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起床后先走走再排尿
老人起床后先走走再排尿
不少老年男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后,着急上厕所排尿,却使不上劲,尿不出来,或尿不尽,这多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前列腺增生,膀胱括约肌收缩功能退化所致。
这种情况若一直持续的话,会对老人形成心理暗示,导致症状越来越重,即便用药也难见效。
老人早起后,尽量不要着急上厕所,先憋一会儿,不妨先下床走一走,喝点水、看看电视,转移一下注意力,你就会发现,本来醒来时感觉到的比较急的尿意,在这个时候也不那么明显了。
这主要是因为,在走的过程中,血液向四肢分散,减轻了腹腔、盆腔的淤血,加上从睡眠状态到清醒状态的转变,交感神经和非交感神经的作用再次调整,前列腺的充血会随之缓解,充血肿胀的前列腺相应缩小,膀胱空间增大,“虚假”的尿意自然会明显减弱,尿急的症状随之自然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憋尿应循序渐进(时间有短到长),以老人能够忍耐为基础,如果尿急、尿频,甚至尿痛的症状明显,要及时到医院泌尿科就诊。
老人腰酸腿疼注意事项
1.老人起床的时候不要一下起来,因为老人多血液循环差,并且多半有关节劳损,经过夜间较长时间的固定姿势睡眠,背部肌肉血液供养不足,晨起时往往会出现晨僵症状,即:腰背关节、肌肉有僵硬、酸痛感。此时若不经热身,迅速起床,弯腰穿鞋或哈腰洗漱,使腰部由平卧的松弛状态,马上变为屈腰弓背的姿势,会骤然增加腰部负荷,对腰椎间盘、腰骶关节、韧带和关节囊产生较大的压力,非常是加重腰椎间盘、韧带的压力,很轻易引发腰伤。平时已有腰伤、腰突症或腰痛的老人稍不注重,还易造成腰突症复发。
2.老年人为了减少腰部酸痛现象的发生。首先,老人起床要缓慢,不要急于洗漱,要适度活动腰部。可在床上坐5分钟左右,再起身下床;也可在室内慢走几圈活动筋骨,边走边甩臂,再前屈后伸及转动几下腰部,同时用双手揉腰、捶背、拍腿几十下,促进血液循环,给晨僵一个缓冲。其次,晨僵缓解后,洗漱时,应稍微弯曲膝关节,再向前弯腰,假如感到腰酸骶疼,应竖立休息。再次,洗脸池最好高度适中,可以高一些,但不可太低,否则会让腰椎过度向前弯曲,加重腰痛。假如晨僵严重,要去医院排除风湿、关节疾病等。
3.此外,老人最好选用硬板床,睡觉姿势以侧卧、双下肢稍弯曲位为好。
4.天麻追风膏全是中药成分,这些中药作用原理是舒筋活血通络,但是老人也可能因为钙的流失加重,所以让老人多吃些,牛奶,虾皮,海带,豆类,或者动物骨头。
女性憋尿有什么影响 排尿性晕厥
憋尿晕倒是临床上面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在临床上叫做排尿性晕厥。膀胱在非常憋涨的情况下去排尿,此时腹腔内压力急剧下降,这会引起体内的迷走神经兴奋,迷走神经的兴奋容易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变慢。同时人在排尿时腹腔内压力增加,这种压力传递到胸腔也会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同样是会引起晕厥意识暂时地丧失。
老人起床后先走走再排尿
不少老年男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起床后,着急上厕所排尿,却使不上劲,尿不出来,或尿不尽,这多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大,前列腺增生,膀胱括约肌收缩功能退化所致。这种情况若一直持续的话,会对老人形成心理暗示,导致症状越来越重,即便用药也难见效。
老人早起后,尽量不要着急上厕所,先憋一会儿,不妨先下床走一走,喝点水、看看电视,转移一下注意力,你就会发现,本来醒来时感觉到的比较急的尿意,在这个时候也不那么明显了。这主要是因为,在走的过程中,血液向四肢分散,减轻了腹腔、盆腔的淤血,加上从睡眠状态到清醒状态的转变,交感神经和非交感神经的作用再次调整,前列腺的充血会随之缓解,充血肿胀的前列腺相应缩小,膀胱空间增大,“虚假”的尿意自然会明显减弱,尿急的症状随之自然缓解。
需要提醒的是,憋尿应循序渐进(时间有短到长),以老人能够忍耐为基础,如果尿急、尿频,甚至尿痛的症状明显,要及时到医院泌尿科就诊。
老人该如何走出糖尿病误区
吃南瓜能降血糖。曾几何时,老年人中流传了一种说法,就是吃南瓜能降低血糖,于是乎,买来大量的老南瓜,三餐吃南瓜,过量吃南瓜,吃得人都黄了起来。固然,南瓜中的有些成分对降低血糖有一定作用,比如南瓜中的“钴、果胶”等等,但是,它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还没有定论。相反,南瓜中含有比那些降低血糖成份多得多的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1斤南瓜中大约含有30克的碳水化合物,有些老南瓜,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还要高,而且南瓜的生糖指数(GI)较高,生糖指数高就是食物较容易消化吸收,吃后血糖较容易升高。南瓜是生糖指数大于70的食物之一,所以绝不能大量食用,不能靠吃南瓜来降低血糖。
第二、“无糖食品、咸的东西”可以放心地吃。老年朋友常常会从糖尿病保健食品店买来“无糖饼干”等等所谓的不加糖的食品,还有些老年人说我吃的东西是咸的,但是不管这些食物的味道如何,只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它吃到肚子里去后,都会转化为热量,都会影响我们的血糖水平,所以这些食物跟普通的食物一样,都要控制进食量。
