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反复生病的背后你是否懂得科学护理
宝宝反复生病的背后你是否懂得科学护理
身处“养病环境”——养病不佳,反而养出病菌
宝宝在冬天发生感冒、咳嗽,甚至发烧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因为天气太冷所以才导致生病的。因此,得防寒、多穿衣服、关闭门窗才能让宝宝好得更快。事实上,专家表示,寒冷并不会导致宝宝多病或病重,细菌和病毒才是罪魁祸首。当天气寒冷时,空气中的水分减少,气候变得干燥,人体的呼吸道自身抗病能力会随着干冷空气的刺激而降低,呼吸道黏膜因此容易充血,分泌黏液“淹死”病毒的能力大幅下降。而大部分导致感冒的病毒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的病毒便会趁虚而入,更易黏附在宝宝呼吸道内。这样一来,“宝宝生病怕冷-冷了更容易生病-封闭环境保暖”的惯性思维反而会使细菌、病毒集中在密闭、干燥的室内,为病菌的繁殖创造有利空间,成了典型的“养菌”环境。正在生病或者刚刚好转的宝宝,和病毒贴身相处,怎么会不再反复?所以说,通风换气且湿润的环境才是良好的养病环境,每天多开窗,病毒都吹跑,同时还要注重身体水分的补给。
忽视“养病过程”——病情反复,诱发其他疾病
除了养病环境外,养病过程也是宝宝恢复健康的关键环节。在呵护宝宝恢复健康的过程中,如果家长犯了以下错误,则很容易诱发其他疾病:
1、反复感染:这是常见的一种情况,比如在宝宝感冒刚刚好转后,家长就送孩子去了幼儿园或者商场等人流密集的场所。上文也说,病菌容易通过空气传播,宝宝在人多的地方很容易被其他患者传染,开始又一次的感冒。
2、治疗不彻底:有些家长在宝宝病情稍见好转后,由于种种原因,自行停止治疗,从而造成病情的反复。
此外,家长切勿看到宝宝一有生病的苗头就开始用药,90%以上的普通感冒是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不存在“早治疗、早痊愈”的说法。如果宝宝存在肺炎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感染,早期用药则能产生缩短病程、避免病情进展的作用。所以,家长还是要观察宝宝状态表现,及时就医,遵从医嘱,用心呵护。
缺乏“身体免疫”——抵抗力差,小病变大病
有的时候,宝宝反复感冒或感冒后经久不愈,还可能预示着其他疾病。尤其是新生儿、有心肺基础疾病、有免疫缺陷、有哮喘等过敏疾病或者营养状况不佳等自身免疫力较差的孩子,在发生感冒这样的小病后,家长若是护理不当,更是容易“小病成大病”。所以,面对有先天疾病的宝宝,家长更应格外警觉,有问题及时送医治疗。但是,如果宝宝是因为后天营养不佳等原因致使免疫力低的情况,那父母就应及时自省,是否带孩子每日进行身体锻炼,以及是否每天给宝宝补充对于免疫功能发育非常关键的维生素AD。这是因为维生素A被称为“抗感染维生素”,是上皮细胞合成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可以维持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结构的完整性,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角化不全,进而使屏障功能下降,给病菌以可乘之机,使得宝宝更易受到病菌感染,增加患感冒、腹泻、皮肤干燥、过敏等疾病的风险,并且还特别容易反复且迁延不愈。此外,维生素A还能够促进抗体生成,而维生素D也能作用于免疫系统,激活免疫系统对抗病菌的T细胞活性,可以说“维生素A+维生素D”为增强宝宝身体抵抗力提供了双倍动力。
因此,需要家长从出生起每天为宝宝补充1粒维生素AD,妈妈们最熟悉就是伊可新了,并至少坚持补到3岁,以帮助宝宝增强自身抵抗力,抵御各种流感病毒的侵袭,避免反反复复生病,顺利、健康的度过“多病之冬”!
