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疮的解决方法 辩证论治
暗疮的解决方法 辩证论治
除了皮肤状态外,暗疮亦是体质的反映。若只针对表面问题,却不知自己属甚么体质,误涂刺激性暗疮药绝对加重病情。在中医角度,必须辨证论治,了解暗疮体质的类型,才能真正向暗疮say goodbye。临床上内服中药及针灸治疗,再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病情亦会有明显的改善。
眼皮跳的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发病于胞睑,与心肝脾关系密切。辩证以虚证为主。胞睑振跳,劳累加重,心烦失眠,食少神疲者为心脾血虚。胞睑振跳不休,不能自控者为血虚生风。
治疗原则
补养心脾,养血熄风。
证治分类
(一)心脾血虚
症状:胞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时重。兼心烦失眠,怔仲健忘,食少体倦。
治法:补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黄芪、茯神、龙眼肉、当归、远志、酸枣仁、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二)血虚生风
症状:胞睑振跳不休,或与眉、额、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治法:养血熄风。
方药:当归活血饮加减。
常用药:当归身、川芎、熟地黄、白芍、生黄芪、防风、薄荷、羌活、僵蚕、天麻、钩藤、全蝎、蜈蚣。
静脉炎应该怎么办
1、一般治疗: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2、药物治疗:
a、疼痛严重者可给予给予止痛剂治疗。
b、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c、中药治疗:中国周围血管病诊疗中心的特色疗法“中西医结合”疗程短见效快,解除了手术治疗带给病人的痛苦,并且还能从根本上调节身体的机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手术治疗:出现肢体坏疽需行截肢手术;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并且其复发率相对也比较高,因此在选择时要谨慎。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大家还可以使用中医临床辩证论治疗静脉炎。
在中医临床辩证论治中,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血管外科中的一个常见病,对其辩证论治是我国各地都有丰富的经验,至目前为止已基本达成共识,一般分为湿热型(急性期)和瘀结型(慢性期),其病机为气血运行滞缓、脉络闭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急性期加用清热利湿的药物,慢性期加用软坚散结的药物,临床先方用药遵循以上规律,又灵活多变,且内治,外治同用,疗效皆显著。
宝宝夜啼的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婴儿夜间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虑由于喂养不当所致,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仔细观察,寻找原因,确认夜啼无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辨治。虚实寒热的鉴别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别。
治疗原则
因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因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分证论治
1.脾寒气滞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分析:夜则阴盛阳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滞,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保婴撮要.夜啼》云:“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时哭时止。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虚寒内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均为脾寒所致。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
常用药:乌药、高良姜、炮姜、砂仁、陈皮、木香、香附、白芍、甘草、桔梗。
2.心经积热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分析:心主火,热伏于内,扰动神明,故人夜心烦而啼。(保婴撮要.夜啼)云:“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幼科发挥.心所生病》云:“心属火则烦,多夜啼。”此证为受热所致,故哭声响亮,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大便秘结。苔黄,指纹紫均为热象。小便短赤,舌尖红为心经有热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方药:导赤散加减。
