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检查
多发性大动脉炎检查
一、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ESR增快、CRP增高,血清α2或γ球蛋白增高。
2.免疫学检查
大部分患者主动脉抗体阳性,结核杆菌PPD阳性。约50%的患者抗链球菌“O”阳性。少数出现抗核抗体或类风湿网子阳性。
二、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影像学检查
1.X线片
阳性率较低,但若青少年的主动脉弓降部扩张,边缘不规则且伴钙化者对诊断有意义。
2.血管造影
是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的主要依据。大动脉造影的主要造影征象是动脉管腔粗细不均或较均匀,边缘比较光滑的向心性狭窄和阻塞,部分病例可见扩张和动脉瘤形成或两者并存(混合型)。病变以腹主动脉、胸降主动脉、肾动脉和头臂动脉(尤其锁骨下动脉)为好发部位。肺动脉病变以多发性叶、段甚至亚段支的局限性狭窄和(或)阻塞最常见,少数可见扩张或继发的血栓。
3.CT 80%~100%的病人经增强CT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主动脉壁增厚(1~4mm),多累及全血管壁,也可见新月形的局部增厚,钙化的检出率CT明显高于X线检查。
4.MRI
不需造影增强,多体位直接成像,如横轴和左前斜位相结合,可同时显示主动脉管腔全长和管壁变化,而梯度回波快速成像可观察继发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为其优点。
5.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超声检查
①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显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周围动脉的血管壁弥漫性或节段性增厚,内膜面粗糙、回声增强,血管壁僵硬、搏动减弱或消失,血管腔多发生狭窄或闭塞;彩色多普勒雪柳血流可提示动脉狭窄处五彩镶嵌血流柱或单色明亮细小血流束,脉冲多普勒检测狭窄动脉腔可获得高速湍流。②血管内超声图像(IVUS);直接观察动脉管壁三层变化,可见管壁有不同程度增厚,回声增强,顺应性降低,有时可见钙化。但本检查临床上尚未推广,其诊断意义尚待探讨。
6.核素血管造影
无创伤,易被病人接受,重复性好,能了解病情的进展。
三、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
凡10岁左右的患儿,尤其女孩,如有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伴低热、肢体麻木感、肢体发凉或间歇性跛行等,血沉升高,丙种球蛋白、抗主动脉抗体、抗核因子阳性,无脉症眼底、顽固性心衰等,均需考虑本病。Sharma(1996年)提出了新诊断标准,其主要指标包括:左锁骨下动脉中段损伤、右锁骨下动脉中段狭窄和(或)特征性体征和症状至少1个月。次要指标为:血沉升高、颈动脉压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环扩张、肺动脉损伤、左颈总动脉中段损伤、头臂动脉干远端损伤、胸降主动脉损伤、腹主动脉损伤和(或)冠状动脉损伤。如达到二项主要指标,或一项主要指标加二项次要指标,或四项次要指标,即可诊断为多发性大动脉炎。
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疾病因素
年轻女性手脚冰凉多见于有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可导致中年男性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
手足发凉要警惕三种疾病
一是多发性大动脉炎:大多发生在青年女性身上。多发性大动脉炎常常累及多处大、中动脉,如主动脉、腹主动脉、头臂动脉、上下肢动脉等。若发生于下肢,则出现下肢发凉。但本病不容易发生溃疡或坏疽。
二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生于中年男性,中医称其为“脱疽”。早期表现为小腿和足部皮肤发凉,皮色苍白或青紫,行走时疼痛,酸胀,稍事休息后可以缓解。但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则会出现患肢皮肤干燥、肌肉萎缩、疼痛加重,夜间尤为明显。
三是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伴发。闭塞性动脉硬化的表现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似,也属于中医的“脱疽”病范畴。但其发病部位比较广泛,常同时累及双侧下肢,而且病情发展较快,发生坏疽较早。
多发性大动脉炎诊断标准
1.单侧或双侧肢体出现缺血症状:肢体发凉、怕冷、无力为主,伴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降低或两侧肢体脉压差>15-20mmHg,或上肢血压高于下肢血压。
2.头部缺血症状:眩晕(特别是仰头时),昏厥发作,视力障碍,颈部血管痛,伴有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闻及动脉血管杂音。
3.顽固性高血压症状:头痛、眩晕、胸闷、气短等,并在腹部脐周或腰部肾区闻及Ⅱ级以上血管杂音。
4.在颈部、锁骨上区、背部、腹部闻及动脉血管杂音(女性腹部不加压即可闻
及),伴相应缺血征。
