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给宝宝用药常犯的错误

给宝宝用药常犯的错误

1.一种病用多种药

宝宝生病不愈,妈妈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手足无措,给宝宝吃完一种药后还没见宝宝病情好转,就急着换另一种药给宝宝吃,以为多种药物齐头并进,能让宝宝好的快。殊不知,有的药物混合可能抵消相互之间的作用,甚至增加毒性,可能会让宝宝出现不良反应。比如阿司匹林和青霉素一起,青霉素的抗菌功效就降低了;Vc和磺胺并用,会使肾脏中毒等。

2.宝宝一感冒就给他吃药

其实九成以上的婴幼儿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种一星期左右就可以自愈的病毒性感冒让很多妈妈无法淡定,等不及病毒自己从宝宝身体清除就带宝宝去开药打针。但是目前并没有很好的抗病毒药物能让宝宝的感冒立马痊愈,而且宝宝咳嗽、流鼻涕等需要持续十几二十天,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宝宝多休息、多喝水。

但并不是说宝宝任何感冒都不需要用药,如果宝宝感冒加发烧38.5℃以上,就得使用退烧药了,避免高烧引起高热惊厥,同时缓解发烧给宝宝带来的不适感;如果感染了病原体细菌,就得使用抗生素治疗。

3.滥用维生素

宝宝成长发育离不开维生素的作用,但是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有的药用维生素有一定毒性反应,比如爸妈喜欢给宝宝吃的鱼肝油,如果服用多了就可能引起厌食、烦躁、发烧、肾脏及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

4.常备药物在家里

家里有急救箱是必须的,但是不提倡放太多药物,很多药长期用不上就过期浪费了,而且家里备太多药还可能因为顺手拿药时用错药。现在城市生活方便,几百米就有药店,买药很方便。

5.认为中药对宝宝更安全

有的父母看到西药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就觉得对宝宝不安全,宁愿选择中药,因为中药里常说明“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等,但是不代表中药就没副作用,只是没有明确的临床数据显示。

6.杜绝给宝宝使用抗生素

有的爸妈过于夸大抗生素的副作用,觉得抗生素很可怕,能不用就不用。其实,不能滥用抗生素不代表不能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指宝宝没患细菌性疾病时也给它使用,造成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但如果宝宝得了细菌性疾病,该用抗生素时还得用,而且要用足量。

7.给宝宝吃药时配糖水

宝宝吃药常抗拒喝苦药,于是妈妈就会用糖水给宝宝服药,但是把糖加入药里其实会降低药效。因为糖里面有众多的铁、钙等矿物元素,会与中药里的蛋白质产生化学反应,药在宝宝的胃液里就会凝固变性,产生沉淀,降低药效。所以都说良药苦口,药里面的苦味是为了刺激分泌消化液、发挥疗效的。

如何教孩子学会认错

小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时,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妈妈总是不停地应付小龙闯的祸,可小龙自己连个“对不起”都不说。

一次,爸爸带小龙到叔叔家做客,小龙和妹妹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小龙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哭着向小龙的爸爸告状:“他欺负我!”爸爸拉过小龙要他向妹妹道歉,小龙不说话。眼看爸爸伸出手就要打自己了,小龙不服气地拉着长声说:“我错了,哼!”看着小龙一副不知错的模样,爸爸真是又急又气。

专家诊断: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父母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教您几招:

1、让宝宝学会认错。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当宝宝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宝宝喝果汁9大最易犯错误

1把果汁饮料等同于果汁

真正可称之为果汁者,应该是100%果汁,如果它还含有其它成分,则应称之为果汁饮料,果汁饮料中的果汁含量在10%~99%之间,其它含有的成分为调味剂等食品添加剂。

2奶和果汁同时饮用

如果给宝宝喂果汁,最好选择喝完奶后一小时再喂,不可在喝奶后不久就给宝宝喂果汁。因果汁属弱酸性饮料,在胃内能使牛奶中蛋白质凝固成块,不易吸收。

3初次给宝宝喝果汁,首选紫葡萄汁

紫葡萄汁中含有较多的多酚,会抑制铁的摄取。同样是葡萄汁,白葡萄汁因为较少引起醣类消化不完全或者肠绞痛等不适,所以非常适合作为宝宝初次食用的果汁饮料,如嘉宝的白葡萄汁。

