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的发病原因
绝经的发病原因
1、绝经的年龄
绝经年龄反映卵巢的生殖寿命,细胞衰老是绝经的结果。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有遗传、营养、胖瘦、居住地区的海拔高度、嗜烟等。
2、遗传因素对绝经妇女的影响
人体的DNA序列及其变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研究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的DNA序列变异,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生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携带人体遗传信息的DNA由四个不同的碱基组合而成。人类基因组约有33亿个碱基对,目前已基本测出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人基因组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绝大多数一致,但也存在极小差异,主要体现在DNA个别位置上碱基排列有所不同,这种遗传性变异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000万种SNP。不同人之所以对同种疾病的易感程度有所不同,对相同药物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与SNP的差异有关。同样,SNP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绝经妇女的各种生理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差异。
许多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时间和绝经后某些疾病的发病有关。绝经期极早提前者,常常伴随雌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绝经后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绝经时间较早,是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卵巢肿瘤的高度危险因素,并使死亡率增加。因此从临床的观点来看,确定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非常重要。
发病原因
正常的呼吸道免疫防御机制使气管隆突以下的呼吸道保持无菌。是否发生肺炎决定两个因素:病原体和宿主因素。如果病原体的数量多,毒力强和(或)宿主呼吸道局部和全身免疫防御系统损害,即可发生肺炎。病原体通过下列途径发生肺炎:、空气吸入、血行播散;、临近感染部位蔓延;、上呼吸道定植菌误吸。肺炎可通过误吸胃肠道的定植菌(胃食管返流)和通过人工气道吸入环境中的致病菌引起。病原体直接抵达下呼吸道后,滋生繁殖,引起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水肿,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及细胞浸润。除了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可引起肺组织的坏死性病变易形成空洞外,肺炎治愈后多不遗留瘢痕,肺的结构与功能均可回复。
绝经的发病原因
生理性绝经是卵巢功能自然衰退的结果,意味着卵巢生殖功能终止。妇女卵巢普遍在生命历程的中期阶段开始衰老,生殖力终止明显早于人类特有的一个明显生物学特征。
1、绝经的年龄
绝经年龄反映卵巢的生殖寿命,细胞衰老是绝经的结果。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有遗传、营养、胖瘦、居住地区的海拔高度、嗜烟等。
2、遗传因素对绝经妇女的影响
人体的DNA序列及其变异,反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研究不同人群和不同个体的DNA序列变异,有助于了解人类的生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携带人体遗传信息的DNA由四个不同的碱基组合而成。人类基因组约有33亿个碱基对,目前已基本测出了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人基因组中碱基的排列顺序绝大多数一致,但也存在极小差异,主要体现在DNA个别位置上碱基排列有所不同,这种遗传性变异被称作单核苷酸多态性。人类基因组中约有1000万种SNP。不同人之所以对同种疾病的易感程度有所不同,对相同药物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与SNP的差异有关。同样,SNP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绝经妇女的各种生理状况和疾病发生的差异。
许多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时间和绝经后某些疾病的发病有关。绝经期极早提前者,常常伴随雌激素水平降低,因此对绝经后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绝经时间较早,是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卵巢肿瘤的高度危险因素,并使死亡率增加。因此从临床的观点来看,确定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非常重要。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及绝经后疾病的发生有关。
(1)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①雌激素受体(ER)的结构与功能。②ER基因的多态性。③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的关系。④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关系。⑤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
绝经后接受HRT治疗的女性,由于她们的ER基因多态性影响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因此对HRT的量效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从不同层次影响到绝经时间和骨代谢,并对HRT治疗发挥作用。若临床工作者通过检测ER基因型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性,以及对HRT治疗的反应,将对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和HRT个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①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功能。②VDR基因的多态性。③VDR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关系。
