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有什么
血小板减少激素治疗的副作用有什么
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皮肤的瘀点及瘀斑,粘膜及内脏出血为特征。肾上腺皮质激素是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首选药物,激素可使毛细血管脆性减低,减轻出血症状;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附有抗体的血小板;抑制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激素可使2/3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
激素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同时出现一些副作用,特别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激素会出现很多副作用:激素治疗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力,导致患者不能抵抗外来的病原菌,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并可能加重已存在感染或使体内感染潜在病灶扩散;长期应用激素,可使蛋白质、脂肪、钙、钾代谢异常、血糖、血压升高,导致代谢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毛、痤疮、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低血钾、骨质疏松;激素可诱发或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影响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激素可引起饮食增加、易激动、失眠、个别人可诱发精神病,偶尔可诱发癫痫;激素有可能会引起一些眼部疾病,使眼压升高,诱发青光眼。
对于这些副作用,长期服用激素就需要防止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应注意口服补钾、限制食盐摄入,出现胃酸增多,可加用抑酸剂,适量补充蛋白质、钙剂及维生素D。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一、急性治疗
根据《邓家栋临床血液学》(邓家栋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和《美国血液学会关于ITP的指南》(Blood,1996,88(1):3-40),《临床诊疗指南-血液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天内。
治疗开始于诊断第1天。
治疗选择:
1.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治疗:注意观察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并对症处理;防治脏器功能损伤,包括抑酸、补钙等。
(1)常规剂量(泼尼松1mg·Kg-1·d-1)。
(2)短疗程大剂量给药(甲基泼尼松龙1.0g·d-1×3d,或地塞米松40mg·d-1×4d)。
2.急症治疗:适用于严重、广泛出血;可疑或明确颅内出血;需要紧急手术或分娩者。
(1)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0.4g·Kg-1·d-1×5d或1.0g·Kg-1·d-1×2d。
(2)输注血小板。
二、慢症治疗:
由于成人ITP多为慢性过程,有些患者即使血小板计数很低时出血表现也不明显,而且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也只有70%的患者取得完全缓解,且停药后常又复发。所以,慢性ITP治疗的目标不是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而是防止严重出血,提升血小板到安全水平。对于有活动性出血、手术、分娩等。给予治疗。
血小板计数的安全值分别为:口腔科检查,血小板数10×10^9/L以上;拔牙,30 ×10^9/L以上;小手术,50 ×10^9/L以上;大手术,80×10^9/L以上;正常阴道分娩50×10^9/L以上;剖宫产80×10^9/L以上。
l.糖皮质激素
2.脾切除
脾脏可产生高浓度的抗体,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并能阻留体内约1/3以上的血小板,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器官。脾切除能减少抗体产生及血小板破坏,达到治疗目的。
3.丙种球蛋白
丙种球蛋白治疗ITP的可能机制是封闭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减缓抗体包被的血小板的清除,同时中和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4.抗Rh球蛋白
抗RhD是针对红细胞膜上RhD抗原的抗体,输注后可以结合Rh阳性的红细胞并使后者在脾脏内破坏
5.达那唑
通过免疫调节机制,减少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并可调节Th/Ts比例,0.1~0.2g/次,2~4次/天,口服,用药1~3个月后减到50~200mg/d,至少6个月。起效时间为2~6周。缓解率10%~60%。若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用量。其不良反应为肝脏毒及男性化。年轻女性不用,孕妇禁用,用于老年患者较好。
6.免疫抑制剂
通过抑制抗体产生发挥作用。对以下患者可能有效:必须大剂量泼尼松才能维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脾切除有禁忌或脾切后疗效不满意者。最多可使25%的难治性ITP患者获得缓解。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必须维持中性粒细胞数大于l.0 x 10^9/L。血小板数大于30 ×10^9/L。用于慢性ITP治疗的免疫抑制剂有长春新碱、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
长春新碱:可影响单核-巨噬细胞功能,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和释放血小板。每次l.5~2.0mg,每周1~2次,静脉滴注6小时,疗程3~6周。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
硫唑嘌呤:1.5~3.5mg/(kg·d),一般用约4周以上才显疗散。该药较为安全,可长期用维持量,缓解率45%,其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致癌、肝损害及胎儿致畸,孕妇禁用。
环磷酰胺:2—3mg/(kg·d),口服,或0.4一0.6g静注,每3~4周1次,有效率70%。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致癌及不孕。
7.美罗华
对于糖皮质激素和切脾治疗失败的患者可以使用。
三、重症ITP及外科急诊的治疗
血小板过低(小于10×10^9/L)又遇以下情况时,应急诊治疗:①有危及生命的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②外科急诊手术;③临产孕妇。
治疗方法: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lg/d,连用3—5天;②静注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天,或0.4g/(kg·d),连用5天;③静脉丙种球蛋白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④血小板输注,输注前使用丙种球蛋白可提高疗效,因后者可减少血小板破坏。
四、难治性ITP的治疗
难治性ITP指糖皮质激素、IVIg、抗-Rh(D)免疫球蛋白治疗和脾切除无效(包括不适合或不愿意脾切除的患者)或需较高剂量的泼尼松才能维持安全的血小板水平的患者,约占ITP患者的10%~30%。
