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冬季栽培措施
扁豆冬季栽培措施
一、品种选择 选择豆荚均匀、纤维少、单荚重、抗病性强的品种。如“猪耳朵”比较适合冬茬栽培。
二、施肥整地 冬暖式大棚栽培扁豆,生长期长,需肥量大,应重施基肥。可施磷肥100公斤,钾肥50公斤,优质堆沤肥2500公斤。结合施肥深翻30厘米,并耙细整平地块。
三、垄栽覆膜 实行高垄单行栽植,垄宽40厘米,垄沟宽40厘米,垄高15厘米。采用150厘米宽幅地膜实行“隔沟盖沟”法盖膜(即1膜盖2垄1沟),盖膜后在垄上定植1行扁豆。
四、播种定植 为能保证供应春季,应以秋分前后5天播种育莳为宜。采用畦内浇水切块后再播种,以便带土坨定植。秧苗3~4片真叶时,按1垄栽1行、1米3墩、1墩2株规格移栽。不可过密,否则,秧苗徒长,落花落夹严重,或不结荚。
五、施用调节剂 定植缓苗后,叶面喷施1500~2000毫克/公斤矮壮素液;或土壤浇施500~750毫克/公斤矮壮素溶液,每株浇100~200毫升,可防止叶蔓徒长,缩短蔓长。冬暖大棚光照弱、温度低,易落花荚,可于开花期用5~10毫克/公斤的萘乙酸涂花。
六、加强管理 播后至出苗前,温度应保持在25~30℃,促进幼苗出土。出苗后苗床温度以20℃~25℃为宜,防止出现高脚苗。真叶展开后,温度保持在20℃。定植前56天,用18℃~20℃低温炼苗。定植缓苗后期,棚温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2℃~15℃,不能低于10℃。进入严冬,若遇连续阴天或严重冷凉天气,应增温。
定植前施足底肥,1次浇足底水。定植后一般不浇水,特别干旱时只浇小水。开花结荚期,应于晴天上午顺藤下沟暗浇,一般7~10天浇一次水,隔一水追肥1次,每亩次追复合肥5~10公斤。
幼苗甩蔓后吊绳,用透明塑料绳一端固定在棚顶铁丝上,另一端系上木棍,插在每株豆苗外侧,插地处距苗8~10厘米。不要让主蔓一次爬到棚顶,将要至顶时应摘蔓。
七、防治病虫害 锈病,发病初期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隔5~7天喷1次,连防两次。花叶病,定植缓苗后开始喷施环中菌毒清500倍、双效肥500倍、病毒A400倍及0.2%的硫酸锌混合液,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可基本控制花叶病。蚜虫,用80%敌敌畏乳油暗火烟熏,亩用敌敌畏250~300克。
八、采收 扁豆开花后7~15天嫩荚已长大,可在尚未变硬时采摘。进入收获期后,每4~5天采收一次。注意,采荚勿伤花序,以免影响产量。此法冬栽,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
扁豆花的栽培
扁豆适应性强, 通常单种, 或与玉米等高棵作物间作, 还可种在地头田边。扁豆可以育苗移栽或直播。播种密度, 短蔓早熟品种行距为66cm, 株距为33~ 47cm。篱架整枝栽培的长蔓品种行距为100~ 133cm, 株距为33~ 47cm。人字架整枝栽培的行距为133cm, 畦栽2 行, 株距33cm, 畦与畦间苗通道66cm。开沟播种或穴播, 播深5~ 7cm, 播后最好用一层草灰盖好。播种量: 单作每667平方米3. 8~ 4. 5kg, 与禾谷类混作1.1kg。
扁豆按花的颜色可分为白花、紫花和红花三种。按荚的颜色可分为白扁豆、紫扁豆和青扁豆三种。各地主要栽培品种有两种:
一是紫边扁豆, 又叫猪耳朵豆, 蔓生, 荚宽扁, 长7~ 8cm, 宽3~ 4cm, 荚绿色肥厚, 两边缝线处为暗紫色, 每荚含种子5~ 6 粒, 荚肉嫩脆, 煮熟后质绵, 品质好, 产量高。花淡紫、红色, 叶面深绿色, 叶脉与叶柄紫色。种子黑长, 生长势强, 枝叶茂盛。中晚熟, 耐寒性弱, 耐熟性强, 喜水肥。
二是红扁豆: 农家品种, 从播种到采收85d 左右, 半蔓生, 紫红色花, 荚长12cm, 籽粒扁形红色, 百粒重25g。粮菜兼用, 一般667平方米 产嫩荚1500kg,籽粒75kg 左右。搭架整枝, 抽蔓前搭人字架, 篱架式牵绳上树、上房均可。蔓生种整枝可提早结荚。在主蔓长有5~ 6 片复叶时摘心, 促使各叶腋发生侧枝, 待侧枝生长到3~ 4 片叶时再摘心, 促使各侧枝腋抽生花梗, 可提早开花结荚早, 但产量较低。采用篱架式人字架栽培时, 在茎蔓长到架顶时摘心可促进早熟。
灌水施肥: 扁豆苗期需水较少。一般在蔓伸长期浇1~ 2 次水, 花期在无雨情况下10d 左右浇一次水, 防止落花落荚和徒长。浇水后中耕除草追肥, 结荚前可施腐熟鸡鸭粪等有机肥, 结荚后追施少量化肥。中耕宜浇, 防止伤根。
豌豆的种植方式
豌豆的种植方式
豌豆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亚洲西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小亚细亚西部,外高加索全部。伊朗和土库曼是其次生起源中心。在中亚、近东和非洲北部还有豌豆属的野生种地中海豌豆(Pisumelatius L.)分布,这个种与现在栽培的豌豆杂交可育,可能是现代豌豆的原始类型。野生种的分布也证明了关于豌豆起源中心的可信性。 作为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豌豆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大豆类作物。
