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老人的平均寿命
心脏病老人的平均寿命
1、心脏病老人的平均寿命
1.1、心脏病寿命与心脏病类型的关系
心脏病类型众多,如小型室间隔损、小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简单心脏病,经及时手术治疗后和与常人寿命是没有区别的,如不进行手术,也有可能成长到十几岁或到成年,但身体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且很难有正常寿命,视病情变化40岁左右可能出现症状,并且一旦心力衰竭或肺动脉高压将失去手术机会。
心脏病老人的平均寿命
1.2、心脏病寿命与心脏病手术时机的关系
通常来说心脏病手术应该是越早越好,因为随着时间流逝,长期心脏负荷过重,较易造成器官不可逆的损害,心脏病病变将加重,而且血管脆化也将影响手术效果。如果年龄过大,特别是在35岁以上者,长期心脏负荷过重,极易造成不可逆的病变以致术后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手术危险性也增大。所以说及时进行心脏病将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
2、什么是心脏病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组织器官的疾病,在内科疾病中属于常见病,其中以心脏病最为多见,能显着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
教老人多长寿30年的小妙招
更高的社会地位对长寿至关重要。在英国,社会地位最高层和最底层人的平均寿命能相差9岁!
英国《独立报》援引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报道说,未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平均少活9.3年。
肥胖使人平均折寿9年,体重超标则会平均减寿3年。
年长者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就可平均多活7.5年。
研究还发现,好的性格可以为长寿再添9年,尤其当你交了一大堆朋友。
研究表明,宠物至少可以为主人增寿几个月。
此外,一段美满的婚姻也能为你增寿5年。
十个短命标志你占几样
孤僻
“性格孤僻,不与他人交往”,位列早亡特征第一位。研究显示,性格孤僻的人没有同伴倾诉,缺少社会支持,精神压力大,容易深陷负面情绪,从而提 高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孤独,只要没有社交就会增加老人死亡风险。相反,人际交往可带来好心情,能增寿。澳大利亚 研究证实,社交广泛的人比缺少朋友的人平均多活10年。石川善树建议,性格孤僻的人应尝试走出自己的世界,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多结交新朋友。
不善于微笑
相对西方人而言,东方人似乎比较严肃,不善于微笑。殊不知,微笑和人的寿命长短有关。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研究发现,爱笑的人平均寿命是79.9 岁,比美国人均寿命多两岁,而不爱笑的人平均寿命只有72.9岁,比美国人均寿命少5岁。这是因为爱笑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利于身心和谐。研究 发现,笑能降低肾上腺素水平,缓解疲劳,降低血压。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呼吁,别再吝啬微笑,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微笑渐渐变成习惯,烦心事也会远离你。
过于积极
过于积极的人往往喜欢竞争,愿意为取得成就努力奋斗,事事要求尽善尽美,但这类人容易早亡。石川善树解释说,过于积极的人往往过度透支身体,寿 命较短。德国研究发现,过于积极的人更可能做出高危行为,比如抽烟、酗酒、飙车等。另外,他们常抱有美好的设想,一旦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就会产生悲观、 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韩萍指出,这类人应找回一颗平常心,调整心态,提高抗压能力。做事尽力而为,不要把结果当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不妨在接受任务时 把挂在嘴边的“我必须”换成“我尽力”,状态会更平和。
学历低
石川善树称,一项专门针对学历高低与寿命的研究显示,低学历人群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更低,背负的生存压力更大,从而影响寿命。《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健康》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接受良好教育有助于平稳血压,降低患心脏病、脑卒中的几率。韩萍表示,人在一生中都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心应手。
肥胖朋友多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调查发现,如一个人体重增加7.7公斤,那么他朋友的体重也会增加2.3公斤。相反,一个体重超标的学生,如果交了一个体型 较瘦的朋友,他日后瘦下来的可能性高达40%。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确会互相影响,常 与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自身生活习惯也会变得更健康,反之亦然。
