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骨不全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成骨不全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关于成骨不全,目前有许多分类方法:根据第1次发生骨折的时间早晚,分为先天型及迟发型;根据病情轻重分为3型;Sillence于1979年根据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将其分成4种类型,这一分类目前应用最为广泛。
1.根据病情轻重分型
1胎儿型:病情严重,常见颅骨骨化不全,胎儿期已有多次骨折,大多是死胎或生后短期夭折。
2婴儿型:较少见,出生后可有骨折,以后较轻微的外伤,甚至无外伤都可造成多发性骨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蓝色巩膜及韧带松弛多见。
3少年型迟发型:病情最轻,出生时可以没有骨折,儿童期容易发生骨折,到青春期后有自动改善的趋势,20岁前后可因耳硬化造成耳聋。
2.根据遗传方式及临床表现Sillence分型
Ⅰ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特点是骨质脆弱,生后骨折,蓝巩膜,其中又以牙齿正常为A型,成牙不全为B型。
Ⅱ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在围生期死亡,存活者表现为深蓝色巩膜,股骨畸形和串珠肋。
Ⅲ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生时有骨折,因多次骨折骨骼畸形进行性加重,巩膜和听力正常。
Ⅳ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巩膜和听力正常,仅表现为骨质脆弱。
3.成骨不全的临床表现
本病以骨骼发育不良,骨质疏松,脆性增加及畸形,蓝色巩膜及听力丧失为特征,但临床差异很大,重者出现胎儿宫内多发骨折及死亡,轻者至学龄期才有症状,并可存活至高龄,广泛采用的临床分类方法是 Sillence 的四型分类法,Sillence等1979从遗传发生学角度将成骨不全分为四型,此种分型方法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1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蓝巩膜,只表现轻度骨畸形;2型相当于过去的先天型;3型为严重型,很多病例呈现宫内发育延迟,初生后即出现骨折,临床上出现严重的骨关节畸形,婴儿期表现蓝巩膜,儿童期以后则不显著,这一类型病人一般可以存活到成年;4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无蓝巩膜,中度骨关节畸形,虽无宫内发育延迟,一般发育速度慢,身材矮小,反复骨折是成骨不全的特征,以横断骨折,螺旋形骨折最常见,约15%的骨折发生在干骺端,骨折后可以有大量骨痂增生,多数可以愈合,但往往残留畸形,文献中有因4根长骨骨折后大量骨痴增生,导致高排出性心力衰竭及大量骨痴增生引起间隔综合征的报道,骨折不愈合易发生于进行性畸形加重反复骨折的部位,3型多于4型,局部可呈现萎缩或增殖改变。
4岁时,70%的I型成骨不全患儿可以独立步行,1/3的4型患儿可以走或爬,而3型患儿此时还不能独立坐稳,10岁时,80%的3型患儿可独立坐稳,20%的患儿可 扶拐短距离行走, 50%1型与4型患儿牙齿形成缺陷,80%以上的3型患儿牙齿形成不全,并发先天性心脏畸形在3型也并非罕见,个别病例因耳硬化症造成听力障碍,近来文献中还有合并肾结石,肾乳头钙化及糖尿病的报道。
一骨脆性增加 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病人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先天型者在出生时即有多处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连接,长骨及肋骨为好发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进一步减少了骨的长度,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逐渐减少。
二蓝巩膜 约占90%以上,这是由于患者的巩膜变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脉络膜的颜色的缘故,巩膜的厚度及结构并无异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胶原纤维组织的性质发生改变所致。
三耳聋 常到11~40岁出现,约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卵圆窗的镫骨足板因骨性强直而固定所致,但亦有人认为是听神经出颅底时受压所致。
四关节过度松弛 尤其是腕及踝关节,这是由于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还可以有膝外翻,平足,有时有习惯性肩脱位及桡骨头脱位等。
五肌肉薄弱。