常用药:生地、竹叶、木通、甘草梢、灯心。
3.惊恐伤神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脉数。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复因暴受惊恐,则心神受惊,故睡中惊悸而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以求安全。《育婴家秘.夜啼》云:“惊惕者,常在梦中哭而作惊。”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心虚胆怯,故面色乍青乍白,指纹色紫,脉数。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方药:远志丸去朱砂。
常用药: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人参、茯苓。
中医辩证论法治疗肿瘤
[病因病机]
脾主肌肉,由于思虑过度或饮食劳倦伤脾,脾气不行,津液聚而为痰,痰气郁结而成肉瘤。
[诊断]
常见于成年人,好发于肩、颈、背、肩胛间、臀部、前臂等处。
肿块多为单个,少数病人为多发,大小不一,呈扁平团块状,或分叶状,瘤体质地柔软似棉,外观肿形似馒,用力可以压扁,推之可以移动,与皮肤无粘连,瘤体表面皮肤如常,亦无疼痛。生长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自行停止生长而固定不变。另有一种多发性肉瘤,常发生于四肢、胸或腹部皮下,呈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结节,质地较一般肉瘤略硬,压之有轻度疼痛。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痰凝结肿块多为单个,少数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动,皮色不变,生长缓慢。
辨证分析:脾失健运,饮食人胃不能生化津液,湿痰内生,;气郁凝结而为瘤;有气郁而无血瘀,故瘤体柔软如棉,推之可移,皮色不变。
治法:健脾祛湿,化痰散结。
方药:二陈汤加减。
二、外治法
用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外贴。
[其他疗法]
手术治疗对单发肉瘤,小的可以不处理,但有明显增大趋势,或伴有疼痛,或瘤体较大者,宜行手术切除。
[结语]
肉瘤相当于西医的脂肪瘤。其特点是: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皮色不变,无痛。多因湿痰凝结所致,治宜健脾祛湿、化痰散结,方用二陈汤加减。瘤体较大者,宜手术切除。
肝火胃火旺盛怎么调理呢
平时,我们可能会有点肝胃都不是很好,会有点小症状,那么,当肝火胃火都比较火的时候,我们立即的措施应当是什么呢,应该怎么去解决,处理呢,这方面我们会简单介绍一下哦,因为我们还是要有所知道的哦,我们就关于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吧,关于针对肝火胃火旺盛怎么调理呢这问题进行探究。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内容,想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赶紧来看看吧。
所谓肝火是中医病名,要分虚实,肝火大概可以分肝阴不足的虚火和肝火上炎的实火。调理分为饮食调理和药物调理。饮食上的调理主要是选择清淡富有营养的食物,药物调理是指中药根据肝火的虚实、病情程度辨证论治。胃火也要分虚实辨证论治,饮食要清淡有营养还要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不清楚自己的病是虚实就一定得到正规医院找中医师辩证才能对症下药。胃热为胃有痰火,肝火旺为肝血弱,而阳独亢,此病为肝血不足,气机不调,胃气当降不能降,痰湿蓄久化热所至。其实是下寒上热之症。当养血去痰,胃热自清。
高血压吃中药能治好吗 高血压中西药结合使用可以吗
可以。
患高血压的病人使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不仅降压效果显著,而且中医是依据辩证论治来处方用药,即根据不同的阶段辩证,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避免单用西药,单纯降压,病人伴随症状得不到改善的情况。运用中西药结合降压,可以根据症状的减轻,血压的下降,逐渐减少西药用量。
产后腹痛的辩证论治
1、气血两虚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隐隐作痛数日不止,喜按喜揉,恶露量少,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怔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代表方
肠宁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方药
当归、熟地黄、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2、瘀滞子宫证
主要证候
产后小腹疼痛,拒按,得热痛缓;恶露量少,涩滞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面色青白,四肢不温,或伴胸胁胀痛;舌质紫黯,脉沉紧或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代表方
生化汤。
方药
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
转归预后
