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使用原则 没病不能吃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原则 没病不能吃抗生素
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疾病效果好,有的家长在孩子健康的时候服用抗生素希望能预防相关病症。抗生素对病毒性炎症是没有效果的,即使吃了也不能预防病毒性感染等,反而会影响孩子体内的微生态,造成细菌耐药性。加强孩子身体锻炼和健康饮食才是预防疾病的正确方式。
吃抗生素能喝酒吗 吃抗生素喝酒了怎么办
吃抗生素后再喝酒了,若果出现了明确的中毒症状,就需要及时的就医,这种中毒很快,对人体的损伤也很大,目前民间没有好的缓解方法,若不及时的就医,进行相关的治疗,很可能会在半小时内危及生命。
抗生素使用误区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谱比较宽的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对能对抗大部分细菌,而相对应的就是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原则中强调:能用窄谱抗生素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能用一种抗生素不联合使用多种。这样是为了避免体内细菌耐药性增强。
抗生素使用误区
使用误区
虽然滥用抗生素并非消费者的本意,但由于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消费者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些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这就是很多抗生素被滥用的源头所在。针对这种现状,两位专家一一剖析了消费者在使用抗生素中的9大误区。
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
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就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比如结核引起的发热,如果盲目使用抗生素而耽误了正规抗痨治疗会贻误病情。最好还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
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9:一旦有效就停药
前面我们知道,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同样地,一旦见效就停药,症状复发再次用药,如此反反复复,相当于增加了药物对细菌的自然选择时间,也会使细菌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抗生素治疗什么病 抗生素使用原则有哪些
1.可用可不用时最好不用,能用一种抗生素时不用多种,能用窄谱抗生素不用广谱抗生素;
2.抗生素不能预防疾病,不能治愈所有炎症,不能频繁使用;
3.不能擅自使用抗生素,不能过量或剂量不足使用抗生素,不能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抗生素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代谢物,以及甚至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种。
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
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有害无益。抗生素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是杀灭微生物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5: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地控制感染
现在一般来说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者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一般来说,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
引起骨髓炎的原因 骨髓炎用什么抗生素
一旦确诊为骨髓炎,应该马上就要应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原则在骨髓炎治疗方面,是遵循以下八字原则:
第一、早期,发现之后马上就用。
第二、广谱,广谱就是说用那些抗菌谱比较广的抗生素。
第三、足量。足量就是指剂量一定够,宁可多一点,不能少一点,否则是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第四、联合。因为骨髓炎通常是强烈的致病菌造成骨髓内的感染,所以一种抗生素往往不够,有需要两种甚至三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才能达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治疗效果。
如果是急性治疗期应用抗生素,原则没有错误,症状应该逐渐减轻。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加重,做一个诊断性穿刺,抽出一部分脓汁或者渗出液,做一个细菌培养加药敏实验,然后找出对这个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通常会收到一个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使用原则 孕妇科学用药
孕妇是特殊人群,对抗生素的使用也必须很谨慎。有的抗生素可能致胎畸形、影响胎儿肝肾脏发育或软骨发育等。孕妇出现细菌感染疾病后需要咨询医生,综合身体状况科学使用药物,必要时可以使用一些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吃抗生素要注意什么
使用抗生素的饮食注意事项
最近天气还是依旧炎热,因为在医院工作,所以发现这段时间来医院输液输抗生素的人群很多。多数都是因为流感或是肠炎。很多人一输就是半天或是因为要避开上班时间,中午才过来。这样他们会用一些面包或饼干来代替正常的午餐。虽然为了抓紧时间输液,但这样的饮食并不能满足身体所需要的,因此更应该注意饮食的调整。
我们先来说说抗生素。其实抗生素具有杀死致病菌的作用,当然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将一些有益的细菌杀死。很多人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会有食欲下降的症状。而使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时会造成B族维生素流失,这样会引起患者脾气暴躁以及情绪低落、心悸、便秘等症状。尤其现在天气炎热,如果长时间便秘,情绪不好,还易导致心脏病的发生,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应注意。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应注意饮食的调节。
一、我们可以选择多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一些粗杂粮、瘦肉、豆类食物、绿叶蔬菜以及发酵类食物等,这些食物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并缓解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
二、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可以每天喝一杯酸奶。因为酸奶中含有肠道中所需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等,有助于食物消化。但是喝酸奶也应选择正确的时间,因为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就是杀菌,如果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在喝酸奶,就会将酸奶中的有益菌同时杀死。因此应选择与抗生素间隔两小时后再喝酸奶,这样才能发挥酸奶的作用。
三、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含量很丰富,且含各种丰富的植物化学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另外水果中含丰富的有机酸,如果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这些物质有助于增进食欲,利于食物的消化。
通过上述的介绍,大家应在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自己的饮食,这样才会减轻抗生素所带来的不适症状,增进营养,早日康复。
抗生素使用原则 不擅自用药
抗生素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擅自决定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种类、剂量和疗程不能一定标准。不当使用会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吃抗生素喝酒会怎样 吃抗生素后多久能喝酒
吃抗生素24小时后可喝酒。
抗生素类药物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一般只有1~2小时,而人体中的药物成分经过了7个半衰期,其存在量就会下降到99%一下,因此,在吃抗生素药物24小时后就能喝酒了,不会出现中毒。
注意:吃抗生素和注射抗生素不同,注射抗生素需要更久的代谢周期,建议在注射抗生素的半个月内都别饮酒,以免出现中毒。
小儿鼻窦炎如何用药治疗
小儿鼻窦炎如何治疗?
