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危险性极大,如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可因抢救处理不及时导致患者死亡。
预防护理夜间低血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老年人低血糖的原因
3.1、老年人内分泌调糖激素的调节功能降低,所以发生低血糖时,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皮质醇等不能及时分泌,易发生低血糖,老年人各系统器官老化和退行性变,对胰岛素及各种降糖药物的降解、廓清率降低,引致降糖药物在体内积蓄,老年糖尿病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
3.2、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方面,类似急性脑血管病,而往往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很轻,故初期容易忽视而误诊。
老年糖尿病降糖药
1、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体力活动减少,身体肥胖,摄食增多及常用多种药物等因素存在,糖尿病症状常不典型,并且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因而老年糖尿病的治疗目标被专家确定为合理控制高血糖、防止低血糖、减少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同时强调指出良好控制标准是将血糖控制高限,以适应老年患者耐受低血糖能力较差之特点。以下简介常用几种降糖药在老年患者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阿卡波糖:为一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阻止肠道中的多糖分解,使单糖产生减少,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且不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于轻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吸收不良等副作用,症状明显需要对症处理。
3、二甲双胍:是唯一的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药物,能抑制食欲,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单独应用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适宜药物,尤其适于肥胖老人。
4、磺脲类药物: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释放,但第一代如D806、优降糖易致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第二代如达美康较为安全,很少发生低血糖反应,可作为磺脲类药物中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首选,糖适平适用于伴有肾病或肾功不全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血糖变化以确定适宜剂量。
5、胰岛素:用于较重或伴合并症如急性感染、坏疽、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口服降糖药无效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选择单一品种或预混胰岛素,开始要用小剂量,逐步加量,并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以避免剂量过大而诱发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患者应如何正确选药
1、阿卡波糖:为一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阻止肠道中的多糖分解,使单糖产生减少,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且不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于轻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吸收不良等副作用,症状明显需要对症处理。
2、二甲双胍:是唯一的治疗糖尿病的双胍类药物,能抑制食欲,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轻体重,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单独应用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是老年糖尿病治疗的适宜药物,尤其适于肥胖老人。
3、磺脲类药物: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释放,但第一代如D806、优降糖易致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第二代如达美康较为安全,很少发生低血糖反应,可作为磺脲类药物中治疗老年糖尿病的首选,糖适平适用于伴有肾病或肾功不全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血糖变化以确定适宜剂量。
4、胰岛素:用于较重或伴合并症如急性感染、坏疽、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口服降糖药无效等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选择单一品种或预混胰岛素,开始要用小剂量,逐步加量,并与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以避免剂量过大而诱发低血糖反应。
血糖控制的具体目标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死亡率,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严格控制血糖的弊端就是低血糖风险增高。如果是轻度低血糖,只要适当进食即可很快恢复,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但若是严重低血糖,如果没得到及时救治,则会给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对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利益与安全,换句话说,要使减少并发症的效应最大,而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最小。本着这一原则,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4.4~8.0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 空腹血糖不超过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群。其实,许多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青少年、孕妇、老年人,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
1.糖尿病儿童
由于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毫摩尔/升就可以。
2.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 毫摩尔/升,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3.老年糖尿病人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0 毫摩尔/升即可。
4.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毫摩尔/升即可
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老年糖尿病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患病率为12.1%。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老年糖尿病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老年人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人,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漏诊,故建议同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OGTT试验。
老年糖尿病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偶有特殊表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伴有特殊表现,如肩关节疼痛、肌痛、精神心理改变、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或恶性外耳炎,少数患者表现为低体温、多汗、恶液质、肌萎缩、认知功能减退等。
少数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在老年人死因中,心脑血管并发症居第6位,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明显多于年轻患者。
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死亡率高达15%~20%。
老年糖尿病常伴多代谢异常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由此可见,老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显著升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耐受性差
由于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行动不便、体力不支或经济条件受限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升血糖激素代偿机制缺陷,营养不良或进食不规律,认知功能障碍,饮酒,肝糖原储备不足,常服用多种药物(影响降糖药物代谢),伴肝肾功能衰退等。上述特点决定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
不要盲目的降血糖
血糖高对于老年人是非常危险的,然而就有许多的老年人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降血糖,其实血糖太低也是不好的,那么正常血糖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呢?一起了解一些血糖的健康指标吧!
糖尿病患者都要把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糖尿病这个疾病本身而言,血糖控制得越好,意味着预防并发症的效果越佳。例如,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 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英国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就能下降21%,心肌梗死发生率则下降14%。
然而,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不是越低越好。据美国“健康日”网站4月18日报道,芝加哥大学医学副教授阿尔伯特·黄博士带领其团队历时4年,追踪调查了7万余名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后发现,那些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低值区的人死亡风险反而会升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较低时,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同时由于他们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变差,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风险就会增加,从而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 值得提醒的是,约一半老年糖尿病患者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很容易被忽视。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即便是偶尔出现出汗、面色苍白、心悸、感觉饥饿难耐等低血糖症 状,可能也需要做连续动态血糖监测,来“侦察”一下是否被低血糖困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出了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其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修订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指标,从6.5%上调到 7%。对于这个指标,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必过分较真,非降到7%不可。另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指标也可以适当地放宽些,一般来说,前者不超过8.1毫摩 尔/升,后者控制在11.1毫摩尔/升以下即可。
正确的控制血糖浓度,不应盲目的降血糖物极必反,应该定期检查血糖浓度,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合理调节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