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型胱氨酸尿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同型胱氨酸尿症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由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引起的同型胱氨酸尿症患儿在出生时正常,多于生后5~9个月起病,患儿发育延迟,身材矮小,直到1岁才能独立坐着,到2岁才能勉强走路,呈鸭步态,小儿期以后反应迟钝恶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的程度因人而异,智力低下和反应迟钝有发展较慢的倾向,除癫痫发作外,尚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肌阵挛发作,痉挛,深反射亢进等。
晶体脱位多在10岁左右才发生,在青春期,约90%的病例可出现这种眼部特征性改变,晶体常向下脱位,晶体脱位的方位,发生时间和损害类型,均不同于马方综合征,本病还可发生虹膜肥厚和近视,而发生青光眼,白内障和视神经病变者则较少见。
几乎所有病人在青少年期都可出现骨质疏松,其他骨骼异常可有脊柱侧弯,胸廓畸形,高腭弓,膝外翻伴有膝关节粗大和高足弓等,长管骨常细长,许多病例还可出现蜘蛛指,容易发生骨折,无马方综合征所特有的关节和韧带松弛。
发生静脉闭塞和脑血管栓塞,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而发生周围动脉闭塞,肺动脉栓塞和心肌梗死者则较少见,肾动脉栓塞可引起高血压,冠状动脉栓塞可发生心肌梗死,也可发生凝血酶原减少和肌病等。
皮肤血管病变常引起皮肤网状青斑,此外皮肤变薄,面颊部常显著潮红,头发常稀少,本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可出现以上所有特征及严重智能发育障碍并早期死于血管病变,但也可仅有晶体脱位和轻度骨骼改变而无其他异常者。
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的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可有智力发育延迟,马方综合征样外观,体格发育落后,反复感染,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如惊厥等,部分病例可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肝脾肿大,晶体脱位,骨骼异常和血管闭塞则较少见,本型虽有甲基丙二酸尿,但没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症状。
还原酶型同型胱氨酸尿症,在临床上与以上两型表现不同,其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智力低下,紧张症,周围神经病变,肌病,精神分裂症样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没有血管,骨骼和晶体症状,此型中还有一些病人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同型胱氨酸尿症和甲基丙二酸尿症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小儿期有严重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烦躁不安,消瘦,反复感染,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无神经,骨骼,血管和眼部异常。
实验室检查
①尿同型胱氨酸测定,可用筛查法,即硝普钠试验:尿液1ml加入5%氰化钠水溶液,放置5分钟,加入5%硝普钠水溶液一滴,出现红色或紫红色为阳性,表示尿中有过量的含硫氨基酸,②确诊要靠酶活性测定,可用皮肤成纤维细胞测定酶的活性,也可用此法检出杂合子,③产前诊断可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
小儿遗传代谢病的病因及类型
一、病因:
小儿遗传代谢病致病原因定位在13q14.3,其发病机制迄今未名,现认为其基本代谢缺陷是肝脏不能正常合成血浆铜蓝蛋白,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力下降以致自胆汁中排出铜量减少。人铜蓝蛋白基因位于3q23—25,其基因突变与本病相关,目前发现6种移码突变导致编码蛋白功能障碍铜蓝蛋白无法与铜结合。铜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新陈代谢所需的许多重要的酶,如过氧化物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基酶、赖氨酸氧化酶和铜蓝蛋白等,都需铜离子的参与合成。但机体内铜含量过多、高浓度的铜会使细胞受损和坏死,导致脏器功能损伤。其细胞毒性可能铜与蛋白质、核酸过多结合,或使各种膜的脂质氧化,或是产生了过多的氧自由基,破坏细胞的线粒体、溶酶体等。
二、类型:
1、通过该代谢途径的某些终末产物缺乏,如过氧化酶体病、溶酶体病等,产生的症状多为持续性、进行性的,且与进食等因素无关;
2、受累代谢途径的中间和(或)旁路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如苯丙酮尿症、甲基丙二酸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枫糖尿症、半乳糖血症等,通常都呈现累积物导致的中毒症状,常见者如呕吐、嗜睡、昏迷、生长发育迟滞、低血糖、高氨血症和酮、酸中毒等,其发病或早或迟,发病前常有无症状期,或症状呈间隙发作;
3、由于代谢途径受阻而导致对肝、脑、肌等组织的供能不足,如糖代谢障碍。先天性高乳酸血症、脂肪酸氧化缺陷、线粒体呼吸链功能障碍等,临床常见低血糖、高乳酸血症、肌张力低下、体重不增等表现。
确诊先天性白内障的检查
确诊先天性白内障的检查?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眼病,出生后第一年发生的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称为先天性天性白内障。
糖尿病、新生儿低血糖症应查血糖,尿糖和酮体。
确诊先天性白内障的检查?以下是相关介绍。
先天性白内障合并其它系统的畸形,这些病人有可能是染色体病,因此要完成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带检查。