急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有三项,分别是:
抗生素
正确而且适量的抗生素使用,是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不二法则。而急性鼻窦炎的抗生素疗程至少要10~14天,若症状未缓解,则需再延长两周。因为细菌在很里面的位置,抗生素要在血液浓度达到一定的效果,才有办法发挥治疗效果,越深度的感染,需要的时间则越久。
排脓
排脓除了具有立即改善鼻塞情况的效果之外,由于小朋友鼻腔、鼻窦的连通性比大人大,经由鼻腔的抽吸能有效的帮助鼻赛排脓,特别在那些还不会擤鼻涕,或不愿意擤鼻涕的小朋友身上。
鼻黏膜消肿
除了药物的辅助(如“去充血剂”)之外,鼻腔局部的蒸气治疗和鼻腔灌洗,都能帮助栘除黏液,对鼻黏膜也有消肿的作用。
医师对抗生素使用的叮咛
专家特别叮咛,一般家长听到鼻窦炎都很担心,但其实小儿鼻窦炎和大人不同,大多不需要开刀,家长不用太紧张。
而治疗鼻窦炎,第一重要的是抗生素要吃足,很多家长对抗生素有疑虑,当宝宝状况好一点就不吃,这样并没有达到根治的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剂量与时间的治疗准则,是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所订定的,惟有遵循专科医师的处方,配合剂量和疗程,抗生素的使用才能达到最大效果。家长只要注意,一般小朋友在吃抗生素的过程中,没有拉肚子就可安心吃完。
抗生素的使用
1877年,Pasteur和Joubert首先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有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实验观察,即普通的微生物能抑制尿中炭疽杆菌的生长。
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的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而且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
1936年,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微生物化疗的新纪元。
1944年,在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第二种抗生素链霉素,它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结核。
1947年,出现氯霉素,它主要针对痢疾、炭疽病菌,治疗轻度感染。
1948年,四环素出现,这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在当时看来,它能够在还未确诊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今天四环素基本上只被用于家畜饲养。
1956年,礼来公司发明了万古霉素,它被称为抗生素的最后武器。因为它对G+细菌细胞壁、细胞膜和RNA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导细菌对其产生耐药。
1980年代,喹诺酮类药物出现。和其他抗菌药不同,它们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耐药性的影响。
1983年,转基因工程菌成为抗生素的主要手段[1] 。提高的初级样品的纯度。
1992年,这类药物中的一个变体因为造成肝肾功能紊乱被美国取缔,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有使用。
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之所以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此乃是原因之一。科学地使用抗生素是有的放矢。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谈抗生素色变!宝宝能用抗生素吗? 抗生素使用的误区
孩子得病,父母往往焦急万分,总是希望能马上用药且立即见效,由于对抗生素认识的误区,有时过于强调抗生素在病程变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疗中依赖抗生素,常见的问题有:
1.发热即是有炎症,就应该使用消炎药。有的父母急匆匆带着高热的孩子到医院就诊,并告诉医生在家已经服用抗生素了;有些父母就诊时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2.家长不带小孩去医院就诊,随意服用家中现有抗生素,缺乏选择性。
3.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
4.随意停服或间断服用,认为不发热即为病愈,或为省事不按药物说明服药,随意减少用药次数;
5.预防用药,认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现合并症或并发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