4自制果汁没有选用时令水果

父母如果DIY果汁,不必刻意以维生素含量的高低作为选择水果的标准,对宝宝而言,新鲜的时令水果才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自制果汁最好把固体残渣也给宝宝吃。

5宝宝每天喝的果汁超过120ml

饮用果汁不应该影响宝宝每天进食的奶量或主食。通常而言,无论是自制果汁还是瓶装果汁,一至六岁的宝宝每日的饮用量不能超过120ml。若因饮用过量而衍生各种长期性疾病,便得不偿失了。

6以果汁代替白开水

教导宝宝正确的饮料摄取观念,时刻提醒他们,白开水才是最健康的饮料,就算是要喝果汁,最好加水稀释,尤其是那些甜度特别高的果汁,例如西瓜汁。

7用果汁代替水果

虽然纯果汁比果汁饮料有更好的口味,并保留了较多的维生素C,但它代替不了水果。一方面,果汁不含纤维素,而水果中都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纤维素虽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会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另外,吃水果时,需要咀嚼,有利于宝宝乳牙的发育。

8用果汁送服药物

果汁中含有的一些特殊成分,可能影响某些药物的吸收,所以父母给宝宝喂药时不要用果汁送服。

9不新鲜的水果也可以榨汁

有些父母认为,不新鲜的水果把变质或腐烂的部位挖去,剩下的仍然可以榨汁。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会危害宝宝的健康。因为只要水果发生霉变,各种微生物,特别是真菌就会在果肉中繁殖,产生毒素,并通过果汁向未腐烂的果肉扩散。所以,一定要选择那种肉质鲜嫩的新鲜水果给宝宝榨汁。

哄宝宝睡觉别犯这些错误

错误做法一:陪睡玩具陪睡?不宜提倡!

从宝宝一出生,就应积极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即使是新生儿,也不应与妈妈同睡一个被窝。妈妈熟睡后稍不注意就可能压在小宝宝身上,造成窒息死亡。美国一项调查资料证实了这一点,即让婴儿独自睡觉可降低60%的突然死亡率。

另外,妈妈长期陪睡,宝宝会出现一种“恋母”心理,到了幼儿园甚至上小学的年龄,与妈妈分离还会很困难,由此宝宝日后容易患学校恐怖症、考试紧张症,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不利。培养孩子独睡习惯一般从1岁开始,此年龄段的宝宝入睡较快,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意识。利用这些特点鼓励宝宝独睡,宝宝较易接受。

错误做法二:摇睡孩子为什么夜里爱哭闹

婴儿哭闹请试试心理治疗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十分有害,因为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发生脑震荡、颅内出血。

爸妈故意犯错更有利孩子成长

父母“犯错”促成长

教育孩子可以不用一本正经,融入一些另类的方式,故意犯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让孩子自动“找茬”,寓教于乐。家长故意犯错时,宝宝会对大人的“错误行为”加以关注,当出现与以往认知有偏差时,基于人类的的通性,他会指出错误,帮忙爸妈修正行为,这样通过侧面的教育,一来强化了正面的行为模式,二来间接锻炼了宝宝的观察、分析等能力,也让宝宝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变得更加独立。

我们会发现,宝宝会因为大人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而被逗得哈哈大笑,并在发现错误中获得成长。适合我们犯的小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类:

违反常规

打破以往正常的秩序,反其道而行之,让宝宝自己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更正。

例子:平时给宝宝穿衣服都是由内到外,突然有一天一反常规,先长裤再短裤,先鞋子后袜子。当宝宝意识到这种颠顺序,一边会享受这种特殊幽默,一定会急于指出,进入“找茬”模式,从更正错误的过程中,宝宝除了了解穿衣方面的逻辑关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故意装傻

偶尔装傻,故意很笨拙地去做一些事情。

例子:故意掉手机或其他东西在地上,假装到处找不到,一脸心急如焚却又无奈的样子。宝宝乐于表现,会屁颠屁颠过来主动帮忙。当宝宝找到东西以后,会觉得大人也这么笨,和小孩一样,也会有做不好的时候,通过这些行为让宝宝锻炼了观察力,也增强了自信心,更激发他的协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