(3)其他基因多态性:① 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②Ⅰ型胶原基因多态性:COLIAI与骨量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关。③白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④转移生长因子β基因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多态性。⑤CYP 17和CYP19基因。
(4)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离不开对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②短串联重复序列。③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④单链构象多态性。⑤基因芯片与SNP图谱。
3、卵巢的衰老
(1) 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从青春期至绝经,仅有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绝大多数卵泡自然闭锁,其机制目前尚不了解,是否归因于细胞凋亡,尚待研究。
(2)卵巢功能的衰退:① 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②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随后,随着卵泡数的减少,发育不足,产生和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E2(雌二醇)的总量逐渐减少;在绝经过渡期,由于无排卵导致孕酮不足时,卵泡发育生成的E2可能不缺乏,若卵泡发育的数目多,程度高,或持续,E2甚至相对过多。绝经后卵泡不发育,基本不产生E2。在增高的Gn作用下,间质分泌睾酮(T)增多。卵巢分泌的另一类激素-肽类激素,如抑制素逐渐降低,其下降先于E2 。
4、生殖道的萎缩性改变
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脂肪和保留水分的能力,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皮脂分泌也减少,皮肤变薄、干、易裂。阴道缩短、变窄、皱褶减少、壁变薄、弹性减弱、分泌减少。早期呈现充血性改变,壁脆易受伤和出血,有弥漫性或散在瘀斑,晚期颜色苍白、粘连带增多。
绝经的发病原因
(1) 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
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从青春期至绝经,仅有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绝大多数卵泡自然闭锁,其机制目前尚不了解,是否归因于细胞凋亡,尚待研究。
(2)卵巢功能的衰退:
①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②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随后,随着卵泡数的减少,发育不足,产生和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E2(雌二醇)的总量逐渐减少;在绝经过渡期,由于无排卵导致孕酮不足时,卵泡发育生成的E2可能不缺乏,若卵泡发育的数目多,程度高,或持续,E2甚至相对过多,绝经后卵泡不发育,基本不产生E2,在增高的Gn作用下,间质分泌睾酮(T)增多,卵巢分泌的另一类激素-肽类激素,如抑制素(inhibin)逐渐降低,其下降先于E2 。
绝经病因
绝经病因:
一、自然绝经:指无任何药物和手术干预的绝经,至少月经停止12个月。女性在进入40岁以后,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就会出现绝经。影响绝经年龄的因素包括:
1、营养:研究发现,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矮小、体重轻的妇女与营养较好、身体相对较高,体重相对较重的妇女相比,前者平均绝经年龄为43.6,后者为47.3岁。吸烟是绝经年龄提早的重在因素。
2、精神心理因素:夫妻关系融洽,性生活和谐的妇女,其绝经年龄较夫妻关系不和,纵欲或缺乏性生活的妇女相对较迟。尤其是精神心理压力、操劳过度、长期抑郁、焦虑的妇女,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而提早绝经。
二、人工绝经: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因医源性丧失卵巢功能(如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后月经停止。单纯子宫切除指手术切除子宫但至少保留—侧卵巢的情况。虽然术后不会再有月经,但尚不是绝经,术后卵巢功能仍然维持,只是没有月经这一表现形式而已。
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绝经及绝经后疾病的发生有关。
1、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
(1)雌激素受体(ER)的结构与功能。
(2)ER基因的多态性。
(3)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的关系。
(4)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的关系。
(5)E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激素替代疗法(HRT)。
绝经后接受HRT治疗的女性,由于她们的ER基因多态性影响了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水平,因此对HRT的量效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从不同层次影响到绝经时间和骨代谢,并对HRT治疗发挥作用。若临床工作者通过检测ER基因型来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危险性,以及对HRT治疗的反应,将对骨质疏松的早期防治和HRT个性治疗方案的制定发挥重要的作用。
2、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
(1)维生素D受体的结构与功能。
(2)VDR基因的多态性。
(3)VDR多态性与绝经后骨密度和骨质疏松的关系。
3、其他基因多态性:
(1)降钙素受体(calcitonin receptor,CTR)基因多态性。
(2)型胶原(COLIAI)基因多态性:COLIAI与骨量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关。
(3)白介素-6(IL-6)基因多态性。
(4)转移生长因子β基因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多态性。⑤CYP 17和CYP19基因。