5.全身症状:急性期(早期)或再发活动期,有全身发热,关节或肌肉疼痛,倦怠,皮肤结节性红斑和血沉快,CRP阳性,7一球蛋白增高,抗链“O”增高,原有缺血症状和体征加重。
6.具有典型高安眼底改变。
7.动脉造影,超声多普勒,ECT等检查证明,受累的头臂动脉和下肢动脉显示狭窄或闭塞,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呈缩窄表现。
动脉瘤患者有哪些表现
常见症状:动脉样壁、动脉枪击音、血管搏动或波形的改变 1.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
2.损伤
常由锐性或钝性损伤所致。
3.感染
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病菌可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壁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
4.免疫疾病
非感性动脉瘤多由免疫疾病引起,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综合征等。
5.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
如Marfan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
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方法
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术明了。多见于年轻女性,病变部位可为多发性,主要累及胸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出现颅肋或上、下肢的缺血症状。如果病变累及肾动脉,因肾动脉狭窄W出现肾性高血压。病变活动期常有发热、血沉增快和免疫指标异常等现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本病多见于20—40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它是一种全身性中、小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累及下肢的足背动脉、胆店动脉、服动脉或股浅动脉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常有吸烟史,30%—50%患者反复发作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肢端溃疡或坏疽同时存在。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则以老年患者居多,合并糠尿病者发病较早。病变部位以中、大动脉为主,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症,血胆固醇和脂类也可能增高,这些都有助于鉴别诊断。
急性动脉栓塞
血栓栓子主要来源于左心,允义以二尖瓣狭窄和冠心病伴有心房颤动者最为多见:典型的症状表现为肢体动脉柱塞以远的部位缺血。有的作者描述为“5P”症状,即肢体疼痛、皮肤感觉异常、运动麻痹、胶端不能们及脉搏和皮肤苍白。
对侧肢体往往脉搏正常,短暂病史和突然起病的特点,都有助于急件动脉桂塞的诊断。有时与动脉硬化闭塞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鉴别较为困难。
多发性大动脉炎病因
1.自身免疫
活动期患者血清中90%可检出抗主动脉抗体,恢复期常转阴;约50%的患者血中IgG、IgA、IgM明显增高;病变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为CD3+细胞。
2.结核免疫复合物沉着
73%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患者找到结核病灶,91%患者PPD阳性或强阳性.70%患者免疫复合物阳性.64%患者CD3和CD4值降低,推测结核分枝杆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基底膜而继发对血管壁的一系列免疫损伤。
3.雌激素引起动脉壁损伤
本病患者有雌激素高分泌现象;动物实验也可见雌激素能引起与大动脉炎极其相似的动脉组织病理学变化;并且有人尝试使用孕激素以拮抗雌激素作用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取得初步成效。
4.遗传因素
临床可见单卵双生病例,说明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理:
镜下所见增厚的内膜主要是广泛增生的结缔组织和粥样硬化斑块,内膜表面常见有血栓附着和新生的毛细血管,内弹力纤维板常见断裂或消失。中膜的弹力纤维和平滑肌组织常为分布不规则的纤维组织所代替,形成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灶性纤维瘢痕。外膜常有致密的结缔组织增生,使外膜明显增厚。
脚冷是什么原因 疾病因素
有雷诺病和雷诺现象、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生于青年女性。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则多发生于中年男性。
此外,精神压力过大、心理过分敏感、平时过度操心、时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发人群。
多发性大动脉炎护理的注意事项
