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
穴位
本经脉腧穴有: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经共有67个穴位,其中有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本经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
主干与分支
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它的支脉: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会曲鬓、率谷、浮白、头窍阴、完骨)。
其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分开下行:一支沿肩胛内侧,夹脊旁(会大椎、陶道;经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一支从腰中分出,夹脊旁,通过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进入窝中(殷门、委中)。
背部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譩譆(yixi)、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经过髋关节部(会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跗阳、昆仑),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的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足少阴肾经。
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应怎样通过提拿任脉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取坐位或仰卧位,双手置于上腹部剑突下,沿剑突经肚脐到中极,循任脉循行路线,抓紧皮肤自上而下,一松一紧提拿,重复操作 10次。每日1次,2-3周为1疗程。背腧:取俯卧位,按摩者在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线上,自上而下施以法,于脾腧、肾腧等背腧穴处力度加重。操作约2分钟,每日1次,2 - 3周为1疗程。
老人如何正确梳头呢
不同体质的人需要调养的脏器、经络不尽相同,但只要找准部位,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多梳梳头,即可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
1、脾胃不好的人,应多梳前发际线。因为胃经经过此部位,在发际线上下一寸左右的部位来回多次梳理,可以有效缓解胃肠不适。
2、体质差、易感冒、容易失眠的人,要着重梳头部正中的督脉和膀胱经区域,即从前额正中央沿头部中线梳到头后枕部,可以前后往复地梳。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膀胱经是人体循行路线最长的一条阳经,多梳此部位可以通经络、调气血、振奋阳气,使外邪不易入内,内邪得以祛除。
3、有头晕、后头痛的人,可着重梳梳头后侧枕部区域,促进脑供血,缓解不适。
4、有肾虚、高血压、脱肛、头顶痛的人,可以着重梳头顶部(百会穴)区域。百会穴是全身阳经和督脉阳气交汇处,常梳此处可以疏通经络,提升阳气。
5、有偏头痛、肝胆不适,或气闷、胁肋部胀痛的人,可着重梳头部两侧。头部两侧是胆经、三焦经循行的部位,经常梳一梳能够疏通肝胆气滞,缓解疼痛。
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图
起始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至头角(颌厌穴),再向下到达耳后(完骨穴),再折向上行至额部达眉上(阳白穴),然后向后折至耳后风池穴,再沿颈部侧面下行达肩部(肩井穴),于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穴,然后前行进入缺盆。
足少阴肾经循行路线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出行与舟骨粗隆直下,沿内踝后缘,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古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本经直行于腹腔内,从肾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本经一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路线
足太阳膀胱经其余内眼角(睛明),向上经过前额,交会于巅顶(百会)。 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达耳上角。 巅顶部直行的支脉:从头顶入颅里联络大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肩胛内侧(大杼)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柱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 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内(委阳)。 后顶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向下(附分),通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后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回合与膝关节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处于外踝后方,至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离内踝一寸,上行小腿内侧,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高血压头痛按哪个部位 后脑勺痛按哪个部位
高血压后脑勺痛多是足太阳膀胱经的问题,膀胱经循行路线大部分在腰背部,这类头痛患者发作的时候可以请人按摩后背,或找一个类似擀面杖的东西放在背部,上下滚动以刺激相关腧穴,疏通经气,还有头部,循经进行按揉或用手像梳头似的进行刺激,对头昏脑胀也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中风后遗症推拿治疗可以吗
本病以早期治疗效好,一般在中风后两星期至半年内,适宜推拿治疗,治则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
推拿手法:㨰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摇法。
取穴与部位: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风市,伏兔,足三里,膝眼,解溪,背部,下肢部后侧。
推拿方法
1.患者俯卧位,推拿者站于其侧方,按揉背部膀胱经,重点按揉,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等穴;沿背部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至足跟用㨰法操作,并按揉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然后做后伸腰椎,髋关节等关节被动活动,时间约8分钟。
2.患者健侧卧位,用㨰法沿足少阳胆经下肢循行线部位治疗,重点在髋,膝,踝关节部位,时间约3分钟。
3.患者仰卧位,用㨰法沿足阳明胃经在下肢循行线部治疗,重点在髋,膝,踝关节,并配合捏拿大腿内侧,膝关节腘窝部及小腿后侧;按揉阳陵泉,风市,伏兔,足三里,膝眼,解溪等穴位;摇髋,膝,踝诸关节,搓下肢,时间5-8分钟。
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图
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挟鼻上行至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睛明穴),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过承泣,巨髎,进入上齿龈内,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左右相较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上行过耳前,经上关穴,沿着前发际,到达额前(头维穴)。
面部支脉:从大迎穴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胸腔,下行穿过膈肌,直属胃,而络脾。
缺盆部直行之脉: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处气冲穴。
腹部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冲,与来自缺盆的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于大腿前外侧,经过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外侧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膝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段。
胃下口部支脉:沿腹部向下到气冲会合,再沿大腿前侧下行,下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足第2趾外侧段。
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中风后遗症推拿治疗 中风后遗症穴位推拿方法
1.患者俯卧位,推拿者站于其侧方,按揉背部膀胱经,重点按揉,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等穴;沿背部两侧膀胱经循行路线至足跟用㨰法操作,并按揉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然后做后伸腰椎,髋关节等关节被动活动,时间约8分钟。
2.患者健侧卧位,用㨰法沿足少阳胆经下肢循行线部位治疗,重点在髋,膝,踝关节部位,时间约3分钟。
3.患者仰卧位,用㨰法沿足阳明胃经在下肢循行线部治疗,重点在髋,膝,踝关节,并配合捏拿大腿内侧,膝关节腘窝部及小腿后侧;按揉阳陵泉,风市,伏兔,足三里,膝眼,解溪等穴位;摇髋,膝,踝诸关节,搓下肢,时间5-8分钟。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图
其余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处(大都,足背皮肤与足掌皮肤交界处),上行经过内踝前缘的商丘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沿胫骨后缘(三阴交,漏谷),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行于足厥阴肝经(地机,阴陵泉)之前,上行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前缘(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府舍,腹结,大横),属脾,络胃(腹哀),再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上行,挟咽两旁,连于舌根,散于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