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老年痴呆
血管性老年痴呆
1.早期症状 潜伏期较长,一般不易被早期发现也不被重视。可分为两种障碍:
(1)脑衰弱综合征:据 ICD-10的分类,称为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衰弱)障碍(ICD-10,1992)。
此种精神障碍可作为最早期的症状出现,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的无症状期,常伴情感脆弱、焦虑不安和抑郁情绪。往往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持续时间较长,甚至长达数年之久。在TIA发作之后,症状会逐渐加重,此时期仍无明显的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衰弱综合征也可以在脑卒中发作的康复阶段,较长期的,时轻时重的存在于脑血管病的全病程中。
其主要症状:
①情感障碍:为典型症状。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克制情感表达的能力明显减弱,严重时表现情感失禁,控制不住情感反应。在无明显的精神创伤或微弱的刺激之下,表现易伤感、易激惹、易怒。病人愿意克制情感,但往往克制不住,为此感到很苦恼。
②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作为病人诊治的主体表现。
头痛:全头痛,紧箍感,以枕部、双颞部、额部为主,转头、用力憋气时加重。
头晕:多在突然左右转动头部或后仰时出现,可能为椎动脉受压,椎基底动脉暂时性脑缺血所致;眩晕,伴耳鸣及听力减退者,可能为前庭动脉缺血引起。肢体麻木,走路向一侧倾倒感,眼花,肌肉震颤等症状也经常出现。
睡眠障碍:以失眠为主,入睡难,睡眠时间减少。少数病人白天昏昏欲睡。为此症状焦虑不安,需服用催眠药者不少见。
③轻度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主动性下降,记忆力下降,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困难,近事遗忘较明显。病人有自知力,有时伴焦虑症状,有求治要求。
症状轻度时,常不被重视。由于常合并有高血压病,应进行神经系统以及实验室的检查,明确查到脑动脉硬化的证据,如眼底动脉硬化、头颅CT的小梗死灶等。但无阳性神经系统的症状及体征,也不能否定脑动脉硬化的诊断。
(2)轻度认知障碍:目前对此障碍尚有争议。可以认为此种症状发生在脑动脉硬化症的早期阶段,认知障碍并未达到痴呆的严重程度。随着脑动脉硬化症状的好转(侧支循环的建立等原因),症状也随之明显好转。
主要特征为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在:
①记忆损害:表现在学习新知识、新事物时的困难,在给病人进行记忆测查时,可发现病人回忆词汇或物体时,记忆力下降,主要为近记忆障碍。但由于患者自知力存在,则会竭力想方设法进行补偿。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可长期保持良好状态。
②注意力障碍:不能集中注意力,表现为专注于某一项工作的能力下降。
③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减低:表现为病人对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的理解和反应能力降低,解决问题能力降低,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下降。
④语言运用能力下降:表现为病人在与人进行语言交流时,理解力下降,主动交谈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思维,因此是一种表达性语言功能障碍,有时简单的交谈看不出异样,较复杂的交流,或较长时间的交谈,会发现病人在表达及理解语言的能力方面均有轻度障碍,有时可出现选不出合适的词汇时,以许多较详细的叙述来代替专门的词汇的现象。
⑤视觉空间功能障碍:病人不能完全正确的感知视觉空间的关系。对此症状的确认,可以应用令病人画几何图形的方法来检查有无空间感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障碍可用定量化的认知评估作业量表进行评价及测查。常用的量表有神经心理学测验、简短精神状态检查等,可以用来判定异常及严重程度。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持续存在不得少于2周,必须排除存在有意识障碍,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轻度认知障碍持续进行性恶化,应视为痴呆的早期症状。但在确定为轻度认知障碍的当时,病人并未达到痴呆,与痴呆是有明确区别的。
2.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此症状及体征为脑血管病继发的或后遗的脑损害神经症状及体征。由于脑血管受损的部位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神经症状及体征。一般来说,位于左大脑半球皮质的病变,可能有失语、失用、失读、失写、失算等症状;位于右大脑半球的皮质病变,可能有视空间障碍;位于皮质下神经核团及传导束的病变,可能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及锥体外系障碍,也可以出现强制性哭笑、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也有时伴有幻觉、自语、缄默或木僵等精神病性症状。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障碍时,可产生同侧偏盲、空间失认及自知力缺乏等(童启进,1998)。
Binswanger型脑病时,不仅常有假性延髓性麻痹、动作迟缓、共济失调、言语不清、伴抽搐及强制性哭笑等,还可有轻度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或小脑症等。