豌豆是长日照植物,喜冷冻湿润气候,耐寒,不耐热,幼苗能耐5℃ 低温,生长期适温12~16℃,结荚期适温15~20℃,超过25℃受精率低、结荚少、产量低。多数品种的生育期在北方表现比南方短。南方品种北移提早开花结荚、这与北方春播缩短了在南方越冬的幼苗期,故在北方,豌豆的生育期,早熟种65~75天,中熟种75~100天, 晚熟种100~185天。
豌豆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良好的沙壤上或新垦地均可栽植,以疏松含有机质较高的中性(pH 6.0~7.0)土壤为宜,有利出苗和 根瘤菌的发育,土壤酸度低于pH 5.5时易发生病害和降低结荚率,应加施石灰改良。
豌豆根系深,稍耐旱而不耐湿,播种或幼苗排水不良易烂根,花期干旱授精不良,容易形成空荚或秕荚。
豌豆的起源发展
苏联瓦维洛认为豌豆起源中心为埃塞俄比亚、 地中海和中亚,演化次中心 为近东;也有人认为起源于 高加索南部至伊朗。豌豆由原产地向东首先传入印度北部、经中亚细亚到中国,16世纪传入日本,新大陆发现后引入美国。豌豆是古老作物之一,在近东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年)和瑞士湖居人遗址中发出碳化小粒豌豆种子,表面光滑,近似现今的栽培类型。
最早的豌豆有近东的耐干燥型和 地中海沿岸的湿润型二类,前者可能是栽培品种的祖先。古希腊和罗马人公元前就栽培褐色小粒豌豆,后来又将豌豆传到欧洲和南亚,16世纪欧洲开始分化出粒用、蔓生和矮生等品种并较早普及菜用豌豆。
中国最迟在汉朝引入小粒豌豆。《尔雅》中称“戎菽豆”,即豌豆。东汉崔寔辑《四民月令》中有栽培豌豆的记载。16世纪后期高濂著《遵生八笺》中有“寒豆芽”的制作方法和做菜用的记述(寒豆即豌豆)
豌豆的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攀援草本,高80~180厘米,全株绿色,光滑无毛,被粉霜。叶具小叶4-6片,托叶比小叶大,叶状,心形,下缘具细牙齿。小叶卵圆形,长2-5厘米,宽1-2.5厘米,全缘;托叶叶状,卵形,基部耳状包围叶柄。
果
荚果长椭圆形,长5~10厘米,内有坚纸质衬皮子房无毛,花柱扁,内面有髯毛。荚果肿胀,长椭圆形,长2.5-10厘米,宽0.7-14厘米,顶端斜急尖,背部近于伸直,内侧有坚硬纸质的内皮;种子2-10颗,圆形,青绿色,有皱纹或无,干后变为黄色。花果期4~5月。偶数 羽状复叶,顶端卷须为 叶卷须,托叶呈卵形。
花
花白色或紫红色、单生或1~3朵排列成总状腋生,花柱内侧有须毛, 闭花授粉,花瓣 蝴蝶形。荚果长椭圆形或扁形,根据内部有无内层革质膜及其厚度分为软荚及硬荚。
种子
种子可呈圆形、圆柱形、椭圆、 扁圆、凹圆形,每荚2~10颗,多为青绿色,也有黄白、红、玫瑰、褐、黑等颜色的品种。可根据表皮分为皱皮及圆粒,干后变为黄色。根上生长着大量侧根,主根、侧根均有根瘤。因其性状多样且为 闭花授粉,孟德尔将其作为 遗传因子实验的作物,并取得成功。圆粒相对于皱粒、子叶的黄色相对于绿色为显性。
茎
豌豆的 茎有高矮之分,不存在中间性状。高茎为 显性。
豌豆的栽培技术要点
食荚豌豆是性喜冷凉的长日照作物, 不耐热,长江流域多行越冬栽培,秋播秋收;高山地区以及中国北方一般春播夏收。
由于豌豆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只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在长江流域地区也可进行春季及秋季栽培。
越冬栽培
越冬栽培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栽培形式,一般利用冬闲地,特别是利用棉花收获后的棉田,既可以棉花秆作天然支架,又可达到增收养地的目的。越冬栽培一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露地越冬,次年4~5月采收。播种过早,冬前生长过旺,冬季寒潮来临时容易冻死;播种过迟,在冬前植株根系没有足够的发育,次春抽蔓迟,产量低。
春季栽培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高温来临前收获;东北地区春播夏收,一般4~5月份播种,根据需要,用小棚、地膜等覆盖也可早播。春季栽培生长期短,前期低温,后期高温,因此要选择生长期短的耐寒品种,如赤花绢英、 甜脆豌豆等,并尽量早播。
秋季栽培
秋季栽培宜选择早熟品种,于9月初播种,11月下旬 寒潮来临之前采收完毕。秋季栽培生长期也短,可以通过夏季提前在遮荫棚内育苗,冬季用塑料薄膜覆盖延长生长期。
土壤条件
