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的病理变化
炎症的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alteration)。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渗出的成分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是血管变化和渗出性改变,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炎性充血)。②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③白细胞游出和聚集(炎性浸润)。
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发生增生(proliferation)。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发生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一般说来,急性炎症或炎症的早期,往往渗出性和变质性病变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
宫颈糜烂的病理变化
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糜烂面为完整的宫颈管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因柱状上皮菲薄,其下间质透出呈红色,并非真性糜烂。真性糜烂病理学指上皮脱落。
国外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名词,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ectopy),因我国应用宫颈糜烂多年,本文仍沿用这一名词。由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抵抗力低,病原体易侵入发生炎症。宫颈糜烂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生理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宫颈管柱状上皮增生,原始鳞柱交界外移,可见宫颈外口呈红色,细颗粒状,形似糜烂,为生理性宫颈糜烂。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可退回宫颈管。
宫颈糜烂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为3型:
◆ 在炎症初期,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称为单纯性糜烂;
◆ 随后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称为颗粒型糜烂;
◆ 当间质增生显着,表面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突状,称为乳突型糜烂。
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
◆ 轻度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l/3;
◆ 中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
◆ 重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诊断宫颈糜烂应同时表示糜烂的面积和深浅。举例,诊断为中度糜烂、乳突型。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
(一)变质
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alteration)。变质既可发生在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
(二)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称为渗出(exudation)。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总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exudate)。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渗出的成分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急性炎症反应的特征是血管变化和渗出性改变,有三个相互关联的过程: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炎性充血)。②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炎性渗出)。③白细胞游出和聚集(炎性浸润)。
(三)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发生增生(proliferation)。在某些情况下,炎症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发生增生。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增生与相应的生长因子的作用有关。炎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作用。
一般说来,急性炎症或炎症的早期,往往渗出性和变质性病变较显著,而慢性炎症或炎症的后期,则增生性病变较突出。
风湿的病理变化
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以心脏最常见。病变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⒈ 变质渗出期:
开始是结缔组织纤维发生粘液变性,HE染色呈嗜碱性。继而肿胀的胶原纤维断裂崩解为红染无结构颗粒样物。此外,病灶中少量浆液和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和单核细胞)。此期持续约1个月。
⒉ 增生期:
又称肉芽肿期,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性肉芽肿,或称为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具有诊断意义。
