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使用中药需注意什么
孕期使用中药需注意什么
许多孕妇对西药都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为了胎儿的安全和健康,在怀孕期间,孕妇因病需用药物时,多喜欢选用中药。其实,中药并非都是绝对安全的。
许多中药所含的各种生物碱及化学成分亦十分复杂,特别是各味中药相互配伍以后其产生的作用差异较大,有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在怀孕的最初三个月内,孕妇除慎用西药外,亦应慎用部分中药,以免造成畸胎或导致早产、流产。
一、大毒大热药物。如生南星、甘遂、朱砂、雄黄、大戟、附子、商陆、斑蝥、蜈蚣、砒石等,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中药雄黄已肯定有致畸胎作用,孕妇应绝对禁止内服,朱砂含有可渗性汞盐(即水银),可在孕妇体内蓄积,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耳聋、斜视、智力低下等。
二、活血化瘀药物。如桃仁、红花、枳实、蒲黄、益母草、当归、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乳香、没药等,可使孕妇血液循环加快,具有刺激子宫,反射性引起子宫强烈收缩的作用,导致胎儿宫内缺血缺氧,使胎儿发育不良及产生各种畸形,甚至引起流产、早产和死胎。
三、滑利攻下药物。如滑石、木通、牵牛子、冬葵子、薏苡仁(根)、巴豆、芫花、大戟、甘遂等,多有通气利尿下泻的作用,可通过刺激肠道及消化系统,兴奋子宫并引起反射性的收缩,使胎儿着床不稳而引起流产、早产。
四、芳香走窜药物。如丁香、降香、麝香等,可通过神经系统引起子宫收缩,也容易导致胎儿早产或流产。不少人工流产或引产药物中,麝香均为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还应告诫孕妇的是,有许多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草药,常以配方形式出现在中成药之中,因而对含有上述各类的中药必须慎用。对已注明有孕妇禁用或慎用的中成药,应避免服用,或选择功效相似而无副作用的药品代之。
使用中药外治便秘症
1.理气散。木香6克,槟榔9克,甘遂3克,葱白15克。前三味共研成末,加入葱白共捣烂,炒热。趁温熨于脐部,并用热水袋热熨,敷药3小时后去药。适用于食积便秘症、腹满胀痛等。
2.通便散。大黄10克,元明粉10克,生地黄10克,当归10克,枳实10克,陈皮5克。以上六味共研细末。取药末少许敷于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有泻热通便,破气消积的功效。适用于便秘症。
3.大葱敷脐方。大葱、米醋各适量。先将大葱切碎,捣烂,加入米醋适量,炒热。敷于脐部神阙穴,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3次,每次30~60分钟。适用于便秘症。
4.商陆敷脐方。商陆适量。先将商陆切碎,捣烂。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适用于大便不通。
5.芒硝皂角散。芒硝9克,皂角末1.5克。先将芒硝加水溶解,然后加入皂角末调匀。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至大便通畅为度。适用于热性便秘症。
6.大戟红枣膏。大戟1.5克,红枣6枚。先将大戟研碎,与红枣共捣烂成膏状。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一般于敷药后12。24小时大便即通。适用于便秘症。
7.当归大黄膏。当归60克,大黄30克,芒硝15克,甘草15克。以上四味研为细末,加水适量,熬成浓稠膏状,敷于脐部,外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适用于血虚津少、不能下润大肠所致的便秘症,症见大便燥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8.枳实熨臆方。枳实15克,麸皮500克,食盐100克。以上三味共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脐两小时。适用于便秘症。
频尿怎么办 对症使用中药
会频尿与夜尿有可能是因为肺部气管比较弱,会引起膀胱收缩功能不好,这时可以使用补肺气药麻黄与桂枝等,来使膀胱收缩功能变强;
脾虚会使得水份调节不好,而服用白术与茯苓能健脾,并使水份代谢能力变好;至于肾虚则是会无法留住水分,水份会一直往外排,就得要使用补肾用药如菟丝子和肉桂;还有人是因为紧张而出现频尿,则是可使用柴胡来疏肝解郁,放松神经来改善。
小孩出虚汗怎么调理 中药调理