豌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各种土壤均可栽培,但强酸性土壤要施用石灰。豌豆最忌连作,至少要行4~5年的轮作。播种前要深翻土壤,每亩施 有机土杂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0~25千克、氯化钾15~20千克,最好将化肥同有机肥混合施入。一般作平畦,低尘洼处可作高畦。播前种子可接种根瘤菌。
播种技术
播种前用40%盐水选种,除去上浮不充实的或遭虫害的种子。播种前将种子催芽,当种子露芽时,将种子故在0~2℃的低温中处理15天后再播种。
豌豆用根瘤菌拌种,是增产的有效措施。用根瘤菌拌种后,根瘤增加,茎叶生长旺盛,结荚多,产量高。拌种方法:每亩用根瘤菌10~19克,加水少许与种子拌匀后便可播种。
大田播种前施入充分腐热的厩肥、堆肥和一定量的磷、钾肥,尤其是施磷肥增产效果明显,豌豆采用点播,行距10~20厘米,行内株间距5厘米,每穴播2~6粒种子,土壤湿润时覆土5~6厘米。土壤干燥时覆土稍厚些。每亩用种10~15千克。
田间管理
播种后要浅松土数次,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苗健壮。秋播栽培的,越冬前进行一次培土,越冬保温防冻,开春后及时松土除草,提高地温。豌豆开花前,浇小水追速效性氮肥,加速植株生长,促进分技,随后松土保墒。茎部开始坐荚时,浇水量稍加大,并追磷、钾肥。结荚盛期土壤要经常保持润湿。保证果荚发育所需水分。结荚后期,豆秧封垄,减少浇水。蔓性种植株高30厘米时,开始支架。豌豆分批采收,每采收1次追1次肥。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中耕除草1~2次。重施苗期追肥,尤其是未施或少施基肥的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复合肥5~7.5公斤或尿素5公斤或腐熟人粪尿1000公斤。高秆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植株开始伸长时,将带梢小竹或带分枝的树枝(去叶片)插在行间,以便豆株攀缘生长。豌豆不耐水渍,春季要注意清沟排水。开花结荚时所需养分多,每亩施尿素7.5公斤、三元复合肥5公斤。鼓粒期喷施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2次。
采收时间
荚用豌豆在荚果充分长大、籽粒尚未长大时采收。豌豆陆续开花结荚,采收要多次进行。春播的豌豆于4月上旬开始采收,6月上旬拉秧,亩产400千克;秋播豌豆10月上旬~11月中旬采收,亩产300千克。
阳台种植
豌豆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A原等多种营养成分,可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帮助消化等。它的种植季节一般在3~4月(北方春揪宜早,解冻时即可开始;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四季均可播种,但以秋、冬季为佳,多在9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育苗
应选择粒大而无病虫害的种子播种,可用食盐水选种。将40克食盐溶解在100毫升水中,然后将豌豆种子放人,浮在水面的丢弃,余下的种子按前文所述用热水法消毒后才可播种。
发芽适温18~22℃,不低于5℃仍可发芽。通常直播,浇透水后每穴播入2~3粒种子,覆土约3厘米,然后可在土面上洒一薄层草木灰。也可用一次性塑料杯育苗再移栽。
苗期生长适温14~22℃,能忍耐-4~5℃低温;稍耐旱,早、晚叶片不萎蔫则不需要浇水,发芽约10天可施稀薄腐熟有机肥1次。
发芽2周后,长出1~2对真叶时移栽定植,每盆3~5株,土中应施足够的腐熟有机肥作基肥。
冬季茄子栽培技术
栽培设施及时间 越冬栽培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寒冬低温季节。因此,栽培设施必须是保温性能良好的日光温室。
茄子越冬栽培的播种育苗期为8月底至9月上中旬。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秋季育出壮苗,在10月底至11月初定植在温室内,12月中旬前后开始采收,直至翌年秋季。
育苗
育苗床应建在风障阳畦、小拱棚内。有条件时,直接建在日光温室内最好。
播前种子处理方法同春早熟栽培。播种方法参照春早熟栽培。出苗后应及时浇水。苗出齐后,应及时间苗,并及时除草。待1片~2片真叶时,即应分苗。分苗畦的建造与育苗畦相同。分苗的株行距为10厘米×10厘米。分苗后及时浇水,分苗后的头1天~2天中午,从10时至午后2时,可在育苗畦上搭凉棚遮阴,防止秧苗萎蔫。分苗缓苗后,应适时浇水,每5天~7天1水,保持畦内土壤见干见湿。并及时松土2次~3次。如土壤缺肥,可每10天~15天追施复合肥1次,每公顷用量100千克~150千克。
越冬栽培茄子的苗期,前期外界温度较高,应采用大通风或遮阴的措施,降低苗床温度。育苗后期外界温度渐渐降低,应通过覆盖薄膜保持温度,勿让秧苗受冷冻害。定植前5天~7天,应通风降温。控制的温度条件与春早熟栽培相同。