大面积脑梗死性痴呆多急性发病,病情严重,即便抢救存活者,大多数后遗严重的神经症状及体征,如卧床不起、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痴呆症状也较为严重。
丘脑性痴呆由于伴发脑干病变,可出现眼球垂直注视困难及其他中脑、脑桥症状。但是运动症状多不明显。
一般来说,以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在脑血管疾病反复发作后(特别是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一次比一次加重,痴呆也逐渐恶化加重,从局限性痴呆直至全面性痴呆。
3.痴呆
(1)近记忆障碍(早期):VD痴呆的早期核心症状是记忆障碍,其中以识记障碍,近记忆障碍为主;晚期出现远记忆障碍。记忆障碍的特征是:虽然出现记忆障碍,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知力保持良好,知道自己的记忆力下降,易忘记事情、拿东忘西,为了防止发生遗忘常准备有备忘录,有的病人并为此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要求治疗。VD痴呆早期的另一症状是说话啰嗦无主次,抓不住中心议题等现象(病理性赘述)。有的病人表现为提笔忘字,说话时忘记该选择哪个合适的词汇,而中途停顿(流利型失语)。此期病人虽然出现记忆障碍,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对人接待及处理周围事情的礼仪、习惯均保持良好状态,人格保持较好,所以被称为局限性痴呆或腔隙性痴呆(lacular dementia)。血管性痴呆作为脑血管疾病的结局,其病程的进展呈现明显的波动性、阶梯样的病程。有时出现一个较长期的病情稳定阶段,如果侧支循环的建立,痴呆及记忆力障碍等症状还会出现一定的好转。
(2)精神障碍:在痴呆的进展过程中,一部分病人可产生精神病性症状,如偏执症状、被害妄想、关系妄想以及疑病妄想等。在记忆障碍的基础上,还可以产生被偷窃妄想、贫穷妄想等。有的病人产生嫉妒妄想,性欲的复苏也不少见。在妄想的支配下产生相应的意志及行为障碍。在痴呆的发展过程中,情感活动也逐渐变化,从早期的情感脆弱、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逐渐发展为情感冷淡、无所谓、迟钝、欣快,也可以发生情感失控、强制性哭笑等等。
随着痴呆症状的日渐加重,部分病人出现幻觉、妄想,定向力、认知功能也可有明显减退,情感变得淡漠,意志明显减退,时有欣快或出现强制性哭笑。在行为及人格方面也逐渐的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变得自私、吝啬、收集废物、无目的的徘徊,生活逐渐地变得不能自理,不知随季节更换衣服,不知冷暖,不会料理家务,不认识家门而走失,发生问题的行为,如失火、跑水、大小便不能自理等等,不认识熟人,不认识亲人,甚至不认识镜中的自己……如发生脑卒痴呆症状可急剧加重,晚期呈严重的全面性痴呆状态。多数患者伴有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假性延髓性麻痹、偏瘫、失语、失认、失用、癫痫发作、尿失禁、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和小脑损害等症状。
(3)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ulti-infact dementia,MID):本病是由于脑外部动脉(颈动脉或椎底动脉)硬化斑的微栓子或缺血引起大脑白质中心散发性多数小梗死灶所致,故命名为多发性梗死性痴呆。其病因是由于脑动脉硬化使脑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造成脑组织的供血不足、缺氧、出血和软化灶。来自颅外动脉栓子则成为多发性梗死灶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脱落的微栓子所致的微梗死只导致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或称小卒中,并不引致痴呆。如果栓子造成的腔隙(lacuna)病变>0.5~1.5cm3,便会发展成痴呆。病理可见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室扩大,脑回变窄,大脑皮质或皮质下大小不等的软化灶或出血灶。镜下可见弥漫性神经细胞变性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尤以血管周围为著。此外精神障碍的发生还与其病前人格特征、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及机体当时的功能状态等有关。
欧美国家统计本症的发病率比阿尔采木病低,仅占老年期痴呆的10%,但日本推测则高达50%~70%;在中国亦是MID多于AD。据上海资料,VD病人占精神病院住院病人的1%。
本病多发于50~60岁,40岁以上发病者渐趋增多,男性多见,起病较急。多数病人有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脑血管意外病史。呈阶梯性恶化。
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衰弱综合征,也有的病人首先出现情绪变化(情绪不稳、脆弱及易激惹等)或人格轻度改变(好争吵、神经过敏)。进而出现以近事记忆障碍为主的记忆障碍、情绪极为不稳定、激惹性增高,甚至可表现情感失禁(emotioneal incontinence)或强制性哭笑等。亦可见有抑郁、焦虑及猜疑或嫉妒妄想等。但常能察觉到自身的一些障碍,有一定自知力,并努力加以弥补或主动求医。与人接触往往尚能保持一定的礼仪,故人格较完整。晚期自控能力丧失,对个人卫生不能自理、痴呆严重,人格衰败,难以与阿尔采木病相区别。在进入晚期以前,尽管有理解能力等智能障碍,但其计算能力及批判能力等尚保持较好,被称之为部分性痴呆或“网眼样痴呆”。在脑血管意外发作后起病的,则可呈现意识模糊,伴有行为紊乱及幻觉、妄想等症状,发作后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及智能障碍。一般来说,卒中发作1次,其人格或智能障碍加重1次。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常呈明显异常、脑脊液可有蛋白轻度升高、脑血流图可见血管弹性差、阻力增大。MID病程以跳跃式加剧和不完全性缓解相交替的所谓阶梯式进程为特点,病程可长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多死于心、肾功能衰竭。
