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发病机制
乳腺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
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
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男性乳腺癌不容忽视
乳腺癌与性别无关
既然男性和女性一样都有乳腺,那就不难理解乳腺癌并非只有女性会患上。虽然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女性乳腺癌,但是近年来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加上人们对此的认识程度并不如女性乳腺癌普遍,非常容易对男性的身心造成影响。
遗传因素是乳腺癌筛查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证实,有5%~10%的乳腺癌患者发病都与遗传基因或基因突变相关,即乳癌基因一号(BRCA1)和乳癌基因二号(BRCA2)。这两个基因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就是说,如果妈妈或爸爸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那么把这基因传给儿子与女儿的几率都是一样的50%。这些基因所导致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会使其携带者乳癌发病危险度远高于一般人群。研究证明大约70%~85%的BRCA1/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在其一生中将发展成乳癌患者。低于30岁妇女中超过25%的乳癌患者是由于一个遗传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虽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发病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遗传基因在女孩和男孩身上发作的几率相当,但因为青春期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远远多于男性,往往会对女性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男性步入老年时,随着雄激素分泌的减少,患乳腺癌的几率也会逐渐增加,60~70岁是男性乳腺癌的高发期。
哪些男人容易得女人病
哪些男人容易得女人病----男性乳腺癌
谈及乳腺癌,人们的第一映像往往是这类疾病与女性相关,因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占全身恶性肿瘤的7%~10%。其实,乳腺癌同样可以发生在男性,并且男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占女性乳腺癌的1%,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发病机制:由于男性同样有少量的乳腺上皮细胞,这就导致激素及各种理化因素的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使其产生癌变的可能。已经证实高浓度雌激素长时间刺激乳腺会使女性乳腺癌发病危险性增加。男性体内低雌激素状态是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远远低于女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男性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时, 其发病危险性就会增高。对于那些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肝硬化等肝功能不全致肝脏对雌激素灭活减弱、罹患前列腺癌应用雌激素治疗、睾丸畸形,高温环境工作使睾丸分泌雄激素减少、接受胸部放疗、男性乳腺发育及过度肥胖、饮酒的男性都可使人体雌激素浓度升高,从而有可能导致男性乳腺癌疾病的发生。
另一个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是在汽油和尾气等环芳香烃致癌物质环境下工作大于3 个月的男性, 发生乳癌的危险性增加 2.5 倍。 美国学者还研究了环境因素对乳腺癌发病率的影响,指出苯乙烯、甲醛、二氯甲烷、四氯甲烷、三氯甲烷、铬、钴、铜等与乳腺癌发病率相关,并指出了苯乙烯是与乳腺癌发病率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素。
临床表现:男性乳腺癌患者通常的首发症状是乳晕下无痛性质硬包块,其中乳腺外上象限的肿物也比较常见。肿块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质地较硬,部分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因男性乳房组织薄而少,表面缺乏脂肪,故肿块常累及乳头或乳晕,使乳头或乳晕出现湿疹,凹陷,退缩,溃疡。男性乳头及乳晕下含丰富的淋巴管网,所以男性乳腺癌易侵犯局部区域淋巴结,故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为腋窝淋巴结肿大。
检查方法:大多数男性乳腺癌可使用三联方法进行诊断,即乳房 X 线摄片、超声检查和病理检查,后者有两种具体方式: 一是细针穿刺抽吸行细胞学检查; 一是穿刺切割行组织学检查。第二种方式更为可取, 因它可明确诊断侵袭性乳腺癌。X 线摄片检查是对男性乳腺癌有效的诊断技术,任何男性乳房肿块均应提高警惕, 以期早期确诊。
治疗方式:男性乳腺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病情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1. 外科治疗: 如同女性乳腺癌一样,多采用改良根治术或单纯乳腺切除术,对于男性侵袭性乳腺癌, 应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2.放射治疗:在女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已证实, 乳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 可降低局部复发率达 2/3,且能改善长期生存率。此外有些会影响复发的因素存在,如多发病灶, 病理学分级较差, 肿瘤增 殖率高, 肿瘤周围血管内侵犯,乳腺切除术的切缘已受侵等也是放疗的指征。 3. 系统性治疗: 因男性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占到 90%以上一般认为,三苯氧胺可改善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故可认为这种激素治疗是不可缺少的。使用三苯氧胺是男性乳腺癌辅助激素治疗的标准方法。
预后:由于男性乳腺腺体较少,易于发生浸润转移,加之男性皮下脂肪层较薄, 往往较早侵犯皮下淋巴网。因此一般认为男性乳腺癌的预后较女性乳腺癌差。
女性对乳腺癌症状的几个错误理解
乳腺癌诊断书等同于死刑判决书?错
80%乳腺癌确诊病历没有出现转移,这些患者五年存活率高达80%,一些患者治疗后高质量地生活了很多年。即便那些已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也可以继续生活很长时间。特别是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只要尽早地发现,乳腺癌不等于生命的终结。
乳腺癌是女性第一癌症杀手?错
乳腺癌并不是导致女性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但它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在美国,乳腺癌发病率约为111/10万。我国是乳腺癌的传统低发区,根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杨玲等人的研究,200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24.8/10万,居各类癌症之首,并导致48164人死亡。更可怕的是2000年至2005年,我国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38.5%,势头迅猛。
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错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至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
乳腺癌脑转移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很多女性经常因对自己健康的忽视,导致多数女性在发现乳腺癌时,病情往往已经到了晚期,还发生了转移现象。乳腺癌脑转移现象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过多年对乳腺癌发病机制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肿瘤专家们一直在寻求更为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的乳腺癌治疗手段。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在乳腺癌放化疗时联合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其毒副作用,增加其治疗效果,有效延长了乳腺癌脑转移的生存期。