教宝宝学说话家长应该如此做
一、成人在照料孩子生活时一定要伴随语言
在孩子降生后,听不懂话,更不会说话的时候,成人在照料他生活的时候一定要伴随语言,如:喂奶时"宝宝,妈妈来抱你了,吃奶了",换尿布时"宝宝尿湿了,妈妈给宝宝换尿布了,好舒服呀!""现在洗澡了,妈妈帮宝宝脱衣服了,先脱左手袖子,再脱右手袖子,下水了"。在孩子醒来时和他说说话或说支歌谣。妈妈的自言自语虽然孩子听不懂,但是经常地说有助于孩子理解发生在他身上的行为。不怕他此时听不懂,而在于给孩子做语言的积垫——语音的、语调的、语义的。因此,孩子听不懂不会说时也要和孩子说话,因为孩子是先学会听,听懂后,再会说。
二、要耐心地听孩子讲
1岁左右开始说话了,我们要耐心地听孩子讲,孩子讲得慢,说不成完整的句子,父母不可催促,而是要注意帮孩子将这句话说完整。如:A 宝宝说"湿湿了",妈妈接着说"宝宝尿湿了,妈妈来给宝宝换尿布。"B 孩子说:"拿"同时手伸向桌子,妈妈说:"宝宝要拿桌上的桔子吗?来,妈妈帮助你。"妈妈拿来一个小板凳,让宝宝站上去,宝宝伸手拿到了桔子,妈妈对宝宝说"宝宝拿到了桔子,高兴吗?"
宝宝是如何学会说话的?当然是在模仿中学会的。所以,要让宝宝尽早学会说话,要更好的提高宝宝的语言能力,家长们就一定要多说,孩子听得多了,自然语言能力也就强了。在日常照料孩子的时候,家长们若能有意识的和宝宝进行交流,对于宝宝的语言能力提高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逐渐开始能够说出一些词汇,对此,家长们可不要不以为然,如果宝宝在和你说话,你可一定要认真去听,并帮助宝宝把他没有说完的句子补充完整。
你听得懂宝宝的童话吗
“童话”之一:喂,我饿了 多数宝宝,尤其三个月以内的宝宝,在饥饿、口渴时会哭,有的宝宝可能还会伴有频频的吸吮动作。若离开上一次哺乳已有三个小时,宝宝哭吵多半是因为他饿了。通常喂奶后,宝宝就不会再哭了。
“童话”之二:哦,我尿湿了 宝宝的尿布湿了也会哭吵,及时换上清洁的尿布后,宝宝的哭叫就会停止。一般地说,白天每两小时就要换一次尿布,晚上可适当减少换尿布的次数。
“童话”之三:啊,我好热好痒啊 环境温度过高会使宝宝感到燥热不适而哭吵,这时,设法降低环境温度(如开窗通风等)可使宝宝安静下来。 面部或全身有湿疹的孩子也会因为奇痒难忍而哭叫,妈妈可以用手轻轻抚摸宝宝湿疹处的皮肤,使宝宝慢慢平静下来。
另外,对半夜哭叫的宝宝,妈妈除了需要考虑到他是不是饿了、渴了、尿湿了之外,也别忘了掰开宝宝的肛门仔细观察一下,看看是否有蛲虫爬出肛门口,使宝宝因肛门痒而哭叫。
“童话”之四:嗯,我想方便了
经过正确的排便训练、能定时“把”到大小便的宝宝,在想要排尿、排大便之前,会通过哭叫来表示他想方便。这时,宝宝的面部表情会变得不自然,目光变得呆滞。通常,爸爸妈妈只要及时“把便”,宝宝的哭叫便会停止。
“童话”之五:哈,我又打扰大家了 细心的妈妈一定会发现,宝宝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会“日夜颠倒”,白天呼呼大睡,晚上醒着哭闹。一般大多数新生儿会在半年内建立正常的“生物钟”(白天醒、晚上睡),但也有部分宝宝要长到七八个月才能建立和成人一样的作息规律。这种“夜啼郎”常常弄得全家不得安宁。这时,爸爸妈妈只能尽量忍耐,实在不得已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来调整宝宝的睡眠时间。
“童话”之六:唉,我病了 宝宝生病了会哭,而且病种不同,宝宝的哭声也会有所差异。爸爸妈妈可以从宝宝的哭声中初步判断宝宝得了什么病,并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鼻塞 宝宝吃奶时,常吃几口哭两声,可能是鼻塞的缘故。宝宝鼻塞时吃奶,会因鼻腔、口腔均不能呼吸而哭吵。 ·咽痛 宝宝吃奶时哭吵,要看看其口腔内或咽部是否有溃疡或疱疹。有的话,宝宝吃奶时会因疼痛而哭闹。
