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熬糊了还能喝吗 中药熬糊了是怎么回事
中药熬糊了还能喝吗 中药熬糊了是怎么回事
熬中药的时候,放水太多,导致熬药时间延长,一些不宜久熬的药物就会失效。
药汁太多,患者难以喝完,太少则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不易熬出,水太少则药物成分不易熬出,而且任意熬糊。
再者熬药的时候,时间太长,或火力太大,容易导致药熬糊。
中药熬之前要不要洗一下 中药熬之前要不要洗
中药在熬之前不要用水洗。
煎煮中药之前用清水洗中药是不正确的,容易人为的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流失,最好用水泡一下就可以了,不能用水洗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中药一定要喝热的吗
看中医就要喝中药,中药熬好了,人们就迫不及待的要趁热喝下去,那么,中药是一定要趁热服用吗?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从中医辨证来看,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总之,中药应当凉服还是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
草莓酱熬过头了怎么办 为什么熬草莓酱会发黑
2、熬煮时间太长熬糊了:熬煮时间过长的话,草莓中的水分流失得会很多,很容易就就被熬糊了,熬糊了之后的草莓酱就很容易发黑。
中药熬糊了还能喝吗 中药熬多久不会糊
中药熬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30分钟,加水的时候以浸过药面。
一般滋补类药物煎煮时间可以长一点,大火煮沸后,可以用文火慢熬40-60分钟,熬煮的时候应该间隔搅拌两三次,防止熬糊。
解表药和清热药多含易挥发的成分,加热时间宜短,因此要用武火煎煮,煮沸后再煎3-5分钟即可。
中药熬完泡脚可以吗 中药熬完后的药渣可以泡脚
中药熬完后取出药汁剩下的药渣还是有用的,这些药渣所含的效用占原有中药材约30%,丢了是比较可惜,而且这些效用通过泡脚的方法对人体也是有益的,所谓中药外治,就是这个道理。
中药熬干了可以再加水吗
中药熬干了,一般不宜再加水继续熬煮,即便药物还未有烧焦,加水煎煮后照样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喝中药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首先,中药熬好之后在什么温度喝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如果是治疗风寒、感冒什么的最好就是热服,就是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这个时候喝的话对于治疗风寒感冒是很好的,而如果喝中药是为了解毒、止吐之类的,就最好是冷服,而大多数中药比较适合的是温服,就是汤药的温度在常温,就可以了。
2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喝完中药的汤药最好不要吃掉剩下的药渣,有很多人喝中药的时候怕浪费,就把喝剩下的药渣一起吃掉,其实,中药往往在熬制之前没有细致的清洗,所以这时候的药渣里面一般都含有细沙之类的,对于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
注意事项: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更加要注意在喝中药的时候的一些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