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发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并发症
1.早产
1966年Haemmerli报告18例ICP患者,共43次妊娠,23次以早产为终结,其中22次早产集中于8名患者,1976年Reid报告56例ICP,活产50例中早产18例,早产率36%,体重<2500g者13例,围生儿死亡率11%,我国吴味辛报告134例中早产24例(18%),围生儿死亡率6%,1984年Laatikainen报告117例ICP平均孕期为35 5周,1987年戴钟英等报告250例ICP平均孕期为38.7周,早产34例(13.6%),新生儿体重≤2500g 21例(8.2%);以上数字均说明ICP的早产发生率确有明显增高。对发生早产的原因,Laatikainen认为ICP孕妇的胎儿无能力将胎盘大量生产的16α-羟基-去氢表雄酮(16α-hydroxylate-dehydroepiandrosterone,DHAS)转变成惰性较大的雌三醇,因此大量的DHAS通过胎盘的其他途径转变成具有活性的雌二醇而导致早产,近来动物实验表明胆酸能增加小鼠的子宫肌收缩力,胆汁酸还可以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以致诱发子宫收缩,发生早产。
2.胎儿窘迫
Reid(1976)报告的56例中,6例死胎,围生儿死亡率为11%,50例活产中5例因头盆不称做剖宫产,余45例中,羊水严重污染者12例(27%),胎心率<100次/分者8例,其中妊娠瘙痒合并黄疸者的死胎和胎儿窘迫发生率远较单纯瘙痒者为高,吴味辛报告134例ICP中围生儿死亡8例,其中死胎5例均突然发生在临产前,戴钟英(1986)报告1984年全年围生儿死亡32例,围生儿死亡率为15.6‰,而同年74例ICP中有5例围生儿死亡(67.6‰),其中4例为死胎或死产,均在将临产或产程中死亡,根据以上资料可见ICP的胎儿窘迫发生率确较一般为高。
Laatikainen(1977)对86例ICP根据其血清胆酸水平的升高程度将其分为3组,发现胆酸水平愈高,胎儿窘迫发生率亦愈高。
1984年Laatikainen又报告117例ICP,再次证明血清胆酸水平愈高,胎儿窘迫率也愈高,因此,动态测定血清胆酸水平可作为观察ICP患者胎儿预后的一种方法。
发生胎儿窘迫原因至今仍未明确,Laatikainen(1977)研究ICP孕妇胎儿血清胆酸水平与胎儿窘迫关系,在41例(1例双胎)ICP中有胎儿窘迫表现者16例,ICP胎儿脐血CA水平为3.74μg/ml,而正常对照组脐血CA水平仅为0.94μg/ml;ICP胎儿脐血CA水平高于3.74μg/ml的22例中,有胎儿窘迫12例,低于3.74μg/ml的20例中仅4例有胎儿窘迫,动物实验亦证明若予以口服或静脉注射胆酸可导致肝细胞损伤;故Laatikaine认为母体发生ICP,使胎儿体内CA升高,对胎儿有不良影响,胎儿固醇类物质代谢的改变亦可导致胎儿出现窘迫,1991年Sepulveda报告用不同浓度的CA对游离的绒毛静脉的作用发现两者间存在一定关系,即高浓度时血管收缩明显,因此重度ICP,高CA血症可使血管痉挛,阻力增加,血流量减少,氧交换能力下降而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所致。
近年来人们认为ICP患者的胎儿窘迫与绒毛间腔的变小有一定关系,1980年Costoya等通过光镜及电镜的观察发现ICP患者的胎盘中合体细胞增多,绒毛基质稀疏水肿,合体滋养层增厚,细胞滋养层细胞数明显增加,Costoya认为无论这些变化是原发或是继发的,因为这些病变的结果是绒毛间隙缩小,单位时间内绒毛间腔内的母体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胎儿缺氧,1987年刘伯宁等对20例ICP胎盘做了组织计量以测定多项参数,并以20例正常同孕龄孕妇胎盘作对照,发现ICP组的绒毛间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小,P<0.001,而其余各项参数P值均>0.1,因此,可以认为绒毛间腔狭小也可能是导致ICP围生儿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3.产后出血
Reid(1976)报告ICP阴道分娩的50例中,出血>500ml者10例,其中>2000ml者5例;而Frielaender亦有相同报告;1988年侯丽蓉等对158例ICP产后出血进行观察,并以158例产科条件相同的正常产妇对照,两组产后24h平均出血量各为234ml及177.1ml,其差别有显著意义,Reid认为ICP孕妇胆汁的胎盘分泌量不足,维生素K的吸收量减少,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X量亦减少而导致产后出血。
4.产科并发症
(1)ICP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87年戴钟英在总结250例ICP时发现其中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竟高达24%,继而黄亚绢总结1986~1994年10243次分娩中有ICP 451例(4.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901例(8.8%),ICP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存者79例(0.77%),在ICP组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为17.52%,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中ICP的发生率为8.72%,与普通人群中ICP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明显升高;IC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ICP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组的围生儿死亡率各为18.81%,13.30%及59.52%,后者明显高于前两者,因此对于ICP同时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应更积极地处理,包括加强对胎儿的监护,促胎肺成熟以及适时终止妊娠。