肾病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应查尿常规和尿氨基酸,以确诊Lowe综合征,AIport综合征等。
苯丙酮尿症尿苯丙酮酸检查阳性,尿的氯化铁试验阳性。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血清磷升高,血清钙低于1.92mmoI儿有低钙性白内障发生。
风疹综合征母亲感染风疹病毒后,取急性期或恢复期血清,测血清抗体滴度,如果高于正常4倍,则为阳性结果。
半乳糖血症除了进行半乳糖尿的筛选以外,应查半乳糖—1—磷酸尿苦转移酶和半乳糖激酶。
同型肮氨酸尿症应做同型肮氨酸尿的定性检查,氢硼化钠试验阳性可以确诊本病。
氨基酸测定应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血氨基酸水平,可以诊断某些代谢病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如同型肮氨酸尿症、酯氨酸血症。
因先天性白内障还可能合并其他眼病,所以除了完成上述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外,应做B超、视网膜电流图、视觉诱发电位等项检查,不仅可以考察其他眼部病变及功能情况,还可以预测白内障手术后视力恢复的情况。幼儿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一般在2岁以上为好,对更小的患者不主张植入人工晶体,其主要原因是术后炎症反应强烈,甚至难以控制。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症状起因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症状是怎么引起的?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症状的疾病有哪些?
引起甲硫氨酸代谢障碍的原因有遗传和环境营养两种因素。遗传因素引起三种关键酶即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胱硫醚缩合酶(CBS)、甲硫氨酸合成酶(MS)缺乏或活性降低。先天性胱硫醚缩合酶缺陷症或胱氨酸尿症纯合子表现为CBS酶严重缺乏,患者常早年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波及全身大、中、小动脉,病变弥漫且严重,多较早死亡。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现编码MTHFR、CBS、MS酶的基因发生碱基突变或插入、缺失,引起相应的酶缺陷或活性下降。
环境营养因素指代谢辅助因子如叶酸、维生素B6、B12缺乏,这些因子在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反应中为必需因子,均可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生。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以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6、B12水平下降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病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怎么引起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方面的知识,
同型半胱氨酸是检查什么的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新的、独立的危险因子,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其血浆浓度与心脑血管病的程度和并发症呈正相关。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水平与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中,单纯同型半胱氨酸明显升高者约占25%,单纯血脂升高者约占25%,两者均升高者约占25%,两者均正常者为15-20%。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阻塞的支数正相关,其水平越高,冠状动脉阻塞的支数越多。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正相关。
叶酸有什么作用 保护心血管
叶酸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众所周知,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可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其他B族维生素也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叶酸是最重要一种。即使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时,叶酸的缺乏同样会导致外周血管疾病和冠脉疾病的发生,这表明它可以维持正常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智力低下可以治愈吗
儿童有明显的智力低下大多数在婴儿期就容易识别,然而轻度弱智往往进入小学之后学习困难才发现。若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作出相应的治疗。
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枫糖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儿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儿智力可免受损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为例,如能在生后3个月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智力可以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治疗,几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损害,如果3~4岁以后再治疗,病孩的身体发育亦有困难。克汀并苯丙酮尿症,在早期症状不典型,很难发现,往往出生后数月之后才能发现,但这时却已到了难于治疗的程度,智力障碍很严重了。因此,有不少国家对上述遗传病在新生儿期就进行筛查。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断详述