在多次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和脑栓塞) 或由于一次大量脑出血后,迅速发生的精神障碍,称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是以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精神病性症状(幻觉、妄想等)及抑郁或神经症样障碍为主要表现。一般无智能障碍或仅有轻度智能障碍,约有半数病人可恢复到独立生活的程度,预后较好。本病急性期治疗主要针对脑血管意外进行,对卒中后遗症则可采用各种康复措施。
目前有许多种分类及诊断标准。根据ICD-10的诊断要点:诊断的前提是存在痴呆,认知功能的损害往往不平衡,故可能有记忆丧失、智能损害及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使诊断的可能性加大。对于某些病例只有通过CT或最终实施神经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ICD-10指出有关特征有:高血压、颈动脉杂音、伴短暂抑郁心境的情绪不稳、哭泣或爆发性大笑、短暂意识混浊或谵妄发作、常因进一步的梗死而加剧。人格相对保持完整,但部分病人可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如淡漠、缺乏控制力或原有人格特点更突出。如自我中心、偏执状态或易激惹。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修订版(CCMD-Ⅱ-R)中,规定的定义为:多在中老年起病,常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要表现。系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致微栓子脱落,引起脑内动脉小分支梗死,因此病人可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如一过性轻瘫、失语或视力障碍等。脑组织有多个腔隙,梗死灶一般较小,CT检查可见多个散在低密度区。
根据CCMD-Ⅱ-R的诊断标准,应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起病缓慢,病程波动或呈阶梯性,但总趋势是进行性的。首先应具备脑血管病的证据,如多次缺血性卒中发作、多次短暂性缺血发作,病程多在数月以上及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同时有以智能障碍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如智能缺损,且严重程度足以妨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短程记忆损害,对新近发生的事件常遗忘;抽象概括能力、判断能力明显减退或有高级皮质功能障碍,如失语、失用、失认、计算及构图困难等;还可有明显的人格改变。辅助检查如头颅CT与核磁共振成像显示多发性腔隙灶、软化灶、局限性脑萎缩与脑室扩大等。脑电图常显示局灶性慢波。
老年痴呆的类型
混合型痴呆:
这种老年痴呆分类症状是指既有老年性痴呆,又有血管性痴呆或其他类型的痴呆。
血管性痴呆:
老年痴呆分类是指以痴呆为主要表现的脑血管病。一般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基础上,伴有反复脑血管意外发作,包括多发性梗死或小出血灶所致的老年痴呆分类。典型病例是急性起病的脑血栓形成,接着很快获得好转,可遗留某些神经系体征。
血管性老年痴呆的症状
血管性痴呆是老年痴呆的第二大类型。血管性痴呆起病有快有慢,有些病人一次脑梗后就发病了,也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的脑血管病发作,逐渐发展的。其病情是呈阶梯性进展,一次一次地发生、进展,一次一次地叠加,直到痴呆严重,成为全面的痴呆。血管性痴呆主要表现为:痴呆症状和血管性脑部的躯体症状。一般都有高血压病史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头颅CT检查可以显示有脑血管性病灶。
智能障碍主要为近事记忆的减退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尤其对人名、地名、日期及数字最容易遗忘。患者工作能力的下降,首先表现于工作效率降低,对于脑力工作,如思考能力、理解力均感到迟缓困难。随着疾病地逐渐发展加重,患者的记忆力、理解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减退地更加明显,但是,患者的判断力在相当长的时间损害不明显,定向力也比较完整。到了疾病的晚期,患者就表现为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言语表达能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不仅近事记忆差,而且远事记忆也明显下降,患者在行为和人格方面也出现了改变,不认识亲人,不知道饥饱,不知道冷暖,脾气古怪或者情感淡漠,甚至个人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
