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肌梗死如何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如何鉴别诊断

(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心血管疾病有什么检查项目

心血管疾病检查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可选择的检测类别有: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心力衰竭和心脏功能检测。

冠脉疾病的危险因素检测——血脂组合 除常用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项外,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增加测定载脂蛋白AI(ApoAl)、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HDL-C代表HDL携带胆固醇的代谢状态,而ApoAl反映HDL的颗粒数,二者不能相互替代。Lp(a)是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AS)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Lp(a)水平高的患者,大多呈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密切相关。

同型半胱氨酸(HCY) HCY水平升高与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有关。现认为HCY反应性的增高是引起血管壁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生率和死亡增高有关,目前国内外逐渐把它作为心血管疾病临床常规检查指标。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hs-CRP是用高灵敏度的方法检测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大量研究证实,hs-CRP可能是比LDL-C更有效的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指标。个体hs-CRP的观测值应取两次(最好间隔2周)检测的平均值。hs-CRP可对表观健康的人群预示未来发生脉管综合征的可能性,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则是预后指标。心肌梗死后的hs-CRP水平预示未来冠心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和梗死面积无关。

心肌损伤和心肌梗死检测——对于急诊胸部不适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目前临床多根据症状、心电图结合血液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酸激酶(CK)、CK-MB质量浓度(CK-MBmass)、肌红蛋白(Mb/Myo)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T等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这些标志物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心肌梗死发作后释放入血,若在血中发现这些物质水平升高则表明有心肌损伤存在。

心肌肌钙蛋白(cTn) cTn是目前诊断心肌损伤、坏死时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分层中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取代CK-MB成为“金标准”。cTn特别有利于诊断迟到的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炎的一过性损伤。

肌酸激酶MB同功酶(CK-MB) 目前多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酶活性,特异性差,干扰多,有条件的实验室建议测定CK-MB质量浓度。CK-MB质量浓度检测值至少有2次超过特定的参考值范围上限(第88百分位值)说明存在心肌损伤,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动态监测及疗效观察。

肌酸激酶(CK) 急性心肌梗死时总CK活性升高显著,约在梗死后4~6h升高,24h达峰值,如无并发症3~4日恢复正常。

肌红蛋白(Mb/Myo) 肌红蛋白是目前较好的早期标志物,该指标灵敏度高,峰值早,与心电图结合能提高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有效率,肌红蛋白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梗死,但胸痛发作后6~12小时不升高是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指标,有助于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观察有无再梗死或梗死再扩展,如频繁出现增高,提示原有梗死仍在延续,是溶栓治疗中判断有无再灌注的较敏感而准确的指标。

评价心脏功能的检测——脑钠肽(BNP)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BNP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和评价心脏功能的最佳心肌标志物,尤其可鉴别诊断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心力衰竭,BNP不高特别有助于排除左心收缩功能不全的诊断。国内外研究资料和本实验室研究资料显示,心衰患者血浆BNP水平随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是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一年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但检测BNP并不是诊断心力衰竭的必要条件,不能替代目前常用的各种辅助检查(如超声心动图等)。

内皮素(ET) ET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血管活性肽,对心血管起主要作用的是ET-1,可引起血管收缩,尤以冠状动脉最为敏感,研究显示:ET-1在心力衰竭患者明显升高,其增高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

指标选择示例:

HCY:对于那些血脂正常,胆固醇又不高的人群;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家族史人群;有早期(<50岁)冠心病、脑血管和或外周血管病症状的人群,应进行血浆HCY检测以预测冠脉疾病风险。

cTn:对非ST段抬高的疑似ACS的患者应进行cTn的测定。如就诊时检测为阴性,则应于6~9h和12~24h内再次采血,动态检测cTn。如果检测值超过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预示存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进行心肌损伤诊断时,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可以检测CK-MB和CK。

BNP:对有相应的临床症状、疑为心力衰竭的患者,有助于确立心力衰竭的诊断。

如何自我鉴别心肌梗死的症状呢

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我们因为心肌梗死的症状与很多心脏病的症状相似而无法区别,那么如何自我鉴别心肌梗死的症状呢?专家称,我们应该首先掌握自我鉴别心肌梗死的症状才能够发现了该疾病及时治疗。本文中专家就详细为您介绍一下如何自我鉴别心肌梗死的症状呢。