1、多发性大动脉炎的活动期,或有脑部缺血症状及严重高血压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头臂干型患者注意起卧缓慢,防止头部缺血;心肾功能不全者应防止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脑血管意外;肢体动脉闭塞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外伤。
2、一定要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动脉炎,予以积极地抗感染、抗风湿及抗结核等治疗。大动脉炎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系统治疗,不得突然减药或自行停止治疗,避免病情反复。
3、大动脉炎患者如长期服用激素,应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水钠潴留、糖尿病、骨质疏松、低钾血症、褥疮、股骨头坏死等,还应注意有无腹疼、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
4、注意观察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病情变化,对发热患者应做到每日4次体温测试。为了比较患肢与正常肢体血压差异及脉搏搏动情况,应该每日监测血压。
5、注意大动脉炎患者的患肢血液循环变化状况,以及有无疼痛、寒冷及感觉异常等症状,如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或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应置患者平卧位并立即通知临床医生。
6、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发生有时不是单一现象,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护理中要积极防止不利于大动脉炎因素的发生。
7、注意提高饮食营养调配,注意饮食的易消化和无刺激性,同时注意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
1.头臂型 占33%病变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或无名动脉起始部,可累及一或多根动脉,以左锁骨下动脉最为常见。此型病变可致脑、眼及上肢缺血,表现为耳鸣、视物模糊。少数患者诉眼有闪光点或自觉眼前有一层白幕,逐渐出现记忆力减退、嗜睡或失眠、多梦、头昏、眩晕、一时性黑蒙等。当颈动脉狭窄使局部脑血流降至正常的60%时,可产生意识障碍,出现发生性错厥,甚至偏瘫、昏迷、突发性失明、的语、失写等。体检可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动脉行径可闻及粗糙响亮的ⅲ~ⅳ级收缩的期血管杂音,眼部出现眼球震颤、角膜白斑、虹膜萎缩、白内障和视网膜萎缩。在无各动脉或锁骨下动脉近端受累时,还可出现患侧肢体发凉、麻木、无力、无脉、血压测不到,锁骨上区可闻及ⅲ~ⅳ级血管收缩期杂音。由于患侧推动脉压力下降,可致血液从椎动脉倒流,脑供返流入左锁骨下动脉使脑遭受缺血损害,出现“锁骨下动脉窃血症”,表现为患肢运动后脑部缺血症状加重甚至产生昏厥。1978年ishikava指出,在颈动脉阻塞的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例,眼底检查可显示视网膜病变,共分四期。ⅰ期:小动脉扩张;ⅱ期:小血管瘤形成;ⅲ期:动-静脉吻合;ⅳ期:眼部并发症。ⅰ、ⅱ期属于轻、中度,ⅲ、ⅳ期为重度。
2.胸腹主动脉型 占19%。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以下的降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受累主动脉近侧高血压、远侧供血不足,因而加重心脏负担和增高脑血管意外发开门见山率。表现为上半身高血压并伴有头痛、头昏、心悸以及下肢供血不足症状,如酸麻、乏力、发凉,可有间歇性跛行,严重者可有心功能减退表现。体检可见上肢脉搏宏大有力,血压高达18.7~32/12~18.7kpa(140~240/90~140mmhg),而下肢股、腘、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于胸骨左缘、背部肩胛间区、剑突下或脐上等处可闻及ⅱ~ⅲ级血管收缩期杂音。
3.肾动脉型多为双侧肾动脉受累。单纯肾动脉病变仅占16%,主要累及肾动脉起始部,合并腹主动脉狭窄者达80%。动脉炎性狭窄使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系统,引起顽固性高血压。临床表现以持续性高血压为特征,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4.混合型 占32%病变累及多个部位,涉及两型以上。临床大多有明显高血压和受累动脉缺血表现。
5.肌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肺叆动脉。目前国外报道约45~50%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有肺动脉病变,可见于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或肺段动脉。前者多见,并呈多发性改变。单纯肺动脉型临床上一般无明显症状,肺动脉缺血可由支气管动脉侧支循环代偿,只有体检时于肺动脉瓣区听到收缩期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