患者由于血管性脑病对大脑的损害,而导致了其他身体的、大脑支配功能的障碍。因为血管病变损害的大脑部位不同,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大脑左半球的病变,可表现为失语、失用、失写、失读等症状;大脑右半球的病变,可表现为视觉障碍;大脑前动脉病变,可出现情感淡漠、自言自语、意志缺乏等;大脑中动脉病变,可有失语、意识障碍症状;大脑后动脉病变,可有幻觉、妄想、偏盲等症状;丘脑部位的病变,患者会有多动、轻瘫、遗忘、淡漠等症状;其他的还有精神运动性迟缓、人格改变、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这一章我们主要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这两种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这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下一章我们会详细的讲述医生是怎么诊断老年痴呆症的。
什么容易老年痴呆 心脏病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的移植手术还是老奶奶痴呆的明确危险因素,而心肌梗塞也是促进血管性老年痴呆发病的高危因素。心肌梗塞通常是由于动脉硬化的最终结果,而动脉硬化作为一个系统性疾病,在影响心血管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脑血管。动脉硬化后的管腔狭窄可能引发脑循环障碍,促使神经细胞死亡、丢失、发生痴呆。
如何预防血管性老年痴呆
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北方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痴呆症患病率已达3.96%,其中因为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血管性痴呆症最为常见。这些患者早期有类似神经衰弱的表现,如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记忆力减退甚至导致痴呆。
临床研究证实,血管性痴呆症的实质是脑动脉硬化,是由于血管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减弱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脑细胞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造成的。对痴呆症既往病史的研究发现,脑血管疾病是绝大多数血管性痴呆症患者的基础性疾病,其次是高血压。此外,高黏血症、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患血管性痴呆症的几率也较高。
根据对血管性痴呆症患者的生活调查发现,他们在饮食习惯方面,多有喜食辛辣和油腻的特征,而且半数以上患者有吸烟、喝酒的习惯,且烟龄多超过10年。还有些患者有抑郁、愤怒、焦虑等表现,这些不良因素加速了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专家认为,预防血管性痴呆症首先应从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从年轻时就要调节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防止动脉硬化。要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并戒烟限酒。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要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专家建议那些已出现早期症状的人,要适量服用速效救心丸。临床上使用速效救心丸的方法是,舌下含服或吞服,一日3次,一次4—6粒。经过3个月的疗程,患者会在检查单上发现血黏度、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有所下降,血压也向130/90毫米汞柱靠近,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会全部消失。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发现速效救心丸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的作用,这也给中风后遗症患者带去了康复的福音。
小编推荐:老年保健要诀——该玩就玩
小孩可以玩,老人就不能玩了吗?非也!老人应该玩,也可以玩,而且该玩则玩。必要时,还可以玩个痛快。
老人的玩是享受晚年美好时光的重要内容。和青少年相比,无非是在玩的方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罢了。
据报道,美国前总统均爱玩。杜鲁门爱散步;艾森豪威尔爱打球;肯尼迪爱出海,喜欢水上运动;约翰逊爱兜风;尼克松爱游泳;福特爱踢足球;卡特和布什爱跑步;里根爱骑马;克林顿爱慢跑……
如果你身体尚可,且无重病染身,虽然已经上了年纪,还是应该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到森林、海滩、公园、风景胜地去玩一玩。这有益于你的身心健康,还能治愈心身孤独症和抑郁症等心理性疾患。
古人云:“无多事,多事多患”,意即不要自我操劳过多。做事多则麻烦多,还不如好好玩一玩痛快,这一点对老年人来说尤显重要。
美国学者尼尔逊在防老益寿九原则中写道:“中老年人应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室内的与室外的、精神的与体力的、集体的与个人的活动,这对身体有很大的益处。”他认为,经常锻炼身体者与不锻炼者的体力可以相差大约20%。尼尔逊还强调: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疾病没有可乘之机,就会远离你的身体。
日本有一名81岁老人叫熊井昌治,他花了九年的时间实现了自己徒步周游日本的梦想。在途中,他每到一个投宿地,就买一张当地车站的车票,如无车站就去邮局在邮票上盖一个邮戳,以证实自己确实已到该地。
当然,玩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每位老人可以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喜爱和特长去玩。但老人的玩不能超度,应控制在身体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如果搓麻将、上网通宵达旦,显然是过度了。
