧原论》中指出:“症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痧从秽气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发者多;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
《痧胀玉衡》将痧病分为遍身肿胀痧、闷痧、落弓痧噤口痧、角弓痧、扑鹅痧、伤风咳嗽痧、痘前痧胀等4 5种痧病痧病主要由于气候因素如夏日暑气炎蒸,燥气炽灼,间或淫雨诌绵,忽而烈日蒸晒,所酿不正之疠气,流于天地间,人在气交之中,触其毒者,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能染病。痧病的盛行季节,以夏、秋为最,春次之,冬极少见。
痧病主要特征有二: 是一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病主症多现头昏脑胀,胸烦郁闷,全身酸胀,倦怠无力,四肢麻木,甚则厥冷如冰。入气分则作肿作胀,入血分则蓄为瘀;遇食积痰水,结聚而不散,则脘腹痞满,甚则恶心呕吐。
痧病治疗方面《痧胀玉衡。刮痧法》指出:“背脊颈骨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土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清代论述痧病的专著日渐增多如叶桂《温热湿痧三种》,陈延香《中暑痧症疗法》,韩凌霄彻痧要编》,王凯《痧症全书》,沈金鳌《痧症燃犀照》,王士雄《吊脚痧证》、《绞肠痧证》,欧阳调律《痧法备旨》,胡风昌《痧症度针》等数十种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