高半胱氨酸在体内主要以还原型、胱氨酸(氧化型)、高半胱氨酸-高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胱氨酸二硫化物混合氧化型等形式存在,在血浆中有游离和蛋白结合体两种,前者占20%,后者与清蛋白结合,占70%~80%,所有统称为总Hcy。有人发现不同情况下游离形式和蛋白结合体可重新分布,较高的温度或储存时间较长,则高半胱氨酸迅速与蛋白结合,而游离体含量很少。血液离体后红细胞仍可不断地释放Hcy到细胞外液中,因此一般研究均以测定血浆标本为主,并且采血后应及时分离测定或冰冻。Hcy测定过去曾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比较复杂且不稳定,八十年代开始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HPLC)检测,质控稳定,应用广泛。Hcy的正常参考值随测定方法和种族人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正常空腹血浆总Hcy水平为5~15μmol/L。
高睾酮血症:正常月经周期的卵泡期,血清睾酮浓度平均为0.43ng/ml,高限为0.68ng/ml,如超过0.7ng/ml(=2.44nmol/L),即高雄激素血症,也称为高睾酮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比较常见的是月经稀发,闭经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月经改变,不排卵、不孕。有的有男性化改变,如多毛、喉节增大、音调低沉。有的肥胖、有痤疮、乳房发育不良、子宫发育较差,卵巢增大,少数病例阴蒂肥大。
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阐明,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属遗传性疾病。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高粘血症:(或称高粘滞血症)是由于或几种血液粘之因子升高,使血液过渡粘稠、血流缓慢造成,以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症。老年人的血管壁弹性逐渐减弱,管腔慢慢变狭窄,所以细胞容易相互紧贴靠拢,引起血粘度的增高,从而使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老年人血液粘稠度增高与血浆中所含的蛋白质(球蛋白、纤维蛋白)和脂质(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高有关。
高碳酸血症:是被认识和证实的一种保护性策略,即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允许PaCO2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以避免大潮气量、过度通气引起的肺损伤。此策略在成人某些肺疾病,如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慢性气道阻塞和支气管哮喘患者机械通气中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明显降低了气漏、肺实质损伤及脱机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中,则明显减轻气压伤、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
高氨血症:肝功能严重损伤时尿素合成障碍导致血氨浓度升高。血氨增高 本病时血氨常为234.8~587μmol/L(400~1000μg/dl),正常值为27~82μmol/L(46~139μg/dl)。高氨血症昏迷时,血氨可高达352.2~1526.2μmol/L(600~2600μg/dl)。
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治疗,针对其发病原因,一方面补充叶酸和维生素,有人研究发现即使叶酸水平未降低的患者,补充叶酸和维生素也可促进Hcy代谢,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而且二者应联合补充效果更好,每天口服200μg叶酸可使高半胱氨酸水平降低4μmol/L。另一方面限制甲硫氨酸的摄入,饮食中减少动物蛋白摄入量。对于相关酶基因突变的基因治疗尚未研究。目前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因果关系尚存在分歧,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否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尚缺乏大型临床研究。
肾结石是怎么得的呢
1.影响结石形成的因素包括:
(1)尿液晶体物质排泄量增高
① 高钙尿:正常人每天摄入25mmol钙和100mmol钠时,每天尿钙排量<7.5mmol(或0.1mmol/kg);每天摄入10mmol时, 尿钙排量<5mmol。持续高钙尿是肾结石患者最常见的独立异常因素,所引起的结石多为草酸钙结石,纠正高钙尿能有效防止肾结石复发。因此高钙尿在 肾结石发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② 高草酸尿:正常人每天尿草酸排量为15~60mg。草酸是除钙以外肾结石的第二重要组成成分,但大多数草酸钙肾结石患者并没有草酸代谢异常。高草酸尿多见 于肠道草酸吸收异常,或称肠源性高草酸尿,占肾结石患者的2%。正常人肠腔内钙与草酸结合可阻止草酸吸收,回肠疾病由于脂肪吸收减少,肠腔内脂肪与钙结合,因而没有足够的钙与草酸结合,导致结肠吸收草酸增多;而未吸收的脂肪酸和 胆盐本身还可损害结肠黏膜,导致结肠吸收草酸增多。另外在吸收性高钙尿时,由于肠吸收钙增多,也可引起草酸吸收增多。高草酸尿偶见于草酸摄入过多、 VitB缺乏、 VitC摄入过多和原发性高草酸尿。后者分Ⅰ型和Ⅱ型,Ⅰ型是由于肝脏内的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GT)有缺陷引起的;Ⅱ型则是肝脏D-甘油酸脱氢酶和 乙醛酸还原酶不足导致尿草酸和甘油酸排泄增多。任何原因引起的高草酸尿可致肾小管及间质损害,导致肾结石。