产后腹痛为产后常见病,经积极治疗后大多能痊愈。若失治误治,瘀血日久而成瘀热;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致产后恶露淋沥不尽,应引起重视。
产后全身酸痛---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以疼痛的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兼证与舌脉。若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属血虚;若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簿白,脉濡细,属外感风寒;若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属血瘀;若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属肾虚。
治疗原则
本病以内伤气血为主,而兼风寒湿瘀,临床表现往往本虚标实,治疗当以养血益气补肾为主,兼活血通络祛风止痛。养血之中,应佐以理气通络之品以标本同治;祛邪之时,当配养血补虚之药以助祛邪而不伤正。本病与一般痹证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夹外感,也应以调理气血为主。《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此证多血虚,宜滋养,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痹,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不可峻投风药。”
证治分类
1. 血虚证
主要证候:产后遍身关节酸楚、疼痛,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金匮要略》)。
方药: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2. 风寒证
主要征候:产后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冷痛剧烈,宛如针刺,得热则舒,或关节肿胀,麻木,重着,伴恶寒怕风,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药: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
3.血瘀证
主要征候:产后身痛,尤见下肢疼痛、麻木、发硬、重着、肿胀明显,屈伸不利,小腿压痛;恶露量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代表方:身痛逐瘀汤加减。
方药:秦艽、川芎、桃仁 、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毛冬青、忍冬藤、益母草、木瓜。
4.肾虚证
主要征候:产后腰膝、足跟疼痛,弯腰困难,头晕耳鸣,夜尿多,舌淡黯,脉沉细弦。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代表方:养荣壮肾汤加减。
方药: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黄。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1.治疗原则慢性乙肝的治疗:三分药治,七分调理;需有战胜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不宜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黄疸或转氨酶显著升高需要卧床休息外,应适量活动,动静结合。
2.用药原则
(1)用药不宜过多过杂 很多药物经过肝脏解毒,用药过多过杂增加肝脏负担,对肝病不利。
(2)根据慢性乙肝病人的具体情况,针对性用药 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明显的病人用抗病毒药物;有免疫功能紊乱的用调整免疫功能的药物;有肝细胞损伤的用保护肝细胞的药物;有肝脏微循环障碍的用活跃微循环的药物。中医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精髓在于辩证论治。通过辩证论治,可改善慢性乙肝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他们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促进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促进疾病恢复。
(3)用药过程中注意休息、营养 休息和营养是肝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在保证休息、营养的基础上才可能发挥药物作用。
中医辩证论治女性月经不调
①气滞血瘀型:表现为经血色泽深暗有块,经期不准,小腹疼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暗有瘀点等。治则:活血化瘀。常用方剂:四物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花红片、当归丸、女金丸、复方益母草膏等。②气血虚弱型:表现为面色无华,经血量少、色淡,月经或超前或错后,经期短或月经淋漓,头晕眼花无力,舌质淡,心悸气短,说话有气无力。治则:补气养血。常用方剂:八珍益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的中成药有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归脾丸等。③宫寒型:表现为经期错后,痛经(热敷可缓解),经少白带偏多,畏寒,喜热饮,面色苍白,舌苔薄白。治则:温经祛寒。常用方剂:宫寒散。常用的中成药有艾附暖宫丸、理中丸等。④血热型:变现为经血提前和经血不畅、经血色红或发紫、口苦咽干,舌苔偏黄,午后作烧,颜面潮红。治则:清热凉血。常用的方剂是丹栀逍遥散,中成药可选择丹栀逍遥丸。⑤脾不通血型:表现为经血过多或淋漓不尽。治则:补脾摄血。常用的方剂是固冲汤、胶艾汤等,常用的中成药可选择宫血宁胶囊、人参归脾丸等。
