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葵的三个认识误区你犯了吗
秋葵的三个认识误区你犯了吗
秋葵各项营养指标很“平庸”
如果真像网上所说,秋葵的营养如此丰富,那没有登上“寻常百姓家”的饭桌岂不可惜?
秋葵里含有低聚糖和多糖,每100克秋葵含糖6.2克。李倩解释,低聚糖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群增加,可以调节肠胃功能。多糖中的纤维素有降血糖作用。“秋葵确实可以调节肠胃功能。但从含糖量上看,和其他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没多大差别。”她认为,秋葵和普通绿叶蔬菜一样,适合糖尿病人吃,但“有降血糖作用”则无从说起。
强肾壮阳?用它败火还差不多
在网上,秋葵号称“男人吃了能壮阳,女人吃了能强肾美容”。
从成分上看不出秋葵还能有此功效。但从中医角度来说,秋葵属寒性食物,不适合做补品。想清咽利喉、通便,治疗上火,吃些秋葵会有好处。
维C含量丰富?还不及大白菜
据说秋葵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蛋白质,能美容养颜。
而成分表上写着,每100克秋葵的维生素C含量只有7.2毫克。而100克大白菜的维生素C含量却有44毫克。
蛋白质含量高更无从说起了。“根本没有高蛋白蔬菜,只有肉类才是高蛋白食物。”李倩说。
秋葵的“爆红”反映了大家在饮食上存在诸多误区。人们总觉得物以稀为贵,实际从营养学上来讲,平衡五谷杂粮、多吃应季蔬菜才是养生之道。
秋葵属于性味偏于寒凉的蔬菜,胃肠虚寒、功能不佳、经常腹泻的人不可多食。
卵巢囊肿有2个认识误区
1、认识误区一: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患卵巢囊肿
卵巢囊肿发病率很高,仅次于宫颈癌,很多未婚女性认为没有性生活,就不会有卵巢囊肿的发生,因此忽视卵巢囊肿,直到发生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突然破裂引起下腹剧痛,去医院就诊时才恍然大悟。事实上,卵巢囊肿可发于任何年龄的女性,甚至可发于未成年的儿童,其发病与是否有性生活没有直接的关系。
2、认识误区二:绝经后卵巢囊肿就会自动消失
卵巢囊肿的发病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关,因此很多患者认为,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明显降低,而卵巢囊肿也会随之自动消失,不治而自愈。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认为,卵巢囊肿的形成是因内伤情志,气血瘀凝而致,或痰瘀凝结引起气滞血瘀。因此要提醒绝经前患有卵巢囊肿的女性,绝经后囊肿非但不会消失,还会随着卵巢的逐渐衰老而加重甚至恶化,需要积极的治疗。
宫颈糜烂的4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宫颈糜烂是已婚女性的“专利”
目前,关于宫颈糜烂的真正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宫颈局部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如分娩、人工流产或性生活过于频繁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宫颈鳞状上皮破坏,宫颈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引起宫颈炎症。但是,临床发现,没有性生活的女性,仍然存在宫颈糜烂,这女性的激素水平高有关。
所以,没有性生活史,不等于不会发生宫颈糜烂。对于未婚,或无性生活的女性,还是单纯的发现宫颈糜烂样改变无需担心,但是如果有持续性白带增多,或伴有颜色、质地的改变,应到妇科门诊就诊,以查明原因,及时治疗。
误区二——宫颈糜烂会增加患宫颈癌的几率
许多患有宫颈糜烂的女性都担心是否会发生宫颈癌,认为宫颈糜烂越重,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宫颈癌。还有媒体报道,宫颈糜烂会引起癌变,而且患宫颈糜烂的女性患宫颈癌的几率比未患此病的女性高出7-12杯。宫颈糜烂致癌率排名第一。
关婷教授表示,理论上讲,宫颈糜烂是宫颈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所致,而非真正的糜烂。而宫颈癌是宫颈鳞状上皮发生异常增生,主要原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二者的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不同,病理变化也不同。因此,单纯的宫颈糜烂,如不合并HPV感染,并不会导致宫颈癌的发生。“宫颈糜烂会致癌的说法是错误的,两者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只能说,早期的宫颈癌会出现糜烂性的表现,而且这种糜烂性的表现与单纯的宫颈糜烂并不相同,女性无需过分担心。”关婷教授说。