鉴别诊断

① 绞痛性质轻,时间短,硝酸甘油有效,血压升高,全身症状少,ST段暂时性压低。

② 急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

③ 急性肺动脉栓塞以右心衰为主,心电图Ⅰ导S波深,Ⅲ导Q波显著。

④ 急腹症病史,体检,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可鉴别。

⑤ 主动脉夹层分离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差别明显,胸痛一开始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下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等可鉴别,二维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虽然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了解到有些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病前的没有症状的,甚至从来都没有过心脏方面的疾病,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每年做定期的健康检查,毕竟现在医疗技术的发展,有很多检查仪器可以提前发现患病潜在性,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那些突发疾病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对于那些年龄大一些的和有糖尿病的患者,都应该定期的配合仪器来检测心脏状况,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心肌梗死诊断鉴别

1、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2、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3、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4、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5、主动脉夹层:

分离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鉴别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急性心梗的一种,是冠心病病发的严重类型。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以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对老年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而原因未明或突然发生较重,而持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应考虑是前壁心肌梗死。

前壁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①心绞痛性质轻,时间短,硝酸甘油有效,血压升高,全身症状少,ST段暂时性压低。

②急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

③急性肺动脉栓塞以右心衰为主,心电图Ⅰ导S波深,Ⅲ导Q波显著。

④急腹症病史,体检,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可鉴别。

⑤主动脉夹层分离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差别明显,胸痛一开始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下肢。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表现等可鉴别,二维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如何正确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又称为心肌梗塞,对人们的影响很大,所以人们要及时检查是否有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心肌梗死容易与一些疾病混淆,检查的同时需要注意鉴别诊断。

【检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1)坏死区出现病理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导联出现。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导联出现。

(3)缺血区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导联出现。

(4)背向心梗区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2.心肌酶谱CPK、GOT,LDH升高,最早(6小时内)增高为CPK,3?4d恢复正常。增高时间最长者为LDH,持续1~2周。其中CPK的同工酶CPK?MB和LDH的同工酶LDH1的诊断特异性最高。

3.目前针对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ardiac Troponin I/Myoglobin/CK-MB),出现了快速诊断的金标诊断试剂,作为心肌梗死在突发时的一个最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血象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鉴别】

1.心绞痛:疼痛部位与心肌梗死相同,性质相似但较心肌梗死轻,持续时间短,含硝酸甘油多能明显缓解,心电图无变化或暂时性ST-T改变,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正常。

2.急性心包炎: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早期即有心包摩擦音,后者和疼痛在心包腔出现渗液时均消失;全身症状一般不如心肌梗死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出现。

3.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发生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发绀、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颈静脉充盈、肝大、下肢水肿等。心电图示Ⅰ导联S波加深,Ⅲ导联Q波显著,T波倒置,胸导联过度区左移,右胸导联T波倒置等改变,可资鉴别。

4.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均有上腹部疼痛,可能伴休克。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血清心肌酶和肌钙蛋白测定可鉴别。

5.主动脉夹层:胸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的血压和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偏瘫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表现,但无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升高等可资鉴别。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X线或磁共振体层显像有助于诊断。

需要提示的是,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但是,心肌梗死前一般都有早期症状,如剧烈胸痛的同时伴有出冷汗、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等往往是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应密切观察。

该怎么诊断心肌缺血疾病

一、心肌缺血的症状诊断:

1、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安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既往无冠心病病史,也无冠心病症状,只是偶然被发现有心肌缺血,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5%。

2、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心肌缺血

大约1/3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可出现心肌缺血,而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小时以上又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凶险,尤其当左心室功能异常时,其死亡率为5%~6%。

3、心绞痛伴有的无症状心肌缺血

心绞痛患者中70%~80%同时存在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发作次数是有症状心肌缺血的3~4倍,尤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能引起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

二、心肌缺血的鉴别诊断: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心肌缺血患者可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这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而心脏淀粉样变性的主要特点为蛋白-多糖复合物沉积。淀粉样物质沉积可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弥漫性患者的淀粉样物质广泛沉积于心室肌纤维周围,引起室壁僵硬,舒张和收缩功能都受到限制,病变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和冠状动脉,常表现为心绞痛、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进行性夜间呼吸困难和水肿。

另外,怀疑自己有心肌缺血的朋友可以去医院做心脏方面的检查来确诊疾病,如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检查、受负荷试验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这些检查都可以很好的判断心脏功能,可以使心肌缺血明确诊断或者和其它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胆结石要与哪些疾病鉴别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患者常由于胆总管扩张、胆管远端狭窄并继发感染,出现右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极类似胆结石,b超检查易做出鉴别诊断;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更易显示扩张的胆总管。