Aschoff小体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多位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在心肌间质内者多位于小血管旁,呈梭形或类圆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为各种细胞成分:Anitschkow细胞:胞浆丰富,嗜碱性,核大,呈卵圆形、空泡状。染色质集中于核的中央,核的横切面似枭眼,纵切面,染色质如毛虫。Aschoff巨细胞:含1-4个泡状的核,与Anitschkow细胞相似,胞浆嗜碱性。小体内还有少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此期持续约2-3个月。
⒊ 瘢痕期(愈合期):
符合一般炎症愈合的特点,即:细胞数减少,纤维母细胞增加,产生胶元纤维及纤维细胞?,形成小瘢痕。此期约经历2-3个月。
皮肤纤维瘤的病理变化
表现为真皮内结节,无包膜,病变境界不清。切面呈灰白色、黄褐色或黑褐色,在镜下观察,本病是由多少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幼稚的或成熟的胶原所组成。有些病变中,细胞及纤维成分大致相等,但一般根据肿瘤内何种成分占优势,而将皮肤纤维瘤分为“纤维型”(即上述肉眼呈灰白色组织)及“细胞型”(即上述黄褐或黑褐色组织)。多数肿瘤为“纤维型”,其中胶原的含量远较细胞为多。
在“纤维型”的病变内,大部分是幼稚的胶原,在he染色时呈淡蓝色,多散在而不成束。成熟的胶原彼此交错吻合,不规则排列。有时成纤维细胞及胶原排成旋涡状或车轮状。结节两侧界线不清,而下界较明显,其上方则有狭窄的胶原纤维带与表皮分开。
“细胞型”的病变中,则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而仅有少量的的胶原,多呈单个纤维。
约1/3的皮肤纤维瘤中,如用特殊染色,细胞内可显示脂质或含铁血黄素,尤以“细胞型”者更易见。有些病例中尚可见多核巨细胞。
除上述两型外,早期可见散在毛细血管及内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附近并可见小的出血灶,常累及皮下组织,周围大而充血的血管少见,有人将此型称硬化性血管瘤。
不论是“纤维型”或“细胞型”,80%以上的病损中,其中央上方的表皮明显增生,此点具有诊断意义。
小儿肺炎听诊是什么音
小儿肺炎它主要的一个病理变化,就是肺组织的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侵润为主,肺泡内充满渗出物,经肺泡壁通过通道向周围组织蔓延,成点片状炎症病灶,肺炎的小孩听诊,早期不明显,可有呼吸音粗糙、减低,以后可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于深吸气末更为明显。
三期矽肺的病理变化
矽肺的基本病变是特征性病灶-矽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尘细胞聚集在一起,周围有成纤维细胞增生、网状纤维出现、增粗、变性而成为胶原纤维,最后形成胶原结节,部分出现玻璃样变。肉眼观察肺脏多呈灰褐色。体积增大,硬度增加,弹性降低,触之有砂粒感和硬皮感。肺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或硬块,境界分明,质地较硬。镜下矽结节位于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直径为0.3-1.5mm。典型的矽结节为呈同心圆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之间可有矽肺尘颗粒,矽尘随组织液流向他处引起新的矽结节。所以脱离粉尘作业后,矽肺仍可继续发展。随着继续暴露于游离矽尘,多个结节聚集成大结节,很多大结节融合成大的玻璃样团块,称为进行性块状纤维化。
矽尘在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经淋巴管可达肺门淋巴结。由于尘细胞的不断沉积,造成淋巴管的阻塞及淋巴液淤滞并逆流至胸膜下淋巴管。从而使肺泡间隔和血管、支气管周围尘细胞聚集,发生结节性纤维化。纤维团块的挤压或收缩,使肺间质扭曲、变形,细小支气管和毛系血管管腔狭窄而影响通气和血流。
肺门淋巴结形成矽结节时,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硬化,可寨淋巴结内或其周围出现钙盐沉着,在x线胸片上出现透明样变。胸膜纤维化引起胸膜增厚、粘连。
慢性鼻炎的病理变化
慢性单纯性鼻炎:粘膜深层血管慢性扩张,尤以下鼻甲海绵状血窦变化最明显。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增多。鼻甲粘膜肿胀,但粘膜下组织无明显增生性改变。鼻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一般呈暗红色。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慢性肥厚性鼻炎:粘膜上皮纤毛脱落,变为复层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由水肿继而发生纤维组织增生而使粘膜肥厚,久之,可呈桑椹状或息肉样变,骨膜及骨组织增生,鼻甲骨骨质也可呈肥大改变。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
垂体瘤的病理变化
肉眼观:垂体腺瘤生长缓慢,大小不一,直径可由数毫米达10cm,直经小于1cm者为小腺瘤,大于1cm者为大腺瘤;功能性腺瘤一般较小,无功能性的一般较大;肿瘤一般境界清楚,约30%的腺瘤无包膜(当肿瘤侵入周围脑组织时,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质软、色灰白、粉红或黄褐;可有灶性出血、坏死、囊性变、纤维化和钙化。
光镜下:肿瘤失去了正常组织结构特点,瘤细胞似正常的垂体前叶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有小的核仁,多数腺瘤由单一细胞构成,少数可由几种瘤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成片块、条索、巢状、腺样或乳头状,有的瘤细胞可有异型性或核分裂,瘤细胞巢之间为血管丰富的纤细间质。
宫颈糜烂的病理变化
宫颈糜烂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为3型:
◆ 在炎症初期,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称为单纯性糜烂;
◆ 随后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称为颗粒型糜烂;
◆ 当间质增生显着,表面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突状,称为乳突型糜烂。
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