乳腺增生中医怎么治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症始于肝郁,而后血瘀痰凝成块,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可以根据患者症候,把脉,看舌苔,进行详细的辩证论治,将其分型,不同的症型采用的治疗方式是不一样,具体的建议还是需要到医院去看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开具合适的方药。而且中医中药在治疗乳腺增生这方面疾病有其独特的方式,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也是比较显著的。
卵巢囊肿中医辩证论治方法
气郁痰结
症状:小腹胀满,积块不坚,固定不移,按之柔软,脘腹满闷,胸口不舒,嗳气,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或形体肥胖,口腻多痰,小腹胀满,带下亦多,质粘稠如痰,舌质略暗,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沉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化痰消积。
方剂:桂枝茯苓丸合香棱丸加减。
药物:桂枝9g,茯苓20g,赤芍、丹皮、桃仁、木香、广郁金、三棱、莪术、制苍术各10g,山甲片15g,海藻12g,青陈皮、制半夏各6g,小茴香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若胸闷烦躁,情志忧郁,善太息者,加合欢皮10g,娑罗子9g,荆芥6g,佛手片5g;若脾胃不和,纳食欠佳,腹胀呃逆,神疲乏力,矢气频作者,加大腹皮9g,党参12g,炒谷、麦芽各12g;血瘀日久化热,症见发热者,加黄芩10g,蒲公英15g,以清热凉血;若月经不调者加丹参20g,香附12g;带下过多者加茯苓、薏苡仁各30g,白芷12g;若月经过多者加炒蒲黄6g,三七粉4g;月经推迟者加牛膝10g,泽兰10g,丹参20g,香附12g以助血行;疼痛重者加玄胡12g。
痰瘀互结
症状:下腹包块时有疼痛,按之柔软,脘腹痞闷,时欲呕恶,带下量多,色白质粘稠,经行衍期,甚或闭而不行,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散结。
方剂:开郁二陈汤合大黄甘遂汤加减。
药物:制半夏、苍术、陈皮、青皮各6g,木香9g,茯苓15g,香附12g,川芎、莪术、槟榔各10g,大黄3g,土鳖虫、甘遂各5g,生姜3片。
加减:若脾胃虚弱,纳差神疲,大便稀溏,日行2次以上者,可去大黄、槟榔,加炒白术、党参各15g,砂仁(后下)5g,扁豆、焦建曲10g,以健脾益气;如痰湿明显,加浙贝母、瞿麦各10g,以化痰利水;若阴虚内热,大便偏干,舌质光红者,用归芍地黄汤加炙鳖甲、炙龟板各10g。
痰阻血瘀
症状:小腹积块,按之不柔软,积块增大,则活动欠佳,或时隐痛,或月经不调,月经量多、色紫红,少腹有较大包块,口千不欲饮,唇燥心烦,大便不畅,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苔白,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痰消癥。方剂:蓬莪术丸加减。
药物:莪术、茯苓各15g,当归、赤芍、炒槟榔、海藻、炙鳖甲、五灵脂、山楂各10g,生鸡内金、炒枳壳各6g,肉桂(后下)3g,琥珀5g,广木香9go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若肿块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0g,制乳没各6g,红藤、败酱草15g;行经时经量偏少不畅者,加泽兰叶10g,益母草15g,桃仁9g;月经后期或闭经者,加熟地、川断、怀牛膝各10g;纳差、神疲,腹胀矢气,大便偏溏者,上方去当归、炒槟榔、炒枳壳,加党参l5g,炒白术、六曲各10g,砂仁(后下)5g;月经过多,行经期者,上方去莪术、炒槟榔、炒枳壳,加五灵脂10g,炒蒲黄(包煎)6g,血余炭12g,大小蓟各10g;小腹有凉感,手足欠温者,加巴戟天6~9g,仙灵脾6~10g;若寒湿凝聚结块者,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若输卵管阻塞者,酌加土鳖虫、地龙、川楝子、三棱、鸡血藤。
气血两虚
症状:卵巢囊肿或卵巢囊肿术后,体质虚弱,头晕腰酸,神疲乏力,形体消瘦,或伴午后低热,纳食不佳,腹胀矢气,大便或溏或坚,舌质红无苔,脉细弦或濡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方剂:归芍六君汤加减。
药物:赤芍、白芍、山药、党参、白术、茯苓各l2g,广陈皮、广木香各6g,黄芪15g,钩藤12g,焦山楂9g,甘草5g。
加减:若阴虚内热,大便偏干,舌质光红者,上方可去白术、党参,加入山萸肉、干地黄各9g,炙鳖甲10g,软白薇6g;大便溏,日行2次以上者,上方去当归、钩藤,加入砂仁(后下)6g,白扁豆、焦建曲各10g。
肠胃积滞的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伤乳、伤食母乳喂养或牛奶喂养的婴儿发病者为伤乳,呕吐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乳凝块;普通饮食的幼儿发病者为伤食,多有较明显饮食不节史,呕吐物或大便中可见较多的食物残渣。