(2)ICP合并多胎妊娠:1987年戴钟英在总结250例ICP时,即已注意到其中有双胎5例,1989年Gouzale报告62例双胎中合并ICP者高达20.9%,与单胎的ICP发生率4.7%比较,差别极为显著,在两组尿雌三醇(E3)定量测定中,双胎较单胎明显增高,虽然尚未达到有统计学差异程度,但已可说明雌激素在ICP形成中的作用,1997年陶敏芳等报告在12886次分娩中,共有双胎90例(7‰),对资料完整的80例双胎的分析,其中合并ICP者24例(30%),与12796次单胎中合并ICP者540例(4.2%)从发生率比较,两者有极为明显的差异,双胎中合并ICP与不合并ICP者,孕龄各为34 3周及36 1周,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各为54.2%及33.9%,发生产后出血者各为37.5%及16.1%,其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孕期皮肤瘙痒有哪些危害
产妇皮肤瘙痒现象不能小觑,往往是胆酸增高的一种信号。会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该病对产妇危害不大。但是却可能造成胎儿早产、宫内窘迫、发育不良、慢性宫内缺氧,严重的甚至会发生毫无预兆的死胎和死产。
妇产科专家介绍说,妊娠期内胆汁淤积症的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莫名瘙痒。一般发生在脚心和掌心。产妇会因为其剧烈瘙痒而抓挠,破溃形成痂壳。有的会蔓延全身,发生在背部、腹壁、大腿、小腿等,但皮肤上没有皮疹。瘙痒程度夜间比白天剧烈。有的还会出现皮肤发黄,往往在瘙痒后的2周后发生,严重的还会伴有肝功能损害。检查会发现产妇的胆红素、胆汁酸指标偏高,胆汁酸甚至可达正常孕妇的100倍左右。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在产妇生产后即自动消失,预后良好。但是在产前发生该病,会大大增加围产儿的死亡率。该病如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加强对胎儿监护,是可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医生提醒说,如果产前发现手心或者脚心等局部皮肤瘙痒,应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症状:
ICP在妊娠中、晚期出现瘙痒,或瘙痒与黄疽同时共存,分娩后迅速消失。
1、瘙痒
瘙痒常是最主要的主诉,往往是首先出现的症状,常起于28~32周,少数在孕25周前发病。通常瘙痒开始于手掌、脚掌及肢体远端,之后向近端扩展,严重病例可累及面部、颈部及耳,但一般极少引起黏膜表面的瘙痒。这种瘙痒一般用搔抓不能缓解,临床上处理较为困难,瘙痒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断性,可为全身性也可为局限性。程度可轻可重,轻者不影响日常工作,中、重度瘙痒可影响患者睡眠,多数病人瘙痒在夜间加重,部分病人因为严重瘙痒影响睡眠而表现为极度疲劳或出现易怒。ICP患者瘙痒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由于患者血中某种致痒物质沉积于外周皮肤神经末梢处,对之产生刺激所引起。有人通过研究认为这种致痒物质就是胆酸,因为大剂量胆酸可以诱发人类瘙痒,但目前尚未发现皮肤的瘙痒感受器处有胆酸成分存在。手术切除瘙痒处皮肤组织中也没有发现胆酸存在,因而认为这种瘙痒并不是由于皮肤中存在胆酸对外周感觉神经末稍造成某种刺激所引起。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ICP患者体内有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积聚所致。总之到目前为止ICP患者有瘙痒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ICP患者一般没有皮疹,但可因搔抓而出现抓痕。应注意的是正常妊娠没有肝病者大约有60%的孕妇可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及手掌上有红斑。
2、黄疸
在所有的ICP患者中有17%~75%的病人表现为轻度黄疸,有时黄疸也可能是唯一的主诉,但多数黄疸是出现在瘙痒之后的l~4周。ICP是妊娠期黄疸的第2大原因,仅次于肝炎。黄疸的同时常伴有尿色加深及高胆红素血症,还有少数病人可有厌食、恶心及呕吐,但体检时肝区一般无压痛、肝大小也在正常范围,无急性肝病的证据,80%的病人症状出现于30孕周之后,少数病人症状出现于25孕周之前,瘙痒多在产后数天消退,多数患者瘙痒症状在产后2天内即消失,而黄疸一般消失较慢,但也多在数天内消失,个别患者在分娩后1个月才消失,但实验室检查结果完全恢复正常需在产后4~6周。但也有报道ICP患者产后2年症状仍不消失,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罕见。
