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肌梗死的症状 低血压休克

心肌梗死的症状 低血压休克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常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的情况,更严重的甚至休克。这是因为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剧烈胸痛引起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导致。

汗多是什么病 心衰心梗

心衰发生时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因此出汗会增加。心梗发作时,患者因为疼痛等原因也会导致交感神经高度兴奋,所以常常大汗淋漓。低血压休克也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汗增加的同时皮肤温度也会降低,表现为皮肤“湿冷”。心衰、心肌梗死、低血压休克都会危及生命,一旦发作需及时到医院救治。

四大症状告诉你这是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见于75%~95%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伴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尤其是室性过早搏动,若室性过早搏动频发(5次/min以上),成对出现或呈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RonT)时,常预示即将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一些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即为心室颤动,可引起心源性猝死,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也时有发生,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多见,严重者可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则较少见,多发生在心力衰竭者中,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若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时,说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广泛,且常伴有休克或心力衰竭,故情况严重,预后较差。

全身症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心力衰竭:发生率30%~40%,此时一般左心室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已大于20%,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室顺应性降低和心肌收缩不协调所致,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可在发病最初数天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出现,也可突然发生肺水肿为最初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现胸部压闷,窒息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白色或粉色泡沫痰,出汗,发绀,烦躁等,严重者可引起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表现,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表现,伴血压下降。

低血压和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期中常见血压下降,若无微循环衰竭的表现仅能称之为低血压状态,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20ml/h),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见于20%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主要是心源性,为心肌广泛(40%以上)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神经反射引起的周围血管扩张为次要因素,有些病人尚有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参与,严重的休克可在数小时内死亡,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反复出现。

心肌梗死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胸痛伴胸闷、心悸、心慌、气短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发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无痛的病人,诊断较困难,凡年老病人突然发生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上腹胀痛或呕吐等表现而原因未明者,或原有高血压而血压突然降低且无原因可寻者,手术后发生休克但排除出血等原因者,都应想到心肌梗塞的可能,此外年老病人有较重而持续较久的胸闷或胸痛者,即使心电图无特征性改变,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都宜先按急性心肌梗塞处理,并在短期内反复进行心电图观察和血清心肌酶测定,以确定诊断。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

5.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6.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7.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9. 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冬天预防中风吃什么好 柠檬

柠檬中富含维生素C和ORGNITU维生素P,能增强人体血管弹性和韧性,可预防高血压和缓解心肌梗死症状。国外研究还发现,青柠檬中含有一种近似胰岛素的成分,可以帮助降低血糖。

心肌梗塞的最突出症状是什么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可见于高龄患者。

5.全身症状: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6.胃肠道症状: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7.心律失常:见于百分之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9.低血压、休克: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百分之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侧支循环发生机制及个体反应有关。

1.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心肌梗死的症状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

5.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6.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7.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9. 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状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

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

5.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

6.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

7.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9. 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

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生病,现如今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每种疾病几乎都已经有它的治疗方法了,但是也有一些疾病没有,但是只要大家抱有希望,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找到的,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的关于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

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

这就是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虽然治疗方法有很多,但是大家还是应该去医院做一个具体的检查,听从医生的建议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然后对症下药,否则只会让疾病越来越严重,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多多运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心肌梗死怎么治疗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

2.镇静止痛

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

5.药物治疗

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

6.抗心律失常

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

患上心肌梗塞有治吗

1.监护和一般治疗,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

2.镇静止痛,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

3.调整血容量,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

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因素

(1)性别与年龄: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3∶1。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按国外文献所载约占总数的95%,个别病人不到30岁,发病率随年龄而明显增高。

(2)发病前原有的有关疾病:我国各地报道心肌梗死病例中合并有高血压占50%~90%,在北京地区1972~1983年有53.1%~70.2%,一般较国外记载的合并率稍高。伴发糖尿病的病例有3.9%~7.5%,较国外大多数报道的稍低。将近半数的病人以往有心绞痛史。

(3)诱发因素:按国内的资料,约1/2~2/3的病例有诱因可寻,其中以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最为多见,其次是饱餐及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少数为手术大出血或其他原因的低血压,休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亦有一部分病人是在睡眠或完全休息中发作。北京一组医院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数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每年11月~次年1月和3~4月有两个发病高峰,提示发病与气候变化有关。

