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子宫复旧
产褥期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子宫复旧
胎儿、胎盘娩出后,由于子宫肌肉的收缩产生的缩复作用,使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胎盘剥离面也随着子宫的缩小和新生内膜的生长而得以修复,直到恢复到没有怀孕时的状态。一般而言,需要5~6个星期的时间,这个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老年女性如何预防子宫脱垂
如今,子宫脱垂的好发人群转向更年期与老年期妇女,较以前发病年龄有所推迟。由于子宫脱垂绝大多数是分娩创伤的结果,因此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女性产后若盆底肌或产道被损伤,必须及时修复。子宫脱垂常发生于晚年,这是因为女性年老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支持组织萎缩和缺乏张力。同样道理,体质虚弱或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异常的妇女,即使年轻、未婚、未孕亦可发生子宫脱垂。
分娩时,过早下迸、 急产、滞产,尤其是困 的阴道手术产,都有可能使子宫韧带、子宫旁组织和骨盆底肌肉与筋膜过度伸展或撕裂。产后如不注意保健,这些组织的产伤恢复不良,将成为日后子宫脱垂的主要因素。产后如经常仰卧,由于支持组织松弛,子宫常向后倾。子宫后倾的结果使子宫轴与阴道轴一致,为子宫脱垂创造了条件。另外,产后如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长期从事蹲、站工作,可迫 使腹压增加,引起子宫向下移位。
要预防子宫脱垂,除了女性要加强青春期、孕期保健外,还要注意做好产褥期保健。产妇从胎盘娩出后, 到生殖器官恢复到非妊娠状态,一般需6~8 周。这段恢复过程,称产褥期。在产褥期,妇女的生理变化较大,该期若未引起重视,最容易发生子宫脱垂。
另外,哺乳期间卵巢功能下降。尤其产后长期哺乳,可因卵巢功能 期处于低落状态而导致子宫萎缩,子宫的支持结构和悬吊装置松弛无力,盆底肌肉的张力和弹性减退。在这种情况下,如遇到增加腹压或体姿用力等外因条件,均可诱发子宫脱垂。切记:做好妇女哺乳期保健,是预防子宫脱垂的重要措施。
什么是产褥热
分娩后子宫复旧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自胎盘娩出后,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产褥热是由于产后致病菌侵入生殖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医学上叫产褥感染,是产妇在产褥期易患的比较严重的疾病。
产褥期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盆底肌变化
盆底肌及其筋膜因分娩过度扩张使弹性减弱,且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断裂,产后必须经过锻炼才有可能恢复至未孕状态。
产褥期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产后恶露变化
随着子宫内膜的脱落和修复,坏死的蜕膜、子宫内血液及黏液混合在一起经阴道流出,称为恶露。产后第一周,会有较多血液和坏死的蜕膜组织,为血性恶露;第2周,血液成分减少,色淡红,为浆液性恶露;产后第3~4周,呈黏稠状,且色泽较白,称为白色恶露。
产褥期妇女生殖系统的生理变化 阴道变化
产后阴道腔扩大,阴道壁松弛及肌张力降低,阴道黏膜皱襞因过度伸展而消失,于产褥期阴道腔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第3周出现阴道皱褶,但阴道在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状态。分娩后会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天内自行恢复。
产后妈妈要怎么调养身体
产后妈妈要怎么调养身体?产妇在分娩结束后,机体在生理上尚未完全恢复,又由于分娩时精神紧张和腹部疼痛、出血等,使产妇的身体处于非常虚弱的状态。产妇从生产以后恢复到未孕时状态一般约为6周,称“产褥期”,在产褥期中,变化最大的首先是子宫复旧,胎盘排出以后,子宫收缩,需要5-6个月才恢复到未孕时的大小。
产褥期中,不断有坏死脱落的蟆膜、瘀血和渗出物经阴道排出,称“恶露”。生产后,婴儿嗷嗷待哺,产后第二、第三天乳房胀痛,乳腺开始分泌乳汁。上述功能的恢复和乳汁分泌,都需要一定的营养,因此,产妇的营养补充,合理运用膳食调养非常重要,这不仅有利于产妇的身体康复,同时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休戚相关。
产妇从膳食中摄取营养很重要,但是产妇在刚生产后,机体的脾胃功能尚未恢复,进食应取渐进加量的方式,提供的食物应当是质量好、品种多、新鲜易消化的软烂食品和汤类为主。产妇每日可吃5-6餐,每餐应尽量做到干稀搭配,荤素相宜。产后2-3日内,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蛋白质适量,脂肪不宜吃得太多,因为这时乳腺开始分泌乳汁,乳腺管远不够通畅,不宜食用大量油腻的含脂肪较高的催奶汤类,如鸡汤、鲜鱼汤、蹄胖汤等。产褥期妇女大都还有出汗多的现象,加上卧床活动少,很容易发生口渴、便秘。因此产妇应多喝开水、饮料,保持大便通畅。
产褥期是什么意思 产褥期的身体改变
产褥期母亲的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其中以生殖系统变化最大,其次是乳房,以及循环、泌尿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变化。在产褥期子宫肌层的缩复和子宫内膜进行再生;产后恶露的排出;乳房也开始分泌乳汁;产妇的消化以及内分泌系统也会逐渐恢复到怀孕前的状体;还会在在产褥早期出现尿量增多、体温升高等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