需要提醒宫颈糜烂女性,在进行妇科检查时,应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初步除外宫颈癌的可能。因为,仅凭妇科检查很难区分早期宫颈癌和宫颈糜烂。有条件者,在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的同时,应行HPV检测。
误区三——日常护理宫颈糜烂需阴道冲洗
关婷教授表示,惹上宫颈糜烂就随便使用阴道冲洗液进行冲洗的做法是错误的。女性阴道黏膜表面是鳞状上皮,它受到女性性激素的影响,发生着周期性脱落,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鳞状上皮细胞能分泌糖原,糖原被寄生于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分解为乳酸,从而保持阴道内酸性环境,抑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如果不是因为炎症引起的宫颈糜烂,就使用消毒、杀菌、止痒、消炎类的洗液来冲洗阴道,可能会破坏阴道本身的保护屏障,不但对宫颈糜烂无益,而且可能引起阴道局部微环境改变,造成继发感染。所以,我们一般是不主张女性使用阴道冲洗液的,如需使用也应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分清楚情况进行。”关婷教授强调。
误区四——宫颈糜烂是导致不孕“罪魁祸首”
关婷教授表示,导致宫颈糜烂的出现一般有四种可能,一是雌激素水平高的女性;二是生育过孩子的女性,特别是对于顺产的女性;三是有妇科炎症的女性;四是患有宫颈癌的女性,患有宫颈癌的女性宫颈也会出现糜烂性的症状。
“就算是没患妇科疾病的正常女性也会有宫颈糜烂的现象,宫颈糜烂是一种女性的生理表现,并非疾病的诊断,是对肉眼所见的宫颈外观情况的描述,而所谓的糜烂却未必就是真的糜烂,可能只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宫颈鳞状上皮脱落,柱状上皮长到外面来了,此时看起来就好像糜烂了。”关婷教授说,“对于不是炎症性或者癌变而导致的宫颈糜烂是不会导致不孕不育的。”
所有,只是因生理变化而产生的宫颈糜烂对不孕不育的影响不大。惹上宫颈糜烂的女性无需太过担心会出现不孕不育而盲目治疗,因为过度治疗后,会令宫颈变硬,将来怀孕生孩子的时候,宫颈可能不易扩张,造成宫颈性难产。
宝宝缺钙吃鱼肝油可以吗
不能单纯依靠鱼肝油补钙,缺钙还是要补钙片。
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认识误区,以为给孩子吃很多鱼肝油就能补钙。实际上,小孩如果真正缺钙,一味吃鱼肝油是没有用的,反而会拖延小孩缺钙的病情。因为鱼肝油主要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不含钙,它本质上不能补钙,只能促进钙吸收。所以孩子缺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脑卒中的10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不会得中风
很多人觉得,脑中风是老年病,我年轻,祖上又没有这样的病,我血压也不高,生活很注意,每年都体检,所以我肯定不会中风。
其实,全世界每 6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将在此生遭遇卒中,每 2 秒钟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死于卒中,每 6 秒钟就有 1 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
在人的一生中,任何年龄都会得卒中,它的发病不分性别和年龄。中国卒中的发病平均年龄是 66 岁,比美国白人早 10 年。其中,小于 45 岁的患者已接近全部患者的 1/5。而且,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发病前都毫无征兆,不到 1/3 的患者有短暂性缺血发作的历史。
误区二:颈动脉筛查=脑卒中筛查
经常在门诊听到患者说,颈动脉检查等于脑卒中筛查,颈动脉有斑块就会发生脑卒中。
脑卒中筛查是一个综合过程。在此过程中,脑血管、颈动脉等检查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否发病还要看它具不具有危险因素,一类是行为因素,最大的危险是吸烟,第二个是精神压力,第三个是运动减少,这是三大危险。
疾病因素则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当然还包括血脂异常和其他。所以即使有颈动脉斑块也不要紧张,它不一定就意味着卒中。
误区三:脑血管检查正常,就不会患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中,血管因素只是原因之一。比如,有统计显示,1/5 的脑血管病其实来自心脏,先有房颤,和血管毫无关系。所以脑血管筛查正常,并不意味着你不会患脑血管病。
误区四:有些食物或动作是防止卒中的灵丹妙药
经常有人跟我说,他有防病绝招,吃特殊的食物,每天还用犀牛角梳子梳头,每天运动等。有一个老先生说他每天在公园里倒走 1 万步,预防中风。还有的人每天都吃纳豆、卵磷脂、健身茶。这些真的能预防中风吗?