第三、打“胰岛素”跟“吸毒”一样会上瘾。老年朋友对“胰岛素针”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好像打胰岛素针“会上瘾、会停不下来、会完全依赖它”。其实“胰岛素针”根本不会上瘾,停止打胰岛素,也不会出现戒断症状,只不过,停止打胰岛素就跟停止其它治疗一样,血糖肯定会升高。另外,有些新发糖尿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是可以停止打针改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
第四、只有到了病情非常严重时才应该打“胰岛素”。血糖控制有一种“记忆效应”,有研究表明,早期血糖的控制会影响后期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出现。老年患者常常要到很长一段时间口服药物难以控制血糖后,才考虑“胰岛素”治疗,这样常常会使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前出现,不利于疾病的控制。所以应听从内分泌专科医生的建议,病情需要时,要毫不犹豫地接受治疗。
第五、水果太甜,不能吃。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果胶、纤维素等等,是糖尿病患者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其实各种水果都能吃,只不过要注意方法,首先,最好选择那些“生糖指数”低的水果,如番茄、黄瓜、苹果、水梨、橙、桃、提子、沙田柚、雪梨等等。其次,要控制总量,跟吃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的食量控制。还有,水果最好安排在两餐中间食用。
第六、迷信“降糖食品、保健品、偏方、祖传秘方”。老年朋友由于心地善良,常常会被一些推销保健品人士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常常会相信“降糖食品、祖传秘方等”能根治糖尿病,其实到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哪怕这种东西再贵,也不可能吃了能根治糖尿病,控制血糖还是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在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教育等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第七、只吃药,不注重监测及检查。有很多老年朋友,虽然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开始吃药了,但是却很少监测血糖。影响血糖的因素很多,自我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合理的饮食方案,能帮助我们调整合理的用药剂量,另外,由于老年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一些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定期检查能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另外,有些药物会出现继发性的失效,定期的血糖监测能帮助我们及时调整药物。
第八、荤菜不能吃,菜油多放一点没关系。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荤菜里面动物脂肪含量很高,是不能吃的,而菜油是菜籽里面提炼出来的,是“素”的,多吃一点没关系,而且烧菜时油多放一些才好吃。其实,菜油虽然是从菜籽中提炼的,但它说到底还是“脂肪”物质,只不过是“植物脂肪”。“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低脂饮食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原则,所以菜油不能多吃。相反荤菜中由于含有优质蛋白,而这些优质蛋白质又是我们人体必不可少的,所以长期吃素也不利于我们人体的营养均衡,荤菜可以吃,只要适量就行。
第九、饭不吃,零食不断。老年患者知道饭吃多了血糖会高,所以饭量控制得很严,但对零食的认识就相对不足,有些零食可能含碳水化合物不多,但油脂或者蛋白质含量很高,吃多了,到体内同样会转化为热量,有些零食含的热量甚至比饭要高很多,如果不加以控制,同样会影响血糖。
第十、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有些老年朋友对自己血糖的控制要求比较严格,通过不断加药或者过分地节制饮食,以达到所谓的“良好”的血糖控制,但是因为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低血糖可以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所以老年人的治疗中防止“低血糖”是重点。血糖控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控制的目标也比一般成人要宽一些。
三种情况老人易发生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