3、其他症状
发生呕吐、乏力、胃纳不佳等症状者极少。
孕妇湿疹和胆淤的区别 易感人群不同
孕妇胆汁淤积只有孕妇才会发生,并且发病的人群相对较小,每100例孕妇中有2.3~3.4人发生。容易出现胆汁淤积的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群:
1.家族里有发生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女性;
2.有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的妇女;
3.怀有双胎或多胎;
4.人工受精的孕妇。
1、过敏体质的孕妇:这类孕妇很容易在妊娠期出现湿疹等皮肤疾病。而且宝宝往往也会遗传这种体质,出现婴儿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患。
2、有慢性感染病灶的孕妇:如患有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道寄生虫等。
3、有静脉曲张的孕妇:妊娠期由于子宫压迫,部分孕妇出现阴部、阴道黏膜、肛门、直肠和下肢浅表静脉怒张, 血液淤滞,形成静脉曲张,这与外阴部湿疹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4、神经精深紧张的孕妇:妊娠时神经精神因素的影响,如过分焦虑和担心等也会成为湿疹发生的导火线。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检查
1.SGPT和SGOT 大多数ICP患者SGPT和SGOT均有轻度升高,吴味辛的134例中测定SGPT者111例,异常值81例,均值为121U;戴钟英报告的250例中均作SGPT检查,升高者216例(86.4%),均值为101.6U,其中超过200U者较少;Riszkowiski报告的43例中单纯ICP 29例,其SGPT及SGOT均值各为141U及69U,根据多数学者意见,SGPT较SGOT更为敏感。
2.胆红素
在早期文献中,ICP患者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者较多,如Haemmerli(1966)报告29例ICP其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升高,但在新近的研究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者并无如此之多,如吴味辛报告做总胆红素水平测定10l例,升高者66例,均值为37.45μmol/L(2.19mg/dl)[18.47~218.88μmol/L(1.08~12.8mg/dl)],1min胆红素测定89例,升高者59例,均值为16.93μmol/L (0.99mg/dl),戴钟英报告的176例ICP中,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者36例(20.5%),均值为18.90μmol/L(1.69mg/dl),最高者为85.5μmol/L(5.0mg/dl),1min胆红素升高者28例(15.9%),均值为11.80μmol/L(0.69mg/dl)。
3.胆汁酸
胆汁酸是胆汁中胆烷酸的总称,人类的胆汁酸主要有两种:胆酸(CA)及鹅脱氧胆酸(CDCA),在结肠中细菌可将胆酸转变成脱氧胆酸(DCA),并可将鹅脱氧胆酸转变成石胆酸,DCA及石胆酸都是次级胆酸,在肝细胞损伤或肝功能减退时,胆酸排泄不畅,因之在周围血清中积累。
ICP患者的CA及CDCA一般于妊娠30~32周后逐步升高,至妊娠40周时,各增加20倍及10倍,CA均值为9.64μmol/L,CDCA为4.74μmol/L,DCA为1.07μmol/L,CA∶CDCA=2∶1,妊娠单纯瘙痒而无肝功能损害,CA值仅轻度升高,少数患者可高于正常值的上限。
超声波检查:本病患者胆囊较正常孕妇增大约60%。
孕妇肚皮瘙痒易致胎死腹中
有的孕妇会感到肚皮发痒,挠也不敢使劲挠。专家指出,导致孕期肚皮发痒的原因很复杂,常见的如湿疹、妊娠纹,严重的如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还可能导致胎死腹内,因此肚皮发痒莫小视。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六区主任贾红梅提醒,导致孕妇肚皮发痒最常见的原因是妊娠纹,妊娠纹是子宫增大进而牵扯皮肤引起的,不但使人觉得痒,还会感到疼痛。不过这种瘙痒是可以预防的,使用按摩油、橄榄油轻轻按摩肚皮,可以减少、预防这种问题出现。此外,妊娠湿疹也是引起孕妇肚皮发痒的常见原因。
有的孕妇肚皮瘙痒而且出现黄疸,这很可能是患上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这种病会影响胎儿的健康,甚至导致胎死腹中,因此有上述症状的要尽快到医院查肝功、总胆汁酸等。□杨凤立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1.妊娠期胎盘合成雌激素
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增加,雌激素可使Na+-K+-ATP 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致胆酸代谢障碍;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流动性降低,影响对胆酸的通透性,使胆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增加。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ICP的发生。临床研究认为,雌激素不是ICP致病的惟一因素,可能是雌激素代谢异常及肝脏对妊娠期生理性增加的雌激素高敏感性引起的。
