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有哪些
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有哪些
甲减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25%):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药物和流行病学助理教授,安妮·R·卡波拉等人对3000名甲减患者进行了长达12年的跟踪调查,显示,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正常水平应为4.5豪单位每升或略低。若高于10豪单位每升,那患者出现心衰的概率就会翻番。甲减导致心衰,其原因可能与心肌细胞间质水肿,左心室扩大,及心包积液等因素有关,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病情若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心衰。甲减患者若出现心衰,治疗时,首先应该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然后,根据病情,适当用一些抗心衰药物。由于TSH只能通过血液检测才能判断,因此安妮·R·卡波拉建议,中老年女性应该定期查血,以便及早发现甲减,防止心衰并发症。
其他诱因(20%):
1.感染:可直接损害心肌或间接影响心脏功能,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是引起心衰最常见的因素。
2.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3.水、电解质紊乱。
4. 妊娠、输液、补盐过多过快。
5.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动:分娩、体力劳动、暴怒。
6 .环境,、气候急剧变化。
7.治疗不当: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类药物或降压药等。
8. 高动力循环: 严重贫血、甲亢。
9. 肺栓塞。
10.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冠心病心绞痛型发展为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贫血等。
11.冬季容易感冒并由此引发肺部感染,这是诱发心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肺部感染会使心脏的负担加重,心跳频率加快,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所需养分增加,而心脏功能却不能提供,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导致了心力衰竭的发生。
12.心脏肌肉功能减退。心脏肌肉丧失正常的功能,不能维持机体对心脏的需求,发生心衰。
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有哪些
一、 病因
心力衰竭的根本问题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心肌收缩和 / 或舒张功能障碍和心脏负荷长期过重及心室充盈受限。
(一)常见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
1 .心肌病变
各种病因如:病毒、细菌、重金属中毒、严重持续的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缺血、毒性物质、自由基、细胞因子等可通过促凋亡基因导致心肌细胞过度凋亡。见于弥漫性心肌病变,如:心肌炎、心肌病、严重心肌梗塞等。
2 .心肌代谢障碍
冠心病、肺心病、严重贫血等,由于心肌缺血、缺氧、维生素 B 1 ( VitB1 )缺乏使 ATP 生成减少,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二)心脏负荷长期过重 - 继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
1 .压力负荷( pressure load )过重
压力负荷又称后负荷( afterload ),是指心肌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所致射血阻抗增大;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见于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肺栓塞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2 .容量负荷( volume load )过重
导致左心室前负荷过重的主要原因为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右心室前负荷过重的主要原因为肺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或房间隔缺损伴有左向右分流及高动力循环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动 - 静脉瘘等。
心脏负荷过重时,机体可通过心肌肥大等进行代偿,只有在长期过度负荷超过心脏的代偿能力时,才能导致心力衰竭。
(三)心室充盈受限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等心包疾病。
二、诱因
临床上有许多因素可在心力衰竭基本病因的基础上诱发心力衰竭 , 这些因素称为心力衰竭的诱因( predisposing cause )。
(一)感染
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感染可通过多种途经增加心脏负担和 / 或妨碍心肌的舒缩功能。
(二)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既是心力衰竭的原因,也是心力衰竭的诱因。尤其以 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为多见。
(三)妊娠与分娩
妊娠、分娩诱发心力衰竭的原因:妊娠期血容量增多,至临产期可比妊娠前增加 20% 以上,特别是血浆容量增加比红细胞增加更多,可出现稀释性贫血,加上心率增快和心搏出量增大,使机体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心脏负荷加重。
分娩时由于精神紧张和疼痛的刺激,使交感 -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一方面回心血量增多,增加了心脏的前负荷;另一方面外周小血管收缩,射血阻抗增大,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加上心率加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不足,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四)临床治疗不当
例如,洋地黄用药安全窗很小,易发生中毒,在心肌缺血、缺氧情况下则中毒剂量更小,过多、过快输液也会诱发心力衰竭的产生。
(五)其他
劳累、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压力过大、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等也可诱发心力衰竭。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
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加大以及药物作用。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的分类
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缓急,临床可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衰竭。还有收缩性或舒张性心力衰竭之分。
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因急性的心肌损害或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有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也可以在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上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于急性心肌炎、广泛性心肌梗死、心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梗塞等。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呼吸困难、水肿、乏力,但上述表现并非同时出现。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常伴有静脉压增高导致的器官充血性病理改变,可有心房、心室附壁血栓和静脉血栓形成。成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和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衰竭的基本常识
