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三阳络的定位和主治 三阳络的治疗用法

三阳络的定位和主治 三阳络的治疗用法

1、针刺方法:三阳络穴,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部;斜刺2.0—3.0寸,透郄门穴,前臂感觉麻胀,并向指端传导。

2、艾灸方法:三阳络穴,艾条灸10—20分钟;三阳络穴,艾炷灸3—5壮。

三阳络的准确位置图

经穴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简易取穴:位于前臂背侧,先找到支沟穴,垂直向上1横指,前臂两骨之间凹陷处即是三阳络。

足五里准确位置图片 足五里的配伍疗法

1、足五里穴配三阳络穴、天井穴、历兑、三间穴:治嗜卧欲动摇;

2、足五里穴配血海、三阴交、风市:有养血祛风的作用,主治阴囊湿疹;

3、足五里穴配气海,太冲:有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睾丸肿痛;

4、足五里穴配中极、阴陵泉:有清热利湿的作用,主治尿潴留。

三阳络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三阳络穴位解剖

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三焦经穴位图 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无名指外侧,手背,上肢外侧中间,肩部,颈部,耳翼后缘,眉毛外端,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包括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牗,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左右各23穴。

郄门指的是什么 郄门的配伍功效

郄门穴配梁丘穴、足三里穴、太冲穴:治神经性呕吐;

郄门穴配内关穴: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郄门穴配曲泽穴、大陵穴:治心痛;

郄门穴配大陵:止咯血;

郄门穴配尺泽、肺俞:有清营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

郄门穴配曲池、三阳络:治咯血;

郄门穴配神门、心俞: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绞痛;

郄门穴配内关、膈俞:治心胸痛;

郄门穴配膈俞:有宽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痉挛;

郄门穴配心俞、膻中:治风湿性心脏病;

郄门穴配心俞、大椎:治心肌炎。

三阳络是什么意思

三阳络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穴位含义为,手三阳经的阳气在此交会。

别名:通间、通门。属手少阳三焦经。

1、三阳络:三阳,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络,联络之意。该穴名意指手三阳经的气血物质在此交会。本穴由于会宗穴传来的气血为由阳变阴的寒湿之气,穴内温压呈下降之状,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因而汇入穴内,本穴有联络手三阳经气血的作用,故名。

2、通门:通,通道也。门,门户也。通门名意指手阳明少阳的天部阳气由此汇入穴内。理同三阳络名解。通间名意与通门同,间指间隙。

3、手三阳经之会:本穴为手三阳经的阳气交会之所,故为手三阳经之会。

手五里的功效及作用 手五里配伍应用

1、手臂红肿疼痛:手五里、曲池、通里、中渚、合谷、尺泽。

2、瘰疬:五里、大迎、臂臑。

3、嗜卧,四肢不欲动摇:五里、三阳络、三间、厉兑、天井。

三阳络的准确位置图 三阳络养生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甲垂直掐按三阳络3-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微痛感为宜,可有效缓解龋齿牙痛。长期坚持按摩,还能防治听力减退,头痛,上肢疼痛等症。

三阳络疼痛是什么原因

三阳络穴位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具有开窍镇痛,舒筋活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三焦热盛致齿痛,暴喑,耳鸣,或因经脉痹阻导致手臂痛等症,三阳络穴出现疼痛,与上述疾病亦有一定关联,具体情况应咨询医生,确定病因后进行调理治疗。

步廊痛是什么原因 步廊常用配伍

1.配膻中,巨阙,肺俞,丰隆,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化痰,治疗痰浊壅塞之胸痛,胸满,胸闷等。

2.配膈俞,三阳络,郄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活血通络,治疗气滞血瘀之胸闷,胁痛。

3.配心俞,内关,宁心安神,宽胸止痛,针刺泻法,治疗心血瘀阻之心痛,心悸,怔忡。

4.配期门,行间,内骨干,天池,肩井,针刺泻法,治疗气郁血瘀之乳痈。

5.配肺俞,脾俞,丰隆,合谷,太渊,针刺泻法,化痰 止咳平喘,治疗痰湿咳喘。

步廊穴痛是什么原因

步廊痛的原因:

步廊穴属足少阴肾经,穴处胸部,起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多用于治疗痰浊壅塞,气血瘀滞之胸痛,胸满,胸闷,胁痛,心痛,咳嗽,气喘诸症,以及胃失和降之呃逆,呕吐诸病证。步廊穴出现疼痛现象,多是胁肋痛,气滞,咳嗽气喘所致,具体情况应咨询医生,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调理。

步廊常用配伍

1.配膻中,巨阙,肺俞,丰隆,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化痰,治疗痰浊壅塞之胸痛,胸满,胸闷等。