颠倒黑白

不管是做家务,还是跟宝宝玩游戏,我们都可以利用宝宝已经掌握的一些概念来颠倒黑白,给他一个指出爸爸妈妈错误的机会。

例子:妈妈在茶几上挑苹果,并自言自语要挑一个最大的给奶奶,用夸张的行为和语言吸引宝宝参与,故意把最小的说成最大的,让宝宝“无意中”发现还有更大的,进而锻炼了宝宝的观察力。

父母可以故意的犯一些早教小错误,让宝宝指出来,可以间接有效的促进宝宝成长。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家长们可以加以发挥,用更多好玩的方式让宝宝全面成长。

给宝宝退烧易犯的错误

1.捂汗退热

老百姓有个土方子:感冒后用被子捂着发汗。对成人来说,这样做有时候确实有效,但对宝宝是不适合的。

原因分析:宝宝四肢供血不足,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如果被包裹过严,反而无法散热,同时导致脱水、代谢性酸中毒,更严重的还会引起脑缺氧。临床上有一种专属于儿童的疾病——“蒙被综合征”。

2.一发热就吃退热药

很多妈妈认为发热是坏事,见不得宝宝发热。其实,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

原因分析: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优于体温正常时。这些免疫功能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康复。如果过早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存在退热药本身的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使病程延长,还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3.用冰袋降温

冰袋常用于高热不退的患者,但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小婴儿。

原因分析:小婴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调节功能差,外界温度过低,尤其是局部大面积应用冰袋,极易使皮下脂肪凝固而成硬肿。

4.带着高热宝宝候诊

国人看病排长龙的现象很常见。不少妈妈在宝宝高热后不做任何处理就赶去医院,排队等待医生处理,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原因分析:超过39℃的高热对健康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宝宝高热时,应先给宝宝口服退热药,然后去医院排队等待看病。在看病过程中如果宝宝继续高烧,也不要盲目排队,及时和就诊医生联系,医生一般会灵活处理的。

5.泡澡降温

泡澡是当今时髦的一种养生方法,适度的水温作用于人的副交感神经,使人身心放松,但这个方法对发热的宝宝并不适用。

原因分析:泡澡水温过高,对身体刺激加强后,交感神经便发挥作用,使得机体进入兴奋状态。相反,水温过低,洗澡后犹如给宝宝雪上加霜,又会加重感冒。

宝宝发烧千万别犯这些错误

错误一:不给孩子洗澡

父母们大多认为孩子发烧本就体弱,再给孩子洗澡,容易让孩子着凉。实际上,用温水洗澡给孩子也是一种降温措施。类似的做法还有用湿毛巾敷头、枕冰袋、用酒精擦身等,目的是利用水的导热作用,或冰溶化及酒精蒸发时的吸热作用来降低体温。此外,洗澡还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具体做法是,用低于体温2℃的温水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不是在室温很低的房间内,洗澡后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是不会着凉的。

错误二:喝肉汤补营养

许多父母觉得孩子生病就应该多补充一些营养,给宝宝喝肉汤再适合不过。殊不知,高烧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影响孩子的消化功能,此时吃油腻的食物,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

高烧也可以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增加,因此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对的。但是这时应给孩子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稀粥、菜汤、果汁、鸡蛋羹等。另外,还要给孩子充足的水喝,最好是盐水。这样做一方面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另一方面可达到降温的目的。

错误三:烧退了就是痊愈

很多人都以为症状消失就代表痊愈,误以为宝宝退了烧就是病愈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却不知,这种误以为往往会导致孩子再次发烧或者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发烧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烧退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治愈。

错误四:发烧就是生病

宝宝发烧往往会被认为是生病了,但其实导致宝宝发烧的因素很多,其中并非疾病引起的发烧不在少数,比如如吃奶、运动、哭闹、穿得过多等原因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偶而达38℃,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以上条件影响。

因此,孩子体温暂时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自觉症状,可认为正常。但当孩子体温高于38.5℃时,则应引起重视。

宝宝发烧千万别犯的错误

①引起酒精中毒

如果酒精擦拭时间较长,擦拭面积又大,致使酒精经皮肤大量吸收入血,婴幼儿肝脏功能又发育不健全,容易产生酒精中毒。

如果酒精浓度过高会造成脑及脑膜充血水肿水,引起精神兴奋,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酒精中毒症状,严重者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

②加重低氧血症

另外,酒精挥发得快,使体表迅速降温,孩子可能全身颤抖,而引起体温再次升高。酒精擦浴和过凉的冷水擦浴的寒冷刺激一样,都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压力增加,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加重低氧血症。