进食后,有些老年人常有头昏、乏力、困倦、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持续时间约半个小时。这就是老人餐后低血压症。其原因是进食后机体为了保证食物的充分消化,体内血液出现重新分配,腹部血管扩张充血,脑部血液供应减少。老年人由于心脏功能减退,血管硬化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常常在饱腹后血压下降,出现低血压症状。
预防餐后低血压,老年人饭后应休息半小时,然后活动。更不要饭后马上在马路上走,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体位性低血压
有的老人卧床后突然起立或蹲位起立时,会出现眩晕、眼前发黑、面色苍白、甚至昏倒、血压偏低等现象,经过片刻休息可以恢复常态,这是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不用特殊治疗,患者只需注意在起床、蹲起时动作放慢一点。
排尿性低血压
老年人睡后起床小解,常常突然晕倒,神志不清的躺在地上,甚至四肢抽搐,不一会自然清醒,恢复常态。这就是老年人排尿性低血压症。其原因是老年人排尿时屏气用力,使迷走神经的张力增高,血管、小静脉相应扩张,回心脏的血量相对减少。另外老人排尿后因腹部压力减低,腹腔内静脉扩张,静脉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减少,心脏排血量也相对减少,血压明显下降。
预防排尿性低血压,老年人要适当进行锻炼,增强适应能力。小解最好取坐位,不要屏气。
老人愤而出走
昨日,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因家人争吵后出走,不想在高速公路上迷了路,在民警反复劝说下,将老人安全护送回了家。
昨日下午3点40分左右,高管十六大队民警发现荆宜高速79公里附近,一位老人正坐在地面,背靠着高速公路护栏旁的立柱,在其身旁,一辆辆汽车呼啸而过。
民警询问得知,老人姓刘,家住当阳市王店镇,儿子与媳妇经常吵架,当天中午,家里再次爆发了激烈的“战争”,不堪忍受的刘大爷离家出走,结果没出过远门的他误打误撞上了高速公路,并迷了路。
面对老人的拒绝,民警反复劝说,下午5点许,民警安全将他送回了家。
什么细节不利于老人健康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用力排便要避免。“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看报打牌不宜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起床太猛伤血管。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狼吞虎咽伤心伤胃。“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如何预防站起来眼前发黑
(1)老人起床或从坐位站起时必须动作缓慢,遵循三个“1分钟”的方法,即醒了睁眼平卧1分钟,床边双脚下垂坐1分钟,床边扶持站立1分钟,然后再缓慢行动。不要突然站起,站立后如有头晕,应继续卧床休息。
(2)用降压药后,夜间起床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遵循三个“1分钟”的做法。
(3)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
(4)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起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做些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站立时做交叉双腿的动作也有助于增高血压。(1)老人起床或从坐位站起时必须动作缓慢,遵循三个“1分钟”的方法,即醒了睁眼平卧1分钟,床边双脚下垂坐1分钟,床边扶持站立1分钟,然后再缓慢行动。不要突然站起,站立后如有头晕,应继续卧床休息。(2)用降压药后,夜间起床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遵循三个“1分钟”的做法。(3)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4)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在起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做些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站立时做交叉双腿的动作也有助于增高血压。
老人这些动作做得太快小心要命
1、避免用力排便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危害: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发病,其主要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 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
△方法对策: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2、看报打牌不宜久坐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危害:久坐不动会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
