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的发病原因
近视的发病原因
因为学业繁重,长时间观看电视节目,玩电脑游戏等等,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视力问题,近视成为相当普遍的眼部疾病,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近视儿童越来越多,而且呈现低龄化发展。那么,到底近视是怎么发病的呢?
近视眼的发病因素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主要的因素大致划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营养体质因素。
1.遗传因素:
近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高度近视的遗传性比一般近视的倾向明显。有遗传因素者,近视发病率较早,常在进入青春期以前就开始近视了,且多在6个屈光度-600度以上。这种高度近视在医学上叫病理性近视。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子代100%为高度近视。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50%为高度近视,但也有显现不全的表现。环境因素起一定作用。一般近视属于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又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从大量国内外有关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环境条件是决定近视眼形成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距离阅读或近距离工作的影响下,为什么能产生近视?对此还没有一致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A.调节学说:绝大多数近视是在青少年时代出现,由于青少年眼的调节力特别强,对近距离工作学习有高度适应性,所以看近也不易疲劳。但是睫状肌长时间过度紧张,睫状肌会发生疲劳甚至痉挛而出现调节性近视,不及时消除持续发展则可成为不可逆转的真性近视。或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到眼球轴的延长。
B.环境适应学说:幼儿时期眼球小,多数呈现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增大达到正视状态。在这一发育过程中近距离阅读过多,眼球为适应这种调节需要而成为近视。生长发育过程中,诸如照明光线、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能影响近视眼的发生率。
3. 营养体质学说:从一些资料分析到,微量元素镉、锶和锌等的缺乏和体质的薄弱也可影响到近视的发生,但是目前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近视则各有说法。
总之,从以上可以看出近视是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体质因素的相互影响,而非某单一因素而成。
研究近视的病因终究是为了预防近视、治疗近视服务的,遗传因素导致的近视可以通过激光治疗,而环境因素导致的近视完全可以避免,为了孩子的视力,家长和老师们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还给孩子们一个清晰的世界。
什么是高度近视
近视按程度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因近视度数进行性增加,眼底视网膜脉络膜病变逐年加重,从而产生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变性近视、进行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其发病原因尚不确知。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于遗传关系较大。后天环境对于近视眼的发病有重要作用。
高度近视症状:
1、视力下降。
2、近视发展速度快:不同于单纯性近视眼,有的高度近视眼即使到了成年后,近视还是继续发展,故也称为进行性近视。
3、眼球突出:高度近视眼多为轴性,眼球明显变长,前房较深,睫状肌萎缩,部分人眼球向外突出。
4、暗适应功能差: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过程。
5、眼前黑影:高度近视眼会引起玻璃体变性、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
高度近视的危害主要在于并发症。
1、由于眼结构异常、营养障碍引起的玻璃体、脉络膜及视网膜变性。
2、由于眼轴延长、巩膜伸长、生物力学异常作用所致的黄斑变性萎缩及后葡萄肿。
3、由于视力低、调节辐辏功能失调所致的弱视和斜视等。
了解高度近视遗传性的规律
一、家庭遗传因素
高度近视眼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既有关近视的一对基因都是本病的致病基因才发病,如果只有其中一个是致病基因,而另一个是正常基因,则不发病,只是携带者。因此,两个高度近视眼相结合,其子女的发病机会在90%以上。高度近视者如果与近视基因携带者结合 ,其子女可能有50%是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者如果和正常视力或中低度近视眼者相结合,其子女发生高度近视的可能性为10%。因为在我国一般人群中,约有20%是近视基因的携带者。
二、地域遗传几率
另外世界上黄种人近视眼发病率最高,东南亚包括我国在内近视发病率40%以上,白种人中等,而黑人、爱斯基摩人近视眼很少,这说明种属遗传作用。我国专家作过双胞胎调查,双胞胎同时患近视或同时不患近视,即一致率,结果表明双胞胎一致率(近视)高于非双胞胎。而双胞胎中,同卵双胞胎近视概率又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也说明近视眼是遗传性疾病。专家们还通过公式计算出遗传因素在近视眼形成原因中占65%。
增加户外时间可以预防真性近视
研究得出,近视的3年累积发病率在干预组为30.4%,对照组为39.5%,3年近视发病率绝对值下降9.1%,相对值下降23%。近视预防效果也得到了屈光度进展这个第二观察指标的支持。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近视发生早的儿童更容易进展为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的近视),增加了病理性近视的风险。所以,推迟儿童的近视发病年龄,具有更长期地保护视力健康的作用。
研究团队发现,干预组中对父母的教育宣传似乎对学生校外的户外活动时间没有影响;相比而言,由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干预比较有效,同时,研究结果提示单纯增加40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对减少近视发生率的预防效果低于预期,应该考虑其他措施进一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比如利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间等,以提高近视预防的效果。