定植前5天~7天浇大水切块,以便定植时带土坨移栽。
秋季育苗,秧苗生长迅速,苗龄50天~60天即可。壮苗的标准是8片~9片叶,20厘米高,茎粗0.3厘米~0.4厘米。
定植
栽培地应施足大量有机基肥。结合深翻,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000~100000千克,另外加入过磷酸钙750千克,或全元复合肥750千克。翻后,耙平,做成高13厘米,畦面宽50厘米,畦沟宽60厘米的小高畦。
定植时,在高畦上栽2行,株行距38厘米×50厘米。栽后覆地膜,浇水浸畦。
田间管理
光照调节:冬季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应加强光照管理。在日光能射到棚面情况下,尽量早揭晚盖草苫子。及时清洁塑料薄膜,保持良好的透光率。
温度管理:夜间气温降至13℃以下时,就应扣严塑料薄膜。白天温度升高后再掀膜通风。随着外界气温下降,通风口应越来越小,夜间加盖草苫子。白天保持25℃~30℃,夜间保持15℃以上。深冬,除了棚膜和草苫子保温外,还可在畦上加小拱保温。除了一般的防寒保温措施外,还可喷0.2%的磷酸二氢钾或0.5%的蔗糖液,或抗冻剂,每3天~5天1次,提高植株的抗寒力。
翌春天气转暖,中午棚内气温超过30℃以上时,可通风排湿、降温。当外界夜温在15℃以上时,可撤除草苫子,昼夜掀开塑料薄膜大通风。夏季应打开所有通风口降温,并利用顶膜遮阴,降低室内温度。
肥水管理:茄子越冬栽培的肥水管理可分以下6个阶段:
开花现蕾期:在11月份定植后,应勤中耕松土,少浇水,只要土壤不干旱就不用浇水,不追肥,防止棚温过高、浇水过多而徒长。
深冬期: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此期气温最低,植株生长缓慢,可不追肥浇水。
早春采收期:2月至3月份外界气温逐渐升高。植株生长增速,采收量加大,应追肥2次~3次。在畦沟中每次每公顷施腐熟的豆饼750千克~1500千克,或复合肥225千克~300千克。结合追肥浇小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一般7天~10天一水。
采收盛期:3月底至5月份,此期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茄子进入盛果期。这时应大量追肥。每10天1次,每次每公顷追施复合肥300千克~370千克。有条件时,结合喷药可根外追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液,或5%的草木灰浸出液,或0.3%的钛得肥等,一般10天1次。结合追肥,及时浇水,一般5天~7天一水。
采收后期:6月至7月份,天气炎热,加上市场价格下降,采收量下降。如在7月份拔秧,可不追肥。如在10月下旬下霜后拔秧者,仍应每10天追1次肥,以氮肥为主,结合浇水冲施。
秋季采收高峰期:8月至10月上中旬,外界气候适宜,茄子又出现第2次采收高峰。8月上旬应中耕除草,并于畦两侧开沟追施饼肥,每公顷施1500千克,再冲施尿素2次,每次300千克。结合施肥及时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一般5天~7天一水。
采收
坠根茄、对茄应早采收,以免耗费营养过多,影响植株营养生长,及影响后面的花、果坐果。
金钱木的养殖方法
温度:金钱木生长适温为20~32℃,不论是盆栽还是地栽,都要求年均温度变化小,生产性栽培最好在可控温的大棚内进行。每年夏季,当气温达35℃以上时,植株生长欠佳,应通过加盖黑网遮光和给周边环境喷水等措施来降温,为其创造一个空间温度适宜又比较干爽的适宜环境。
冬季最好能维持在10℃以上的棚室温度,若室温低于5℃,易导致植株受寒害进而严重危及其生存。秋末冬初,当气温降到8℃以下时,应及时将其移放到光线充足的室内,在整个越冬期内,温度应保持在8℃~10℃之间,这样比较安全可靠。
光照:金钱树喜光又有较强的耐阴性,应为其创造一个阳光较好但又有一定程度蔽荫的环境。它忌强光直射,特别应避开春末夏初久雨初晴后的烈日暴晒和夏季正午前后的5~6小时无遮无拦的强光烘烤,否则极易导致新抽的幼嫩叶片被灼伤。
生产性栽培时,自春末到中秋,都应将其放在遮光50~70%的荫棚下,但又不能过分阴暗,否则又会导致新抽嫩叶细长、叶色发黄失神,小叶间距稀疏,从而影响到植株的紧凑优美。对冬季移放到棚室内的盆栽植株,应给予补充光照。盆土水分保持偏干,植株可保持长年无病。别外新抽的羽状复叶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趋光性,株型良好。
湿度控制:为养护好盆栽金钱树,应努力为其营造一个既湿润又偏干的环境。生产性栽培时,对放在温室里的植物,当室温达33℃以上时,应每天给植株喷水一次。因该植物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应以保持盆土微湿偏干为好,但偶尔浇灌水肥过量,也不致引起根系烂根。