③引起全身不良反应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酒精过敏,而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皮疹、红斑、瘙痒等。个别孩子因酒精擦浴兴奋迷走神经,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甚至引起心室纤颤及传导阻滞而导致心跳骤停。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热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发热的生理调节机制,不仅无效,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所以,世界卫生组织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

冰袋退热

有的家长还喜欢使用头枕冰袋、冷水袋,用冷水袋或冰袋放置在腋下、颈部两侧、腹股沟以及额部等方法降温。这样使用冰袋有可能引起婴幼儿寒战,尤其是小婴儿更容易发生,反而促使温度升高,因此不建议使用。

退热针

不建议使用退热针(包括早已经淘汰的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因为这些退热针剂注射后会导致孩子大量出汗,极易发生虚脱甚至休克。过敏体质的孩子还会出现过敏性皮疹,轻者可见荨麻疹、渗出性红斑,重者发生剥脱性皮炎,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其致死率极高,所以儿童应禁止使用这类药物。

宝宝用药最容易犯的错误

儿童服药常见问题有哪些

宝宝生病啦,肯定少不了打针吃药。一旦用药方式不对或保存方法不正确,轻者可能收不到疗效,重者就容易加重肝肾负担,甚至还有引发中毒的危险。因此,对于家有小宝宝的父母来说,一定要熟知婴幼儿用药必备常识。

问题1:医生开的会是儿童用药吗?

答:虽然儿童用药已推行一段时日,但仍未普遍。所谓儿童用药大多是以“药水”的形态出现,且会针对特定症状开立。

此外,儿童专用药都是原瓶包装,还会有使用说明书,可明显辨认。但儿童专用药的使用还不够普遍,大部分是因为成本过高,医疗院所无法负担而不提供,建议妈妈到提供儿童用药的医疗院所就诊。

药粉和药水为用药新观念

虽然推行儿童专用药,但是碍于种种考虑,许多医疗院所仍未提供或是无法全面采用儿童专用药。现在开始出现开药粉和药水的形式,如此一来,可将药粉加入药水里拌匀,孩子也会比较容易接受。

护理宝宝常见错误不可犯

1.生理性黄疸误认为肝炎

新生儿在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4~5天后最明显,7~14天自然消退,一般情况良好,无不良反应,称“生理性黄疸”。如果10天内黄疸消失,就不是病态,更不是肝炎,叫“生理性黄疸”。它一般在生后第4~5天出现,一周左右消失。早产儿黄疸可持续到14天消失。

2.挤压乳腺

新生儿的乳房在生后第4~5天出现轻度肿胀,并有少许乳汁溢出,7~10天达高潮。这是因为母亲在妊娠后期体内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及催乳素),致使胎儿通过胎盘吸收了较多的激素所造成的乳腺一时性肿胀,无论男孩、女孩都可有,属于生理现象,2~3周即可消失,千万不要挤压,它的恶果就是患“乳腺炎”。

3.错弃初乳

初乳是指产后12小时以内分泌的乳汁,因初乳颜色太黄,比较清淡,所以有的人认为“初乳”是“坏乳”而白白挤掉,甚为可惜。因为初乳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乳糖、矿物质,同时还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它能杀死破伤风杆菌、百日咳杆菌、肺炎双球菌及引起腹泻致病的大肠杆菌,且能抵抗麻疹、小儿麻痹等病毒。实践证明:产后开奶时间越早,乳汁分泌越好;吸吮越勤越早,产乳越多。

4.正常溢乳误为呕吐

新生儿胃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相对较紧张,胃容量小(约为30~60毫升),胃呈水平位,故易发生溢乳。喟奶后应将新生儿竖起,轻拍后背,排出咽下的空气,然后取右侧卧位,枕头高3~4厘米即可。少量溢乳属正常现象,不应按呕吐治疗。

5.误擦胎脂

胎脂有保护皮肤、防止细菌感染及保温的作用。除胎脂较厚,皮肤皱褶多的大腿根、腋下及脖子等处,略加擦拭,以防胎脂分解成脂肪酸刺激局部皮肤而发生糜烂外,其它部位的胎脂不宜擦去。

6.脱水热误为感染

少数新生儿出生后的第3~4天有一过度性发热,体温骤升,有时可达39℃左右,但一般情况良好,夏季多见。若补足水份后,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不需治疗。有人误为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是不必要的。