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穿孔:这是消化科常见的急症,穿孔早期可类似胆结石,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疼痛,但腹痛范围较大,腹部平片和腹腔穿刺术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急性胰腺炎: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急症,该病多有上胺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有时伴有黄疽,极类似胆石症,然而胰腺炎可有血、尿淀粉酶升高,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如果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需与胆结石相鉴别。但急性肠梗阻可有腹腺、高调肠呜音或气过水音,腹部x线平面可见肠管积气及气液平面o5.高位急性阑尾炎右上腹部疼痛或伴恶心、呕吐、发热。但高位阑尾炎的腹痛可能先始于上腹或中腹,右下腹也常有压痛,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肝脓肿:由于肝脏部位临近胆囊,而且肝脓肿患者可有有胁痛、发热及消化道症状,类似胆结石。然而肝脓肿的发热、寒战较为突出,全身消耗症状比较明显,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胆道蛔虫症:也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多见于小儿。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剧烈绞痛,可伴有钻顶感,间歇期可完全不痛,腹部柔软而疼痛不明显。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疼痛也较为明显,但是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剑突下,有时可放射至右上映或中上腹,血液检查有心肌酶谱的升高,鉴别诊断有赖于心电图检查。

动脉粥样硬化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本病发展到相当程度,尤其是有器官明显病变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早期诊断很不容易。年长患者如检查发现血脂异常,X 线、超声及动脉造影发现血管狭窄性或性病变,应首先考虑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

主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主动脉变化和主动脉瘤,需与梅毒性主动脉炎和主动脉瘤以及纵隔肿瘤相鉴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需与冠状动脉其他病变所引起者相鉴别;心肌纤维化需与其他心脏病特别是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脑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脑血管意外,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意外相鉴别;肾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高血压,需与其他原因的高血压相鉴别;肾动脉血栓形成需与肾结石相鉴别;四肢动脉粥样硬化所产生的症状需与其他病因的动脉病变所引起者鉴别。

心肌梗死鉴别诊断

心肌缺氧:

心脏因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主要表现为:心悸、心区不适、有时心区抽痛或呈放射性绞痛。气短、运动、饱食或激动更加严重,周身无力,严重时可短时休克。

心肌脓肿:

心肌浮肿是扩张性心肌病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 心肌灰白而松弛是心肌损害的一种,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发生的免疫性心肌损害有关,一般见于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检查。可作为与其他心肌病的鉴别诊断。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又称缺血后心肌功能障碍,是指心肌短暂缺血尚未造成心肌坏死,但再灌注恢复正常的血流后其机械功能障碍却需数小时、数天或数周才能完全恢复的现象。

心肌肥厚: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心肌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血循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因为肥大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心肌缺血,这将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

心肌梗死的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胃肠道症状:多见于下壁梗死病人。心律失常:见于75%~95%病人,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发生,发生率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紫绀、烦躁等症状。

如何检查心房心肌梗死呢

诊断检查

诊断:心电图是诊断心房心肌梗死的最主要的手段。但由于心房产生的电压低、心房壁薄以及心室除极波较大等原因,心房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常被忽视或不能显示出来。尽管如此,仍提出了诊断心房梗死的一些心电图指标,这些指标包括P-Ta 改变,P 波形态的改变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存在。遗憾的是,这些指标对于诊断心房梗死却既不特异又不敏感。周维荣提出了心房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具有典型临床及心电图的心肌梗死表现。

2.P 波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和(或)P-R 段呈有意义的变化。

3.部分患者有房性或其他心律失常。

实验室检查:

1.血清心肌酶学增高 在急性心房心肌梗死时,可出现显著增高的CK、CK-MB、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异常改变。

2.血沉增快。

3.患者可能有血脂、血糖的浓度增高。

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由P 液相当于心房的除极液,心房复极波Ta 重叠于P-R 段,故心房梗死主要影响P 波和P-Ta 即P-R 段的改变。

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1)主要标准:

①P-Ta 段在Ⅰ、aVE、aVL、V5、V6 导联中抬高 0.05mV 以上,在Ⅱ、Ⅲ、aVF,V1、V2 导联中压低多为左房梗死。

②P-Ta 段在aVL:aVR 导联中抬高0.5mV 以上,在Ⅰ、Ⅱ、Ⅲ、aVF、V1、V2导联中压低多为右房梗死。

③常伴室上性心律失常及窦房结功能衰竭等。

(2)次要标准:

①P 波异常有切迹:增宽,房内传导阻滞,呈M 型Ⅳ型或不规则。

②P- Ta 段变化是诊断心房梗死的重要心电图指标,但也可以出现在正常人、心包炎、心房负荷过重和心绞痛病人,但心绞痛发作时的P-Ta 段压低可随心绞痛的缓解而消失,而心房梗死时的P-Ta 段则随梗死的愈合缓慢回到基线,动态观察心电图演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2.高增益体表心房标测、心房内心电图及食管导联心电图可能有助于心房心肌梗死的识别。

3.超声心动图 对心房梗死的诊断价值有限,这主要由于常规的标准切面不能很好的显示心房,尤其是右心房。食管超声心动图可较好的显示心房,检查房壁运动情况可帮助诊断。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没有了生命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因为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健健康康的生活,避免心房心肌梗死这个疾病的发生,同时我也希望以上的介绍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心房心肌梗死这个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如何鉴别诊断

1.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常产生类似MI的胸痛。其胸痛的部位常较高,近胸的出口处;呈撕裂状;起病常较AMI更为突然;疼痛迅速达高峰且范围广泛,常反射到背、腰、腹和小腿;疼痛多持续不缓解,虽可有休克症状,但病程中常伴有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可产生压迫症状,致使双侧上肢的血压不一致,单或双侧脉搏、颈动脉搏动减弱等。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主动脉明显增宽,无AMI心电图及血清酶学的特征性改变。为肯定主动脉夹层,常需做超声波检查主动脉造影和(或)磁共振检查。

如主动脉夹层侵及冠状动脉时可出现MI,但很少见。大约5%~1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没有胸痛。

2.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疼痛部位和性质虽与AMI相似,但心绞痛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多不伴有恶心、呕吐、休克等;无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心肌肌钙蛋白T可以增高); 发作时虽有ST段和T波改变,但为一过性,心绞痛发作时ST段明显下降,或伴有T波倒置,应注意与非ST段抬高型MI鉴别。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ST段明显抬高,T波直立,并可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对应导联ST段明显下降,类似AMI早期图形,但发作缓解后,ST段很快回到等电位线上。心绞痛发作时一般不出现病理性Q波。动态观察血清酶学及心肌肌钙蛋白T的变化是鉴别诊断的要点之一。

3.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起病突然,有胸痛、气急、发绀、咯血或休克等表现,如无咯血症状有时极似AMI。但前者的发热与白细胞增高多在24h内出现;心脏体征方面可发现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亢进;肺动脉栓塞心电图改变较AMI快速而短暂,其心电图呈急性电轴右偏,右室扩大及SⅠQⅢTⅢ,Ⅰ导联新出现S波,异常Q波在Ⅲ 导联甚或aVF导联伴有T波倒置,但Ⅱ导联不出现Q波,有明显顺钟向转位;血清乳酸脱氢酶总值可增加,但其同工酶(LDH1)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PK-MB)不升高。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有助于确诊。

4.急性心包炎 本病常急性起病,伴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和ST段抬高。但心包炎病人在胸痛发生前或同时常有发热、白细胞增高,胸痛于咳嗽、深呼吸时加重,在坐位并前倾时减轻,AMI时疼痛与呼吸和体位无关;前者在发病当天甚至数小时内即可听到心包摩擦音,AMI引起的心包摩擦音多出现于发病后2~5天,有时持续时间很短;急性心包炎引起的心电图改变为普遍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它不引起Q波,伴有心包积液时出现低电压;急性心包炎无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包积液的情况,AMI并有心包炎很少有积液,常见其梗死区室壁运动异常。

5.急腹症 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溃疡病穿孔、急性胰腺炎等常有上腹疼痛伴恶心、呕吐或休克,易与疼痛部位不典型的AMI相混淆而引起误诊。可根据病史、腹部体征(急腹症常有上腹明显压痛或反跳痛)、心电图和(或)血清酶学检查加以鉴别。需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常并有胆石症,当发作胆绞痛时,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6.食管破裂 食管穿孔或破裂可引起严重的胸痛,常很快致死。紧急手术治疗可将病死率降低到30%。食管破裂的75%是由器械操作引起,此外也可因异物或存留导管、钝器伤或穿刺伤、胃溃疡或食管癌产生压迫性坏死所致。饱餐后干呕或呕吐也可引起食管自动破裂。病人的疼痛多位于剑突下且反射到肩胛间区,常伴有呼吸困难、大汗和发绀。接着出现苍白、心动过速和休克以及纵隔气体的体征(在胸壁、颈部和锁骨上窝触及捻发音)。心前区听诊可发现纵隔听诊摩擦音,即所谓Hamman 征。