五、ITP合并妊娠
ITP合并妊娠者一般不必终止妊娠,只有当严重血小板减少未获缓解者,在妊娠初期(12周以前)就需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可考虑终止妊娠。妊娠期间治疗原则与单纯ITP患者相同,用药时尽可能减少对胎儿的不利影响。
出院标准:
不输血小板情况下,血小板>20×10^9/L并且持续3天以上。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用激素治疗有后遗症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轻、中度血小板减少可无出血表现,重度血小板减少常有皮肤、黏膜瘀点、紫癜、瘀斑、鼻出血、口腔血疱等。严重者会发生颅内出血,是主要死亡原因。
最好的办法是中医治疗,最好还是不要使用激素进行治疗,激素的副作用是很大的
小儿血小板低于正常值怎么回事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母有血小板减少症或用药,会使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出血,免疫、感染等因素也可使血小板减少而发病。
怀孕期的母亲用药不当、感染等都是导致小儿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的原因。由于用药不当而发病的患者,病情一般会在一周后好转;由于感染而发病的患者需要在控制感染后再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重症患者需要采取换血或输血的方式进行治疗。
小儿血小板减少发生后不但会对小儿患者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加重家长的心理负担,所以我们需要针对小儿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
还有就是由孕母用药引起的,一般在一周后就会逐渐的好转而恢复,如果是其他原因引起的,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需要对重症患儿需输新鲜血及换血;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需要控制感染后才可以进行治疗。
1.合理用药,同时在其使用过程要定期观察血象。
2.避免毒物或放射性物质的损害 。
3.积极防治病毒感染。
小儿的血小板减少是较为严重的,它病因主要是孕妇的 不合理用药、或者期间发生了任何病毒感染。所以针对这些病因,孕妇们需要特别注意,为了宝宝的健康,应积极预防感染,同时在用药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其指征。
血小板减少治疗方法
1、中医中药治疗:中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经验也是很丰富的,因此也建议患者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整体调理、安全无副作用,效果还是很好的。
2、(1)脾切除:脾切除术主要是用于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频繁反复发作或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无手术禁忌证的病人,目前公认脾切除是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最有效的方法,研究发现,持续完全反应达66.7%,稳定的部分反应率14.3%。脾切除有效病例血小板上升迅速,经数天、10天后血小板才上升者不常见。
(2)副脾切除:由于在切除后复发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中有10%由副脾引起,故主张在脾切除时应尽可能发现副脾并切除。在脾切除时约15%~20%的病人可能发现副脾,有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有多个小的副脾。
3、西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是激素,服用后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很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时又会增添许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而且激素减量后,血小板又会降低,停药后仍会反复发作。
4、输新鲜血或血小板,仅可作为严重出血时的紧急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可很快破坏,寿命短暂(几分钟至几小时)。故输血或血小板不能有效提高血小板数。但有人认为输入血小板后可迅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而减轻出血倾向,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佳方案是什么呢。
5、一般疗法
急性病例主要于发病1~2周内出血较重,因此发病初期,应减少活动,避免创伤,尤其是头部外伤,重度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卧床休息。积极预防及控制感染,阿司匹林可致出血,亦须避免。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避免口腔黏膜损伤。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C及P。局部出血者压迫止血。一般病例不需给以特殊治疗。若出血严重或疑有颅内出血者,应积极采取各种止血措施。
对于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及治疗,大家看了以上的简单介绍,以及有了一定的了解,远离血小板给大家带来的身体危害,及时接受专业治疗这种疾病是不可耽误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自身健康。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怎么治疗
1.输血。黏膜出血、内脏出血是血小板减少主要出血表现。严重时应到医院进行注输血小板,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2.食疗。日常食疗保健对血小板的增加,其辅助效果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列举三种养生膳食。参莲粥,具有补气养血功效;白茅根藕节煎,有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功效;花生米炖红枣,具有补气摄血功效。
3.激素治疗。在西医临床上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雌激素适用于急性期的止血。但只能短期其效果,长期使用则效果大大减弱。
4.中医治疗。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时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滋阴补气的治疗手段为主。对慢性疾病比较有效。
5.脾脏切除。切除脾脏是患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较常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来说,其患病基本原因在于其体内的血小板被误认为外来因子或者是病变细胞,而遭到免疫细胞的攻击。因而切除脾脏后免疫细胞将减轻对血小板的攻击。此举可控制疾病。
