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分类型 中医详说六经头痛
头痛分类型 中医详说六经头痛
太阳头痛 以头部连于项疼痛为特点,多属外感风寒、足太阳膀胱经气厥逆所致。《灵枢·厥病》云:“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灵枢·经脉》亦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故风寒感受于经,或厥气上逆,则有头痛,及项部脊背部疼痛。
阳明头痛 以前额、面颊及眉棱等处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曰:“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张介宾注云:“足阳明之脉上行于面,其悍气上冲头者,循眼系入络脑,足太阴支者注心中,故以头痛而兼面肿烦心者,当取足之阳明、太阴也。”外感风寒侵犯阳明经脉,经气厥逆,上冲头面,则可见前额、面颊、眉棱等疼痛,经气郁滞则面肿,烦心,胸满,呼吸不利。
少阳头痛 以头之两侧及耳之前后疼痛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热邪壅滞少阳经脉,经气逆乱,上冲于头,故可见头痛剧烈,可伴有下颔疼痛、目锐眦疼痛。
太阴头痛 以头痛痛无定处,按之不得,并伴有善忘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清气不升,又脾恶湿,痰湿困清阳,故太阴头痛多有痰湿之象。《证治准绳·杂病》云:“太阴经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
少阴头痛 多属肾精气虚不能上承,膀胱经气实而上逆而头痛,其痛不移。《灵枢·厥病》曰:“厥头痛,贞贞头重而痛,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素问·五脏生成》亦云:“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张介宾注曰:“头痛巅疾,实于上也。上实者因于下虚,其过在肾与膀胱二经。盖足太阳之脉从巅络脑,而肾与膀胱为表里,阴虚阳实,故为是病,甚则府病已而入于脏,则肾独受伤矣。”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故少阴精气虚则亦可致髓海失养而头痛。
厥阴头痛 以头痛多痛在巅顶,或内连目系,常伴有情绪异常变化为特点。《灵枢·厥病》云:“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曰:“肝病者……气逆则头痛。”张介宾注曰:“头脉痛者,痛在皮肉血脉之间也。心悲喜泣者,气逆在肝也。故当先视头脉之动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后取足厥阴肝经而调补之,以肝脉会于巅也。”故厥阴头痛常与气逆有关,肝经气逆,血随气行,郁于头部,可见头动脉充血而痛。
头痛有多少种类型
在《头痛分类》这本书中,将头痛的类型分为了14大类
(1)偏头痛
(2)紧张型头痛
(3)丛集性头痛和慢性阵发性偏头痛
(4)非器质性病变的各种头痛
(5)与头外伤无关的头痛
(6)与血管性疾病有关的头痛
(7)与颅内血管性疾病无关的头痛
(8)与非头部感染有关的头痛
(9)某些物质——止痛药、酒精等应用或者戒断反应所致的头痛
(10)与代谢疾病有关的头痛
(11)颅骨、颈、眼、五官、口腔或其他面部结构疾病所导致的头、面部疼痛
(12)颅内神经痛、神经干痛和传入神经阻滞痛
(13)归因于精神疾病的头痛
(14)不能分类的头痛
头痛针灸防治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
中医对头痛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王麟鹏向大家介绍说,在排除头痛器质性病变外,针对原发头痛,按其症状,治疗手法如下: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见面红而赤,发热,口渴欲饮,目赤齿痛,舌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若头痛身重,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丰隆。
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中西医分治经期偏头痛
经期偏头痛是与卵巢功能周期变化有关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偏头痛,属于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治疗经期偏头痛虽然方法不同,但是效果往往都不错。
中医:柴胡疏肝散解除经期偏头痛
26岁的思思患偏头痛已3年,每于月经来潮前5天左右发作,开始每次持续数小时,近几次发作常持续3~5天才能逐渐缓解,周期性明显。每次发作头痛难忍,感觉血管搏动,伴眩晕、恶心、呕吐,曾用麦角胺咖啡因、糖皮质激素、心得安、胃复安、强痛定等止痛。3年来多方治疗,收效甚微。曾经查脑电图、CT 等均未见异常。
中西医分治经期偏头痛
检查:痛苦面容,精神忧郁,正逢发作期,疼痛位于左侧,自左额角至头顶连及枕部,左侧眼、耳各部有不适感,体温、血压、饮食、睡眠、月经均正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偏头痛,证属肝气郁结,痰浊阻塞。
治疗: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采用柴胡疏肝散方剂。
处方:柴胡10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枳壳10g,细辛3g,白芷10g,甘草10g。
服法:共4剂,每天2 剂,水煎分4~6次服。
复诊:思思2天后再诊,疼痛基本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结果:思思按原方每天1剂,连服7天告愈。医生嘱咐思思每于月经来潮前3天左右取此方7剂,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连用3 个月经周期。后来医生随访5个月,思思的经期偏头痛没再复发。
西医: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经期偏头痛
32岁的丽华从14岁月经初潮开始出现偏头痛,最初,头痛发生在月经来前1-2天,每次持续2天,呈右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每月至少因为头痛需要请假休息一天,服用过各种止痛药物。偏头痛偶有非经期发作,程度较轻。数年后,偏头痛出现波动。有时两三个月没有头痛发作,有时频繁发作,1周2-3次。近2年来,一般每月发作1-2次,多发生于月经前后。
检查:脑电图、CT 等均未见异常。丽华的父亲有头痛病史。丽华偏头痛发作时无神经系统症状,与月经明显相关。
诊断:偏头痛
治疗:医生给丽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建议她于每次月经前3开始服用,同时注意围经期心理健康,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睡眠障碍,必要时合用睡眠镇静药物。
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丽华的偏头痛发作明显减轻减少,每3-4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1天,而且发作时多有疲劳、情绪不稳等诱因。丽华努力排除这些诱因后,经期偏头痛也一去不返了。