4、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离不开对基因多态性位点的检测。
(1)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2)短串联重复序列。
(3)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4)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
(5)基因芯片与SNP图谱。
四、卵巢的衰老
1、卵泡的减少和卵巢形态老化:出生时卵巢约有70万~200万个卵泡。青春期还有约40万个。绝经时可能残留极少数卵泡。两个途径导致卵泡减少:排卵和闭锁。从青春期至绝经,仅有400个卵泡能发育成熟并排卵,绝大多数卵泡自然闭锁,其机制目前尚不了解,是否归因于细胞凋亡,尚待研究。
2、卵巢功能的衰退:
(1)生殖功能:妇女生育力在30~35岁即开始下降,接近40岁时明显下降。从规律月经到绝经,通常要经历一段不规则月经期。此期卵泡成熟不规律,有排卵或无排卵,周期有正常、长、短或完全不能预料。因此,周期长度及其变化也可用于反映卵巢功能。当无卵泡发育、绝经,生殖功能即终止。
(2)内分泌功能:在卵巢生殖功能衰退的同时,内分泌功能也衰退,表现为卵泡发育中合成分泌的性激素,主要是雌、孕激素的变化。首先是孕激素的下降,40岁左右,卵泡发育的程度不足,可能表现为孕酮(P)的相对不足。卵泡发育不充分的程度增强,可以导致无排卵,发生孕酮绝对不足。随后,随着卵泡数的减少,发育不足,产生和分泌的雌激素,主要是E2(雌二醇)的总量逐渐减少;在绝经过渡期,由于无排卵导致孕酮不足时,卵泡发育生成的E2可能不缺乏,若卵泡发育的数目多,程度高,或持续,E2甚至相对过多。绝经后卵泡不发育,基本不产生E2。在增高的Gn作用下,间质分泌睾酮(T)增多。卵巢分泌的另一类激素-肽类激素,如抑制素(inhibin)逐渐降低,其下降先于E2 。
五、生殖道的萎缩性改变 外阴失去大部分胶原、脂肪和保留水分的能力,腺体萎缩、分泌减少,皮脂分泌也减少,皮肤变薄、干、易裂。阴道缩短、变窄、皱褶减少、壁变薄、弹性减弱、分泌减少。早期呈现充血性改变,壁脆易受伤和出血,有弥漫性或散在瘀斑,晚期颜色苍白、粘连带增多。
女人绝经会发胖吗 绝经女性发胖的原因
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功能使非常广泛的,除了维持正常女性第二性征作用,还参与糖,脂肪的大写,绝经之后雌激素分泌减少,糖和脂肪代谢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基础血糖和血浆胰岛素较为升高,糖耐量降低;在脂肪分布方面,绝经前女性腹部皮下脂肪面基增高明显,绝经后内脏脂肪面积增高明显,这种现象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
乳腺增生的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
1、内分泌失调。
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发育不健全、月经不调、甲状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碍等。
2.情绪等精神因素的影响。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不良精神因素容易形成乳腺增生,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也会造成乳腺增生,而且这些不良因素还会加重已有的乳腺增生症状。
3.人为因素或不良生活习惯。
女性高龄不育、性生活失调、人工流产、夫妻不和、不哺乳等原因,造成乳腺不能有正常的、周期性的生理活动。佩戴过紧的胸罩或穿过紧的内衣等等。
4.饮食结构不合理。
如高脂、高能量饮食导致脂肪摄入过多,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诱发乳腺病。此外,现在人们的饮食好了,有高血压、高血糖病的人也很多,这些也容易使女性出现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增生。
5.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
人体长期过量摄入雌激素,将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现在一些速生食品、人工饲养的水产及家禽使用的饲料中也多含有激素成分,长期食用也会导致乳腺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与情志内伤、忧思恼怒有关。
足阳明胃经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若情志内伤、忧思恼怒,则肝脾郁结,气血逆乱,津液凝聚成痰;复因肝木克土,致使脾不运湿,胃不降浊,则痰浊内生;气滞痰浊阻于乳络则为肿块疼痛。
奇经八脉隶于肝肾,冲脉隶于阳明,若肝郁化火,耗损肝肾之阴,则冲任失调。“冲任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本病多与月经周期有关,本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冲任失调,病在胃、肝、脾三经。
主症: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胀痛或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可动。因喜怒而消长,为气滞痰凝;若每于月经来前加重,月经过后减轻,为冲任失调。
1、取俯卧位,推背15分钟(建议用亚麻籽油,既可润滑皮肤,又能清洁毛孔的油脂!),重点在督脉、夹脊穴和膀胱经上推拿,然后再至阳、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上拔罐或刮痧。
2、取仰卧位,烤神阙、气海、关元15分钟,并从上自下捋人迎穴300次。然后根据患者状况在以下穴位选择性拔罐:膻中、乳根、期门、渊腋、辄筋。
膻中:前正中线,两乳连线中点。八会穴之气会穴,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
乳根:第5肋间隙,乳头直下,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期门:乳头直下,第6胁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肝之募穴,疏肝解郁。
渊腋:腋中线,第4胁间隙。
辄筋:渊腋穴前一寸,第4胁间隙。养筋护肝,行气化瘀。
3、针刺穴位:
足三重穴;太冲、行间;木斗穴、木留穴。
足三重穴活血化瘀功能极强,有三个穴位:一重穴位置与悬钟穴相符,二重穴与光明穴相符,三重穴与外丘穴相符。三穴同取具有“破气行血”之功。
木斗穴、木留穴:木斗穴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之间,距离跖骨与趾骨关节0.5寸;木斗穴在第三跖骨与第四跖骨连接部的凹陷处。
一般针灸2个疗程就治愈了。
乳房纤维瘤如何形成
乳房纤维瘤是乳房肿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多出现在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乳房纤维瘤如何形成的?