2.辨虚实病程短,脘腹胀痛拒按,或伴低热,哭闹不安,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脘腹胀满喜按,神疲形瘦,多属虚中夹实证。
治疗原则
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扶正为主,消积为辅,正所谓:“养正而积自除”。
分证论治
1.乳食内积
证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或有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烦躁哭闹,夜卧不安,低热,肚腹热甚,大便秽臭,舌红苔腻。
分析:乳食内积,气机郁滞,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胃肠不适,则夜卧不安,烦躁哭闹。中焦积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乳食不思,食欲不振或拒食,嗳腐恶心,呕吐酸馊乳食;腐秽壅积,脾失运化,则大便秽臭。中焦郁积化热,则有低热,肚腹热甚。舌红苔腻为乳食内积实证之象。
治法:消乳消食,化积导滞。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麦芽、陈皮、香附、砂仁、茯苓、半夏、连翘。
2.脾虚夹积
证候: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分析:脾胃虚弱,中气不运,不能化生精微变为气血,濡养机体,则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虚弱,运纳失职,乳食积滞,气机不畅,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上则呕吐酸馊乳食,下则大便溏薄酸臭夹不消化物。胃不和则卧不安。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皆为脾虚夹积之所致。
治法: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方药: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施。苔腻、纳呆,加藿香、砂仁化湿醒脾;舌淡、腹胀、便溏,加炮姜、厚朴、苍术温中运脾。
性厌恶辩证论治
1、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厌恶房事,虚烦心悸,睡眠不安,精神疲倦,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宜滋阴养血,镇心安神,方选养心汤加减。药物举例:生地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五味子10克,朱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酸枣仁12 克,玄参10克,丹参12克,朱远志10克,琥珀粉3克(分2次吞服),花龙骨15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日。
2、肝郁化火:常有创伤性性经历,遇到异性使厌恶,反对性活动,胸闷不舒,胁肋胀闷,喜叹气,呼出为快,JLl烦易怒,面赤汗出,舌红,苔薄黄,脉弦涩。治宜清热解郁,疏肝理气,方选丹桅逍遥散加减。药物举例:柴胡10克,香附10克,丹皮6克,山扼6 克,苏梗10克,地骨皮20克,青皮6克,川芎6克,生地黄lO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日。
3、肝郁胆虚:反对性活动,对性活动有恐惧心理。头晕目眩,善叹息,呼出为快,两胁胀痛,经前乳胀,胆怯怔仲,遇事不决,夜寐失眠,短气乏力,舌淡苔薄,脉弦细。治宜疏肝解郁,益气镇惊,方选补肝汤加减。药用:柴胡1O克,白芍10克,当归 10克,制香附10克,朱茯神10克,朱远志10克,党参10克,合欢庆10克,石菖蒲10克,龙齿15克,法半夏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 日。
4、心肾不交:厌恶性活动,一遇性活动即精神紧张,并有心悸汗出,情绪烦躁,易于波动,面色潮红,腰酸腿软,头晕失眠,手足心热,尿黄便秘,舌质红,苔薄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降火,清心安神,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药物举例:熟地黄15克,知母6克,山英肉10克,丹皮6克,淮山药12克,茯苓10克,磁石15克(先煎),柏子仁10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炙甘草6克,飞朱砂2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0日。
5、肾阳不足:厌恶性活动,手足不温,畏寒,腰酸腿软,白带清稀,小便清长,少腹冷痛,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补益命门,方选赞育丹加减。药物举例:阳起石20克(先煎),煅牡蛎20克(先煎),菟丝子12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 10克,熟地黄12克,淮山药12克,熟附于4克,山英肉10克,锁阳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胶IO克。水煎眼,每日l剂,连服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