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的中医辨证治疗
腰酸的中医辨证治疗
临证首先宜分辨表里虚实寒热。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其证多属表、属实,发病骤急,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不同,分别施治。由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属里、属虚,常见慢性反复发作,治宜补肾益气为主。膏药治疗:由于膏药具有较高的稠度,故而其具备有效成分含量高、析出速度缓慢、作用长期持久、局部疗效切实,而且传统膏药外治法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等一系列优点,早已成为众多患者所首选之治疗方案。
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二术苡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4)补骨脂
处方:肾虚腰痛,为末酒服,或同杜仲、胡桃丸服。
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
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处方: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每次l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土鳖虫粉:土鳖虫7只,焙干研成粗末,用白酒30毫升浸泡1昼夜,去渣,分服,每日1剂。
(2)补肾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丹参9克,茯苓12克。水煎服。
肾虚型
临床常见类型可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
【成份】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功能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证见】腰痛而酸软,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 补肾益精。
肾阴虚采用左归丸。
肾气虚要结合具体辨证。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菟丝子、茯苓、牡丹皮各12克,桑寄生、龟板(先煎)各30克,牛膝15克,牡丹皮、泽泻各lO克。水煎服。
若肾阳虚者,去牡丹皮、泽泻、龟板,加熟附子12克,杜仲15克,肉桂5克,淫羊藿12克。
2.中成药
(1)舒筋活络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壮腰补肾丸,每次lO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补骨脂粉:补骨脂10克,炒后研为末,黄酒冲服,每日1次。
(2)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3)温肾通络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熟附子18克桂枝9克,淫羊藿18克,巴戟天15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牛膝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忍冬藤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4)补肾壮腰汤(李振超验方)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茱萸15克,山药15克,杜仲12克,淫羊藿15克,狗脊12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桑寄生30克,熟附子10克,鸡血藤2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剂。
针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热外袭型
临床 :病初起,局部微红微痒微痛,或伴有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
2、热毒上攻型
临床 :胞睑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形成脓肿但未溃破,兼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则:清热泻火解毒。
3、脾胃伏热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但诸症不重,口干,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
治则:清解脾胃伏热。
4、时感外邪型
临床 :针眼反复发作或久不消退,纳呆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托里解毒。
针眼外治:
1、初起未酿脓时,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
2、用紫金锭或清火眼丸,调外障眼药水或其他消炎眼药水或冷开水,外涂患处皮肤;也可用如意金黄膏涂局部皮肤。注意:切勿将药物涂入眼内。
3、用新鲜一点红、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等的1-2味,洗净捣烂,外敷患处皮肤,注意勿涂人眼内。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中医辨证治疗斜视
斜视患者常见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的疾病,并会有眩晕、呕吐、步伐不稳等症状。多由于眼球位置不正或眼睛平衡失调所致。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我2打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当这6条肌肉的作用不平衡时,便会导致斜视。
斜视的种类很多,包括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及下斜视。斜视的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的,对病因不明者,尚无一日三餐方法。中医学治疗斜视可利用针灸为主,同时配合内服药为辅的方法进行调理治疗。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
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
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
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人流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人流患者后出现长期腹痛是由外因致胞宫气血受损,亏虚无法容养胞宫而导致的。对人流后腹痛的调理就要着重温养胞宫气血,由益母草、丹参、红花、当归、元胡等组成的方药可养血、调经止痛,对人流后腹痛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
方药:益母草、丹参各30克,桃仁18克,红花、当归、元胡、白芍、五灵脂各12克,香附10克,黄芪24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用法:加水适量,文火煎煮,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每日1剂。
功效:活血化淤、养血益气、调经止痛。主治人流后腹痛,症见人工流产后即闭经,伴周期性小腹剧痛、腰膝酸软,伴经色暗红、舌质暗、脉涩。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鸡眼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治疗鸡眼的方法有很多,如敷贴、熏灼、火针。
1、中药贴敷
用鲜半夏、鸦胆子仁等中药捣烂贴敷,方法同上。此外,市售鸡眼膏在鸡眼上,外盖胶布固定,一般3日换药1次,至脱落为止。
2、熏灼法
睡前将纸烟、艾条、香条或易燃木棒点着,靠近鸡眼处熏灼,有灼痛感时可稍远离。表面硬化的,可用火头点触患处。每次连续熏烤3分钟,然后用热的淡盐水浸泡患处30分钟,连用数日,鸡眼能自行脱落。
3、火针法
常规消毒皮肤,取5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3ml,行鸡眼处局部浸润麻醉,麻药起作用后,左手持镊子夹一燃烧酒精棉球,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待针头在酒精火焰上烧红后,速刺鸡眼中心,深达基底部,以见出血点为准;鸡眼较小者,一针即可,大者周围加刺3针;然后针眼处放酒精棉球,胶布固定,2周后患者无变化,重复上述操作1次。
女人腰酸的中医辨证治疗
寒湿型
【证见】腰部冷痛重着,转则不利,静卧不减,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
【治法】散寒祛温,温通经络。
【方药】
1.主方甘姜苓术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干姜12克,炙甘草9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杜仲、独活各12克,狗脊20克,牛膝15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腰息痛,每次2粒,每日3次。
(2)舒筋活络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3),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二术苡仁汤(刘国普验方)
处方:白术30克,薏苡仁20克,苍术15克。水煎服。
(2)干姜苍术散(李振琼《奇效验秘方》)
处方: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95%酒精适量。将上药研细末,过筛,于患部外敷热烤。每日1次。
(3)强腰散(张鉴铭验方)
处方:川乌30克,肉桂30克,干姜30克,白芷20克,胆南星20克,赤芍20克,樟脑30克。将上药共研为极细粉末,每次30~50克,开水冲调如糊状,摊于纱布,趁热时敷贴于痛处,隔日1换。
(4)补骨脂
处方:肾虚腰痛,为末酒服,或同杜仲、胡桃丸服。
湿热型
【证见】腰痛处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尿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通络。
【方药】
1.主方四妙散(张秉成《成方便读》)加减。
处方:苍术、黄柏各12克,薏苡仁30克,忍冬藤、萆薢各20克,木瓜、防己、海桐皮、牛膝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每次l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土鳖虫粉:土鳖虫7只,焙干研成粗末,用白酒30毫升浸泡1昼夜,去渣,分服,每日1剂。
(2)补肾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桃仁、红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丹参9克,茯苓12克。水煎服。
肾虚型
临床常见类型可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肾气虚
【成份】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功能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证见】腰痛而酸软,喜按喜揉,足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 补肾益精。
肾阴虚采用左归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