对于中国广州6岁儿童,每天增加40分钟在校户外活动时间降低3年近视发病率。”目前,评估这些儿童长期随访效果及研究结果的外推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儿童近视的发病原因
儿童近视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高度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要想使你的宝宝眼睛能够达到健康的发育,就一定要在孩子出生以后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比如说不要过长时间的近距离让孩子去观察事物,包括近距离的视频,或者做一些精细的工作,如书法、描绘和练字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得孩子的近视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环境因素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每增长1毫米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都在6屈光度以下,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以示与假性近视相区别。
1、用眼距离过近。据有关资料报道,青少年近视眼以长期用眼距离过近引起者为多见。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cm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可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使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由于调节过度而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内压增高,眼内组织充血,加上青少年眼球组织娇嫩,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所谓真性近视。正常阅读距离应是30~35cm。
什么是近视
一、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hereditary factor)(35%):
根据群体调查,已证明各民族之间近视眼的发病率差别很大,亚洲人中以中国人和日本人多发近视,欧洲犹太人较英,德等国本地人的近视眼为多见,Stephoson于1919年调查伦敦儿童的眼屈光状态,犹太人儿童的近视眼比本地儿童者约多10倍。
1、高度近视:胡诞宁等对61个家系调查发现:
(1)双亲均有高度近视,子代12人均为高度近视(100%);
(2)双亲之一有高度近视,子代又有人发病者(指示双亲中另一方为杂合子),在40个子女中23人高度近视(57.5%),与预期的发生率 (50%)相比,P>0.05;
(3)双亲表现正常,子代有人发病的25个家庭(指示双亲均为杂合子),在197个子女中68人发病,经用Winburg和Lenz矫正法后,其发病率分别为21.3%和22.2%,与预期的25%相比,P>0.05,此三者均符合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规律,但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表现程度减轻或外显不全,高度近视者,如与表现型正常者结婚,有18%~24%的机会是与杂合子者通婚,有可能生出高度近视的子女,因此,可较有把握地认为我国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
2、单纯近视:即低,中度近视,系指屈光度在6.0D以下的近视或近视散光,一般无明显的眼底变化,矫正视力可以正常,是最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在双生子调查中发现,无论近视一致率还是屈光度差值,都是同卵间的相同程度大于异卵,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并提示遗传因素在近视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本组相关系数计算,近视遗传度为61%,进行双生子测定,得出遗传指数为65%,眼轴,角膜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遗传指数分别为 55.5%,49.1%,72.1%,有人在上海高中学生一级亲属调查计算遗传度为50.5%,即遗传和环境对近视的发生约各占一半,因此推论,单纯近视为多因子遗传。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为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也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哪些年龄段最易近视呢
通过大量人群调查和双生子的研究,证明近视眼是一种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的眼病。
高度近视眼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单纯近视为多因子遗传。
环境因素可影响眼的屈光变化已为动物试验和临床工作所证实。制造恶劣的视觉环境,形觉剥夺和限制看远可使幼小动物变为高度近视眼;儿童繁重的近距离作业和不良视觉卫生条件是儿童少年单纯性近视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防治近视眼应从改善儿童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等入手。
视力减退是近视眼的主要症状。轻、中度近视眼患者远视力低常而近视力正常,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但读写不困难。
高度近视眼则远、近视力都不好。视疲劳是近视眼的另一个常见不适,多与调节集合失衡有关,近视眼习惯近距离读写,长时间读写后可引起视物模糊、眼胀、头痛等不适;眯眼视物以利改善视力却可导致疲劳。
高度近视发生眼组织退行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症状。玻璃体混浊可产生飞蚊症,视网膜脉络膜退行病变可发生黄斑出血、萎缩,甚至视网膜脱离,赞成严重视力障碍。
遗传因素为主要病因者发病较早,幼儿时期就可能已是近视眼了。近视发生越早,形成高度近视眼的可能性越大。病理性近视眼在20岁以后还可能发展。
单纯近视眼多发生于生长发育旺盛的少年时期。有统计证明,小学三年级以前视力低常主要由远视眼、散光眼、先天性近视眼所引起,四年级以后近视眼比例增加,高中学生中远视力低常主要由近视眼引起。儿童少年远视力下降初发年龄大多在10-15岁,半数以上集中于12-15岁。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提高,电视、电脑的普及使近视发病年龄有提早的趋势。单纯性近视眼在20岁左右趋于稳定。