冬季要注意给叶面和四周环境喷水,使相对空气湿度通达到50%以上。中秋以后要减少浇水,或以喷水代浇水,以助于新抽嫩叶的平安过冬。另外,在冬季应特别注意盆土不能过分潮湿,以偏干为好,否则在低温条件下,盆土过湿更容易导致植株根系腐烂,甚至全株死亡。
土壤:由于金钱树原产地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其形成了较强的抗旱性,因此对栽培基质的基本要求是通透性良好。栽培基质的基本要求是通透性良好。栽培基质多用泥炭、粗沙或冲洗过的煤渣与少量园土混合,并将其PH值调整至6~6.5之间,呈微酸性状态。
因其块茎硕大、根系发达、羽状复叶较长,生长季节应及时观察其生长情况来决定是否换盆换土。始终保持栽培基质通透良好,以利于为其营造一个透气滤水良好的根部环境。梅雨季节要勤检查,发现盆内有积水现象发生时,要及时给予翻盆换土。
肥料:金钱树比较喜肥,除栽培基质中应加入适量沤制过的饼肥或多元缓释复合肥外,生长季节可每月浇施2~3次02.%的尿素加0.1%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也可浇施平衡肥20-10-20(20-20-20),浓度为200~250ppm结合硝酸钙使用。
中秋以后,为使其能平安过冬,应停施氮肥,连续追施2~3次0.3%的磷酸二氢钾液,以促使其幼嫩叶轴和新抽叶片的硬化充实。当气温降到15℃以下后,应停止一切形式的追肥,以免造成低温条件下的肥害伤根。
青花菜的有机栽培技术
青花菜又名绿菜花、西兰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档蔬菜。
1.栽培地的选择:水源无污染、土层疏松富含有机质;土壤中六大金属不得超标,有机磷、有机氯残留不得检出。
2.有机肥料沤制和配制:易腐熟的肥料,如人畜禽粪便,直接堆在地面,外用泥土或塑料布密闭沤制;难腐熟的肥料,如杂草、蔬菜残体和玉米小麦秸秆,用沤肥池或微生物分解发酵腐熟,秸秆类需一年左右可彻底腐熟;饼类肥料,如豆饼、花生饼,粉碎后加水,用大缸或水泥池密封发酵,在青花菜生长期用作追肥。
有机肥料混配,动物肥与植物肥数量在1:1为好,施肥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做底肥。
3.青花菜品种:大丽和绿岭。亩用种量30克。
4.栽培季节与方式
在山东泰安,青花菜一年可两季栽培。1月中旬左右,利用温室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7月上中旬育苗,8月上中旬定植。
栽培方式:40厘米×50厘米。春季栽培,畦面覆盖地膜,加扣小拱棚等保温措施,效果明显。
白扁豆的栽培
选地与整地
以沙壤土、富含腐殖土的耕地、园内地为佳,翻耕15~20cm,除净石块等杂物,做成高15~20cm、底宽40cm的垄。
栽植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播,由于种子顶土能力弱,故播种前应先浇水,待可耕时立即下种,穴播,每穴放种子2-3粒,覆土0.6-1cm,略镇压。行株距(3-60)cm×45cm。
播种
北方地区以春播为主,4月中旬后,先将垄面耙平后,刨坑,穴距30~35cm、穴深8~10cm,施足底肥,底肥用厩肥、生物肥或有机肥均可,将种子播入,每穴3~4粒,覆土4~5cm,镇压。根据土壤墒情决定是否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
田间管理
在温、湿度正常的条件下,播种后15天左右陆续出苗。出苗后应立即间苗,每穴留2株,结合除草适当松土,当株高30cm以上时培土、支架。支架要牢固,要有一定的高度,注意透光性能。当株高达1m时打尖,以促进分枝,增加结实量。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涝,以防止和减少落花及病害的发生机率。
采收与加工
当果实由绿色变成白色或黄白色、且种子与果皮已经分离时即可采收,人工或机械脱粒均可,除净果皮及小瘪粒,晒至完全干燥,即可入药。还可以将扁豆置于沸水中煮至皮软后,在冷水中稍泡,取出,搓开种皮与仁,干燥,取其皮入药,即扁豆衣(仁也药用)。外观性状以子粒饱满、粒度均匀、色泽(黄白)一致、无虫口、嚼之有豆腥气为佳。
茄子冬季栽培技术
栽培设施及时间
越冬栽培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寒冬低温季节。因此,栽培设施必须是保温性能良好的日光温室。
茄子越冬栽培的播种育苗期为8月底至9月上中旬。在温暖、光照充足的秋季育出壮苗,在10月底至11月初定植在温室内,12月中旬前后开始采收,直至翌年秋季。
冬季茄子栽培技术
育苗
育苗床应建在风障阳畦、小拱棚内。有条件时,直接建在日光温室内最好。
播前种子处理方法同春早熟栽培。播种方法参照春早熟栽培。出苗后应及时浇水。苗出齐后,应及时间苗,并及时除草。待1片~2片真叶时,即应分苗。分苗畦的建造与育苗畦相同。分苗的株行距为10厘米×10厘米。分苗后及时浇水,分苗后的头1天~2天中午,从10时至午后2时,可在育苗畦上搭凉棚遮阴,防止秧苗萎蔫。
分苗缓苗后,应适时浇水,每5天~7天1水,保持畦内土壤见干见湿。并及时松土2次~3次。如土壤缺肥,可每10天~15天追施复合肥1次,每公顷用量100千克~150千克。