中西医分治经期偏头痛
中医:柴胡疏肝散解除经期偏头痛
26岁的思思患偏头痛已3年,每于月经来潮前5天左右发作,开始每次持续数小时,近几次发作常持续3~5天才能逐渐缓解,周期性明显。每次发作头痛难忍,感觉血管搏动,伴眩晕、恶心、呕吐,曾用麦角胺咖啡因、糖皮质激素、心得安、胃复安、强痛定等止痛。3年来多方治疗,收效甚微。曾经查脑电图、 CT 等均未见异常。
检查:痛苦面容,精神忧郁,正逢发作期,疼痛位于左侧,自左额角至头顶连及枕部,左侧眼、耳各部有不适感,体温、血压、饮食、睡眠、月经均正常,舌苔白腻,脉弦滑。
诊断:偏头痛,证属肝气郁结,痰浊阻塞。
治疗: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采用柴胡疏肝散方剂。
处方:柴胡10g,川芎15g,白芍15g,香附15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芥子10g,枳壳10g,细辛3g,白芷10g,甘草10g。
服法:共4剂,每天2 剂,水煎分4~6次服。
复诊:思思2天后再诊,疼痛基本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结果:思思按原方每天1剂,连服7天告愈。医生嘱咐思思每于月经来潮前3天左右取此方7剂,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连用3 个月经周期。后来医生随访5个月,思思的经期偏头痛没再复发。
西医: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经期偏头痛
32岁的丽华从14岁月经初潮开始出现偏头痛,最初,头痛发生在月经来前1-2天,每次持续2天,呈右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一般每月至少因为头痛需要请假休息一天,服用过各种止痛药物。偏头痛偶有非经期发作,程度较轻。数年后,偏头痛出现波动。有时两三个月没有头痛发作,有时频繁发作,1周2-3次。近2年来,一般每月发作1-2次,多发生于月经前后。
检查:脑电图、CT 等均未见异常。丽华的父亲有头痛病史。丽华偏头痛发作时无神经系统症状,与月经明显相关。
诊断:偏头痛
治疗:医生给丽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建议她于每次月经前3开始服用,同时注意围经期心理健康,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睡眠障碍,必要时合用睡眠镇静药物。
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丽华的偏头痛发作明显减轻减少,每3-4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1天,而且发作时多有疲劳、情绪不稳等诱因。丽华努力排除这些诱因后,经期偏头痛也一去不返了。
头痛的分类
临床上根据头痛起病方式可分为:①急性起病的头痛:常见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②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③慢性起病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ition, ICHD-II)将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针灸疗法对症缓解头痛
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瘀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就会引起疼痛,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针灸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疼痛,如头痛、颈椎痛、肩周炎、痛经、带状疱疹、腰疼、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等。中医对头痛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实证
肝阳上亢者,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兼见肋痛,面红口苦,舌苔博黄,脉弦有力。痰浊头痛者,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瘀血头痛者,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外伤史。舌质紫,舌苔博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目。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者,太阳、阴陵泉、丰隆。
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腧、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头疼的介绍
疾病分类
临床上根据头痛起病方式可分为:①急性起病的头痛:常见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脑血管疾病、脑膜炎或脑炎等;②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如颞动脉炎、颅内肿瘤等;③慢性起病的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药物依赖性头痛等。
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于2004年制定的第二版“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2nd Edition, ICHD-II)将头痛分为三大类:①原发性头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②继发性头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
临床表现
头痛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动感及头部紧箍感,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继发性头痛还可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症状或体征,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发热,血管病变常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患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头痛有几种类型 紧张型头痛
这种头痛是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于过度疲劳、情绪过度紧张不安的时候,头痛发作的信号是头部两侧出现疼痛,常发作于额部、太阳穴或顶枕部。头痛属于持续性的钝痛,并同时伴有紧压感、压迫感、紧箍感。大部分是轻至中度的疼痛,一般并不伴有呕吐、恶心、畏光、畏声等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