1、和雌激素的刺激有关。有一部分女性的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比较敏感,在雌激素的刺激之下,在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中就会出现增生。
2、内分泌因素。有部分乳房纤维瘤患者的发病原因和内分泌有关,比如不足12岁就出现月经初潮的女性,超过55岁还没有绝经的女性,超过35岁还没有生育第一胎的女性,产后没有进行哺乳的女性,这些症状说明雌激素的作用时间比较长。
3、遗传因素。如果上一代亲属(如母亲)患有乳房纤维瘤,那下一代发病的几率就会很高。现在已经发现,患者血液中含有一种称为BRCA-1的基因,这种基因在其子女身上也有,那么患者的子女就很有可能会患乳房纤维瘤。
4、先天性因素
有的人天生就对雌激素相当敏感,或许是乳腺小叶内纤维细胞所含的雌激素受体的数量比较多所导致的。
5、生活方式不规律
精神压力太大,情绪不稳定,脂肪摄入过多,饮食不平衡,长期在辐射环境中工作等因素,都可能是乳房纤维瘤的发病原因。
绝经的原因
一般认为,绝经绝经的病因是慢性消耗性疾病、代谢和内分泌疾病、肿瘤、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卵巢炎等,均可引起卵巢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甲状腺、脑下垂体等激素分泌异常而提早绝经。另外,放疗、化疗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过早地引起卵巢功能衰退而绝经。它与营养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1)营养与绝经年龄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矮小、体重轻的妇女与营养较好、身体相对较高,体重相对较重的妇女相比,前者平均绝经年龄为43.6,后者为47.3岁。吸烟是绝经年龄提早的重在因素。香烟中的苯丙芘是卵母细胞的致死因子,动物实验证明,小剂量苯丙芘能破坏25%卵母细胞,大剂量苯丙芘能破坏98%的卵细胞。英国皇家大学医院的调查表明,吸烟妇女较不吸烟的妇女平均提早54上进入绝经期。
(2)绝经年龄还与各种精神心理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夫妻关系融洽,性生活和谐的妇女,其绝经年龄较夫妻关系不和,纵欲或缺乏性生活的妇女相对较迟。绝经的病因尤其是精神心理压力、操劳过度、长期抑郁、焦虑的妇女,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而提早绝经。
皮疹发病原因
1、急性皮疹性传染病
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包括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登革热斑疹伤寒、恙虫病、伤寒、副伤寒、丹毒、野兔热、马鼻疽等多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疹多伴有不同形式的发热。由于病种的不同,此类疾病又各有特色。如猩红热的皮疹常于发病第1-2天,先出现于胸上部与颈底部,继而迅速蔓延全身,面部发红而唇周苍白,有脱屑现象,发病以急性发热、咽喉炎开始,可伴有白细胞增多及典型的杨莓样舌;麻疹的皮疹常发于病后的第3-4天,发疹开始于面部、耳后、发际、以后遍布全身,呈斑疹或斑丘疹,后期有脱屑及色素沉着、伴有白细胞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口腔内的麻疹粘膜症状;风疹发疹于病后第1-2天,皮疹迅速出现迅速消退,呈散在性小斑丘疹,由面部向下蔓延,无脱屑及色素沉着,一般病程短而症状轻;水痘的皮疹常于发病数小时或1-2天内 分批陆续出现,初为红斑,次为斑疹,再次为丘疹,继后则转为水疤。此外,斑疹伤寒、伤寒、恙虫病、副伤寒、野兔热也为皮疹伴有发热的传染性疾病,但发病率较低,其典型的发热类型及病史可协助诊断。
2、结缔组织疾病主要见于急性播散性红斑狼疮。
其典型的皮肤损害为鼻梁或双颊出现蝶形红斑,其他皮肤损害如可出现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丘疹、紫癜、荨麻疹等,同时伴有发热、皮疹脾肿大、关节痛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沉加快、血清蛋白降低、抗核抗体试验呈阳性,狼疮细胞的发现对确诊此病有决定性意义。
3、变态反应性与过敏性疾病
如风湿热病人中1/3可出现各种皮疹。最常见的为环形红斑与皮下结节,此病多伴发热、汗多、关节痛及血沉加快等反应。药物热通常伴有药疹,但多呈对称性分布且呈多形性,往往伴有痉痒感、烧灼感。常见的皮疹类型为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麻疹样红斑、固定性红斑等,其发病前有服用抗菌素、水杨酸制剂、鲁米那等史。荨麻疹也由过敏所致,可由寒冷刺激及其他过敏原所致,其特征与暂时性水肿性皮肤隆起,顶面齐平,常伴有瘙痒和灼热感,通常突然发生,经过数十分钟或数小时后即迅速消失。
4、血液病
急性皮疹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往往伴有发热,可见于急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及恶性网状细胞病。骨髓象检查可帮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