越冬栽培茄子的苗期,前期外界温度较高,应采用大通风或遮阴的措施,降低苗床温度。育苗后期外界温度渐渐降低,应通过覆盖薄膜保持温度,勿让秧苗受冷冻害。定植前5天~7天,应通风降温。控制的温度条件与春早熟栽培相同。
定植前5天~7天浇大水切块,以便定植时带土坨移栽。
秋季育苗,秧苗生长迅速,苗龄50天~60天即可。壮苗的标准是8片~9片叶,20厘米高,茎粗0.3厘米~0.4厘米。
定植
栽培地应施足大量有机基肥。结合深翻,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000~100000千克,另外加入过磷酸钙750千克,或全元复合肥750千克。翻后,耙平,做成高13厘米,畦面宽50厘米,畦沟宽60厘米的小高畦。
定植时,在高畦上栽2行,株行距38厘米×50厘米。栽后覆地膜,浇水浸畦。
田间管理
光照调节:冬季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应加强光照管理。在日光能射到棚面情况下,尽量早揭晚盖草苫子。及时清洁塑料薄膜,保持良好的透光率。
温度管理:夜间气温降至13℃以下时,就应扣严塑料薄膜。白天温度升高后再掀膜通风。随着外界气温下降,通风口应越来越小,夜间加盖草苫子。白天保持25℃~30℃,夜间保持15℃以上。深冬,除了棚膜和草苫子保温外,还可在畦上加小拱保温。除了一般的防寒保温措施外,还可喷0.2%的磷酸二氢钾或0.5%的蔗糖液,或抗冻剂,每3天~5天1次,提高植株的抗寒力。
翌春天气转暖,中午棚内气温超过30℃以上时,可通风排湿、降温。当外界夜温在15℃以上时,可撤除草苫子,昼夜掀开塑料薄膜大通风。夏季应打开所有通风口降温,并利用顶膜遮阴,降低室内温度。
肥水管理:茄子越冬栽培的肥水管理可分以下6个阶段:
开花现蕾期:在11月份定植后,应勤中耕松土,少浇水,只要土壤不干旱就不用浇水,不追肥,防止棚温过高、浇水过多而徒长。
深冬期: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此期气温最低,植株生长缓慢,可不追肥浇水。
早春采收期:2月至3月份外界气温逐渐升高。植株生长增速,采收量加大,应追肥2次~3次。在畦沟中每次每公顷施腐熟的豆饼750千克~1500千克,或复合肥225千克~300千克。结合追肥浇小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一般7天~10天一水。
采收盛期:3月底至5月份,此期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茄子进入盛果期。这时应大量追肥。每10天1次,每次每公顷追施复合肥300千克~370千克。有条件时,结合喷药可根外追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液,或5%的草木灰浸出液,或0.3%的钛得肥等,一般10天1次。结合追肥,及时浇水,一般5天~7天一水。
采收后期:6月至7月份,天气炎热,加上市场价格下降,采收量下降。如在7月份拔秧,可不追肥。如在10月下旬下霜后拔秧者,仍应每10天追1次肥,以氮肥为主,结合浇水冲施。
秋季采收高峰期:8月至10月上中旬,外界气候适宜,茄子又出现第2次采收高峰。8月上旬应中耕除草,并于畦两侧开沟追施饼肥,每公顷施1500千克,再冲施尿素2次,每次300千克。结合施肥及时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一般5天~7天一水。
采收
坠根茄、对茄应早采收,以免耗费营养过多,影响植株营养生长,及影响后面的花、果坐果。
碱蓬人工栽培技术
盐生植物碱蓬[Suaeda glauca(Bunge)Bunge]为藜科碱蓬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20多个品种,黄河三角洲地区广泛生长的品种为盐地碱蓬,自古就是民间食用的野菜碱蓬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蔬菜和油料作物。碱蓬的嫩茎叶既可鲜食,又可制干,便于贮藏和运输,因此碱蓬的利用开发具有较好的前景。为解决碱蓬的周年供应问题,丰富市民的菜篮子,笔者经多年的研究和探讨,已初步掌握其特征特性和脱盐土反季节设施栽培技术。
1、碱蓬的特征特性
1.1植物学特征
盐地碱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状态下株高20~60cm,脱盐土人工栽培可达80cm以上。无明显的主茎,在含盐量高的土壤(0.3%以上)中生长时有红色条纹,多级分枝,枝细长,斜伸或开展。叶线形,对生,长1.5~5cm,宽1~3mm。正常年份3月上中旬至6月上旬都可出苗。7~8月为花期,9~10月为结实期,11月初种子完全成熟。成熟时植株火红,极具观赏价值。
1.2营养成分全面而丰富