六头面部畸形 严重的颅骨发育不良者,在出生时头颅有皮囊感,以后头颅宽阔,顶骨及枕骨突出,两颞球状膨出,额骨前突,双耳被推向下方,脸成倒三角形,有的患者伴脑积水。
七牙齿发育不良 牙质不能很好的发育,乳齿及恒齿均可受累,齿呈黄色或蓝灰色,易龋及早期脱落。
八侏儒,这是由于发育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发性骨折畸形愈合所致。
九皮肤疤痕宽度增加,这也是由于胶原组织有缺陷的缘故。
成骨不全症患者患者需要住院吗
如果出现骨折,肯定需要住院,而且住院时间相对一般骨折患者更长,且治疗难度更大。
成骨不全症的治疗
成骨不全又称脆骨症,Lobstein病等。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那么成骨不全症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1.生长激素生长不足是OI的临床特征之一。一些OI病人的GH/IGF-1轴功能低下。生长激素对OI有一定疗效,可加大可交换钙钙池,钙含量增加(男性更明显),有利于骨矿化。生长激素可促进胶原合成,治疗12个月后,骨的纵向生长速度增加(骨龄无变化)、骨折率减少。这是由于生长激素可增加骨钙素合成,促进矿化,使BMD升高。Ⅲ、Ⅳ型的OI患儿(1~4岁)存在生长停滞期。应用0.1~0.5U/(kg?d)的生长激素治疗,每周6天,6个月后可增加剂量,不少患儿骨的直线生长速度增加。
2.细胞置换是指用完全正常的细胞通过骨髓移植来转换携带突变基因的细胞。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法对全部骨组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尚不能肯定置换能够成功。目前尚未弄清正常细胞需达到何种程度才能减轻临床症状,理想治疗尚在探索之中。3.二膦酸盐Plotkin等使用二膦酸盐(如帕米膦酸二钠,pamidronate)注射可改善3岁以下重症OI患者的预后。每个循环3天,共治疗4~8个循环,pamidronate的总用量为12.4mg/kg,经治疗后,BMD增加86%~227%,Z值从-6.5±2.1降至-3.0±2.1,骨折率下降。
4.康复(1)许多OI患儿伴有长骨矢面和(或)冠面弯曲:如胫骨矢面弯曲超过40°就容易骨折。这种程度的弯曲常伴有顶屈背屈运动幅度减小。应告知患儿父母,患儿发生骨折的危险性较大;当弯曲超过40°可能需要手术干预。(2)OI患儿出现背痛:常表现胸、腰椎多处压缩性骨折和(或)脊柱侧弯。治疗包括热疗和对症处理。疼痛明显者可应用药物止痛。如:①降钙素对骨折和骨质疏松所引起的疼痛有效。②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缓释片、吡罗普康和吲哚美辛等)及外用霜剂(如吲哚美辛、优迈霜等)。5.截骨矫形术有些患儿在儿童时期曾行多处截骨术,以减少骨折发生率和预防下肢弯曲。手术可改进肢体畸形,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由于成骨不全症的患儿往往会出骨质疏松的症状,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关的药膳调理,以防止骨质疏松。
成骨不全症患者身材是不是更矮小
不一定。成骨不全症根据骨折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Ⅰ~Ⅳ 型。
Ⅰ 型的成骨不全症患者身高正常。
Ⅱ 型成骨不全患者基本在胎儿期就死亡了。
Ⅲ 型患者常常身材矮小,随着年龄增长,骨折发生的情况越来越多,病情逐渐加重,这类常常身材矮小,脊柱畸形。而且常常伴随有其他器官的异常,比如听力受损,牙发育不全等。
Ⅳ 型患者的身材矮小,但整体成骨不全程度较 Ⅲ 型轻。
先天性软骨病是什么
先天性软骨病俗称成骨不全症或瓷娃娃病,原发性骨脆症及骨膜发育不良等,是一种遗传病,这一类疾病病理比较复杂,分类命名也很混乱。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间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骨疾病。其发病率约10万分之3,发病男女的比例大约相同。如果是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发生率在5-15/10000,为软骨内成骨障碍,使长骨粗短。80%为自发基因突变,少部分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后者有遗传5代的报道。杂合子预后较好,但仍需要矫形手术。纯合子则致死。药物治疗包括二膦酸盐、雌激素、降钙素、维生素D3,但疗效不肯定。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鉴定,短时间内还不能应用于临床。