高度近视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近视(Myopia)是眼睛看不清远物、却看清近物的症状。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近视分屈光和轴性两类。其中屈光近视最为严重。屈光近视可达600以上,即高度近视。治疗近视方法有很多,主要是后离焦和眼灵敏度调节等。
1、近视“发生”的主要原因: 85%看近调节;15%眼轴“长”长:
(1) 约 85%近视与看近(如看书、看电视、看电脑,即近视三看)有关,可以防治;
(2) 约 15%近视与眼轴随生长变长有关,受先天变异或遗传等因素控制,治疗效果较差。由此可见,青少年近视是一种可防不可治愈的眼病。
2、近视“发展”快的主要原因:
(1)眼动失灵敏度:长期固定看近,可造成眼球及晶状体“固化”即失去运动灵敏度,导致看远看近时,晶状体不能及时变凸或变扁以调节远近焦距,可引起视野缩小及眼轴变长,是近视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2)近视三看:看书、看电视、看电脑,是近视发展的主要动因;
(3)戴镜不当:如眼镜的度数不对、合并的散光未配或错配,镜架松垂变形,光学中心错位等,导致用眼负担加重而引起近视发展。
3、近视发病机理:
(1)眼轴变长:每长 1mm约增加300度近视。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近视多少都会有所发展,故可防不可治愈;
(2)调节痉挛:看近时晶状体会自动调焦变凸(即调节),长期长时间看近(特别是近视三看),可引起调节痉挛而形成调节张力性近视,久之可转变成近视。
通过上述的关于近视的原因可以了解到,近视其实就是我们的眼睛焦距出现了病变,这是我们可以通过眼镜来矫正,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方法,我们需要在日常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这样有助于我们保护眼睛,矫正近视眼,远离眼镜的束缚。
近视与什么因素有关
1、早产,早产是引起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早产儿日后的近视发病率比足月儿高,是因为早产儿生活能力低下,不少早产儿要给予吸氧,而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可引起视网膜水肿、玻璃体液化,使眼轴过度伸长而造成近视。遗传因素,孩子是否会近视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当父母均为高度近视时,孩子近视的几率就会更大,即使不是一出生就成为近视,也会成为近视基因的携带者,一旦受到环境的影响,就可能发展为近视。有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显示,父母双方均为近视者,小孩出现近视的比例要比一般家庭高。
2、营养不良可能会影响视力,儿童的体质和发育状况对近视的发生、发展都有显著意义。视力的正常发育包括视觉器官及视神经的发育,这就离不开各种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充足。一旦发生营养物质的缺乏,可能出现相应的疾病,甚至影响到视力发育。
3、用眼习惯不良易造成近视,孩子的后天行为习惯也是近视发生的一个主因,长期在光线不足或光线不稳定的环境下阅读,书本与眼球的距离过近,书本印刷不清、用眼时间过长等,都会增加眼睛负荷,容易造成近视。此外,有的孩子读书、写字姿势不当,桌椅不合适、不注意用眼卫生、视力保护意识差等,更会加重视力疲劳,加速近视发展。
近视眼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近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文献报告高度近视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为多基因遗传。父母近视的度数越大,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越大。
2环境因素
如学生长时间看电视或写字时间过长,会使眼睛疲劳,还有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如在过强或过暗的光线下看书、躺着和乘车时看书、用脏手揉眼睛,桌椅不符合卫生要求等。 些不良的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过度的调节而产生近视,过度调节所引起的近视可以是假性近视,但长期过度的调节使假性近视也可以固定为真性近视。繁重的学习负担是近年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儿童近视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研究认为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高度近视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已被公认,但对一般近视遗传倾向就不很明显。
要想使你的宝宝眼睛能够达到健康的发育,就一定要在孩子出生以后注意孩子的用眼卫生,比如说不要过长时间的近距离让孩子去观察事物,包括近距离的视频,或者做一些精细的工作,如书法、描绘和练字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得孩子的近视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环境因素
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每增长1毫米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当然这种近视绝大多数为单纯性近视,一般度数都比较低,都在6屈光度以下,发病多在青春期前后,进展也比较缓慢,有人把这种近视称之为真性近视,以示与假性近视相区别。
高度近视眼遗传规律
很多人都知道高度近视是有遗传性的,为了让下一代不在饱受眼镜之苦,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了解高度近视,了解它的遗传规律。
一、家庭遗传因素
高度近视眼是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既有关近视的一对基因都是本病的致病基因才发病,如果只有其中一个是致病基因,而另一个是正常基因,则不发病,只是携带者。因此,两个高度近视眼相结合,其子女的发病机会在90%以上。高度近视者如果与近视基因携带者结合,其子女可能有50%是高度近视。而高度近视者如果和正常视力或中低度近视眼者相结合,其子女发生高度近视的可能性为10%。因为在我国一般人群中,约有20%是近视基因的携带者。
二、地域遗传几率
另外世界上黄种人近视眼发病率最高,东南亚包括我国在内近视发病率40%以上,白种人中等,而黑人、爱斯基摩人近视眼很少,这说明种属遗传作用。我国专家作过双胞胎调查,双胞胎同时患近视或同时不患近视,即一致率,结果表明双胞胎一致率(近视)高于非双胞胎。而双胞胎中,同卵双胞胎近视概率又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也说明近视眼是遗传性疾病。专家们还通过公式计算出遗传因素在近视眼形成原因中占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