给宝宝用药哪些错误最容易犯

用药易犯错误之搞混药名

小孩子抵抗能力比较差,所以经常生病也是常发生的事。然而生病了就要吃药,这样才能让宝宝得到更快的康复,所以爸爸妈妈给宝宝用药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宝宝的生命健康。

但是也是会很多比较粗心的爸爸或者妈妈就会经常搞混药名,看错包装。有数据表明说,有将近四分之一的用药错误都是因为搞混药名所导致的。所以小编建议,爸爸妈妈们如果自己家中有相似药物的话,那么在给宝宝用药之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核对一下。此外,要是自己真的搞不懂的话,那么必要的时候可以找懂得的人来核对。以免自己拿错药,用错药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危害。

用药易犯错误之用药过量

很多父母都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比如宝宝患了很严重的感冒,就会想会不会多给宝宝吃点药就会很快就好了。又或者是,一次性给宝宝服用过多种类的药物。就此,小编要告诉你们的是,这种行为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宝宝的肝肾等功能都不是还很健全,所以要尽量的避免用药过量,这样才能避免影响到造成肝肾功能。此外,如果真的避免不了,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多加注意各种药物的药效成分,避免重复用药。

用药易犯错误之弄错剂量

现在的医生写字几乎就只有他们才看的懂的那种,而且还很喜欢用简写,所以家长要注意要仔细的识别医生所开的用药剂量,最好是像医生明确清除了再离开,这样才会避免出现弄错剂量的事情发生。

用药易犯错误之保健品当糖吃

很多家长会害怕爸爸缺乏维生素或者是微量元素什么的,就会选择用保健品来补充。虽然这样做并没有错,但是小编还是要提醒爸爸妈妈们,保健品可以吃,但是吃多了也是会中毒的,所以千万不能把保健品来给宝宝当糖吃!而且最好也要控制好保健品一天的食用量。

护理发烧宝宝犯下的错误

错误的体温测量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孩子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父母应该在孩子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的。

错误的体温测量方法

为不满5岁的儿童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

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只关注发烧症状

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儿童疾病的真正的最关键的方法。对成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孩子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孩子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1、一直哭闹不停,不管谁来安慰都没有用。

2、很难被唤醒。

3、如果有人想触碰或者移动孩子,他就哭闹。

4、脖子僵硬,不灵活。

5、手臂、大腿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出现不能控制的抽动、痉挛。

6、神志不清,行动怪异(看见或听见不存在的东西,说些很奇怪的话或行动反常)。

7、呼吸时伴有杂音。

8、不能吞咽任何食物,并不住地流口水。

9、皮肤上出现紫色的斑点。

10、肤色灰白或呈暗蓝色。

11、脉搏微弱却快、急(不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脉搏超过160跳;年满1岁的孩子每分钟超过120跳)。

12、排尿时有灼烧或疼痛感。

13、腹泻时大便中带血。

孩子体温反弹时,过分焦躁不安

退烧药并不能治愈那些引起孩子发烧的疾病,只是能在2到4小时内降低孩子的体温。此后,孩子的体温会反弹。父母要有准备,接受孩子体温反复的现实。

宝宝补钙最易犯的八个错误

1、隔着玻璃晒太阳

让宝宝隔着玻璃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很少能穿透玻璃,因此隔着玻璃晒太阳等于没有晒太阳,让宝宝晒太阳一定要去户外。

2、把宝宝遮掩得太严实

妈妈虽然把宝宝带到了户外,但总担心宝宝受凉,给他穿上厚厚的衣服,或遮掩得严严实实不露出一点皮肤。这样,皮肤中的物质不能转化为VD,这个太阳也是白晒了。带宝宝外出晒太阳时,应尽量多露出皮肤让紫外线照射,阳光照射皮肤合成的VD,对于宝宝是最安全的,不会发生VD中毒。

3、1岁后不再给吃钙剂

很多妈妈认为1岁后,宝宝什么都能吃,饮食已经很丰富了,不再需要补充钙剂。根据我国儿童膳食调查,我国儿童饮食中的钙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生长的需要。因此,过1岁后,宝宝还应每天继续服用钙剂,一直到2岁,服用量大约为150~300毫克。