坐得久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死亡。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提醒,长期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最好每半小时到1小时就起来运动5~10分钟。可通过耸肩、掰手、握拳、转体、抬臂、伸腰等动作缓解手腕酸痛、腰酸背痛等问题。
没有兴趣爱好
老人退休后,如无所事事,没生活目标,精神和身体状况会快速下滑。相比之下,退休后有追求的老人寿命更长。研究显示,没有兴趣爱好的老人和有2 种兴趣爱好的老人相比,患认知障碍风险高6.3倍。韩萍建议,老人应培养多种兴趣,比如写字、绘画、朗读、打拳、钓鱼、下棋等,愉悦身心。
品行不端正
美国调查显示,善恶会影响寿命长短。乐于助人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2倍。专家认为,人做善事后,会 得到尊重、赞许等,心里产生愉悦感,利于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分泌。韩萍建议,不妨多做善事,热心助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馈”。
与邻居相处不好
英国研究发现,稳定平和的生活环境,比如社区氛围和谐、与邻居关系相处融洽等,能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进而延长寿命。美国一项研究表 明,好邻居可使心脏病发病风险降低50%。韩萍建议,应和年龄相仿的邻里多交流,多带孩子和邻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增加相互间的联系。
生活颓废
生活颓废的人往往内心迷茫、没有目标。加拿大研究发现,生活有目标的人更长寿,尤其是老人,更需要生活的方向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认真的人更长寿,这类人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能付诸实施,往往生活更规律、有节制,更容易保持定期锻炼、均衡饮食等良好生活方式。
教老人多长寿30年的小妙招
老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长寿的老人平时在生活上也要注意,那么老人如何长寿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人长寿小妙招。更高的社会地位对长寿至关重要。在英国,社会地位最高层和最底层人的平均寿命能相差9岁!
英国《独立报》援引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报道说,未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平均少活9.3年。
肥胖使人平均折寿9年,体重超标则会平均减寿3年。
年长者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就可平均多活7.5年。
研究还发现,好的性格可以为长寿再添9年,尤其当你交了一大堆朋友。
研究表明,宠物至少可以为主人增寿几个月。
此外,一段美满的婚姻也能为你增寿5年。
十种人难以抵抗压力
孤僻
“性格孤僻,不与他人交往”,位列早亡特征第一位。
“性格孤僻,不与他人交往”,位列早亡特征第一位。研究显示,性格孤僻的人没有同伴倾诉,缺少社会支持,精神压力大,容易深陷负面情绪,从而提高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孤独,只要没有社交就会增加老人死亡风险。相反,人际交往可带来好心情,能增寿。澳大利亚研究证实,社交广泛的人比缺少朋友的人平均多活10年。石川善树建议,性格孤僻的人应尝试走出自己的世界,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多结交新朋友。
不善于微笑
相对西方人而言,东方人似乎比较严肃,不善于微笑。殊不知,微笑和人的寿命长短有关。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研究发现,爱笑的人平均寿命是79.9岁,比美国人均寿命多两岁,而不爱笑的人平均寿命只有72.9岁,比美国人均寿命少5岁。这是因为爱笑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利于身心和谐。研究发现,笑能降低肾上腺素水平,缓解疲劳,降低血压。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呼吁,别再吝啬微笑,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微笑渐渐变成习惯,烦心事也会远离你。
过于积极
过于积极的人往往喜欢竞争,愿意为取得成就努力奋斗,事事要求尽善尽美,但这类人容易早亡。石川善树解释说,过于积极的人往往过度透支身体,寿命较短。德国研究发现,过于积极的人更可能做出高危行为,比如抽烟、酗酒、飙车等。另外,他们常抱有美好的设想,一旦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就会产生悲观、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韩萍指出,这类人应找回一颗平常心,调整心态,提高抗压能力。做事尽力而为,不要把结果当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不妨在接受任务时把挂在嘴边的“我必须”换成“我尽力”,状态会更平和。
学历低
石川善树称,一项专门针对学历高低与寿命的研究显示,低学历人群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更低,背负的生存压力更大,从而影响寿命。《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健康》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接受良好教育有助于平稳血压,降低患心脏病、脑卒中的几率。韩萍表示,人在一生中都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心应手。