◆ 轻度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l/3;
◆ 中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
◆ 重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诊断宫颈糜烂应同时表示糜烂的面积和深浅。举例,诊断为中度糜烂、乳突型。
宫颈糜烂的病理变化
国外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名词,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columnarectopy),因我国应用宫颈糜烂多年,本文仍沿用这一名词。由于宫颈管柱状上皮抵抗力低,病原体易侵入发生炎症。宫颈糜烂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生理情况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宫颈管柱状上皮增生,原始鳞柱交界外移,可见宫颈外口呈红色,细颗粒状,形似糜烂,为生理性宫颈糜烂。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柱状上皮又可退回宫颈管。
宫颈糜烂根据糜烂深浅程度分为3型:
◆ 在炎症初期,糜烂面仅为单层柱状上皮所覆盖,表面平坦,称为单纯性糜烂;
◆ 随后由于腺上皮过度增生并伴有间质增生,糜烂面凹凸不平呈颗粒状,称为颗粒型糜烂;
◆ 当间质增生显着,表面不平现象更加明显呈乳突状,称为乳突型糜烂。
根据糜烂面积大小可将宫颈糜烂分为3度:
◆ 轻度指糜烂面小于整个宫颈面积的l/3;
◆ 中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1/3~2/3;
◆ 重度指糜烂面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
诊断宫颈糜烂应同时表示糜烂的面积和深浅。举例,诊断为中度糜烂、乳突型。
肺纤维化的病理变化
一、早期
IPF早期或急性期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泡炎。可见肺泡壁和间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组织细胞和少数中性及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泡腔可以不累及,但也可以有细胞和纤维蛋白渗出,包括脱落的Ⅱ型肺泡细胞和巨噬细胞。肺泡间隔可有网硬蛋白增生,但尚少纤维化。
二、中期
随着疾病发展,炎症细胞渗出和浸润逐渐减少,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肺泡壁增厚,Ⅰ型肺泡细胞减少,Ⅱ型肺泡细胞增生,肺泡结构变形和破坏,并可波及肺泡管和细支气管。
三、后期
后期呈现弥漫性肺纤维化,气腔(肺泡、肺泡管、细支气管)变形,扩张成囊状,大小从1cm至数cm不等,谓之“蜂窝肺”。本病肺泡-毛细血管膜可以有不对称性或偏心性增厚,肺毛细血管床减少。但是IPF病理上无动脉血管炎或肉芽肿病变;有之,则应考虑结缔组织病或其它间质性肺病。
肺纤维化的诊断
1.气息检查
进行性气急、干咳、肺部湿罗音或捻发音。
2.x线检查
早期呈毛玻璃状,典型改变弥漫性线条状、结节状、云絮样、网状阴影、肺容积缩小。
3.实验室检查
可见ESR、LDH增高,一般无特殊意义。
4.肺功能检查
可见肺容量减少、弥散功能降低和低氧血症。
5.肺组织活检
肺组织活检提供病理学依据。
肺纤维化应注意与喘息性支气炎鉴别。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
单纯型流感 仅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变化,黏膜可见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纤维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肺炎型流感 肺脏是暗红样水肿。气管、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黏膜充血,其纤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下层灶性出血、水肿和白细胞浸润,肺泡中有纤维蛋白渗出液,含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肺中叶肺泡有出血,肺泡内可有透明膜,肺组织易分离出流感病毒。
严重并发症型流感 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实变。由于肺间质水肿、间质负压减小,增加小气道陷闭倾向,导致肺不张;肺泡膜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亦陷隐闭;加之肺充血,使肺容量减小和肺顺应性下降,导致急性呼吸急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
慢性宫颈炎病理变化
慢性宫颈炎由于发病缓慢,病程长,往往会出现多种病理改变,比较常见的有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炎肥大和宫颈腺囊肿这四种。这里就一一介绍下这四种慢性宫颈炎的病例改变形式。
一、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最常见的一种病理改变。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称为宫颈糜烂。
二、宫颈息肉:慢性宫颈炎长期刺激使宫颈管局部黏膜增生,子宫有排除异物倾向,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一个或多个不等,直径一般约为1cm,色红,呈舌形,质软而脆,易出血,蒂细长。根部多附着在宫颈外口,少数在宫颈管壁。
三、宫颈肥大:由于慢性宫颈炎的长期刺激,宫颈组织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还可能在腺体深部有黏液潴留形成囊肿,使宫颈呈不同程度肥大、硬度增加,但表面多光滑,有时可见宫颈腺囊肿突起。
四、宫颈腺囊肿:在宫颈糜烂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甚至阻塞,腺体分泌物引流受阻、潴留形成囊肿。
以上四种慢性宫颈炎的病理改变形式,是比较常见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可能出现一些宫颈黏膜炎等特殊病理改变。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一一介绍慢性宫颈炎的病理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