6.免疫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从而能降低抗体免疫反应。此药物也能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ITP的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无出血倾向者可进行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50)×10^9/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9/L者通常应予治疗。本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并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正常,主要确保患者不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反应即可。
a)日常护理
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该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过劳,还要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b)药物治疗
1、妊娠期治疗
对于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孕妇一般不必终止妊娠,只有当血小板持续减少并且得不到缓解者,在妊娠12周前需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可考虑终止妊娠。使用的药物应该尽可能减少对胎儿的不利影响。还可根据病情进行以下的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这是治疗ITP的首选药物。孕妇孕期血小板低于50×10^9/L,并且有临床出血症状时可以使用泼尼松40~100mg/天。等到病情缓解之后,再逐渐将药量减少到10~20mg/天维持。这种药物能帮助减少血管壁通透性以助于减少出血,抑制抗血小板抗体的合成及阻断巨噬细胞破坏已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
(2)大剂量使用丙种球蛋白。能帮助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减少血小板的破坏。
(3)脾切除。当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之后没有改善,并且有严重的出血倾向,而且血小板<10x10^9/L,可考虑脾切除手术,治疗效果达到70%~90%。而手术的最佳时间是在妊娠3~6月。
(4)输血小板。可输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但因为血小板的输入会刺激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加速血小板的破坏,所以只有在血小板数<10x10^9/L,并且没有出血倾向,为了防止重要器官出血(脑出血),或者是分娩时才使用。
分娩时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孕妇原则上以阴道分娩为主,其最大的危险在于分娩的时候出血。如果剖宫产,手术的创面大,会增加出血的危险;胎儿也有可能血小板减少。但并非患者只能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也有导致颅内出血的危险,所以在行剖宫产时可适当放宽指征。当产妇血小板<50×10^9/L,有出血倾向,胎儿头皮血或脐血真是胎儿血小板<50×10^9/L时可以采用剖宫产。
产后治疗
孕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孕妇,产后应该继续用此治疗。产妇伴有贫血及抵抗力下降的现象,应该打抗生素防止感染。产后应立即检测新生儿脐带血小板,并观察血小板是否减少,必要时给新生儿用药物治疗。
风湿的治疗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1)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水杨酸类、吲哚美辛、萘丁美酮、双氯芬酸、丙酸类等数十种药物,具有抗炎止痛、消肿退热、缓解症状的作用,是最常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可用于各种性质的关节炎,但均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上腹痛、腹胀、消化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亦有肝损害、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报道,长期应用可能导致肾间质病变。应尽量避免长期及二种以上同时应用。
(2)近年不断上市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胃肠副作用。但长期应用亦可能出现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应谨慎使用。
(3)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阻止风湿性疾病病变的继续发展。
(二)糖皮质激素
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最多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狼疮肾炎、狼疮脑病等重症狼疮,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种血管炎病变。
用药方法:口服泼尼松0.5—1mg/(kg·d),以清晨一次给药为宜,可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等毒副作用,维持2—8周后可根据病情减量,可按每1—2周减量10%进行,最终以维持量5—15mg/每日维持治疗。也可根据病情调整用法,如病情需要可给予甲基泼尼松龙500—1000mg/日静脉滴注连续3—5日,随后给以口服剂量治疗,必要时可每月重复一次,共2~3次。原则上尽量选择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选择能每天1次使用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高血压、类固醇性糖尿病、钠水潴留、诱发及加重感染、消化道溃疡、精神异常、类固醇性肌炎、骨质疏松、甚至骨坏死,应加以预防,必要时停药。
(三)免疫抑制剂
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的用量,从而降低激素的副作用,对某些重症或合并脏器损伤的风湿病,与激素合用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l.环磷酰胺
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各种血管炎,口服l-2mg/(kg·d),或静脉冲击给药,500—800mg/m2体表面积,每月1次。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异常、脱发、出血性膀胱炎、不育等。应定期检查血象、肝功,静脉给药时应嘱患者多喝水,有生育打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一般认为总量不宜超过12g。
2.甲氨蝶呤
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成人Stills病等。口服或静脉注射,7.5—20mg,每周1次。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肝毒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需定期监测肝功及血象。
3.雷公藤多苷
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狼疮肾炎、口服30—60mg/d,副作用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异常、皮肤变黑、闭经等。建议育龄期女性患者尽量减少使用。
4.羟基氯喹
用于盘状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对皮疹及关节炎效果较好,口服200—400mg/d,副作用有皮疹、恶心、视网膜病变。