对于养生保健来说,有时候规律生活甚至超过科学本身。任何食物,包括我们常说的纳豆、卵磷脂等,真正有效的不多,最好的食物还是我们每天吃的这些蔬菜水果。预防中风最有证据的运动就是快走。但来自美国健康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剧烈运动会增加脑出血,因此运动也是要有限度的。
误区五:阿司匹林可以预防任何卒中
中国的阿司匹林使用量远远低于国外,目前普通人是 14%,美国是 50%。临床大夫推荐的阿司匹林是因人而异的,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吃。
下列人员适用阿司匹林:
① 已经发生过心脏病的人
② 45 岁以上的女性
③ 有多重危险因素,未来发生心血管病风险高的人。
下列人员最好不用阿司匹林:
① 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
② 有出血性疾病的人
③ 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
美国的国家指南也表示,卒中的防控措施是综合的,阿司匹林只是预防中的一环。尽管阿司匹林很重要,但你不要忘了遵医嘱服用降压、调脂、降血糖的药物,这些也是重要的措施。
误区六:药物有毒,保健品更安全
有人说药物说明书上写的副作用多,发生副作用的机会也多,西药治标,中药治本。而事实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与说明书写的多少没有关系。
预防脑卒中的药,很多人担心长期吃对肝脏有损害,我可以说,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例因为使用他汀类药物出现身体损害的,因此不要被说明书吓到了。
保健品的安全性未接受科学评价,有确切疗效的一定不是保健品,而且保健品很贵,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盲目相信保健品,而放弃安全性更好的药物,从而贻误病情。
误区七:我病情轻,不用住院治疗
我们很多人得了中风,说自己症状很轻,不需要住院,在门诊输液就能好,这是错误的。其实,即便是小中风,预后也常常不如人意,死亡率和复发率都较高,因此出现小中风一定要重视。
从社会角度来讲,短暂的和轻微的中风治疗价值更大。小中风治好了就是正常人,不治疗的话可能就变成真正的中风了。
误区八: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
很多病人认为输液比吃药更为有效,而我说吃药更管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输液大国,所有的医院都有输液室,但对于预防中风,输液有多少效果呢?
其实在中风早期,输液有明显效果的并不多。在我们国家的指南里,几乎也没有输液这一条,主要还是以他汀类、抗血小板和降压类药物为主,只有融栓才需要静脉输液。
门诊中我们几乎从来不开输液,不恰当的输液只会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发现,每天输液的病人致残率更高。
误区九:活血=疏通血管=防治中风
我经常听病人说:“我现在每天吃三七、野生银杏茶,每天吃活血补品,就活了血了,就可以溶解血栓了。”这也是错误的。
现在的溶栓药物品种很少,也都有治疗的最佳时间段,溶栓风险会很大,有害无益。迄今为止还没有口服的溶栓药物,而且活血药物不能溶栓,不能疏通血管。
误区十:我病好了,不用吃药了
要知道,中风的复发率是很高的,5 年复发率是 30%,1/3 的人因为复发而再住院。做过 ESSEN 卒中风险评分量表的患者,得分越高的人越要坚持吃药。还有的人因为腿、脚能动了就不吃药了,实际上中风后即使肢体康复了,血管也不一定好转。堵塞可能还存在,应该遵医嘱坚持服药。
过敏症的8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过敏症不会遗传
事实: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增高,但这只是部分原因;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基因。
2013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有10%的遗传标志与过敏性疾病有关。澳大利亚一家世界级医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曼纽尔·费雷拉估计这些遗传标志物在所有被确诊的过敏症中发挥了至少25%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患有过敏症,不要责怪大自然,而要归咎于自己的父母。
误区二:食用本地产的蜂蜜能缓解过敏症状
事实:并没有证据表明蜂蜜(即使它产自于本地蜂巢)能够缓解过敏。事实上,2013年发表在《北美耳鼻喉科诊所期刊》上的一篇文献回顾指出:与食用玉米糖浆相比,食用蜂蜜并不能明显缓解过敏症状。
蜂蜜之所以无效,是由于经由空气传播的草木花粉引起了春季过敏症,而并不是蜜蜂用来酿造蜂蜜的花粉。
误区三:床罩可以减轻过敏症状
事实:如果你对尘螨过敏,床罩并不能保证你睡得更轻松。
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学者通过对24项临床试验的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床罩对减轻过敏症状并无显著影响。发表在《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年鉴》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使用床罩并不足以降低改善过敏症状的尘螨水平。
误区四:过敏症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会更高
事实:这种观点只能说部分正确:某些过敏源在某些地区会更为盛行。