食管破裂的诊断基于呕吐或食管机械操作后的症状和体征。站立位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纵隔气体和胸腔积液。吞钡X线检查可肯定破裂的位置。有时破裂处可被封闭而不能由X线发现,此时做胸腔穿刺抽出酸性液体可说明有食管破裂。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临床上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清心肌酶升高以及心电图反映心肌急性损伤、缺血和坏死的一系列特征性演变,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按照病因、病理、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等不同,心肌梗死可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除上述共有的表现外,各有其特殊性。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心肌梗塞症状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的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并在短期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和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

心肌梗塞的鉴别诊断

一、心绞痛

心绞痛的疼痛性质与心肌梗塞相同,但发作较频繁,每次发作历时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发作前常有诱发因素,不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心电图无变化或有ST段暂时性压低或抬高,很少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含有硝酸甘油片疗效好等,可资鉴别。

二、急性心包炎

尤其是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可有较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心电图有ST段和T波变化。但心包炎病人在疼痛的同时或以前,已有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疼痛常于深呼吸和咳嗽时加重,体检可发现心包摩擦音,病情一般不如心肌梗塞严重,心电图除aVR外,各导联均有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无异常Q波出现。

三、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气急和休克,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如右心室急剧增大、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心电图示电轴右偏,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aVR导联出现高R波,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可资鉴别。

四、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等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不难作出鉴别,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主动脉夹层分离

以剧烈胸痛起病,颇似急性心肌梗塞。但疼痛一开始即达高峰,常放射到背、肋、腹、腰和下肢,两上肢血压及脉搏可有明显差别,少数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可有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X线胸片、CT,超声心动图探测到主动脉壁夹层内的液体,可资鉴别。

肺心病应该与哪些疾病鉴别

肺心病的主要症状为发憋、气短、咳嗽、咳痰,引起此症状的疾病有很多,所以一定要与别的疾病鉴别,才能有效的控制症状,它的鉴别诊断有:

⒈冠心病 本病和冠心病都见于老年患者,且均可发生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 衰竭,少数患者心电图上I、aVL或胸导联出现Q波,类似陈旧性心肌梗死。但肺心病无典型心脏病或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又如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胸、肺疾患史,心电图中ST-T改变多不明显,且类似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图形多发生于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和明显右心衰竭时,随着病情的好转,这些图形可很快消失。

⒉风湿性心脏病 肺心病患者在三尖瓣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有时可传到心尖部;有时出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吹风样舒张期杂音:加上右心肥大、肺动脉高压等表现,易与风湿性心瓣膜病相混淆。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有关慢性肺、胸疾患的病史、有肺气肿和右心室肥大的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心向量图、超声心动图等表现,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等,可资鉴别。

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 前者心脏增大常呈球形,常伴心力衰竭、房室瓣相对关闭不全所致杂音。后者有心悸、气促、紫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浮肿及心电图低电压等,均需与肺心病相鉴别。一般通过病史、X线、心电图等检查不难鉴别。此外,紫绀明显有胸廓畸形者,还需与各种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相鉴别,后者多有特征性杂音,杵状指较明显而无肺水肿,鉴别一般无多大困难。

⒋其他昏迷状态 本病有肺性脑病昏迷时尚需与肝性昏迷、尿毒症昏迷和少数脑部占位性病变或脑血管意外的昏迷相鉴别。这类昏迷一般都有其原发疾病的临床特点,不难鉴别。

以上就是肺心病的鉴别诊断,大家看了以后一定对肺心病的诊断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到大家,如果对此病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可以向有问必答的专家咨询。

相关推荐

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

(1)诊断:患者有慢支、肺气肿其他肺胸疾病或肺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出现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并结合心电图、x线表现,可参考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检查或其他检查可以作出诊断。 (2)鉴别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冠心病常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史等,有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左心衰竭发作的病史,心脏增大以左心增大为主,体检、x线及心电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大为主的征象。②风湿性心瓣膜病。其三尖瓣疾病应与肺心病的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鉴别。前者多见于青少年,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