小孩出虚汗也可以通过中药调理,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作用。可在中医指导下,应用中药太子参、百合、五味子配合其它药物煎服,或每晚睡前服用龙骨、牡蛎粉等,以滋阴潜阳。通过益气固表,加强身体的敛汗止汗功能。具体用药需根据孩子体质而定,家长切勿随意给孩子服用补药。
孕妇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1.时间要适宜
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以免滋补中药的药效成分损失。
2.用具有讲究
煎煮药用具应选陶瓷沙锅、瓦罐或搪瓷器皿,铁、锡、铝等金属器皿均属禁忌之列。
3.辨类煎仔细
煎补药时,如药中含有鳖甲、龙骨、龟甲、虎骨、鹿角等骨质、贝壳类补药,应先打碎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煮;而黄芪、党参、首乌等调理滋补药应用文火煎1小时再复煎一次,以免浪费药材。
4.水火要相宜
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滋补中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药材,头煎水量以浸没药材2厘米为宜,二煎以水浸没药材0.5厘米为宜。一般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再经文火头煎40~6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
5.锅盖要盖严
煎药时为使药物煎透,必须盖上锅盖。特别是滋补药品的贵重中药如人参、鹿茸等更应关盖文火煎熬。滋补药应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为宜。
红花泡脚并非人人皆宜
中药泡脚是很好的养生方式,艾叶搭配红花一起泡脚可以起到活血、暖宫、驱寒、去火、祛湿的作用,但是专家提示,高血压患者不宜用此方泡脚,可能会引发血压的波动。
专家认为艾叶和红花均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高血压患者用此方泡脚,易发生缺血,引发头晕。
高血压患者适合使用菊花、枸杞子、桑叶枝、丹参等与冰片少许煎药泡脚。体质弱的女性,如痛经、月经不调、脸色发紫的,可以用艾叶泡脚。气虚的中老年人,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补气药。需要活血补肾的中老年人,可选择当归、赤芍、红花、川断等。泡脚时各药取15~20克,用砂锅煎煮,然后将煎好的药液去渣倒进桶里,再加入热水,每天浸泡3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泡脚不要用金属盆和塑料盆,否则药液有效成分会损失。皮肤有新的破损、伤口时要暂停使用中药泡脚。另外,中药泡脚只能起辅助治疗作用,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治病方法,以免耽误病情。
使用中药是否会造成过敏
相信大多数朋友对于西药会引起过敏是比较了解的,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中药也会引起人体不适,特别是一些老人,他们总是固执的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对身体不会产生副作用,表示长期喝中药能起到调理身体的作用,但是专家提醒,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事实上,中药也跟西药一样会引起过敏,有些药物出现的反应甚至比西药来得严重,如果你属于中医里的“特禀(过敏)体质”,那么更应该慎用中药,以免出现休克、死亡等情况。
强迫症使用中医中药治疗
强迫症中医治疗的药方一
阴虚火旺型强迫症主证:强迫意向比较明显,同时有烦躁少寐、口干咽燥、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耳鸣或腰酸背痛情况。治疗时以滋阴降火为原则,选择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中药材可达到治疗效果。
强迫症中医治疗的药方二
气血两虚强迫症主证:强迫观念为主,伴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体倦法力、气短声低症状。中医治疗时以益气补血为原则,选择太子参、山药、白术、生黄芪、麦冬、黄芪、黄精、鸡血藤等中药材可达到治疗效果。
强迫症中医治疗的药方三
心虚胆怯强迫症患者经常出现不恰当或不必要的想法,并引起紧张不安,同时伴心悸、惊惕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等症状。治疗时应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选择茯苓、茯神、远志、人参、龙齿、石菖蒲可有治疗效果。中医方中,人参益气,龙齿镇惊为主,配茯苓、茯神、石菖蒲补气益胆安神,共奏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之功效。