2.配膈俞,三阳络,郄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活血通络,治疗气滞血瘀之胸闷,胁痛。

3.配心俞,内关,宁心安神,宽胸止痛,针刺泻法,治疗心血瘀阻之心痛,心悸,怔忡。

4.配期门,行间,内骨干,天池,肩井,针刺泻法,治疗气郁血瘀之乳痈。

5.配肺俞,脾俞,丰隆,合谷,太渊,针刺泻法,化痰 止咳平喘,治疗痰湿咳喘。

相关推荐

腕骨的定位 腕骨常用配伍

1.配至阳,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清热祛湿,利胁退黄,治疗湿热黄疸,胁痛。 2.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三阳络,针刺泻法,清热散风,治疗风热头痛。 3.配大椎,后溪,液门,曲池,针刺泻法,和解少阳,治疗热伏少阳之疟疾,寒热往来。 4.配通里,大椎,合谷,太冲,阳陵泉,井穴,其中配通里为原络配穴法,井穴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热安神定惊,治疗热盛惊风。 5.配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滋阴增液,治疗脾胃阴虚之消渴。

循经护肾疗法怎么做

基础一: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通过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接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经络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即督、任、冲、带、阴跷

三九灸的好处与功效 三九灸和三伏灸的区别

两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三九灸是每年三九天的时候进行,此时天气是最寒冷的;而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热的三伏天使用,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九灸选择在冬季三九天时候进行,通过中药药物贴敷在特定治疗作用的穴位上,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而三伏灸依据中医学“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 三九灸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具有一定温阳益气、健脾益肺以及祛风散寒等作用;三伏灸在夏天治疗冬天好发的疾病,可以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具有

痛风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治疗以灸痛点为主,和肿胀的部位。同时加上中脘,神阙,关元和足三里,肾俞,腰阳关。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治疗痛点,我们还要用艾灸的方式来恢复体能,来恢复被疾病破坏的正气,用艾灸来升元阴元阳。艾灸的主要功能也是驱、补、通、调。就是驱寒邪,补正气,通经络,调整人体元阴元阳。 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治疗方法首选受累关节刺血。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以采血针将患部鲜红或暗红的瘀络刺破,瘀血顺势而出,其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后即可加压止血。所选瘀络不必拘泥于一条,可以同时选择多条。如果患部

阳辅定位主治 阳辅定位

阳辅属足少阳胆经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三阳络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三阳络配伍应用方法

配风池,大椎,散邪解热,治疗寒热无汗;配合谷治齿痛;耳聋配翳风,听会;暴喑配哑门,廉泉;手臂痛配曲池,肩髃穴。

阳交穴的功能作用有哪些

小腿外侧,腘横纹头与外踝尖连线上,中点向下1横指腓骨后缘处即是阳交穴。阳交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小腿外侧,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又为阳维脉之郄穴,是阳维脉气深聚之处,该穴以调理胆经经气及阳维脉为主,阳维脉主阳络,故可用于治疗阳络疾患;该穴具有疏肝利胆,通络宁神作用,多用于治疗胆腑郁滞的胸胁胀满,邪犯阳络的面肿,胆经阳维脉经气运行不畅的下肢痿痹,及暴受惊恐,气机逆乱,气血失调所致的心神不安,精神错乱等。

为什么要做三伏灸和三九灸

养生、保健。 中医认为:“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夏共治,阴阳调衡,疗效相得益彰”,三伏灸和三九灸是利用辛温香窜、温阳祛寒的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由经络直达五脏六腑,促进气血运行,从而驱除伏藏于体内的寒气、提升阳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抗寒的效果,主要功效是养生保健,而且价钱便宜,受众较多,因此,三伏灸和三九灸成为了中国传统的养生疗法之一。

外关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按摩外关的好处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是三焦经的络穴,其发出想经络向内走向心包,所以该穴可以通治两经病。 本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阳维,“阳维为病苦寒热”,少阳经枢机不利,会出时冷时热症状,凡是热病导致头痛,耳鸣,目赤肿痛,或两侧胸腹疼痛,口苦咽干,牙痛,感冒头痛都可以取外关进行治疗。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颤,肩痛,而且该穴是治疗上肢痛麻要穴。

针灸对面瘫有用吗

针灸对面瘫有治疗效果。 中医学认为,面瘫病因为风邪所致,针灸可疏风散寒通络,故可用于治疗面瘫,对于肝阳化风挟痰阻于经络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针灸有平肝潜阳,熄风化痰之功,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面瘫针灸基本治疗法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阳经穴为主。 针灸处方: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合谷,昆仑。 配穴:风寒加风池;风热加曲池;恢复期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鼻唇沟浅者,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或消失者加廉泉。 操作方法:面部腧穴均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