乳腺癌脑转移治疗本身就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一旦癌细胞进入大脑,压迫神经中枢,如果不做治疗,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只有6周;如果单纯采用全脑放射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生存期也只能达到6个月。目前较少有药物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时能取得可观的效果。
而事实上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除脑转移外,还常伴有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如骨转移、肝转移等,治疗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症状的治疗首先应积极控制乳腺癌原发病灶,对于已转移的患者尽量控制患者病情,延长有效生存期。
通过上面的介绍之后,相信大家对于乳腺癌脑转移的生存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广大的女性朋友而言,乳腺癌是一种很让人纠结的病症,当我们发现相关的异样之时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了解相关的治疗注意事项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是十分有益的。
乳腺癌是怎么回事
一、乳腺癌疾病
已知的几种诱发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 年龄:在女性中,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月经初潮前罕见,20岁前亦少见,但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但呈相对的平坦,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到70岁左右达最高峰。死亡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在25岁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时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2 遗传因素:家族的妇女有第一级直亲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 其他乳房疾病。
4 月经初潮年龄:初潮年龄早于13岁者发病的危险性为年龄大于17岁者的2.2倍。
5 绝经年龄: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小于45岁的危险性增加。
6 第一次怀孕年龄:危险性随着初产年龄的推迟而逐渐增高,初产年龄在35岁以后者的危险性高于无生育史者。
7 绝经后补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8 口服避孕药。
9 食物:尤其是脂肪饮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10 饮酒。
11 体重增加可能是绝经期后妇女发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线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险性
14精神因素:焦虑、紧张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Li(1988)报道,美国患有软组织恶性肿瘤的年青人,而他们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这是乳腺癌综合征。研究证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遗传基因的传递所致,即发病年龄越小,遗传倾向越大。随着遗传性乳腺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阐述。遗传性乳腺癌的特点有:①发病年龄轻;②易双侧发病;③在绝经前患乳腺癌病人,其亲属亦易在绝经前发病。
2、基因突变
癌基因可有两种协同的阶段但又有区别,即:启动阶段和促发阶段。目前对癌基因及其产物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已得出结论为:有数种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细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发生肿瘤,可能涉及多次才发生癌;癌基因不仅在启动阶段参与细胞突变,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增生癌变过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参与。
①放射线照射可引起基因损伤,使染色体突变,导致乳腺癌发生。
②内分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发阶段,而正常女性内分泌激素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乳腺癌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直接关系。
雌激素、黄体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关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胆固醇及其氧化产物,即胆固醇环氧化物可诱发乳腺上皮细胞增生,且胆固醇环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种致突变、致癌、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药,治疗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体内上述内分泌激素平衡失调,产生相应的效应。
④饮食成分和某些代谢产物如脂肪与乳腺癌的关系:由动、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症的小鼠乳腺肿瘤发生率增加。在致癌剂对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动阶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发作用阶段,脂肪喂量增加,肿瘤增长迅速加快。
3、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机体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时清除致癌物质和致癌物诱发的突变细胞,是乳腺癌发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这是大多数肿瘤包括乳腺癌易发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经功能状况
乳腺癌病人不少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表明高级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可能为致癌剂的诱发突变提供有利条件。
女性对乳腺癌症状的几个错误理解
80%乳腺癌确诊病历没有出现转移,这些患者五年存活率高达80%,一些患者治疗后高质量地生活了很多年。即便那些已经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也可以继续生活很长时间。特别是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只要尽早地发现,乳腺癌不等于生命的终结。
乳腺癌是女性第一癌症杀手?错
乳腺癌并不是导致女性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但它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在美国,乳腺癌发病率约为111/10万。我国是乳腺癌的传统低发区,根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的杨玲等人的研究,2005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24.8/10万,居各类癌症之首,并导致48164人死亡。更可怕的是 2000年至2005年,我国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了38.5%,势头迅猛。
乳腺癌是一种基因病?错
乳腺癌的发病机理目前仍然没有搞清楚。不过,科学家们业已发现两个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的女性,有40%至 80%的患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另外20%至60%病历无法用基因解释,80%的乳腺癌病历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所以,即使你的家族中没有乳腺癌的病史,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同时,那些有家族病史的女性,应该更加密切关注自己的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