4、化验检查就可以确定缺钙

宝宝究竟是否缺钙,不能仅凭做一项化验如末梢血血钙浓度测定就随便确定,必须由医生根椐宝宝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后才能确定。

5、过于心切给宝宝摄入大剂量VD

虽然VD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并不是摄入得越多越好。因为,V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可以储存于体内,逐渐消耗、利用,储存过度或口服过量时都会引起中毒。因此,给宝宝服用VD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否则,婴儿每天服用VD5-10万国际单位时,一般在半年内就可出现骨痛、脱发、厌食等慢性中毒表现。

6、宝宝在户外就能摄取VD

南方地区阴雨天或者有浓雾的天气比较多,雨雾都会遮掩阳光中的紫外线,同样会影响宝宝皮肤中VD的合成,导致缺钙。因此,带宝宝到户外晒太阳还是要选择有阳光的天气,而不是阴雨或浓雾天。

7、把钙剂放在牛奶中喂食

很多妈妈担心宝宝不愿吃钙剂,经常把钙剂悄悄地放到牛奶里给宝宝食用。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很巧妙,但实际上并不利于钙剂的吸收。并且,当脂肪过多时还会形成皂钙,不仅对补钙作用不大,甚至还会导致钙吸收量进一步下降。

8、给宝宝吃商场卖的钙片

目前市场上各种儿童保健用品层出不穷,不少带有草莓、水蜜桃等水果味儿,颜色鲜艳的钙片也纷纷粉墨登场。这种钙片不仅吃起来不费劲,宝宝们还都挺喜欢。于是,那些急于给宝宝补钙的爸妈往往如获至宝,眼睛都不眨就满心欢喜地买下一大堆回家给宝宝当糖果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钙片中多含有人工色素和香精,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并没有什么好处。长期吃这样的果味钙片,就跟吃零食一样,会导致宝宝食欲减退,甚至还会导致肥胖。宝宝补钙,除了注意多喝牛奶、吃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外,补充天然来源的钙片(如伊分子酪蛋白钙)才是首选。

治疗宝宝咳嗽别犯这些错误

1、不要以为咳嗽与鼻塞、流涕无关

现象:小儿咳嗽时常有鼻塞、流涕的症状,但家长往往只针对咳嗽的症状治疗。

解析: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殊不知鼻塞、流涕也是小儿咳嗽的主要原因。小儿鼻腔短小,鼻道狭窄,鼻粘膜柔软,血管丰富,容易充血引起鼻塞、流涕,致使鼻部分泌物倒流刺激咽部和支气管粘膜,引起小儿咳嗽。

正确做法:家长在选择小儿咳嗽药时,选用含有减充血剂伪麻黄碱成分的复方制剂不仅能减轻鼻塞、流涕,也能帮助减轻咳嗽症状。

2、千万不要一见孩子咳嗽就用镇咳药

现象:一些家长认为咳嗽就要镇咳,孩子一咳嗽就应马上用镇咳药治疗。

解析: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小儿一般不适合单纯服用镇咳药,特别是小儿咳嗽带痰时。目前常见的止咳药多含有强烈中枢性镇咳药成分,如可待因、福尔可定等,这类药直接作用于咳嗽中枢,止咳作用强,使用后,虽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止咳效果,但可能导致更大的疾病隐患。因为小儿的呼吸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咳嗽反射较差,痰液不易排出。如果一咳嗽,便服用较强的止咳药,造成大量痰液蓄积在气管和支气管内,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有可能形成深部病灶,使病情加重。此外,有些药服用一段时间后还会成瘾,对小儿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护理发烧宝宝犯的错误

宝宝发烧的时候,是不是都吓坏了各位爸爸妈妈呢!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对宝宝的护理比平时来得更加细致、认真、谨慎。今天,小编就列举一些在护理发烧宝宝时,爸爸妈妈易犯下的错误,各位爸爸妈妈引以为鉴哦!