心包炎的基本诊断

渗液性心包炎心影扩大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扩大鉴别。 原因不明的、显著的普遍性心脏增大,如原发性心肌病与积聚缓慢、心脏压塞不明显的心包渗液较难鉴别。如吸气时颈静脉扩张伴有奇脉、心尖搏动远在心浊音左界之内和心音减弱、无瓣膜杂音、心电图示低电压和ST—T改变等有助于心包炎的诊断,超声心动图提示有心包渗液可确立诊断。 非特异性心包炎的胸痛应与心肌梗死相鉴别。 后者发病年龄较大、常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史、心电图有异常Q波和弓背向上的ST段抬高及T波倒置、有动态的心肌酶学变化等有助于诊断。若急性心包炎的疼痛主要在

巧识胃肠型心肌梗死

不久前,一位78岁高龄的老人因恶心、呕吐,同时伴有右上腹疼痛而被送医院急诊。由于他过去有慢性胃肠炎,家属就将其送到肠道门诊就诊。医生发现病人右上腹疼痛,大便化验及血常规无异常,但有心率快、血压低等循环衰竭的表现,这些症状难以用胃肠炎来解释,进一步做心电图检查,结果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所幸抢救及时,病人才转危为安。 目前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向读者介绍特殊类型心肌梗死的确有必要。 许多人都知道心肌梗死的特征是心前区剧烈绞痛,持续时间长,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不能缓解,病人大汗淋漓并有死亡恐惧感,但对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

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可根据肯定的心电图演变,血清酶升高,胸痛等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1、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或缺如,可以主要为其他症状。 2、心电图:肯定性改变为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24h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这些肯定性改变出现时,仅依据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不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包括:①静止的损伤电流。②T波对称性倒置。③一过性病理性Q波。④传导障碍。 3、血清酶: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开始升高和继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

拔罐对胃痛有好处吗 胃痛拔罐治疗注意事项

拔罐治疗胃痛疗效显著,往往起效迅速,但不持久,慢性胃痛需要坚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胃痛症状有时可与肝胆疾患,胰腺炎,心肌梗死等相似,须鉴别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对因溃疡病出血,胃穿孔引起的重症胃痛,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或转外科治疗。 拔罐后多喝温开水,有助于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拔罐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饮食调理,生活规律和精神调节对胃痛的康复有重要意义,饮食宜定时,定量,勿过饥,过饱;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腹主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1.肾绞痛腹痛、休克、腰背痛是腹主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表现,在休克症状缺如时,剧烈的腰痛、肾区明显叩击痛、镜下血尿等表现常易误诊为尿路结石、肾绞痛。 2.腹腔疾病腹主动脉瘤破裂产生类似肠道出血及破裂、乙状结肠憩室炎、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炎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与腹主动脉消化道瘘、瘤体内附壁血栓脱落、肠系膜下动脉急性缺血等因素有关。腹膜后肿物可能将腹主动脉向前方顶起,造成可疑腹主动脉瘤,需通过腹部CT检查鉴别。 3.其他较少见的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腹部钝性外伤等。

如何正确诊断心肌梗死

【检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1)坏死区出现病理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导联出现。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导联出现。 (3)缺血区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导联出现。 (4)背向心梗区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2.心肌酶谱CPK、GOT,LDH升高,最早(6小时内)增高为CPK,3?4d恢复正常。增高时间最长者为LDH,持续1~2周。其中CPK的同工酶CPK?MB和LDH的同工酶LDH1的诊断特异性最高。 3.目前

心脏性猝死鉴别诊断

猝死: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因潜在的自然疾病突然发作或恶化,而发生的急骤死亡。其特点有三,①死亡急骤,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睡眠猝死:J波综合症是睡眠猝死的元凶,J波与猝死有着内在的联系。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是诊断的关键。不能解释的晕厥、晕厥先兆、猝死生还病史和家族性心脏猝死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如患者出现典型的I型心电图改变,且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并排除其他引起心电图异常的因素,可诊断Brugada综合症:①记录到室颤;② 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③ 家族心脏猝死史。 突发的左心衰竭:急性

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查 心肌细胞中含有多种酶及其他心肌结构蛋白,当急性心肌梗死时,这些物质自坏死的心肌细胞大量逸入血液循环中,使其在血清中的活性显著增加,且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各有动态变化规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定量性,为心肌梗死提供了方便的诊断时间窗(表1),这些物质即心肌损伤的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的问题被认为是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的本质问题,WHO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包括三要素:病史与症状,ECG表现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这三要素在急性心肌梗死时都有很大的变异,在急性

心肌缺氧的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多不能缓解,疼痛时间常超过30分钟,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或QS波、S-T段改变T波倒置,血清酶CK-LDH升高,最终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心肌梗死,英文名:(myocardial infarction,MI)是指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