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驳斥了居住地会成为过敏性疾病重要发病因素的观点。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科学部主任达里尔·泽尔丁博士解释:过敏症的发病率并不会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差异的是人们对什么物质过敏。不论环境如何,过敏症患者从先天上就容易过敏。
误区五:服用药物是减轻过敏症状的唯一办法
事实:学会减轻压力也会起到帮助作用。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你所感觉到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会越为恶化。
美国过敏与哮喘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大卫·斯图克斯说:“神经系统与免疫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联系;你所承受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越为严重。”斯图克斯建议过敏易感人群可以采用的减压方法包括:睡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冥想或瑜伽,它们能减轻过敏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误区六: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摆脱过敏症的困扰
事实:人们对过敏源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并不会消失。事实上,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3%—15.4%的人报告说他们患有过敏性鼻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成年人的过敏症发病率的确较低。
然而,泽尔丁博士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被削弱,过敏症状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但对过敏源的反应并不会降至为零。
误区七:宠物会引起过敏
事实:这并不能归咎于宠物的过错。
发表在2013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生长在饲养了宠物的家庭环境中有助于降低患过敏症的风险。研究者认为从生命早期就接触宠物能降低对过敏源的免疫反应。
误区八:只有医生才能检测出过敏症
事实:有很多检测工具在家中就能检测出过敏症,而且其检测依据是可靠的。这类检测工具用一滴血就能查明人们对十种常见过敏源的敏感程度,其中包括鸡蛋、尘螨、小麦、猫、霉菌和豚草等。
女人私处的八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阴毛是多余的
很多人出于卫生考虑都喜欢刮除阴毛,但是很多阴毛其实对我们是有用的。就像我们的一切毛发一样,善于储存我们的体味。阴毛就是要把性器官的味道吸取,然后再慢慢发散。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在性交时候,阴毛也可以减少摩擦,减轻疼痛。
误区二:阴毛的颜色和发色一样
头发的颜色,真的和阴毛的颜色一样吗?其实并非如此。阴毛的颜色通常会比发色更深。头发颜色越亮丽的,阴毛还会越卷曲。阴毛的生命力似乎比头发更强: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阴毛却仍可以像年轻的时候那样黑亮。
误区三:像花瓣一样粉红的小阴唇
不只在一本色情小说里看见这样的描述:那一对像花瓣一样粉红鲜嫩的小阴唇,是处女的阴唇。那些饱经人事的女人,阴唇则会变成紫灰色。这纯粹是扯淡!但是这种扯淡却让很多人深信不疑,很多女人甚至去“漂白”自己的阴唇(其实是漂红)用以伪装处女。女人的小阴唇,其实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女人的小阴唇被大阴唇所覆盖,有的则突露出来。突露出来的小阴唇,通常不是平滑的红玫瑰色,而是灰色接近咖啡色。小阴唇的颜色和形状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很多女人的两片小阴唇大小并不对称。但是这些一点儿也不会影响她们快乐的享受。
误区四:只有插入才算数
在大多数的色情小说里,似乎只要揉捏女人的乳房,女人就开始低声呻吟,而当插入的时候,故事的描述就到了平台期。女人大喊“快一点!深一点!用力一点!”的时候,故事到达了高潮。其实,以“插入”作为性爱实质的观念,是根本性的错误。因为,阴道只有靠近外边的地方有感觉。如果说男人插入使女人快乐,完全是因为这个动作刺激到小阴唇的关系,很多人都知道,女人最敏感的性器官是阴蒂。单单摩擦阴道,女人是无法高潮的。
误区五:用的多了,就会变得宽松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处女的阴道最紧绷。之后的女人,使用的次数越多,阴道就会越宽松。这几乎就像男人害怕阳痿一样,成为女人最大的恐惧。其实,只要你了解一点点医学常识,就会知道有多荒诞!阴道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管状器官。阴道的肌肉充满了弹性,它可以配合所有大小的阴茎,并且在每次性行为后,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女人,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处女!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会使喜欢床上运动的女人们大大宽心。就是说,阴道的肌肉会因为经常使用而变得更加发达,更加灵活,更加紧绷!