强迫症中医治疗的药方四
水气凌心型强迫症患者身上反映的多为强迫性念头,伴心悸、渴不欲饮、小便短少,偶有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面滑。治疗要以“温阳、化饮、利水”为原则,选择茯苓、桂枝、白术、猪苓、法半夏、泽泻、沉香、大腹皮、白芍、沉香、补骨脂、干姜等。
强迫症中医治疗的药方五
心阳不振强迫症以强迫性动作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胸闷气短情况,中医治疗时宜补阳之不足。可用党参、黄芪、茯苓、炙甘草、大枣、桂枝、桂心、细辛、半夏、白芍、当归、麦冬进行治疗。方中党参、黄芪、炙甘草补气;桂枝、桂心、茯苓、半夏健脾化痰;当归、麦冬、白芍补血养心;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共凑温心阳、补心血、健脾安神之功。
强迫症中医治疗的药方六
如果强迫性症状多为强迫性行为,并伴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情况,可诊断为痰火扰心型强迫症。治疗应以“清心豁痰、镇心涤痰、清肝泻火”为原则。生铁落、天门冬、麦门冬、胆星、连翘心、钩藤、远志、石菖蒲、玄参、朱茯神、丹参、大黄、黄芩、黄连、知母等中药可对症选择施治。
女性经期能喝中药吗
1.经期能喝中药吗?
回答是中药是可以喝的,没有很大的问题的。但由于一些女性在经期体质较弱,肠胃比较敏感,所以服用中药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腹泻情况,这类情况最好不要喝。
2.经期能喝调经中药?
月经期间是完全可以服用调经中药的,并且月经不调患者应该服用。月经期间最好不要吃药,因为月经期间,体内各种激素发挥作用,包括孕激素、雌激素、黄体酮等大量分泌。服用药物后,容易干扰正常的激素分泌与代谢。
3.经期吃中药需要注意什么?
止血药:如安络血、维生素K等,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使毛细血管收缩,使用后会引起经血不畅。
泻药:如硫酸镁、硫酸钠下泻作用较剧,可引起反射性盆腔充血,故经期应该禁用;其他肠胃动力药,也应该慎用或忌用。
抗凝血药:可引起月经过多,甚至大出血,经期应避免使用,如香豆素、肝素、溶栓剂等。
性激素类药物:女性的性激素合成及代谢平衡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因此,不可在经期使用性激素类药物,以免造成月经紊乱。
活血化淤的中药:此类药物不仅有抗凝、抗血栓的作用,还能扩张血管、加速血液流动,因此会造成月经量过多。
服用中药减肥真的管用吗
中药的作用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散风驱寒、调节内分泌、缓解肿痛等,其中排毒、排湿的效果也是非常理想的,减肥者也会从中体会到瘦身的效果,但是中药是不可以乱吃的,如果药物服用过都的话,可能会起到反效果,影响肠道组织的整肠蠕动。
服用中药需要了解其适应症,药物不能乱用,如果产生副作用的话,对患者的身体伤害是非常大的,还可能会影响器官组织的健康,出现毒素沉积,从而引发面色暗黄、色斑增多等情况的发生,建议大家应该理性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治疗。
如果患者身体因为某些病症而导致内分泌紊乱的发生,可能会出现肥胖的情况,此时需要服用中药调节内分泌,并且还要注意预防病症的不断恶化,女性还需要警惕用药后月经是否正常,建议大家除了用药之外,还应该增强自己的身体免疫力,调整健康的生活习惯。
服用中药减肥真的管用吗?服用中药减肥期间也要注意有所忌口,例如有些药物的使用是不能吃海鲜的,有些药物的使用是不能吃辛辣刺激食物的,因此在用药期间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平时多吃点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但也要注意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
妊娠期使用中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中医学认为,在妊娠期凡是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 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应该慎用或禁用。(1) 活血破气类中药: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苏木、刘寄 奴、益母草、泽兰、牛膝、水蛭、虻虫、乳香、没药等。此类药物 可使血液循环加速,迫血下行,促胎外出;同时“气随血行”,气乱 则无力固胎。(2) 滑利攻下类中药:滑石、冬葵子、甘遂、大戟、芫花、薏 苡仁、巴豆、牵牛、木通等。此类药物具有通便利尿,泻下通腑的 作用,气耗则无力固摄胎元。(3) 大辛大热类中药:附子、肉桂、川乌、草乌等,这类药物 性热而燥,辛热走窜,迫血妄行,燥能伤津,对胎儿不利;且有一定毒性,有堕胎之弊。(4) 芳香辛散类中药:麝香、草果、丁香、降香等,这类药物 多辛温香燥,有疏通气机的作用,气行则血行,从而迫胎外出。(5) 有毒的中药:水银、朱砂等,此类药物有直接伤胎的作用,应当严格禁用。