2.遗传与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CP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冬季发生率高于夏季,且在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妇女中ICP发生率明显增高,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在ICP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3.药物
一些减少胆小管转运胆汁的药物,如肾移植后服用的硫唑嘌呤可引起ICP。
孕期注意事项 瘙痒
产生瘙痒的原因可能与皮肤本身有关,也可能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有关。如果孕妈全身广泛瘙痒,腹部、掌、趾部瘙痒相对严重,伴有轻度黄疸、肝功能检查GPT升高,就可诊断为妊娠期肝内胆汁液瘀积症。孕妈若患有此症,一定要赶快诊治,此病可引起胎儿窒息、早产、死胎、产后大出血等。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并发症,临床上以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为特征,主要危害胎儿,使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该病对妊娠最大的危害是发生难以预测的胎儿突然死亡,该风险与病情程度相关。本病具有复发性,本次分娩后可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或口服雌激素避孕药时常会复发。ICP发病率0.8%~12.0%,有明显地域和种族差异,国内上海和四川省发病率较高。
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女性激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
1.妊娠期胎盘合成雌激素
孕妇体内雌激素水平大幅增加,雌激素可使Na+-K+-ATP酶活性下降,能量提供减少,导致胆酸代谢障碍;雌激素可使肝细胞膜中胆固醇与磷脂比例上升,流动性降低,影响对胆酸的通透性,使胆汁流出受阻;雌激素作用于肝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改变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胆汁回流增加。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可能导致ICP的发生。临床研究认为,雌激素不是ICP致病的惟一因素,可能是雌激素代谢异常及肝脏对妊娠期生理性增加的雌激素高敏感性引起的。
2.遗传与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CP发病率与季节有关,冬季发生率高于夏季,且在母亲或姐妹中有ICP病史的妇女中ICP发生率明显增高,表明遗传与环境因素在ICP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3.药物
一些减少胆小管转运胆汁的药物,如肾移植后服用的硫唑嘌呤可引起ICP。
临床表现
1.瘙痒
几乎所有患者首发症状为孕晚期发生无皮肤损伤的瘙痒,约80%患者在30周后出现,有的甚至更早。瘙痒程度不一,常呈持续性,白昼轻,夜间加剧。瘙痒一般先从手掌和脚掌开始,然后逐渐向肢体近端延伸,甚至可发展到面部,但极少侵及黏膜。这种瘙痒症状平均约3周,亦有达数月者,于分娩后数小时或数日内迅速缓解、消失。
2.其他症状
严重瘙痒时引起失眠、疲劳、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3.体征
四肢皮肤可见抓痕;10%~15%患者在瘙痒发生数日至数周内出现轻度黄疸,部分病例黄疸与瘙痒同时发生,于分娩后数日内消退。同时伴尿色加深等高胆红素血症表现。ICP孕妇无急慢性肝病体征,肝大但质地软,有轻压痛。
早产是怎么回事
1.下生殖道及泌尿道感染,如B族溶血性链球菌、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的感染,急性肾盂炎等。
2.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30%~40%早产与此有关。
3.子宫膨胀过度及胎盘因素,如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
4.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合并心脏病、慢性肾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阑尾炎、严重贫血、重度营养不良等。
5.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等。
6.宫颈内口松弛。
7.吸烟每天超过10支,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