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
心肌梗死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
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肩关节、腕关节和手肿胀、疼痛、手部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一组临床表现。一般认为,与心绞痛向肩部放射引起的肩关节反射性痉挛、急性心肌梗死后活动受限等因素有关。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时期,应适当进行上肢活动和局部理疗等,以防或减少心梗再次发生。
心肌梗死并发症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二)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三)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四)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五)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六)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脑综合征
多发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少老年病人还会发生脑血管意外,又称心脑卒中,在治疗时仍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为重点。
心肌梗死并发症 心包炎
早期心包炎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天,此时心包炎引起胸痛易与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相混淆,有些病人没有胸痛则不必做特殊治疗,若有胸痛可给予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1周内出先的心包炎,同时伴有发热、心肌炎和肺炎时,称之为梗死后综合征。病人常常有剧烈压榨性胸痛,呼吸时加重,疼痛部位在胸骨后、心前区、肩部等处,胸痛可达几天或几周,病人体温一般在38~39°C,少数病人可达40°C,体温多持续1~2周。梗死后综合征极度痛苦时,易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再发。早期心包炎、梗死后综合征在治疗上应注意不能用抗凝剂,以防引起心包出血。
心肌梗死并发症 前胸壁综合征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个月至数年,疼痛多发在胸骨后和心前去。局部有压痛,可因抬上肢的局部动作引起,不能被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但与过去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时疼痛不一样,也不放射,若确认为前胸壁综合征,应多做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镇痛药和局部理疗等。
心包炎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1.早期发生的心包炎
GISSI 研究的亚组分析表明,溶栓治疗使心包炎发生率由12%降至6.7%,治疗开始越早,心包炎发生率越低。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干性心包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包积液则多发生于前壁心肌梗死,心包积液的出现亦表明梗死面积较大。有几个临床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并发心包积液为自限性,不会发展为心包填塞,但Figueras 报道l473 例心肌梗死患者中92 例合并中等量心包积液(>10mm),其中的60 例出现心包填塞,38 例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而死亡。多变量分析表明,早期少量心包积液和年龄大于60 岁为晚期中等量积液和心包填塞的独立预测因子。据报道,个别病例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可发展成心包缩窄。心肌梗死合并心包炎者住院病死率并不高于无此并发症者,但长期预后可能较差。Widimsky 报道一组随访3 年的资料,心肌梗死有心包炎者心力衰竭和病死率为49%,无心包炎者为16%(P≤0.01),单独病死率前者偏高(15%∶8%),但无显着性差异。
2.Dressler 综合征
通常于心肌梗死1 周至半个月后发生,发病率1%~3%。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关,有心肌梗死后早期心包炎者更易发生。Dressler 综合征罕有发生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压塞和缩窄性心包炎者,个别患者可反复发作数次。
3.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
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的心包炎是心肌梗死最严重并发症,50%发生往往造成急性心脏压塞。患者可突然发生昏迷、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绝大多数抢救难以成功,预后极差,占心肌梗死死亡者的5%~10%,患者多为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心肌梗死为透壁性,缺乏侧支循环。使用类固醇激素、不适当使用正性肌力药物,高血压未控制、过早的体力劳动和应用抗凝剂等都是可能的诱因。少数患者破裂口很小,形成假性室壁瘤,此类患者及早手术,存活率可达48.5%,若延迟手术,假性室壁瘤可进一步扩张破裂,血液进入心包腔,造成心脏压塞和死亡。
心肌梗死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乳头肌(主要为二尖瓣乳头肌)因缺血,坏死等而收缩无力或断裂,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区有响亮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并易引起心力衰竭。
2、心脏破裂:
为早期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常在发病一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因产生心包积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为心室间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震颤,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3、室壁膨胀瘤:
发生率国内尸资料为20%,临床资料为28%,为在心室腔内压力影响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见于心肌梗塞范围较大的病人,常于起病数周后才被发现,体检可见右心界扩大,心脏搏动较广泛,可有收缩期杂音,发生附壁血栓时,心音减弱,心电图示ST段持续抬高,X线检查可见心缘有局部膨出,透视或记波摄影可见该处搏动减弱或有反常搏动,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和门电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显示膨胀瘤,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室壁膨胀瘤的异常搏动,并发室壁膨胀瘤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愈合后少有破裂的危险。
4、栓塞:
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静脉血栓破碎脱落所致,国外一般发生率在10%左右,我国一般在2%以下,见于起病后1~2周,如栓子来自左心室,可产生脑,肾,脾或四肢等动脉栓塞,如栓子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可产生肺动脉栓塞。
5、心肌梗塞后综合征:
于心肌梗塞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偶可发生于数天后,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气急、咳嗽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产生过敏反应所致。
6、其他:
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综合征(肩壁强直)等。
肩周炎和肩-手综合征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肩周炎和肩-手综合征都可引起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但两者又有不同之处,应仔细鉴别。
1.病因不同: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炎症,可由软组织退变或劳损、上肢固定过久、受凉等因素引起;肩-手综合征是因上肢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引起,心肌梗死、颈椎间盘病等可诱发此病。
2.症状不同:肩周炎的主要症状为肩部疼痛,呈持续性,天气变化或劳累可使症状加重,并放射至颈项及上肢。肩关节各方向活动都受限,以外展、上举、内外旋明显。肩部压痛点广泛,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最明显。后期肩关节可呈僵硬状态;肩-手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为肩关节及手肿痛,活动受限,并伴有手部肤色改变。病变早期患手出现明显肿胀,手指变粗,手指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回血反应差,手及上肢皮肤温度降低。手腕背伸受限,且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也受限,被动活动可引起剧烈疼痛。患者还会出现肩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局限性压痛点。
3.X线检查不同:肩周炎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有时可见冈上肌钙化、大结节密度增高等;肩-手综合征X线检查,可见肩手部骨骼局造型脱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