心功能衰竭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心脏的肌肉不能有效地将血液从心脏排出,而引起全身各个器官的缺血、淤血以及器官功能失调。而有可能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原因有一下几个:
1、感染:肺部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的常见诱因,感染除可直接损害心肌外,发热使心率增快也可加重心脏的负荷。
2、过重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
3、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均可使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而导致心力衰竭。
4、妊娠分娩:妊娠期孕妇血容量增加,分娩时由于子宫收缩,回心血量明显增多,加上分娩时的用力,均加重心脏负荷。
5、输液:液体或钠的输入量过多,血容量突然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诱发心力衰竭。
6、严重贫血或大出血使心肌缺血缺氧,心率增快,心脏负荷加重。
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有哪些
急性心力衰竭有什么症状?很多人对此都有基本上的了解!身边有急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对于其发病常常是束手无策!急性心力衰竭是因为心脏病发展导致的心肌收缩减弱,不能将回心血量全部排除,导致心出血量减少,产生的供血不足。急性心力衰竭通常有多种症状表现,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急性大块肺栓塞使肺血流受阻,出现持续性严重肺动脉高压,使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和扩张,导致右心衰竭。右心排血量降低导致体循环和心功能改变,出现血压下 降、心动过速、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气体交换障碍。各种血管活性药物的释出,使广泛的肺小动脉收缩,增加了缺氧程度,又放射性促进肺 动脉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急性心力衰竭的症状表现
大多数患者有各种心脏病的病史,存在引起急性心衰的各种病因。老年人中的主要病因为冠心病、高血压和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而在年轻人中多由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急性重症心肌炎等所致。
急性心力衰竭诱发因素
1、慢性心衰药物治疗缺乏依从性。
2、心脏容量超负荷。
3、严重感染,尤其肺炎和败血症。
4、心肌缺血通畅无症状。
5、吸毒、酗酒、嗜铬细胞瘤。
除了以上所说之外,小编在这里再补充一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最初可能仅有频繁干咳或胸闷气喘(在运动及劳累时尤甚)等呼吸道症状。有些患者可在夜间突然被憋醒,呼吸短促,被迫坐起后症状才会逐渐缓解。这是由于左心室衰竭导致肺瘀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受阻所致。希望对广大朋友们有所帮助。
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有哪些
常见的诱因有慢性心衰治疗缺乏依从性、心脏容量超负荷、严重感染、严重颅脑损害或剧烈的精神心理紧张与波动、大手术后、肾功能减退,急性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发作、肺栓塞、高心排血量综合征、应用负性肌力药物、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心肌缺血、老年急性舒张功能减退、吸毒、酗酒、嗜铬细胞瘤等。
1.慢性心衰急性加重。
2.急性心肌坏死或损伤
(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2)急性重症心肌炎;
(3)围生期心肌病;
(4)药物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
3.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
(1)急性瓣膜反流或原有瓣膜反流加重;
(2)高血压危象;
(3)重度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
(4)主动脉夹层;
(5)心包压塞;
(6)急性舒张性左心衰竭,常见于老年人伴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
心衰怎么办
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
去除基本病因和诱因
心力衰竭的病因治疗在心力衰竭的预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若对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发病能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则可明显的改善预后。
对心力衰竭诱发因素的治疗。主要是积极控制或去除心内外感染病灶,纠正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减轻心脏负荷; 注意休息;适当使用镇静剂;控制饮食:包括进餐的种类、数量、次数、热量的控制、钠盐的限制等; 合理使用利尿剂; 合理使用血管扩张剂增加心脏收缩力,改善心功能。
中药的调理。
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较重要的诱因。
(3)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率快的心房颤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4)肺动脉栓塞。
(5)体力或精神负担过大。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等;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心脏负荷加大,妊娠、分娩、过多过快的输液、过多摄入钠盐等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作用,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不当活动及情绪,过度的体力活动和情绪激动;其他疾病,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
引起心力衰竭的原因及分类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
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常见的心力衰竭诱因如下,感染、严重心律失常、心脏负荷加大以及药物作用。
心力衰竭的病因
1、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过重:又称后负荷过重。如高血压病及主动脉瓣狭窄所致的左心室压力负荷过重;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和阻塞性肺疾患等所致的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
(2)容量负荷过重:又称前负荷过重。如:主动脉瓣或左房室瓣关闭不全所致的血液逆流,可致左心室容量负荷过重。
2、心力衰竭的诱因
(1)感染:感染可引起发热、心率加快,耗氧量加大,加重心脏负荷以及毒素作用,抑制心肌舒缩功能而诱发心力衰竭。呼吸道感染还可因肺通气、换气障碍,使肺血管阻力增高,右室负荷加重以及缺氧而诱发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快速型心律失常,因心肌耗氧量增加和心室充盈障碍,且因舒张期过短而妨碍冠状动脉血液灌流,故易诱发心力衰竭。
(3)其他诱因: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分娩、过度劳累、情绪激动、输液过多过快、创伤及手术等均可诱发心力衰竭。
3、心脏本身因素: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肌病等。
4、心外的疾病:常见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可引起心力衰竭,甚至治疗肿瘤的一些化疗药物、过量的饮酒、使用违禁药品(如吸毒等)亦可引起心力衰竭。
5、心脏舒张功能减低:是指心脏变得僵硬,不能充分地舒张,这样血液不能充分地回流入心脏。常见原因有:高血压病引起心力衰竭的早期、高龄糖尿病病人、部分心肌病(如肥厚型或限制型心肌病)等。
6、其他:在发达国家,冠心病导致的(常是心肌梗死的结果)心肌功能不全常常是75岁以下病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原因,表现为收缩功能明显异常,我国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冠心病也已成为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