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取穴:坐位,双目平视,耳屏软骨根都中点前方2分,颧弓根部上下缘之间的中点,张口有凹陷。
简易取法:侧卧位,与外耳道相平,间隔耳屏。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后,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刺向外耳道)与颞部矢状面成45°。
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蚊叮似的痛觉向外耳道深面。
天突怎么针刺操作
天突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仰头,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上方向后下方与额平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胸前部放射。
功能主治
天突穴居至高,其气以通为顺,尚有宣肺化痰,下气平喘,利咽开音之功,现代临床用于治疗哮喘,咳嗽,咳逆上气,暴喑不能言,咽肿,喉中生疮不得下,呕吐,噎膈,甲状腺肿大,肺痈等症。
配穴:配天突,扶突,合谷治疗甲状腺肿大;配少商,商阳,少冲治疗咽喉肿痛;配哑门,廉泉治疗暴喑。
注意事项
1.针刺天突穴时,可先直刺0.3寸,再针尖向下,沿胸骨柄后方刺入1寸,针尖不能左右偏斜;
2.对于肺气肿病人不能深刺,谨防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3.若直刺过深,针尖易穿透气管壁而伤及气管粘膜,此时可出现硬而有轻度弹性的针感,同时患者有气管作痒而欲咳嗽的现象,针体亦随咳嗽动作剧烈颤动,应立刻退针0.2-0.3寸,嘱病人休息片刻然后再向前方斜刺。
4.留针期间,嘱患者少做吞咽动作,如突然出现咳嗽,因急将针退至皮下,待咳嗽平息,再刺入针,如咳嗽不止,宜起针另则穴位。
针刺子宫穴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子宫操作手法
位置:仰卧,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直刺与腹壁成90°。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外横刺1.5-2寸。
感觉及放射方向:在下腹部可有酸胀感,有时向外生殖器扩散。
子宫为经外奇穴,内为子宫所居,故名子宫穴。该穴内与生殖器官相应,有暖宫散寒,调经种子之效。以种子为要,对月经不调,通经,阴挺,不孕症,附件炎,盆腔炎,膀胱俞,肾盂肾炎,阑尾炎诸症有调理保健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该穴位不宜深刺,若针深刺,针尖可穿过腹横肌深面进入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到腹膜腔,进而刺伤内脏。
列缺针刺怎么操作
列缺针刺方法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取穴法:坐位,上肢内收,肘关节半屈。腕第一横纹以上1.5寸,前臂掌侧面外1/6与内5/6交界处,桡动脉外侧。
进针方法:与前臂掌侧面呈90°,直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麻向肘关节方向。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散邪,通调任脉,宣肺平喘,通经活络,疏风解表。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手腕无力,头痛。
配穴:配合谷,地仓,颊车治疗口眼歪斜;配阳溪,阳谷,阳池治疗手腕痛;配太阳,头维治疗头痛;配下关,颊车,合谷治疗牙痛。
临床应用:临床常用于腕关节软组织疾病。口眼歪斜,项强,鼻出血,咽炎,支气管炎,遗尿,尿潴留的治疗。
治疗三叉神经疼最好的方法有哪些
1、生活疗法
三叉神经痛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情,尽量的避免过度的劳累,加强冬天的保暖工作,以防脸部受冻、受潮等。此外,患者还要注意调节饮食,宜吃细软、易消化的食物,不能食入刺激性以及坚硬粗糙的食物,以防发生三叉神经痛。
2、针刺疗法
若三叉神经第一支痛,要针刺太阳穴、头维和翳风;若第二支疼痛,要针刺或按掐下关;若第三支疼痛,就要针刺或按掐颊车、听宫以及地仓。若三支全痛,就要在谷、足三里进行刺激,留针大约半个小时。
3、梳头疗法
这中治疗方法对第一支痛的效果非常的好。其操作方法非常的简单:取一把木梳,在清晨起床、午休或晚上睡觉前,从前额经头顶到枕部,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30次,随后逐渐加快速度。同时梳头时要用力均匀,不能过度的用力,以防刮破头皮。
肾俞针刺怎么操作
肾俞针刺方法
取穴法:俯卧,平第2,3腰椎棘突间水平,背正中线旁开1.5寸,(平腰部两侧最凹陷连线水平)。
简易取法: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背正中线旁开约2横指(食指,中指)处是穴。
进针方向:从尾端斜刺向头端,与背侧面成45°。
进针深度:针0.5-1.0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功能主治
肾俞穴居第2腰椎下两旁各1.5寸处,是肾气转输,输注的地方,又是治肾之重要腧穴,本穴具有益水壮火,滋补脑髓,明目聪耳,强健腰膝,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之功。用于治疗遗精,尿频,尿闭,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腰痛,眩晕,耳鸣,耳聋,水肿,食不消化,肚腹胀满诸症。
注意事项
针刺肾俞穴时,腰部可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该穴禁深刺,直刺,因穴下内部是肾脏,进针时应防止深刺伤及肾脏。
针刺膻中怎么操作
膻中的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位,胸正中线与两乳头间连线交点,女子可在第5胸肋关节之间,正中线上取穴。
进针方向:从下向上斜刺与水平成15°。