碱蓬的营养成分全面而丰富,其鲜嫩茎叶的蛋白质含量占干物质的40%,且水溶性好,与大豆相仿,籽粒的脂肪含量高达36.4%(内含共扩哑油酸,一种高级保健品),远高于大豆(18.8%),粗脂肪含量低,仅为3.3%,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粗灰分含量分别为5%、16.5%,32.5%。另外,碱蓬茎叶中含有大量的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胡萝卜素和Ca、P、Fe、Cu、Zn、Mn、Se等微量元素,其中有许多指标都高于螺旋藻。是一种优质食用、保健蔬菜。
1.3商品性好
碱蓬株型美观,有“翡翠珊瑚’“龙须菜”的雅称;鲜嫩茎叶营养丰富,具有特别的海鲜味,口感好,可凉拌、可烹制。
近年来市场价格看好,春季鲜菜售价2.5元/kg,制干18.00元/kg,冬季栽培亩产鲜菜达1000kg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1.4适应性广,适合多种栽培模式
碱蓬是一种盐生植物,俗称“盐蒿”,“海鲜菜”。经人工驯化可以成为新的栽培蔬菜品种,并能在脱盐土上栽培。碱蓬喜高湿、耐盐碱、耐贫瘠、少病虫害,是一种天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适于沿海地区沙土或沙壤土种植。碱蓬温度适应范围广,在自然条件下3月上中旬即可出苗,栽培技术简单,可春季和秋冬季设施栽培。播种至鲜菜采摘时间短,春夏季25~40d,秋冬季45~60d,可作为空茬补缺蔬菜栽培。
2、碱蓬的秋冬季设施栽培技术
2.1田地准备
选择沙土或沙、壤土的地块,播前3~5d扣大棚增加地温。将地整成宽1m,长10m左右的小畦,畦高20cm,沟宽30cm。播前每亩施腐熟饼肥200kg、三元复合肥50kg,将土耙细整平,播前1~2d用喷壶均匀喷水一次以提高土壤湿度。
2.2精细播种
采用科学的栽培方式,碱蓬可实现四季播种,而反季节的秋冬播种效益更好。秋冬季11月中旬起即可播种,将当年采收并经特殊处理的碱蓬种子,在播前用50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0min后,换清水浸种4h,每亩用种750g左右。用尖嘴锄开1~2mm深的浅沟,行距10cm,用细沙或过筛细土拌种均匀捻播,用扫帚轻扫,然后压实畦面,以利保墒出苗。上覆地膜,加盖拱棚,3~4d幼苗出土后即撤去地膜。
2.3生长期管理
当幼苗有6片真叶时及时疏苗,株距5~6cm,同时拔除杂草,间苗后2~3d喷一次0.3%的尿素溶液。气温下降时,夜晚要加盖草苫保暖,遇雪天在小拱棚上加盖薄膜防冻害,晴天中午温度较高时小拱棚适当通风降温防病害发生,通风时结合锄草补苗。如果面向春节市场,还需加搭中棚或设天幕。
2.4适时采收上市
秋冬栽培碱蓬采摘鲜嫩幼梢10~15公分上市,采摘的鲜菜及时用塑料袋包装防失水,并要装入纸箱防止在贮藏及运输途中挤压变形,影响外观品质,夜间注意保暖防止冻伤。碱蓬是再生能力比较强的植物,采后2~3d浇薄粪水或亩施尿素10kg,促进再生分枝,可循环采收。
鸡毛菜在本地应根据不同季节种植
一、春季栽培(一般在11月上旬至2月下旬在大棚里种植)
①品种选择:春季栽培应选择冬性强的品种.一般选用本地上海青、二月慢、三月慢、冬常青、特矮青、矮箕青等优良品种.
②整地施肥:由于鸡毛菜生长期比较短,因此在耕地前一个星期,每亩施入腐熟人粪尿1000㎏作基肥,然后将畦面整细耙平,筑成畦宽(连沟)1.2m.
③播种:在整好地的基础上及时播种,播种要均匀,播后浅耙畦面,然后踏实或拍实.应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播种量每亩约2㎏.
④田间管理:鸡毛菜一般追肥2-3次,每亩每次追施尿素5㎏左右.
⑤采收:春季大棚种植一般于播后40-50天采收,亩产1000㎏左右.
二、夏季栽培(一般在4月至8月播种)
①品种选择:夏季栽培一般选择耐热品种,如抗热605、夏冬青、正大抗热青一号、抗热青三号等优良品种.
②整地施肥:夏季种植正处于台风、暴雨、高温干旱季节,因此要筑成深沟高畦,以利灌排(基肥同上).
③播种:高温季节,播种至出苗应覆盖遮阳网.因天气干旱,播种前一天应浇足底水,渗水后播种,播种至出苗前要保持畦面湿润.由于气候炎热干旱,夏季播种量宜多,一般每亩撒播种子2-4㎏.
④田间管理:夏季种植鸡毛菜一般追肥2次.第一次在子叶展开后,亩施尿素5㎏左右;第二次在两片真叶出现后追施,亩施尿素10㎏左右.浇水要掌握轻浇、勤浇的原则,切不能大水漫灌,浇水最好在上午8点以前或下午5点以后.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黄条跳甲等,可用艾美乐、菜喜等药剂进行交替防治.
⑤采收:夏季种植鸡毛菜于播种后20-25天采收,亩产750㎏左右.
三、秋冬栽培(一般在8月至11月播种)
①品种选择:一般选择抗热605、矮抗青、红明青、冬常青、上海青等优良品种.
②整地施肥:与秋季栽培相同.
③播种:秋季播种正值高温季节,播种时如土壤干旱,可先行灌溉,待土壤胀松后再整地播种(或播种后每天浇水1-2次,直至出苗),冬播和春播用种量基本相同.
④田间管理:出苗后追肥2-3次,秋季栽培主要病害是病毒病,有时也发生霜霉病.虫害以蚜虫为主,小菜蛾、菜青虫也有为害,应及时防治.