误区六:阴蒂也可以射精
不只一个专家指出,阴蒂其实是男性阴茎的退化。因为都是海绵体,因为形状很相似,因为都会勃起。所以,很多人一厢情愿的认为,女人也可以射精!不只一个民间传说提到这种阴蒂会射出阴精的女人。书里管这种射精,叫做“泄”。具体是这样描述的:在女人高潮之后,阴道就会一股一股喷出热浆。这种水和爱液不同,红红白白,更加浓稠,芬芳扑鼻,约有小半杯。喝了可以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听到这里,大概就知道是扯淡了吧!事实上,还没有科学家能够证明,女人也可以射精。
误区七:女人的性器官都在外面
通常我们所说的女性性器官就是摆在外面的那些:阴唇,阴蒂,阴道。其实,就像呼吸器官不仅仅包括鼻子和嘴一样,性器官还包括我们看不见的子宫,输卵管,卵巢。
误区八:每个女人都有神秘的G点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相信女人的阴道深处,有一个神秘的G点,那是女人快乐的源泉。在古书中,用“花心”指代了G点。只要顶住了那个地方,一阵猛捣,就能令女人达到高潮。是的,这个地带位于前阴道壁外面1/3和里面2/3的中间。这个地点摸上去明显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用手指或者阴茎刺激这个地方,多数女性会感到极度的性兴奋。当然,也有一个说法声称:只有10%的女性能发现自己的G点。而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G点究竟存不存在,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事情。
白内障治疗的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的人数越来越多,白内障成为我国首要致盲病因,约占致盲总数的一半,主要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和代谢性白内障等种类。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
白内障从根本上讲就是眼内晶状体混浊,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化学损伤等都可以使晶状体混浊。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无痛性的视力下降,特点是强光下的视力反而不如弱光,白内障的诊断并不困难。白内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压力比任何残疾都要大。所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白内障所导致的盲已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盲。现代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从单纯的防盲转变到了不断提高老年人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但许多人在白内障的治疗上还存在许多过时的认识和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有些人认为只有等完全看不见了,即白内障成熟了才能手术,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仅白内障在成熟过程中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过熟的白内障通常伴有混浊的晶体核超硬及晶体悬韧带松弛或脆弱,及易造成手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术后视力恢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随着小切口超声技术及可折叠型人工晶体的应用,只要视力低于0.3,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可以手术,而且这时手术切口小,痛苦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视力质量好。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过分相信药物治疗有效。白内障治疗上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一些早期的白内障患者,用药后病情发展可能会减慢,视力也有可能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尽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种抗白内障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疗效均不十分确切。目前公认主要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段最终仍是手术。一味用药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建议您听医生的话,一旦视力下降严重,应及时就诊,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做手术了。有些人认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受这个手术的痛苦了或者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做手术。其实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已经基本突破了年龄上的限制,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仅3个月的孩子,都可以进行手术并且有成功的经验。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手术时基本无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手术,所以没必要让老人在黑暗中度日如年,不仅晚年的生活没有了质量而且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第四个认识误区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全身疾病不能做手术。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的老年人,只要经内科治疗将血糖、血压、心功能等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内,完全可以耐受手术。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通过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同时术中采用心电监护、吸氧等保护措施,因此手术十分安全。