如何让调皮宝宝变成乖宝宝
1.接受宝宝负面情绪
既然喜怒哀乐是天生的,就没必要强迫宝宝压抑。在要求他“不可以发脾气”之前,应该先为宝宝的情绪找到出口,譬如给他一个厚宽的拥抱平抚心情,然后试着理解他的感受:“我知道你想继续玩。”或“你害怕别人来抢,所以才推开他,是吗?”,而不要马上就叫他:“不准哭”、“不准生气”。
专家支招:宝宝有情绪,应先让他情绪安静。爸妈可先抱包宝宝并进行安抚,而不用急着处理事情。而当宝宝有了被了解的感觉,情绪也容易被安抚下来。
2.给予宝宝适当的规范
3岁以前的宝宝没有自行分辨对错的能力。针对宝宝的不良行为,爸妈从小就要对其制止并建立适应的规范,避免日后养成习惯。例如:当宝宝出手打人的时候,父母可以抓住他的手制止,然后说:“不准”。宝宝天生有一种不需要理解的吸收能力,能够了解“不准”的意思。每次宝宝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大人能够肢体和语言一致果断地表示:“不准”,宝宝就能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专家支招:父母一定要心平气和立即制止,甚至暂时将宝贝抱离战场。但记得要心平气和,为宝宝做一次高EQ的示范。
3.鼓励宝宝以替代方式处理冲突
如果是2个宝宝的冲突,待宝宝情绪平衡些,爸妈可试着向他解释:“那个小朋友和你一样都很想玩,你愿意跟他轮流还是一起玩吗?”或“你只是一直哭、大叫,爸爸妈妈不知道你要什么,好好说好吗?”虽然宝宝年纪还小、似懂非懂,但不讲他就永远不懂。
专家支招:宝宝情绪起伏很快,应理解他的心理和立场,并且用中立的态度来安抚他。例如:宝宝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要说抢。也让他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并且教他可以用替代的方式处理冲突,可以告诉宝宝:“你可以跟弟弟说,等一下借我玩好吗?”
4.教导宝宝用语言表达怒气
研究证明,语言发展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较少,因为他们懂得以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于是容易被满足。而且当他们说出自己生气难过的原因时,不仅有助于情绪宣泄,也能获得他人的了解和安慰。宝宝1岁半起不仅口齿逐渐清晰,而且使用的词汇与日递增。趁着这股学说话的热忱,爸妈可以在宝宝挫折、生气、难过的时候,教导他们用语言而非肢体表达怒气。
十一个月宝宝早教儿歌
11个月宝宝早教儿歌推荐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1、拉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外婆家,唱大戏。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拉大锯,扯大锯,你过来,我过去。拉一把,扯一把,小宝宝,快长大。
2、手指谣。食指拇指碰碰,做只小鸡叫叫:叽,叽,叽。 食指中指并拢,做把剪刀玩玩:嚓,嚓,嚓。 五个手指捏紧,做个拳头敲敲:咚,咚,咚。伸出拇指翘翘,夸你戴上红花:好,好,好。小指小指钩钩,我们笑笑跳跳:嘻,嘻,嘻。小手小手拍拍,大家歌儿唱唱:妙,妙,妙。
3、小鼓咚咚咚。我的小鼓咚咚咚,我说话儿它都懂,我说小鼓响三下,我的小鼓:咚、咚、咚。哎哟哟,这不行,宝宝睡在小床中,我的小鼓别响了,小鼓说声:懂、懂、懂!