⑤采收:秋季种植鸡毛菜一般于播种后25-30天采收,冬季种植鸡毛菜一般于播种后45天左右采收
豌豆的栽培技术要点
食荚豌豆是性喜冷凉的长日照作物,
不耐热,长江流域多行越冬栽培,秋播秋收;高山地区以及中国北方一般春播夏收。
由于豌豆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只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在长江流域地区也可进行春季及秋季栽培。
越冬栽培
越冬栽培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主要的栽培形式,一般利用冬闲地,特别是利用棉花收获后的棉田,既可以棉花秆作天然支架,又可达到增收养地的目的。越冬栽培一般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播种,露地越冬,次年4~5月采收。播种过早,冬前生长过旺,冬季寒潮来临时容易冻死;播种过迟,在冬前植株根系没有足够的发育,次春抽蔓迟,产量低。
春季栽培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高温来临前收获;东北地区春播夏收,一般4~5月份播种,根据需要,用小棚、地膜等复盖也可早播。春季栽培生长期短,前期低温,后期高温,因此要选择生长期短的耐寒品种,如赤花绢英、甜脆豌豆等,并尽量早播。
秋季栽培
秋季栽培宜选择早熟品种,于9月初播种,11月下旬寒潮来临之前采收完毕。秋季栽培生长期也短,可以通过夏季提前在遮荫棚内育苗,冬季用塑料薄膜复盖延长生长期。
土壤条件
豌豆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各种土壤均可栽培,但强酸性土壤要施用石灰。豌豆最忌连作,至少要行4~5年的轮作。播种前要深翻土壤,每亩施有机土杂肥25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0~25千克、氯化钾15~20千克,最好将化肥同有机肥混合施入。一般作平畦,低尘洼处可作高畦。播前种子可接种根瘤菌。
播种技术
播种前用40%盐水选种,除去上浮不充实的或遭虫害的种子。播种前将种子催芽,当种子露芽时,将种子故在0~2℃的低温中处理15天后再播种。
豌豆用根瘤菌拌种,是增产的有效措施。用根瘤菌拌种后,根瘤增加,茎叶生长旺盛,结荚多,产量高。拌种方法:每亩用根瘤菌10~19克,加水少许与种子拌匀后便可播种。
大田播种前施入充分腐热的厩肥、堆肥和一定量的磷、钾肥,尤其是施磷肥增产效果明显,豌豆采用点播,行距10~20厘米,行内株间距5厘米,每穴播2~6粒种子,土壤湿润时复土5~6厘米。土壤干燥时复土稍厚些。每亩用种10~15千克。
田间管理
播种后要浅松土数次,以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苗健壮。秋播栽培的,越冬前进行一次培土,越冬保温防冻,开春后及时松土除草,提高地温。豌豆开花前,浇小水追速效性氮肥,加速植株生长,促进分技,随后松土保墒。茎部开始坐荚时,浇水量稍加大,并追磷、钾肥。结荚盛期土壤要经常保持润湿。保证果荚发育所需水分。结荚后期,豆秧封垄,减少浇水。蔓性种植株高30厘米时,开始支架。豌豆分批采收,每采收1次追1次肥。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中耕除草1~2次。重施苗期追肥,尤其是未施或少施基肥的田块,一般每亩追施复合肥5~7.5公斤或尿素5公斤或腐熟人粪尿1000公斤。高秆品种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植株开始伸长时,将带梢小竹或带分枝的树枝(去叶片)插在行间,以便豆株攀缘生长。豌豆不耐水渍,春季要注意清沟排水。开花结荚时所需养分多,每亩施尿素7.5公斤、三元复合肥5公斤。鼓粒期喷施1%尿素和0.3%磷酸二氢钾2次。
采收时间
荚用豌豆在荚果充分长大、籽粒尚未长大时采收。豌豆陆续开花结荚,采收要多次进行。春播的豌豆于4月上旬开始采收,6月上旬拉秧,亩产400千克;秋播豌豆10月上旬~11月中旬采收,亩产300千克。
阳台种植
豌豆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A原等多种营养成分,可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帮助消化等。它的种植季节一般在3~4月(北方春揪宜早,解冻时即可开始;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四季均可播种,但以秋、冬季为佳,多在9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
育苗
应选择粒大而无病虫害的种子播种,可用食盐水选种。将40克食盐溶解在100毫升水中,然后将豌豆种子放人,浮在水面的丢弃,余下的种子按前文所述用热水法消毒后才可播种。
发芽适温18~22℃,不低于5℃仍可发芽。通常直播,浇透水后每穴播入2~3粒种子,复土约3厘米,然后可在土面上洒一薄层草木灰。也可用一次性塑料杯育苗再移栽。
苗期生长适温14~22℃,能忍耐-4~5℃低温;稍耐旱,早、晚叶片不萎蔫则不需要浇水,发芽约10天可施稀薄腐熟有机肥1次。
发芽2周后,长出1~2对真叶时移栽定植,每盆3~5株,土中应施足够的腐熟有机肥作基肥。
冬季如何栽培豌豆
豌豆是一种性喜冷凉的长日照作物,不耐热,所以长江流域多地流行越冬栽培,秋播秋收;当然高山地区以及中国北方一般仍然是春播夏收。由于豌豆对日照长短要求不严格,只要选择适宜的品种,在长江流域地区也可进行春季及秋季栽培。
豌豆春季栽培
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高温来临前收获;东北地区春播夏收,一般4~5月份播种,根据需要,用小棚、地膜等覆盖也可早播。春季栽培生长期短,前期低温,后期高温,因此要选择生长期短的耐寒品种,如赤花绢英、甜脆豌豆等,并尽量早播。
豌豆秋季栽培
秋季栽培宜选择早熟品种,于9月初播种,11月下旬寒潮来临之前采收完毕。秋季栽培生长期也短,可以通过夏季提前在遮荫棚内育苗,冬季用塑料薄膜覆盖延长生长期。
以上就是豌豆的种植时间了,通过以上对豌豆的描述,相信大家已经知道豌豆什么时候种植了。其实豌豆种植的好坏还是重点在于科学的管理,不只是靠种植时间就能决定是否收获优质的豌豆的,所以请大家不仅要合理种植豌豆,也要科学管理豌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