现在,不少老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自己也积蓄了一些钱。千万别做守财奴,该花的应该花,该玩的应该玩,有条件者应当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去开开眼界。一句话:该玩则玩。
哪类人易得老年痴呆
1、绝经者:女性老年痴呆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26,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或与女性寿命比男性长有关。男性痴呆病人以血管性痴呆为多。
2、免疫低下者:研究认为,某些病毒感染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另外,有人认为免疫功能改变与认知功能的改变有一定关系。
3、要物滥用者:哪些人易得老年痴呆?这些人也是很常见的,长期大量饮酒,滥用抗焦虑要物和抗痉挛要以及镇静安眠要等,可能也与老年痴呆的发生有关。
4、患脑疾者:如帕金森氏病、脑肿瘤、脑炎者易继发老年痴呆;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也容易发生老年痴呆,哪些人易得老年痴呆?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患者。
5、摄铝多者:铝对神经细胞有毒性。有人通过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得老年痴呆者脑组织内铝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
6、有家族史者:哪些人易得老年痴呆?有家族史的人一定要引起注意,据统计,在患有老年性痴呆的家族中,近亲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4倍多。研究发现,老年痴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已发现至少有4种基因突变与老年痴呆发病有关。
如何判断老年人痴呆的方法
老年痴呆的检查方法
老年痴呆怎么检查?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室痴呆进行检查。如果是怀疑患有器质性老年痴呆的患者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腰椎穿刺,血液生化检验和脑电图,还有脑超声波,同位素脑扫描,头颅X线平片以及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或者CT等方法进行检查,确认是否患上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的检查还要全面了解痴呆患者的过往病史。首先要知道患者发病的年龄,一般来说患上老年痴呆的都是年龄比较大一些的朋友。其次,还要了解老年痴呆的发病形式和病程,患者自身的外伤和脑血管疾病等一般都属于急性起病,当然也会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一般都属于慢性起病。如果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老年痴呆,患者的症状起伏会比较大。
老年痴呆的检查方法还包括躯体检验,这也是老年痴呆患者需要检查的一个项目。老年痴呆患者一般都不会出现固定的体征,可是原发病患者就会存在特殊体征了。麻痹性老年痴呆病人一般会出现瞳孔不整齐、两则大小不同,阿一罗瞳孔等症状。而老年性的精神病病人则会出现角膜老年环、白发以及皮肤皱纹等症状。铅中毒的病人齿龈会出现铅线等。
老年痴呆不等于老年性痴呆
老年痴呆,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的痴呆,故又称为老年人痴呆或老 年期痴呆。老年痴呆可分为4个类型,即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 混合性痴呆(前二者并存)及其他类型的老年人痴呆。由此可见,老 年性痴呆只是老年痴呆中的一个类型,不能将老年痴呆统称为老年性痴呆。在老年痴呆中,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为两个主要类型,约占全部痴呆的80%。
老年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都有着语言、记忆、认知等智能障碍的 共同特征,但两者的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病因方面,老年性痴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证实与老龄化和遗传基因以及脑内乙酰胆碱神经元减少等相关;血管性痴呆则因脑动脉供血障碍所致。在病理上,老年性痴呆在脑神经系统有特征性病理变化,如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血管性痴呆基本病理是脑动脉硬化。
从临床表现看,老年性痴呆起病缓慢,常无明显起病期,多无特殊自觉症状,呈全面痴呆,其人格障碍显著,对病的自知力早期就已丧失;而血管性痴呆常有高血压史,起病急剧,阶段性进展,常在痴呆出现时已有运动障碍、说话不清、吞咽障碍、强哭强笑等表现。分清老年痴呆的类型在于指导治疗和认识疾病的预后,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主要针对脑内乙酰胆碱的减少,血管性痴呆则应用一些改善脑内血液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等药物。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病变,病情持续发展,为不可逆的病变,预后不佳。血管性痴呆呈阶段性进展,如无再次脑梗塞,病情可保持稳定,早期治疗可使智能障碍有所改善,故称为可逆性痴呆,预后较前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