错误一 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 ,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 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错误三 只关注发烧症状

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宝宝疾病最关键之处。对大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可是,宝宝可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 ,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 。

所以,宝宝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 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 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错误四 宝宝体温反弹时,过分焦躁不安

比体重反弹更让妈妈焦虑的,是宝宝的体温反弹。这个时候,妈妈那个紧张担忧的样子让旁人也都坐立不安了。其实,小编想告诉妈妈:不用那么着急的。

退烧药并不能治愈那些引起宝宝发烧的疾病,只是能在2到4小时内降低孩子的体温。此后,孩子的体温会反弹。父母要有准备,接受孩子体温反复的现实。

错误五 忽视简易退烧法

宝宝发烧是大事,妈妈也就想当然以为这类大事没有“大药”,是没法儿解决的。于是就狂给宝宝塞药,而忽视了一些简易又有用的退烧方法。殊不知,这些“容易被人遗忘”的退烧法,效果显着、简单可行,又能实实在在帮助孩子康复的方法。那么,有哪些简易退烧法呢?

方法一 海绵擦身浴

一次10到15分钟的海绵擦身可以使发烧的孩子恢复得更快。只要将孩子放在盛有温水的浴盆里,用海绵吸水擦拭他的手臂、大腿和身体,水分的蒸发会使小身体感到凉爽,从而有助体温下降。

Tips:不要使用冷水,那只会令孩子发抖、哆嗦,反而会使体温升高。也不要用海绵蘸酒精为孩子擦身,酒精的气味会过分刺激已经生病的孩子。

方法二 轻薄、透气的衣服

把孩子包裹在厚重的衣服里只会使病情更糟。应该为孩子穿上轻薄、柔软的衣物,使他能通过皮肤散发体热。孩子睡觉时,盖上薄软的毯子或被单就可以了。

方法三 凉爽的房间

孩子的房间应保持清凉、透气,可使用风扇通风,使他能通过皮肤散发体热。

Tips:但是房间不能太冷,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宜。

方法四 大量补充液体

发烧的孩子呼吸快而短促,会通过口部的水气蒸发失去许多体内水分。为了预防脱水,必须让孩子不断地吮饮凉爽的清水或饮料(不太热也不太冷),而不是一下子灌下大量的液体。由于发烧的孩子胃口不佳,可以为他准备一些有营养的鸡汤、骨头汤、水果等。

相关推荐

宝宝早教有什么错误方法

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教育宝宝的机会很多,但是,如果我们能巧妙地一些小错误,利用这些小错误将一些无伤大雅的早教内容带进去,我们创造的早教机会就能更加充满戏剧色彩,让宝宝在开开心心享受或者应对我们这些错误的过程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适合我们的小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类: 1 、违反常规的行为 在夏天给宝宝玩一个违反常规的穿衣游戏,先给他穿长裤,再穿小短裤,先穿鞋子,再穿袜子,或者拿帽子当袜子穿,拿袜子当帽子戴。看到妈妈这样违反常规地操作,宝宝立刻就会发现这些事件中被颠倒了的逻辑关系,并急于指出妈妈的错误,享

宝宝喂药的十种错误

错误一: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 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药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正确的方法是:喂小孩子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药匙;喂小婴儿吃药应该用滴管。若真的没有专用的药匙,较理想的代替品是用来量分量的茶匙。 错误二:没有依指示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将药水摇匀后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劲。 错误三:喂药时说:“宝贝,它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绝对不要为了哄孩子吃药而骗他们说药的味道十分美妙。孩子有时候会因品尝“美味”的药品

宝宝太过听话并非好事

太听话有4个弊端 1、独立性差 宝宝在2岁左右会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即通过感觉和动作技能探索周围的世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宝宝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种探索是有益的,是宝宝心智发展的基础。太听话的宝宝,规规矩矩、百依百顺,不会冒险去各类错误,缺少探索的经验,宝宝对新事物就会心存畏惧,遇到困难倾向于依赖他人帮助,表现出独立性较差的特点。 2、缺乏主见 太听话的宝宝容易缺乏主见和创造力。因为从小被训练得十分温顺,你不让碰的东西坚决不碰,使得宝宝接触事物的范围变窄,大脑受的刺激变少,提不出问题,更不会与你争论。

宝宝独睡父母别这3种错误

误区1:在睡前谈论不合宜话题 YOYO妈:宝宝都已经4岁了,还是没有自己独立睡觉。之前也会跟他说好今晚要自己一个人睡了,宝宝还答应我呢。帮他洗完澡、让他边看电视边跟我们聊天,到点了就让他睡觉,谁知道,他情绪就有点不好了,变得有点暴躁,死活都不愿意自己睡,他爸爸看见他这样子都有点火了。不知道是不是跟他聊了一些不合他心意的话题,才会产生这种变化。 很多父母非常珍惜宝宝睡前的时间,认为是绝佳的亲子聊天的机会,但是谈论不适合的话题非但没有增加亲子关系,反而还会让宝宝产生不愉快的情绪。 事例中的宝宝是从没自己独立睡