肥胖朋友多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调查发现,如一个人体重增加7.7公斤,那么他朋友的体重也会增加2.3公斤。相反,一个体重超标的学生,如果交了一个体型较瘦的朋友,他日后瘦下来的可能性高达40%。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确会互相影响,常与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自身生活习惯也会变得更健康,反之亦然。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调查发现,如一个人体重增加7.7公斤,那么他朋友的体重也会增加2.3公斤。相反,一个体重超标的学生,如果交了一个体型较瘦的朋友,他日后瘦下来的可能性高达40%。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确会互相影响,常与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自身生活习惯也会变得更健康,反之亦然。
坐得久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死亡。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提醒,长期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最好每半小时到1小时就起来运动5~10分钟。可通过耸肩、掰手、握拳、转体、抬臂、伸腰等动作缓解手腕酸痛、腰酸背痛等问题。
没有兴趣爱好
老人退休后,如无所事事,没生活目标,精神和身体状况会快速下滑。相比之下,退休后有追求的老人寿命更长。研究显示,没有兴趣爱好的老人和有2种兴趣爱好的老人相比,患认知障碍风险高6.3倍。韩萍建议,老人应培养多种兴趣,比如写字、绘画、朗读、打拳、钓鱼、下棋等,愉悦身心。
品行不端正
美国调查显示,善恶会影响寿命长短。乐于助人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2倍。专家认为,人做善事后,会得到尊重、赞许等,心里产生愉悦感,利于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分泌。韩萍建议,不妨多做善事,热心助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馈”。
与邻居相处不好
英国研究发现,稳定平和的生活环境,比如社区氛围和谐、与邻居关系相处融洽等,能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进而延长寿命。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好邻居可使心脏病发病风险降低50%。韩萍建议,应和年龄相仿的邻里多交流,多带孩子和邻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增加相互间的联系。
生活颓废
生活颓废的人往往内心迷茫、没有目标。加拿大研究发现,生活有目标的人更长寿,尤其是老人,更需要生活的方向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认真的人更长寿,这类人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能付诸实施,往往生活更规律、有节制,更容易保持定期锻炼、均衡饮食等良好生活方式。
生活颓废的人往往内心迷茫、没有目标。加拿大研究发现,生活有目标的人更长寿,尤其是老人,更需要生活的方向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认真的人更长寿,这类人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能付诸实施,往往生活更规律、有节制,更容易保持定期锻炼、均衡饮食等良好生活方式。
睡眠时多梦的人平均寿命长
睡眠对人来说的确是很重要的。没有充分的睡眠,人就会感到精力难以恢复,第二天必然无精打采,体力不支。但从医学角度看,人所需的睡眠时间,个体间差异很大。做梦更是一种生理情况,诊断上还没有“多梦症”这个病。这个问题关系到对梦的科学理解以及个体对梦的感受情况。
受异相睡眠时间的制约,梦的数量是相当恒定的。据研究,正常人每夜做4-6次梦,加起来大约2小时。从异相睡眠中醒来,多能回忆梦境。对梦的回忆还与个体的性格、情绪状态、社会经验及文化背景等有关。譬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感受,睡眠较浅表,易惊醒,且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醒来自感多梦。许多神经症病人,都把“多梦”作为病状来陈述;一方面他们易从梦中惊醒,又常常喜欢复习梦的内容,久之就会感到梦越来越多,甚至通宵都在做梦,加之错误理解梦对健康的影响,导致心理紧张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这样就更易从梦中惊醒。神经衰弱的病人,抑制过程不足,睡眠较浅,他们诉说一睡下去就做梦,其实并非真正进人梦乡。因为在睡眠的第一期,即正相睡眠期,精神活动并不完全停止,可能还在思考日间的问题,如果把这也误认为梦,就会有“多梦”的感觉了。对这类人,治疗在于调整其兴奋抑制,而不是针对做梦。
做梦对脑功能的恢复有益,可以为大脑神经提供一种经常性有益的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到一种准备状态,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做梦,又是对觉醒状态活动的模拟,以防止大脑神经在夜间停止活动而丧失功能;做梦,还可以使大脑里的信息得到重新清理。