4、两只小猫。两只小猫,上山偷桃,一只上树,一只放哨。听见狗叫,汪汪汪汪,下来就跑,被狗赶上,一顿好咬。咬去皮,咬去毛,咬去两个尾巴梢,疼得小猫"妙妙妙"。
5、布娃娃,别生气。布娃娃,你别生气,我来给你赔个礼。刚才不该发脾气,使劲把你扔在地。弄脏了你的新花衣,摔得你脸上都是泥。一定还很疼吧?真是对不起!衣服脏了我给你拍,脸儿脏了我给你洗。哪儿疼了我给你揉揉,从今以后,我要爱护你。
6、一只小鸡叽叽叽。一只小鸡叽叽叽;二只小狗汪汪汪;三只绵羊咩咩咩;四只老鼠吱吱吱;五只鹁鸪咕咕咕;六只青蛙咯咯咯;七只蟋蟀唧唧唧;八只小鸭呷呷呷;九只斑鸠啾啾啾。
7、雪老头。雪老头,做年糕,磨了粉,往下倒,倒在地上,大家都不要。
8、千颗星。千颗星,万颗星,点点星,点点明,一闪一闪亮晶晶,闪闪烁烁数不清。
9、拉勾勾。你出手,我出手,小拇指头拉勾勾。拉勾勾,拉勾勾,咱们都是好朋友。
10、做早操。小朋友,起得早,一二三四做早操,先学鸟儿飞,再学马儿跑,天天做操身体好。
科学护理便秘后的宝宝
1、饮食调节
对于吃牛奶的孩子,要适时地添加润肠辅食,如蔬菜汁、新鲜水果汁、西红柿汁等。一般这类水果,自己在家里制作起来,又方便又卫生,一次不要做太多,一次做一点,让宝宝一天吃上几次。到了宝宝4个月以上的话,就可以吃些菜泥或果泥了。另外,每天要保证宝宝有一定的饮水量,不能因为牛奶中含水份,就不给宝宝喝白开水。
2、训练排便习惯
我的宝宝是在月子里就开始把便便的,一共还没洗到二十块带便便的尿布,宝宝就学会了。你要教宝宝如何用力,形成习惯后,一抱宝宝到厕所摆出姿势,他就知道要拉便便了,就会开始用力的。而对宝宝也要注意观察,当宝宝玩耍时,突然不动,脸上涨红,也是他要拉便便的信号了。
3、借用辅助物
宝宝有几次拉不出便便,我没有用开塞露或肥皂条,怕宝宝对这类药物产生依赖性。我只是用麻油擦在宝宝的屁屁上,效果也很不错。
4、不滥用导泻药
如经常服用导泻药,会使肠壁活动依赖于药物,导致肠道功能失调,反而会使便秘加重。
5、适当服用通便食品
对于长期便秘的孩子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调整肠道功能的保健食品,如腹安乳酸菌片等。另外,每天晚上为宝宝做顺时针的腹部按摩,也是很有效果的。
新生儿哭闹怎么回事
新手妈妈最怕新生小BB哭了,宝宝一哭,妈妈心都碎了。遇上那种整夜哭的“夜哭郎”,妈妈更会急得束手无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新生儿科护师赵晓玥介绍,其实新生儿哭闹可不是为了为难家长。因为不会说话,哭闹是新生儿和外界唯一的沟通方式,所以,读懂宝宝哭声里的密码,是每一个妈妈必做的功课。
新生儿哭闹分为三种:生理性需求哭闹、病理性哭闹以及心理性哭闹,分辨不同的哭闹原因,妈妈才能读懂宝宝哭声里的密码。
一、生理性需求哭闹
生理性哭闹,是指孩子因为生理的需求而哭,比如饿了、尿布湿了、喂养不当等。如何辨别宝宝是哪种生理性哭闹呢?
如果是饿了,宝宝会有一些动作信号来表达。比如咬手指、扭动脖子、吸吮的嘴部动作,如果宝宝是非常饿时,通常会大哭。这时候,家长只需要按时喂养,满足需求即可。
如果尿布湿了,宝宝可能也会哭,同时还会不安地扭动。这个时候,家长应及时更换尿布,并用清水冲洗干净皮肤褶皱处即可。
如果喂养不当,比如由于喂奶过多或过早添加淀粉类食品,或婴宝宝吸入空气过多,也会引起宝宝哭闹。这时,宝宝由于胃部膨胀,可能会出现呕吐。妈妈要减少奶量,并及时清除呕吐物,防止误吸。
七个月宝宝的生理状况和护理方法
本月宝宝生理状况:
这个月的宝宝可能还有出牙期的不适,会咬妈妈的乳头,如果引起乳头破裂、乳腺炎就糟糕了。预防办法是,哺乳前10分钟给宝宝一个磨牙食品,让宝宝先啃啃,这样就会比较少出现咬妈妈乳头的情况了。宝宝的辅食要尽量清淡,尽管大人会觉得那样的食物没味儿。
科学护理:
这个时期的宝宝虽然体格发育减慢,但动作发育迅速,消耗明显增加。除了保证每日750~900毫升的奶量以外,辅助食品所提供营养的比例要增加。另外,妈妈要注意给宝宝选取含钙高的食物,帮助宝宝的牙齿顺利生长。
此时,您可以让宝宝独坐,给宝宝一个娃娃,让他双手抱在胸前,您可以试着去“抢”宝宝手中的娃娃,看一看宝宝是不是能够抱住。还可以选择一些不容易抱的物品。比如皮球、书等,用同样的方法和宝宝做这个游戏,可以很好的训练宝宝双手协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