宝宝喂药的错误方法

1、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喂药宝宝怕苦,一些妈妈在软泡硬磨没办法后,只好选择捏住宝宝的鼻子强行灌下去,这种方式很容易使宝宝将药物呛入呼吸道而窒息。 一旦发生这样的危险,家长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用双手环抱宝宝腹部,使之背紧贴你的腹部,用力挤压患儿腹部,同时使之弯腰,反复几次,以期排除气道内异物。如果无效,要立即送医院。 2、干吞药片一般吃药都是喝水服用,但一些宝宝水喝下去了,药片还在嘴里,于是宝宝可能会干吞药片。干吞的药片很容易停留在消化道而损害消化道黏膜。所以如果宝宝学不会连着水吞咽药片,可以把药片碎成小片,

新生儿湿疹如何护理

引起新生儿湿疹有几种原因: 一是过敏,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宝宝容易发生湿疹。 二是过敏源,即能诱发宝宝湿疹的因素,如富含蛋白质的鱼虾、蛋类、牛奶,或者毛织品、花粉、皮草、羽毛、病毒感染,甚至日照、温度高、寒冷、穿太多等等,都会诱发或者刺激宝宝的湿疹! 患湿疹的新生宝宝皮肤上会出现红色的丘疹伴有脱屑,有时小斑丘疹渗出来黄色的脂性液体。湿疹会容易出现在宝宝的头顶、额头、耳朵、四肢、躯体等地方,瘙痒会让宝宝哭闹不休。 缓解新生儿湿疹引起的不适,妈妈们更不可松懈。爸妈们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避免宝宝湿疹进一步加重!

宝宝睡觉千万别八种危险错误

危险错误一:摇睡--孩子为什么夜里爱哭闹 婴儿哭闹请试试心理治疗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 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十分有害,因为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发生脑震荡、颅内出血。 轻者发生癫病、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由此铸成大错,尤其是10个月内

新手爸妈照顾宝宝哪些错误

错误1:相信所有人和事 在宝宝出生的最初几个星期,菜鸟爸妈恨不能从所有身边的人那里寻找建议,千万不要那样做。 因为,来自不同的人的意见往往有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一个熟人告诉菜鸟爸妈要和宝宝睡在一起,但菜鸟爸妈最好的朋友却极力反对。表姐告诉菜鸟爸妈,宝宝吮吸他的小手指是没有问题的,但儿科医生却告诉菜鸟爸妈要给他安慰奶嘴。甚至不同的专家给出的育儿建议都不同。究竟该听谁的呢? 解决方法:自己的宝贝自己最了解。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菜鸟爸妈的直觉就是最好的向导,如果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并严格执行,那么菜鸟爸妈就失

高血压用药最易错误

经常漏服药物 每天服用的药物没有按时服用,或应该一天服用数次的药物没有按照规定的次数服用等。这种情况常见于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或者是比较粗心的中青年。 随意增加药物剂量 一般包括有意增减剂量或无意中弄错剂量两种情况。但不管出于哪一种情况,这种做法都非常危险,尤其是有意增减剂量,会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擅自停药 患者出院后没按医嘱疗程用药,而是在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即停止继续药物治疗,从而导致疾病未彻底康复,甚至复发加重。要知道,无症状高血压更加可怕,往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不按时间和方法服药

妈妈为宝宝喂养最容易错误

婴儿喂养易错1:以为给宝宝多吃鸡蛋就是好的吗? 很多妈妈都觉得鸡蛋的营养很丰富,又容易咀嚼,还适合刚开始要长牙的宝宝,其实并不是这样。 专家建议:半岁到一岁半的宝宝只适合吃蛋黄,并且每天不能超过一个,一岁半到两岁的宝宝隔天才可以吃一整个鸡蛋,而宝宝到两岁之后才可以每天吃整个鸡蛋。婴儿的消化器官还不能和成人相比,是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鸡蛋里面的蛋白经过宝宝的肠壁会直接融入血液中,刺激到宝宝体内产生抗体,可能会导致生病,起湿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很多不良反映。而且吃过多的鸡蛋会让宝宝的胃和消化道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