深度:针0.3-0.5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痛向周围。
功能主治
膻中为任脉经气所发,穴居两乳之间,为宗气之海,又善治气病,故称气之会穴,又是心包络之募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人脉之交会穴,以宣降为要,本穴具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宽胸利膈,理气散瘀之功,主要用于治疗气短,哮喘,咳嗽,肺痈,唾脓,咯血,心胸疼痛,心中烦闷,噎膈,妇人乳汁少,心悸等症。
针刺膻中禁忌
因膻中穴深部为胸骨,故不能直刺;对患有肺,心脏疾病的人群,忌粗针重刺,是由于针刺本穴时有的患者压重感较明显,影响呼吸,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的患者,针刺时针感不可过强,针具不能太粗,以免产生不良后果。
中极穴针刺怎么操作
中极针刺方法
取穴:仰卧,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连线上4/5与下1/5交界处,相当髂前下棘水平。
进针方向:从前下向后上与腹壁成50°。
深度:进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生殖器。
禁忌:在膀胱充盈时,中极穴不能深刺;孕妇不宜刺灸该穴位。
针刺中极的作用
中极为任脉经腧穴,为足三阴经之会极处,内为胞宫,精室所居,有培下元,助气化,调血室,温精宫,理下焦,利膀胱,清利湿热的作用。
功能主治
功能:益肾培元,调经止带。
主治:肾气不足,肾阳亏虚之遗尿,疝气,月经不调,阴挺,癃闭,遗精,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湿热下注之小便频数,带下,阴痒诸症。
听宫的定位和主治 听宫对症针灸法
1.针刺:患者张口,直刺听宫穴0.5-0.8寸,行捻转手法,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
2.灸法:艾条灸5-10分钟。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针刺听宫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种疾病,包括耳鸣,耳聋,外耳道炎等;此外对牙关紧闭,失音,癫疾,痫证,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痛也有一定的调理治疗作用。
听宫穴针刺怎么操作
针刺听宫操作要点
取穴:坐位,双目平视,耳屏软骨根都中点前方2分,颧弓根部上下缘之间的中点,张口有凹陷。
简易取法:侧卧位,与外耳道相平,间隔耳屏。取穴时,嘱患者张口耳屏前微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后,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刺向外耳道)与颞部矢状面成45°。
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蚊叮似的痛觉向外耳道深面。
功能主治
听宫穴在耳门上,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经脉的穴道,该穴可宣耳开窍,宁神定志,主要用于治疗与耳朵及听觉有关的各种疾病,包括耳鸣,耳聋,外耳道炎等;此外对牙关紧闭,失音,癫疾,痫证,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痛也有一定的调理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
1.听宫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听宫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若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可过久,否则患者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如此会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令患者口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同时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以免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听宫的定位和主治 听宫穴穴名解析
听,闻声;宫,宫殿。听宫的意思是指小肠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由本穴内走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颧髎穴传来的冷降水湿云气,到达本穴后,水湿云气化雨降地,雨降强度比颧髎穴大,犹如可闻声,而注入地之地部的经水又如同流入水液所处的地部宫殿,故而得名。听宫又名“多闻”“多所闻”,意思是指此穴气血流入地之地部为空洞之处,产生的回声既响又长。
听宫针刺的注意事项 听宫常用配伍疗法
1.配翳风,率谷,听会,中渚,侠溪,丘墟,太冲,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盛,火热上扰之耳鸣,耳聋等。
2.配风池,角孙,翳风,合谷,外关,足临泣,针刺泻法,祛风泻火,治疗风火湿毒之聤耳。
3.配耳门,听会,丰隆,劳宫,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郁结之耳聋。
4.配廉泉,少商,合谷,曲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风热失音。
5.配下关,颊车,合谷,外关,针刺泻法,清热止痛,治疗风火牙痛,颊肿。
听会针刺方法 针刺听会的作用主治
听会属胆经,穴在耳前凹陷处,针之能使听觉得以聚会,故本穴具有疏通气机闭塞,清泄肝胆湿热,祛风邪开耳窍之功,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耳内疼痛,下颌关节脱位,牙痛,腮肿,口眼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