每个人每天在夜间用于做梦的时间,一般都在80至120分钟以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生理学家孟托说:“人们每夜做一定数量的梦是必需的。”那么,不做梦的人又会怎样呢?有人曾做了这样的试验: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信号时,就立即将做梦者唤醒,这样反复多次。试验结果发现,打断了梦的进行,可导致人体一系列的生理异常反应,如脉搏、血压、体温、脑神经等反应均紊乱或不正常;同时,还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应反应。因此,科学家们认为,睡眠时多梦的人平均寿命相对来说要比梦少的人较长一些。
先天愚型患儿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平均寿命为16岁,由于心脏病和其他因素,50%左右的患儿在5岁以前死亡,也有少于3%的患儿活到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不能生育;女性患者则有生育能力,但有半数左右的后代也是先天愚型。先天心脏畸形在本综合征中,与大部分病人的发病以及早期、晚期的死亡是有关的。
这十种人注定和长寿无缘
孤僻
“性格孤僻,不与他人交往”,位列早亡特征第一位。研究显示,性格孤僻的人没有同伴倾诉,缺少社会支持,精神压力大,容易深陷负面情绪,从而提高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危险。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无论内心是否孤独,只要没有社交就会增加老人死亡风险。相反,人际交往可带来好心情,能增寿。澳大利亚研究证实,社交广泛的人比缺少朋友的人平均多活10年。石川善树建议,性格孤僻的人应尝试走出自己的世界,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多结交新朋友。
不善于微笑
相对西方人而言,东方人似乎比较严肃,不善于微笑。殊不知,微笑和人的寿命长短有关。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研究发现,爱笑的人平均寿命是79.9岁,比美国人均寿命多两岁,而不爱笑的人平均寿命只有72.9岁,比美国人均寿命少5岁。这是因为爱笑的人更容易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利于身心和谐。研究发现,笑能降低肾上腺素水平,缓解疲劳,降低血压。中国女医师协会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萍呼吁,别再吝啬微笑,一个自然流露的微笑,能快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微笑渐渐变成习惯,烦心事也会远离你。
过于积极
过于积极的人往往喜欢竞争,愿意为取得成就努力奋斗,事事要求尽善尽美,但这类人容易早亡。石川善树解释说,过于积极的人往往过度透支身体,寿命较短。德国研究发现,过于积极的人更可能做出高危行为,比如抽烟、酗酒、飙车等。另外,他们常抱有美好的设想,一旦现实与预期差距很大,就会产生悲观、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韩萍指出,这类人应找回一颗平常心,调整心态,提高抗压能力。做事尽力而为,不要把结果当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不妨在接受任务时把挂在嘴边的“我必须”换成“我尽力”,状态会更平和。
学历低
石川善树称,一项专门针对学历高低与寿命的研究显示,低学历人群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更低,背负的生存压力更大,从而影响寿命。《英国医学委员会公共健康》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称,接受良好教育有助于平稳血压,降低患心脏病、脑卒中的几率。韩萍表示,人在一生中都要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心应手。
肥胖朋友多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调查发现,如一个人体重增加7.7公斤,那么他朋友的体重也会增加2.3公斤。相反,一个体重超标的学生,如果交了一个体型较瘦的朋友,他日后瘦下来的可能性高达40%。对此,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表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的确会互相影响,常与拥有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在一起,自身生活习惯也会变得更健康,反之亦然。
坐得久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万人因久坐而死亡。卫计委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提醒,长期伏案工作或学习的人,最好每半小时到1小时就起来运动5~10分钟。可通过耸肩、掰手、握拳、转体、抬臂、伸腰等动作缓解手腕酸痛、腰酸背痛等问题。
没有兴趣爱好
老人退休后,如无所事事,没生活目标,精神和身体状况会快速下滑。相比之下,退休后有追求的老人寿命更长。研究显示,没有兴趣爱好的老人和有2种兴趣爱好的老人相比,患认知障碍风险高6.3倍。韩萍建议,老人应培养多种兴趣,比如写字、绘画、朗读、打拳、钓鱼、下棋等,愉悦身心。
品行不端正
美国调查显示,善恶会影响寿命长短。乐于助人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者,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2倍。专家认为,人做善事后,会得到尊重、赞许等,心里产生愉悦感,利于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分泌。韩萍建议,不妨多做善事,热心助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馈”。