软骨发育不全一般妊娠22周以后通过B超测量长骨径线发现。因成骨不全是一种先天遗传性疾病,应预防骨折,对患儿采取保护措施,避免造成骨折的伤害,预防骨折要严格的保护患儿,一直到骨折趋势减少为止,但又要防止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对骨折的治疗同正常人。由于骨折愈合较迅速,固定期可短。畸形严重者可采取措施矫正畸形,改善负重力线。训练柔韧性、耐力和力量,鼓励各种形式的安全主动运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骨量、增强肌肉力量,促进独立生活功能,甚至胜任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直到骨折趋减少为止,同时要注意防止长期卧床的并发症,护理患儿,佩戴支具以保护并预防肢体弯曲畸形。如夫妻一方有此病家族史,即使无发病症状,为了优生,生育时也应找专家咨询,应考虑到生出有成骨不全症后代的可能。
成骨不全症 神经系统症状
虽然脆骨病发生神经病变较少,但也有可能发生,其主要表现见于晚发型,其主要表现为脊髓空洞症、颅内高压症、小脑症状群、下位颅神经麻痹症、感觉缺失等症状。
成骨不全的用药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药物包括氟化物、维生素D、降钙素和性激素等,但效果均不肯定。最近文献中报道采用生长激素及二磷酸盐治疗成骨不全也取得一定疗效,前者的作用主要是促进身高增长和胶原合成,后者的作用则是抑制骨吸收。也有人对严重成骨不全患者行异体骨髓移植,以期增加身长和骨密度。
对于骨折患者,可行夹板、石膏、支具等固定,固定期间应加强功能锻炼以增加肌力、促进骨折愈合。制动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止失用性骨质疏松。尚有人报道行下肢多段截骨加髓内钉内固定以纠正长骨畸形,术后很少发生骨不连。其中Bailey-Dubow及Rush-Sheffidd髓内钉还可随长骨生长而相应延伸。目前,对于截骨同时是否植骨仍有争论,不少学者认为对于大龄儿童以植骨为宜。
脊柱侧凸及后凸畸形的治疗比较棘手。由于多椎体压缩变形,患者在幼年时即可发生脊柱畸形,而支具治疗非但不能阻止畸形的发展,还常会造成肋骨骨折。因此,手术治疗常常是万不得已的选择。但由于脊柱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矫形手术技术难度很大,因此原位融合往往成为手术者惟一的选择。
存在颅底凹陷的患者常表现为脑神经及脊髓损害,严重者可有脑干受压症状,多于早期死亡。手术治疗危险性极大。
成骨不全的预防
成骨不全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病,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可为散发病例,所以现在唯一的预防方法就是做好婚前检查和产前检查。如夫妻一方有此病家族史,即使未表现出相关症状,生育时也应到医院做咨询或检测,早发现,早处理,避免生出有病后代。
成骨不全症严重患者在子宫内死亡,或在娩出后1周内死亡。大多数由于颅内出血所致,或因继发性感染。如能存活1个月,就有长期存活的可能性。在婴儿期,多次多处的骨折,为处理上的主要困难。过了青春期,骨折次数即逐渐减少。妇女在绝经期后骨折又有增加的趋势。骨折虽能正常愈合,但因未及时发现或因处理不当而发生假关节者亦不少。骨盆的畸形可使分娩发生困难。神经系统的发症,包括脑积水,颅神经受压而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脊柱畸形可造成截瘫。
成骨不全症会不会对小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成骨不全症主要是 I 型胶原蛋白基因突变,所以这是个全身性的疾病。具体的影响,比如身材矮小;皮肤松弛;牙齿生长受影响;听力受损等等。不仅身体发育受影响,心理也会有影响,所以家长更应积极引导。
成骨不全症病临床主要有哪些表现
(一)骨脆性增加
轻微的损伤即可引起骨折,严重的病人表现为自发性骨折,先天型者在出生时即有多处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连接,长骨及肋骨为好发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进一步减少了骨的长度,青春期过后,骨折趋势逐渐减少。
(二)蓝巩膜
约占90%以上,这是由于患者的巩膜变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脉络膜的颜色的缘故,巩膜的厚度及结构并无异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胶原纤维组织的性质发生改变所致。
(三)耳聋
常到11~40岁出现,约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卵圆窗的镫骨足板因骨性强直而固定所致,但亦有人认为是听神经出颅底时受压所致。
(四)关节过度松弛
尤其是腕及踝关节,这是由于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还可以有膝外翻,平足,有时有习惯性肩脱位及桡骨头脱位等。
(五)肌肉薄弱。
(六)头面部畸形
严重的颅骨发育不良者,在出生时头颅有皮囊感,以后头颅宽阔,顶骨及枕骨突出,两颞球状膨出,额骨前突,双耳被推向下方,脸成倒三角形,有的患者伴脑积水。
(七)牙齿发育不良
牙质不能很好的发育,乳齿及恒齿均可受累,齿呈黄色或蓝灰色,易龋及早期脱落。
(八)侏儒
这是由于发育较正常稍短,加上脊柱及下肢多发性骨折畸形愈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