第五个认识误区是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术后视力不提高就是手术失败。我们说眼睛就好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白内障就好像是照相机的镜头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手术更换镜头。但照相机能拍出清晰的照片除了和镜头有关外,还和胶片等有关。有些老年人除了有白内障外,还有黄斑变性或其它眼底病等眼疾,就好像照相机的胶片出现问题一样。对于这类患者即使单纯做了白内障手术(换了镜头),由于眼底有问题(胶片有问题),术后视力也不一定能够提高。也就是说对这些有眼底或视神经疾病的患者,一个成功的白内障手术并不能保证获得令患者满意的术后视力。还有10%-20%的手术患者在术后不久会发生再次的视力下降,经检查发现是衬托人工晶体的囊膜术后又出现混浊而影响视力,这种后囊膜混浊又叫后发性白内障,它也不表示手术失败或无效。这是一个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还无法完全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即使发生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再次获得良好的视力,而不用手术。
柠檬水的5个认识误区
误区:柠檬水白天不能喝
事实上:日常饮用柠檬水并没有时间限制,如果要多饮的话,最好在饭后。
有人听说柠檬是一种“感光食品”,担心白天喝柠檬水之后皮肤会起斑变黑。但这个说法仅限于网上传言,目前并未看到任何相关研究证据。甚至朋友圈还传言说维生素C是感光物质,如果真是这样,水果蔬菜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看来人们白天什么蔬果都不能吃了,这显然是十分荒谬的结论。
误区;柠檬必须用冷水泡
事实上:温、热水泡柠檬更加美味。
有人说柠檬不能用热水泡,怕维生素C损失。但是,如果用冷水泡柠檬,很可能香味泡不出来。由于柠檬的酸性较强,维生素C在酸性条件下耐热性较好,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损失,泡柠檬片的水温度高于60度完全没问题。
误区:吃高钙食物后喝柠檬水会生成结石
事实上:吃高钙食物后喝柠檬水不会危害健康,柠檬酸甚至可以预防肾结石。
有人说柠檬水不能和富含钙的食物一起吃,钙和柠檬酸会结合成沉淀,甚至在体内生成结石,这可就是谣言了。柠檬酸钙微溶于水,柠檬酸钙的溶解度是0.02克/100克水,似乎不高,但柠檬酸钙却是制作补钙产品的良好材料,因为它不需要胃酸帮忙就能被人体吸收。柠檬酸等有机酸是有利于食物中钙、镁、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吸收的,而研究证明柠檬酸对肾结石的预防也是有利的,甚至已经用于肾结石的治疗当中。
误区:胃病患者不能喝柠檬水
事实上:胃病患者也是可以喝柠檬水的,用一片柠檬来泡一大瓶水,不至于会造成胃溃疡。
有人坚持胃病患者不能喝柠檬水,因为酸性太强会刺激胃,胃酸过多的更不能食用。其实,只要不是喝纯柠檬汁(纯柠檬汁pH2.5左右,和可乐相当),胃病患者喝柠檬水完全没问题。由于柠檬酸有利于多种矿物质吸收,西方人喜欢把柠檬汁挤在鱼、肉、蛋上,认为能帮助消化。对于消化不良者来说,在柠檬水中加薄薄一片姜,就餐时饮用,对促进消化液分泌会有好处。
误区:柠檬水泡浓点好
事实上:柠檬泡水并非越浓越好,一片带皮柠檬泡水,可以泡3-4杯水。
有人认为柠檬水要泡浓点好,其实,一片柠檬就可以泡一大瓶水了。这样的柠檬水没有很浓的酸味,不加糖或蜂蜜即可饮用,这样所含能量更低。柠檬一定要带皮,切片一定要薄,因为皮的部分含类黄酮更高,可能比柠檬果肉更值得泡,柠檬精油也主要在皮里面,切薄点则柠檬皮中的香气容易泡出来。柠檬皮,包括其他柑橘皮,都含有一些苦味的类黄酮物质,比如橙皮甙、柚皮甙之类,但它们也都是有益成分。有一点淡淡的苦味,和酸味配合,天热时喝了更解渴。
对待心理疾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对待心理疾病的三个认识误区
心理疾病和感冒一样,任何人都可能中招,也是可以痊愈的。而且它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往往是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压力没有及时疏导和释放,日积月累,超过自身的心理免疫力后,逐渐形成。就像感冒之前,会有一段时间没有症状的潜伏期一样。消除下面三个误解,也许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它,最终战胜它。
误区一,心理疾病是治不好的。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很多心理疾病是可以治好的。比如,焦虑障碍就是一种常见的问题,来门诊就诊的很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工作一边治疗的。而且经过规律治疗,调整了心理水平后,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更好了。
误区二,心理疾病就是“疯掉了”。
谁都会有焦虑、郁闷的时候,只是大多数人时间不会很长,自己能够调整过来。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虽然焦虑、郁闷的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调整有些吃力,但并不是真的“疯了”。
误区三,心理疾病是性格问题,不用治。
虽然性格不能完全被改变,但是性格中一些不好的方面也是需要治疗的,因为这些不好的方面有可能已经是心理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催化剂。
因此,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心理疾病。只把它看作是一个问题,和我们工作生活中需要解决的众多问题一样,需要积极想办法,也有办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