与邻居相处不好
英国研究发现,稳定平和的生活环境,比如社区氛围和谐、与邻居关系相处融洽等,能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进而延长寿命。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好邻居可使心脏病发病风险降低50%。韩萍建议,应和年龄相仿的邻里多交流,多带孩子和邻里的孩子一起玩耍,增加相互间的联系。
生活颓废
生活颓废的人往往内心迷茫、没有目标。加拿大研究发现,生活有目标的人更长寿,尤其是老人,更需要生活的方向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认真的人更长寿,这类人有合理的生活规划,并能付诸实施,往往生活更规律、有节制,更容易保持定期锻炼、均衡饮食等良好生活方式。
中风患者有生命危险吗
经过研究调查,在中风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致残程度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患高血压、心脏病,有75%的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所以,中风患者如果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寿命。从致残程度看,患者如能得到有效治疗。例如:三联治瘫法,就可以让患者本身积极配合,各方面恢复到能够完全自理,一般预后较好,寿命也可相应的延长。
调查数据表明,中风后生存5年者占63.5%,6~10年者占20%,11~15年者占14%,15~20年者占2.5%;平均寿命为66.5岁,有40%的中风患者寿命达70岁以上,5%为80岁以上。由此看出,即使发生中风也并不会严重影响寿命。
中风患者应在控制病情(急性期)后,及时积极治疗,加强机体功能训练,调整饮食结构,使机体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并消除各种诱因,以免中风复发。
鱼油有助健康长寿?几招营养效率吃鱼油
你知道世界上100岁以上老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哪里吗?据介绍,那是位于意大利本土西侧的萨丁岛,平均每4000人中就有一位年龄超过100岁的老人,是世界平均数的2.5倍。
不仅是萨丁岛,地中海沿岸几乎都是长寿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5月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4》中指出,意大利与圣马力诺平均寿命为83岁,塞浦路斯、法国、摩纳哥、西班牙平均寿命为82岁,而这些均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以寿数长久而世界知名。此外,以国家为单位统计,日本依旧是世界第一长寿国家,平均寿命84岁。
地中海沿岸传统饮食已在2010年被录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式料理相比,二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大量进食鱼类。地中海饮食作为“健康饮食”与“有益减肥的饮食”获得极高评价,围绕地中海饮食亦有大量研究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地中海饮食能够明显抑制心肌梗塞发作,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含量,降低肥胖综合症与心脏病的发病风险。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调查发现,日本从2006年开始肉摄入量开始反超鱼类摄入量,而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在近30年间翻了1.5倍,日本相关营养人士认为,造成心脏病死亡人数增加的原因或与鱼摄入量减少有关。
EPA、DHA、维生素D,鱼类含丰富营养成分
为什么吃鱼与长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是因为鱼类的鱼油中含有丰富的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同时含有其他诸多营养元素。
EPA与DHA大量存在在沙丁鱼、青花鱼、鲭鱼等青色鱼类及金枪鱼中,可抑制动脉硬化、净化血液,EPA更可降低血液中的中性脂肪含量,作为药物使用。无论是EPA还是DHA均属于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进食鱼类是最佳的摄入方式。
除鱼油外,鱼类中的蛋白质也具有抑制血胆固醇与血压上升的作用,同时鱼类中含有维生素D,可促进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症。在欧洲一项针对30万人展开的调查中发现,多吃鱼类也不会对人体体重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烹饪鱼类才能留住营养
地中海饮食除了多吃鱼与蔬菜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那便是不丢弃食物的部分而将其全部吃下,由此摄入食物作为生命整体所含有的所有营养元素。吃鱼也是一样,无论是鱼头还是鱼骨,都会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将其做成能够进食的状态。
但是,与肉中含有的脂肪不同,鱼油中的脂肪酸属于不饱和脂肪酸,结构及其不稳定,易被氧化,如果直接放入油中煎炸,在油烟升腾的过程中脂肪酸就会大量氧化,失去其原本应当有的健康属性。但是如果将鱼外面裹上面粉,再放入橄榄油中烧熟,就能更大程度地保障鱼肉中的脂肪酸不会因与氧气接触而氧化,在鱼下面铺上生菜或洋葱,能留下重要的鱼油,促进人体更有效地摄取鱼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