5.来福米特
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近来试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等症,口服10-20mg/d,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皮疹、血小板及白细胞下降、肝功异常等。
6.硫唑嘌呤
多用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狼疮性肾炎、血管炎等。口服50-100mg/d,副作用多见骨髓抑制、恶心、肝毒性。
7.环孢素A
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某些血管炎的治疗,口服2~5mg/(kg·d),副作用有肾毒性、高血压、多毛、牙龈增生等。
8.吗替麦考酚酯(骁悉)
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的治疗。口服1一2g/d。副作用较少,常见恶心、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9.沙立度胺
一般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白塞病的治疗,口服50-100mg/d,副作用有困倦、末梢神经感觉异常等。
(四)生物制剂
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抗肿瘤坏死因子抗体-受体融合蛋-白、CTLA-4抗体融合蛋白、CD-20抗体及白介素-1拮抗剂等生物制剂目前已正式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达50%-70%以上。生物制剂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目前正处于临床试验中,也有个案报道治疗血管炎及肌炎有效。副作用可见诱发感染、结核、过敏及肝功异常等,乙肝及丙肝感染者禁用。
(五)风湿病的其他治疗
除以上药物外,目前临床常用的还有:
l.免疫球蛋白
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病例,如合并重症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脑病、狼疮肾炎以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采用大剂量静脉注射,300~500mg/(kg·d),连用3—5天,可有过敏等副作用,有致急性肾衰的个案报道。
2.血浆置换或吸附
用于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尤其血浆中自身抗体水平较高的患者,需给予其他免疫抑制剂进行后续治疗。
3.骨髓移植
用于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症,一般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并需要以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
治疗风湿病
风湿病的治疗原则
风湿病是慢性进行性疾患,病程可能伴随患者终生,治疗亦往往需数年或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根治方法,只能做到尽快缓解症状,防止畸形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患者的社会功能。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基本的手段,其他如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可与药物治疗配合进行。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1)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水杨酸类、吲哚美辛、萘丁美酮、双氯芬酸、丙酸类等数十种药物,具有抗炎止痛、消肿退热、缓解症状的作用,是最常用的对症治疗药物,可用于各种性质的关节炎,但均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如恶心、上腹痛、腹胀、消化性溃疡,甚至消化道出血及穿孔。亦有肝损害、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报道,长期应用可能导致肾间质病变。应尽量避免长期及二种以上同时应用。
(2)近年不断上市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胃肠副作用。但长期应用亦可能出现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应谨慎使用。
(3)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能阻止风湿性疾病病变的继续发展。
(二)糖皮质激素
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最多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尤其是狼疮肾炎、狼疮脑病等重症狼疮,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种血管炎病变。
用药方法:口服泼尼松0.5—1mg/(kg·d),以清晨一次给药为宜,可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等毒副作用,维持2—8周后可根据病情减量,可按每 1—2周减量10%进行,最终以维持量5—15mg/每日维持治疗。也可根据病情调整用法,如病情需要可给予甲基泼尼松龙500—1000mg/日静脉滴注连续3—5日,随后给以口服剂量治疗,必要时可每月重复一次,共2~3次。原则上尽量选择生物半衰期短的药物,选择能每天1次使用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包括:向心性肥胖、痤疮、多毛、高血压、类固醇性糖尿病、钠水潴留、诱发及加重感染、消化道溃疡、精神异常、类固醇性肌炎、骨质疏松、甚至骨坏死,应加以预防,必要时停药。
(三)免疫抑制剂
与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的用量,从而降低激素的副作用,对某些重症或合并脏器损伤的风湿病,与激素合用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l.环磷酰胺
主要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肾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各种血管炎,口服l-2mg/(kg·d),或静脉冲击给药,500—800mg/m2体表面积,每月1次。副作用有恶心呕吐、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异常、脱发、出血性膀胱炎、不育等。应定期检查血象、肝功,静脉给药时应嘱患者多喝水,有生育打算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一般认为总量不宜超过12g。
2.甲氨蝶呤
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成人Stills病等。口服或静脉注射,7.5—20mg,每周1次。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肝毒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需定期监测肝功及血象。
3.雷公藤多苷
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狼疮肾炎、口服30—60mg/d,副作用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肝功异常、皮肤变黑、闭经等。建议育龄期女性患者尽量减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