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白的定位在哪里
隐白的定位在哪里
隐白的准确位置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经脉上的穴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离趾甲大约0.1寸。
快速取穴:
1.正坐位,足着地,在足大趾内侧缘先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
2.正坐位,足着地,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按压有酸痛感。
隐白的功效
隐白穴为脾经上的穴位,有健脾统血,补中益气,清心宁神,温阳回厥的功效,经常按摩该穴,能够使月经崩漏(过多),子宫痉挛(经痛)等症状得到缓解;对于小儿疳积,肠炎,腹泻,多梦纷纭等病症,都具有很好的疗效;对腹胀不得安卧,便血,尿血,癫狂,惊风等症,也有很好的保健调理效果。
隐白的按摩方法
1.正坐,把脚抬起,放在另一条大腿上,用另一侧手的大拇指的指甲垂直掐按穴位,有刺痛感,每天早晚各掐按一次,每次掐按1-3分钟。
2.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脚的大拇指末节两侧,按压时要注意力度是好重,每次按摩5分钟,每天按摩两次。
崩漏的刮痧疗法
崩漏指妇女不在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一般以量多如注为“崩”,量少淋漓不尽为“漏”,两者可交替出现,且均属出血过多之证,并称“崩漏”。崩漏是妇科常见病症,以青春期或更年期、产后最为多见。
崩漏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分为实热、阴虚、气虚3型。
一、实热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秽,血质浓有瘀块,腹痛拒按,口渴欲饮。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隐白的位置在哪里 隐白配伍疗法
1、隐白穴配三阴交穴、地机穴:缓解治疗出血症;
2、隐白穴配大敦:主治昏厥,中风昏迷;
3、隐白穴配脾俞、上脘、肝俞:主治吐血,衄血;
4、隐白穴配气海、血海、三阴交:主治月经过多;
5、隐白穴配厉兑:主治梦多。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医学价值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有无的可靠指标:
临床上,判定肾病发生与否,多通过尿常规检查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尿蛋白定性指标就是常说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阳性,反应肾病的病情程度看其带有几个+。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能,常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
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肾病早期发病隐匿,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表现,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人就医时,肾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阶段,为后期肾病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所以,养成良好的定期检查身体的习惯,随时关注自身的身体情况,查看有无并发肾病。
隐白的位置在哪里 隐白的功效和作用
1、缓解治疗腹胀、泄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带下、癫狂、多梦、惊风等。
2、按摩隐白穴的功效:调血统血、扶脾温脾、清心宁神、温阳回厥、行气止痛、健脾回阳。
隐白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隐白常用配伍治疗
中焦气机不利,可配公孙,中脘;益气统血可配足三里,脾俞,膈俞;清热凉血可配血海,三阴交;安神定志可配厉兑,神门;醒神开窍可配人中,四关穴(双合穴,双太冲)。
如何通过拔罐治疗血热月经不调
治法:方法一:选穴:大椎、曲池、中极、三阴 交、隐白。定位: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 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 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 部位)。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 中下4寸。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寸(足大趾内侧,由大趾趾甲内侧缘与 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曲池、 大椎及隐白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 量以3-5亳升为度,余穴拔罐,留罐10分 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法二:选穴:血海、地机、三阴交、行间。定位: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 隆起处。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 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阴陵泉下3 寸,胫骨内侧缘)。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行间:在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 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拔罐方法:行间穴用梅花针轻叩 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余穴 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
崩漏的刮痧疗法
崩漏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分为实热、阴虚、气虚3型。
一、实热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秽,血质浓有瘀块,腹痛拒按,口渴欲饮。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见图5-l-2、图5-3-3、图5-4-l、图5-4-2)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刮拭顺序先刮前臂曲池,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最后重刮足部隐白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隐白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二、阴虚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色鲜红.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午后潮热。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隐白、然谷、太溪、关元。(见图5-3-3、图5-4-1、图5-4-3、图5-3-1)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然谷: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再刮太溪、隐白、然谷。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三阴交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太溪穴、隐白穴和然谷穴,用刮板角部,各30次,出痧为度。
三、气虚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色鲜红,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午后潮热。
(二)治法
(1)选穴肾俞、关元、三阴交、脾俞、足三里。
(2)定位肾俞: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肾俞,然后刮腹部关元,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然后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尿蛋白定量正常值是多少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值小于150mg/24小时。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有无的可靠指标:
1、临床上,判定肾病发生与否,多通过尿常规检测中的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尿蛋白定性指标就是常说的尿蛋白是阴性还是阳性。如果尿蛋白检测结果为阳性,反应肾病的患病情况程度看其带有几个+。而尿蛋白定量判定则更能准确的反应受检者的肾脏功能,经常使用的诊断指标即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正常人,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
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
隐白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隐白在足大趾内侧端,趾甲角旁0.1寸。取穴时坐垂足或仰卧,于足大趾趾甲内侧缘线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取穴。
隐白属脾经,为脾之井穴,根穴,善调阴阳气血,引火下行,开窍醒神,调理脾胃,清火消痰,安神定志,可治疗痰热上扰的神志疾患;该穴性属木,可治疗中焦气机不利,疏泄失职的病症,由于脾主统血,本穴为根穴,其止血统血的作用较强,既可益气摄血,治疗虚证出血,又能泻热止血,治疗血热妄行的出血,但前者宜用灸法,后者需用针泻之。
脾不好按摩哪个部位 按摩隐白穴健脾止血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是脾经之井穴,脾主统血,脾阳虚弱,则统血无力,易导致各类出血疾患,尤以妇科病症多见,按摩该穴位可健脾回阳,调经统血,清心宁志。主治鼻出血,吐血,崩漏,呃逆,纳呆,腹胀,腹痛,癫狂,烦心,失眠等病症。
穴位定位:位于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按摩方法:用拇指之间掐按隐白穴100-200次,以局部有酸痛感为度。
隐白的功效 隐白穴穴位解析
隐,隐秘,隐藏的意思;白,指肺的颜色,气。“隐白”的意思是指脾经体内经脉的阳热之气由此穴外出脾经体表经脉,此处穴位有地部孔隙与脾经体内经脉相连,穴内气血是脾经体内经脉外传之气,因为气蒸发外出,不易被人察觉,加之这个穴位隐藏在足大趾下的褶纹中,此穴处的肌肉色白,故称“隐白”。
治疗脾虚的穴位按摩方法
1、隐白 (足太阴脾经:井穴)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2、太白 (足太阴脾经: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3、公孙(足太阴脾经)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4、三阴交(足太阴脾经:三阴经交汇点)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5、阴陵泉 (足太阴脾经:合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6、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合穴)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 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癫狂,脚气,虚劳赢瘦。
7、天枢(足阳明胃经;大肠的募穴)
[定位] 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隐白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隐白的准确位置图
隐白属足太阴脾经经脉上的穴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离趾甲大约0.1寸。
快速取穴:
1.正坐位,足着地,在足大趾内侧缘先与基底部线之交点处,按压有痛感。
2.正坐位,足着地,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按压有酸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