△方法对策: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3、起床不要太猛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危害: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
△方法对策: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4、不要狼吞虎咽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危害:不少老人在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吃饭过快,一来不利于消化,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来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5、嗓门不能太高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危害:老人说话的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与他人发生争执,血压波动则会更大。
△方法对策:老人说话要平心静气,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6、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危害: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
△方法对策: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动作”,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小小甩手功甩走老人尿频
具体做法:头正身直,双手自然下垂,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眼平视,自然呼吸。然后两手同时向前、向后甩动,身体也要随着双手自然前后摆动。向后甩时,脚趾同时要用力抓地,力要发于腰,作用于手,落于脚跟,人的重心要随身体的摆动而在脚底前后移动。
老人尿频食疗方
生理功能退化是老人尿频的一种因素,同时,某些泌尿系统的疾病也可引起尿频。在日常生活中,可采用以下6种简易可行的食疗方。
1.用猪肝、黑大豆各30克,糯米15克,洗净,猪肝切成极薄片,加清水适量,共煮成粥,作为晚餐食用,连服7~10天。
2.核桃仁150克开水浸泡,去皮,切碎。大米50克洗净,红枣50克洗净,蒸熟去皮核。三者用水浸泡磨成细浆,过滤去渣。锅内放清水500毫升,置火上,把细浆倒入锅内,烧开后加入白糖250克,煮熟,成核桃酪食用。
3.小茴香适量加盐炒后,研成细粉,将糯米蒸熟后醮茴香粉吃,每日一次,5~7天见效。
4.熟猪肚250克,切块。枸杞子、党参、山枣各20克洗净,桂圆20克,干荔枝10克去壳。将以上原料装入小盆,放白胡椒3克、精盐1克、熟猪油10克、冰糖30克,蒸半小时后加鸡精汤500毫升,蒸到熟烂食用。
5.用鲜韭菜60克洗净切段,粳米煮粥,粥煮好后放入韭菜、熟油、精盐,同煮到米化、汤稠服用,每日2~3次。
6.鸡肠250克,泽泻6克,加水适量,用文火煮成汤服食。
老年男人晨起走动缓解尿频
为什么他们容易在早起出现明显的排尿困难呢?
这就要从前列腺的重要“位置”说起了。前列腺位于膀胱和尿道的连接处,像个阀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用。年轻时,健康的前列腺可以“恪尽职守”,尽好关口的作用;到了50岁以后,它则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增生,不仅向外扩展,还会向内膨胀。向外扩展,导致膀胱的括约肌被挤压,使排尿控制系统失灵,出现排尿等待;而向内膨胀,则造成通过其间的尿道被挤压,致使排尿不畅、尿线变细甚至尿线分叉。而这种排尿不畅的情况,又会进一步导致膀胱平滑肌受损,出现尿无力、尿程短,甚至尿流中断等恶性循环。
而晨起时,男性也是很普遍地存在着前列腺的充血和阴茎的勃起,所以,老年男性在早起时,会出现憋尿、尿少或尿不出的情况。
到了晚上睡觉,在交感神经和非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前列腺和阴茎都会反复出现充血膨胀,以致占据更多膀胱内的空间,让人很快就产生尿意,即憋尿感,但等到去排尿时,尿又不多,这也正是夜间会尿频的原因。
这时,不妨先下床走一走,别急着去厕所。在屋里转上几圈后,你就会发现,本来醒来时感觉到的比较急的尿意,在这个时候就不那么明显了。这主要是因为,在走的过程中,血液向四肢分散,减轻了腹腔盆腔的淤血,加上从睡眠状态到清醒状态的转变,交感神经和非交感神经的作用再次调整,阴茎和前列腺的充血会随之缓解,勃起的阴茎逐渐疲软,充血肿胀的前列腺相应缩小,膀胱空间增大,“虚假”的尿意自然会明显减弱。
产后多久可以下床走动 产后下床活动的时间
顺产的产妇,可在6~12小时起床稍活动,会阴侧切的产妇,可稍晚些下床,产后第二天再起床走动。
剖宫产的妇女,应绝对卧床24小时,第2天可在床上活动,第3天在床边或房内走走,第4天后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时间。拆线后可做简单产后操,缩肛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