相关推荐

心肌梗死的饮食禁忌

酒中乙醇等成分进入血液,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冠状动脉痉挛,心脏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病情。因此,本病患者应戒酒。 长期进食脂肪食物,可导致血液凝固性升高,冠状动脉易形成血栓,易发生心肌梗死。因此,本病患者平时应低脂饮食。 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脏器、蛋黄、小虾米等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加重梗死灶缺氧缺血。所以,本病患者应以低胆固醇饮食为主。 辛辣食物可助阳化热,耗灼津液,肠道津液少则易引起便秘,患者排便困难,导致排便时心肌耗氧增加,加重梗死症状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的区别 性质不同

心绞痛:心绞痛常伴有压迫、紧缩、烧灼感,但不是很尖锐,不像针刺或刀割样痛,偶伴有濒死感,发作时病人常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 心肌梗死:疼痛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有恐惧或濒死感,严重者会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

心肌梗死类型有哪些

第一,急性心肌梗塞。有2/3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就会有先兆的症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心绞痛,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上腹疼痛、胸闷、憋气的症状。患者会突然发生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 第二,无痛性心肌梗塞。对于这种类型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上腹部闷、恶心、呕吐、胸闷、低血压状态。 第三,心房心肌梗死。这是比较典型的类型,可以通过心电图来进行观察,心肌梗塞的表现,有部分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第四,心肌梗死后心包炎。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在十天之内就会出现心包炎的症状。主要的症状就是胸痛,伴随着发热。 第五,老年

腹痛患者有哪些临床特点呢

(1)大叶肺炎:发病以冬季和初春为多;在腹痛发生之前,多数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起病急骤、畏寒、高热(体温很快升至39~40℃)、寒战、全身肌肉疼痛、胸痛、咳嗽、深呼吸时疼痛加剧;上腹部压痛广泛但深压时并不加重,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血白细胞计数多在20~30×10/L。 (2)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患者多为40岁以上;上腹部呈剧烈的持续性疼痛但压痛不明显;剧烈胸闷及呼吸困难;常伴有出汗、恶心、呕吐、腹胀和呃逆;无腹膜刺激征群;可伴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便携式心肌标志物检查呈阳性

出汗多警惕6种疾病

1.低血糖症 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发作时以交感神经兴奋过度为主要表现,此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人体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症状。 2.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怕热、多汗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主要特征,同时,它还伴有精神紧张、性格改变、难以入睡、多猜疑等症状。 3.糖尿病 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有出汗异常现象。若同时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建议做血糖、尿糖等检查。 4.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会表现为肢体末端增大

心绞痛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绞痛的常见并发症 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二、心绞痛的并发病症 心绞痛可出现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变异型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及血流再灌注后形成复极不一致的折返和心肌电不稳定。缺血时间越长,ST段抬高越明显,越易发生心律失常。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有大量吸烟,酗酒及感染等。因冠脉痉挛多发生于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所以应积极预防危险因素,如:戒烟、降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冠脉痉挛不仅能诱

心肌梗死具体有哪些症状

1、低血压休克:不少老年患者的低血压可能是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后,加上大量出汗、呕吐引起血容量不足,或某些血管扩张、镇静等药物作用而致,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但常不能恢复到以往的水平。病人表现为反应迟钝,面色灰暗,额头、颈部及四肢末端出汗,皮肤温度较低,甚至尿少,收缩压在80~90mmHg 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60mmHg以上。 2、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c上下,很少超过39°C,持续1周左右。发热持续超过l周或消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症状

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义的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起病比较早,糖尿病患者伴冠心病常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比较大,穿壁梗死多,病情多比较严重,预后比较差,病死率较高。 1糖尿病性心脏病症状。糖尿病心脏病症状,猝死。糖尿病性心脏病者偶因各种应激、感染、手术麻醉等可致猝死。临床上呈严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起病突然,有的病人仅感短暂胸闷心悸,迅速发展至严重

心肌梗塞治疗

1、溶栓治疗: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溶栓治疗后仍宜转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进行溶栓治疗。 2、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该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旨在应用特制的球囊导管扩张刚堵塞的血管使之再通,使缺血心肌获得再

察言观色看出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有一些表现是可以被我们所发现的,发现了之后就可以尽早的去治疗。问题是有很多人并不知道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什么。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下方小编整理的相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心前区疼痛常在安静或睡眠时发生,疼痛难妨,持续时间长,口含硝酸甘油片仍不奏效,同时冷汗不止,烦躁不安,有濒死恐惧之感。15%~30%的病人,疼痛可不在胸前,有的在上腹部,有的在颈部,有的在背部,往往令人作出错误判断。而糖尿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却往往没有疼痛症状,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