伏天喝中药有什么坏处
三伏天只要是正确的饮用中药是没有坏处的,其对于机体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只是伏天饮用中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食用正确的用法用量,以免造成上火等不适症状。
孕妇使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胎前三禁”
孕妇使用中药要很小心,要照顾到孕妇的身体和体内胎儿的健康状况,防止胎儿不健康,甚至是流产。
与用西药一样,妊娠期用中药也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应该不用。凡辛散耗气、大辛大热、滑利、祛淤、破血、有毒的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古代名医徐之才、巢元方有“胎前三禁”之说,即禁发汗、禁攻下、禁利小便。因为过汗会亡阳伤气,过下则亡阴伤血,过利小便则损伤津液。
妊娠慎用和禁用的药物
一、辛散大热药物。如生麻黄、细辛、肉桂、干姜、胡椒等。
二、破淤药物。如桃仁、红花、益母草、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穿山甲、乳香、没药、土鳖虫、干漆、苏木、刘寄奴、茜根等。
三、滑利攻下药物。如大黄、芒硝、巴豆、滑石、木通、牵牛子、冬葵子、芫花、商陆、大戟、甘遂、牛膝、皂角等。
四、芳香走窜药物。如丁香、降香、麝香等。
五、催吐药物。如常山、藜芦等。
六、有毒药物。如马钱子、附子、草乌、川乌、南星、半夏、蜈蚣、两面针、雄黄等。
七、其它如鸦胆子、九里香、漏芦等。
煎煮滋补中药要注意5大方面
1.时间要适宜
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以免滋补中药的药效成分损失。
2.用具有讲究
煎煮药用具应选陶瓷沙锅、瓦罐或搪瓷器皿,铁、锡、铝等金属器皿均属禁忌之列。
3.辨类煎仔细
煎补药时,如药中含有鳖甲、龙骨、龟甲、虎骨、鹿角等骨质、贝壳类补药,应先打碎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煮;而黄芪、党参、首乌等调理滋补药应用文火煎1小时再复煎一次,以免浪费药材。
4.水火要相宜
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滋补中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药材,头煎水量以浸没药材2厘米为宜,二煎以水浸没药材0.5厘米为宜。一般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再经文火头煎40~6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
5.锅盖要盖严
煎药时为使药物煎透,必须盖上锅盖。特别是滋补药品的贵重中药如人参、鹿茸等更应关盖文火煎熬。滋补药应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为宜。
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煎中药怎样掌握火候
煎中药很讲究火候,也就是说很注意煎药火力及煎药时间的长短。火候的掌握也要根据药物的性质。解表类药物气味芳香,含挥发油的有效成分居多。
久煎能使之过度挥发而造成损失,一般宜用武火急煎法,煎煮时间要短,头煎药煎沸15分钟即可,二煎药煎沸10分钟即可。
补益类药物,因其滋腻质重,需久煎方能出汁,一般用武火煎沸,后改为文火煎熬,头煎药煎沸后,再用文火煎熬20~30分钟,二煎药煎沸后用文火煎熬30--40分钟。
煎煮时间长的药物,在煎煮过程中需搅拌2~3次,以防底层药物焦糊。有些人不小心将中药煎糊了,便又加水再煎,给病人服用,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甚至会发生危险。因为焦糊的药物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
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
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
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