③高尿酸尿:正常人一般每天尿酸 排量≤4.5mmol。高尿酸尿是10%~20%草酸钙结石患者的唯一生化异常,有人称之为“高尿酸性草酸钙结石”,并作为一个独立的肾结石类型。另外 40%高尿酸尿患者同时存在高钙尿症和低枸橼酸尿症。高尿酸尿症的病因有原发性及骨髓增生性疾病、恶性肿瘤尤其是化疗后、糖原累积症和 Lesch-Nyhan综合征。慢性腹泻如溃疡性结肠炎、局灶性肠炎和空-回肠旁路成形术后等因素,一方面肠道碱丢失引起尿pH下降,另一方面使尿量减 少,从而促使形成尿酸结石。
④高胱氨酸尿:系近端小管和空肠对胱氨酸、赖氨酸等转运障碍所致的遗传性疾病。由于肾小管转运障碍,大量胱氨酸从尿中排泄。尿中胱氨酸饱和度与pH有关,当尿pH为5时,饱和度为300mg/L;尿pH7.5时,则饱和度为500mg/L。
⑤ 黄嘌呤尿: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疾病,因缺乏黄嘌呤氧化酶,次黄嘌呤向黄嘌呤及黄嘌呤向尿酸的转化受阻,导致尿黄嘌呤升高 (>13mmol/24h),而尿尿酸减少。在应用别嘌呤醇治疗时,因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受抑制而尿黄嘌呤增高,但在没有机体原有黄嘌呤代谢障碍基础 的情况下,一般不致发生黄嘌呤结石。
(2)尿液中其他成分对结石形成的影响
①尿pH,②尿量,③镁离子,④枸橼酸,⑤ 低枸橼酸尿。
(3)尿路感染:持续或反复尿 路感染可引起感染性结石。含尿素分解酶的细菌如变形杆菌、某些克雷白杆菌、沙雷菌、产气肠杆菌和大肠杆菌,能分解尿中尿素生成氨,使尿pH升高,促使磷酸 铵镁和碳酸磷石处于过饱和状态。另外,感染时的脓块和坏死组织等也促使结晶聚集在其表面形成结石。在一些肾脏结构异常的疾病如异位肾、多囊肾、马蹄肾等, 可由于反复感染及尿流不畅而发生肾结石。感染尚作为其他类型肾结石的并发症,而且互为因果。
(4)饮食与药物:饮用硬化水;营养不良、缺乏VitA可造成尿路上皮脱落,形成结石核心;服用氨苯蝶啶(作为结石基质)和醋唑磺胺(乙酰唑胺)。另外约5%肾结石患者不存在任何生化异常,其结石成因不清楚。
2. 肾石很少由单纯一种晶体组成,大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而以其中一种为主体。90%肾石含钙质,如草酸钙、磷酸碳酸钙和磷酸铵镁。不含钙的结石由尿酸和胱氨 酸形成的核心。在X线片上绝大多数含钙肾石能显影,结石在X线上的密度以及其表面光滑或不规则程度,对判定结石成分有帮助。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意义
有些先天疾病是有一定的发病率的,但是在新生儿期由于缺乏明显典型的临床上的表现而被轻易忽略。当疾病进展,引起致残、致死等严重后果时,当前的医学也无回天之力。有幸的是,目前对这些疾病已具有早期确诊的手段及治疗的方法,若能尽早发现,给予有效的治疗,将会使患儿得到完全正常的发育,日后将具有与正常人同样的生活。新生儿期筛查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先天性疾病及早查出,给予及时控制。
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筛查,70~80年代又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筛查。筛查工作在欧美国家开展很普遍,筛查率达到95%。可以进行筛查的疾病曾被列出的有20种,其中被公认为最重要的有7种,包括苯丙酮尿症、枫糖浆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胰腺纤维囊肿及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国内新生儿期疾病筛查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某些地区及单位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但均属于非国家性筛查工作。在世界卫生组织及卫生部的组织下,还曾在七个城市开展了新生儿期疾病筛查项目。不仅如此,中国的法律中也规定了新生儿疾病的筛查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同型胱氨酸尿症的检查
1.产前诊断
可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
2.尿同型胱氨酸测定
可用筛查法,即硝普钠试验,出现红色或紫红色为阳性,表示尿中有过量的含硫氨基酸。
3.酶活性测定
可用皮肤成纤维细胞测定酶的活性,也可用此法检出杂合子。
4.X线检查
可见骨质疏松,椎体背侧呈双凹形,以及脊柱侧弯等。眼部症状多有晶体脱位,多发生于3~10岁间,常伴青光眼,视网膜剥离。
维c的不良反应
1、长期服用每日2~3g可引起停药后坏血病。
2.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偶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
3.大量应用(每日用量1g以上)可引起腹泻、皮肤红而亮、头痛、尿频(每日用量600mg以上时)、恶心呕吐、胃痉挛。
【注意事项】
1.对诊断的干扰:大量服用将影响以下诊断性试验的结果:
⑴大便隐血可致假阳性。
⑵能干扰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转氨酶浓度的自动分析结果。
⑶尿糖(硫酸铜法)、葡萄糖(氧化酶法)均可致假阳性。
⑷尿中草酸盐、尿酸盐和半胱氨酸等浓度增高。
⑸血清胆红素浓度上升。
⑹尿pH下降。
2.下列情况应慎用:
⑴半胱氨酸尿症。
⑵痛风。
⑶高草酸盐尿症。
⑷草酸盐沉积症。
⑸尿酸盐性肾结石。
⑹糖尿病(因维生素C可能干扰血糖定量)。
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⑻血色病。
⑼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或地中海贫血(可致铁吸收增加)。
⑽镰形红细胞贫血(可致溶血危象)。
3.该品大量长期服用后,宜逐渐减量停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该品可通过胎盘,可分泌入乳汁。妊娠妇女每日大量摄入该品可能对胎儿有害,但未经动物实验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