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荆芥

什么是荆芥

荆芥概况

荆芥——桑一又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药材形状

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主治病症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荆芥穗与荆芥的区别

荆芥穗是荆芥的花穗部分,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整体呈圆柱形,长度大约有3-15厘米左右,而荆芥指的是全株植物,地上部分晒干都可入药,所以荆芥穗与荆芥其实都是同一种植物,在药理成分和功效作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荆芥穗的功效与作用

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荆芥穗别名: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荆芥穗有解表散风,透疹的功效,荆芥穗有治疗感冒,麻疹,风疹,头痛,疮疡初起的作用,荆芥穗用药禁忌是阴虚头痛忌服荆芥穗。

药名:荆芥穗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经、肝经。

功效:解表散风,透疹。

主治: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用法用量: 4.5——9g 。

来源:荆芥穗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

荆芥和荆芥穗的功效区别

没有区别。

荆芥指的是荆芥全草,荆芥穗指的是荆芥的花穗,所以荆芥和荆芥穗是同一种植物,只不过所指的部位不同罢了,在成分和功效作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都含有右旋薄荷酮、消旋簿荷酮、右旋柠檬烯等化学成分,都是性味辛、温,归肺、肝经,有解表散风、透疹功效的药材,在临床上,都是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病症,所以荆芥和荆芥穗在功效上没有区别的。

荆芥和荆芥穗的功效区别 荆芥对胃刺激吗

根据情况看。

在荆芥没有与胃相关的功效,但也没有与胃相关的禁忌,正常服用,一般是不会对胃造成刺激的,并且将荆芥作为蔬菜吃的话,荆芥中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成分,对提升胃肠健康还有一定功效。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荆芥作为药物服用的话味苦,部分胃肠功能比较敏感的人群,服用的时候,是有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个苦味而出现反酸、呕吐现象的,严重的话还有可能会导致胃肠粘膜受损,因此荆芥是否会对胃肠产生刺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看。

荆芥可以代替荆芥穗吗 荆芥可以泡茶喝吗

可以。

作为一种中草药的药材,纤维比较柔软,其中的药用成分是比较容易被水分子析出来的,所以用泡水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医疗保健作用,并且荆芥没有什么明显的毒副作用,在鲜嫩的时候,茎叶还可供作蔬菜食用,所以荆芥是可以用来泡茶喝的。

治疗月子病的偏方

1、可以通过服用苡米仁,薄荷,荆芥,豆鼓做的粥来达到散风除湿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荆芥,薄荷,豆鼓只需要使用它的汤。这个食疗方法,对产后风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还没有什么副作用。

2、多喝羊肉汤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方法,可以在羊肉汤里面加入一些附片,生姜,等来调味。要注意的是,产妇不能吃太咸的食物,要少放盐,如果太咸了,宝宝嘴唇容易起水泡。

3、用量:红花30克、熟地30克、苏木30克、转经花(一种酷似鸡冠花的植物)30克、荆条30克、鸡蛋7个、红糖30克。

用法:把红花、熟地、苏木、转经花、荆条水煎开后20分钟,放入鸡蛋(荷包蛋),煮熟后在碗里放入红糖,放入药汤和鸡蛋,吃蛋喝汤。每次一碗,每日三次。在月经来时第一天开始吃。(此药必须在月经来潮时吃)。

荆芥炭和荆芥的区别 抗菌消炎

荆芥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碳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所以荆芥炭还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对于痈肿、疮疥、瘰疬等病症都可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荆芥可以代替荆芥穗吗

可以代替。

荆芥是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辛、微温,归肺、肝经,有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的功效,而荆芥穗是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花穗,是同一种植物,具有同样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荆芥是可以代替荆芥穗的。

但由于植物部位不同,药效会有所区别,并且用于治疗的话,都是联合用药的,不可由自身随意将药物进行替代,需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荆芥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每天用多少荆芥泡水合适

每天可以用50g荆芥分多次泡水或煎水喝,可以治疗感冒,缓解其他不适。

做法:取荆芥适量,直接加沸水冲泡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荆芥当中含有很多挥发油成分,所以泡水的时候要盖好盖子,避免成分挥发。

相关推荐

荆芥临床应用

1、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治疮疡时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远服。 2、荆芥解表汤(时逸入方)治风寒感冒: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陈皮6g,神曲9g,生姜2片,葱白2段。水煎,日服1剂。 3、荆芥连翘汤(《回春》)治鼻渊:荆芥、柴胡、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药、白芷、防风、薄荷叶、栀子仁、黄芩、桔梗、连翘各1.5g,甘草1g,锉作1服,水煎服。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

荆芥有什么好处 荆芥的食用禁忌

荆芥不能多吃,并且有一些食用禁忌需要注意: 《本经逢原》上说凡食河豚及一切无鳞鱼与驴肉俱忌食荆芥;食黄鱼后再食荆芥,令人吐血,惟地浆可解;荆芥与蟹同食动风。 所以食用荆芥的时候需要注意不吃没有磷的鱼、驴肉、螃蟹等食物。

荆芥能生吃吗 荆芥可以泡脚吗

可以。 荆芥在中药里面属于发汗药、解热药,中医常用的草药之一,荆芥可以单独泡脚,也可以搭配生姜、花椒一起泡脚,这样功效更佳,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效果,荆芥、生姜、花椒一起使用,可以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把体内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可以促进体内的湿气、寒气一同排出。

荆芥生姜粥可以治感冒

荆芥生姜粥中起主要作用的荆芥,中医学资料中记载,荆芥一种草本植物,含有薄荷铜物质,能辛温解表,发汗祛风,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初期的怕冷、发热、鼻塞、头痛等症。军区总医院理疗科主治医师欧阳颀介绍,之所以加入生姜,因为生姜入肺经脾,能祛寒发汗,两者结合,效果会更好一些,粥消化快,以助药力。 制作荆芥生姜粥很方便,准备鲜荆芥8克(或者干荆芥5克,一般药店有卖),淡豆豉6克,薄荷3克,粳米70克,生姜10克。制作这道荆芥生姜粥,首先要在砂锅里放适量的水,然后将粳米洗好放入锅里,搅拌均匀,就像平常煮粥那样用大火煮

荆芥能泡茶喝吗 荆芥适合与什么搭配

荆芥适合与薄荷搭配,荆芥祛风散热,解表发汗,辛温,祛风力胜,偏入血分;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偏入气分。 荆芥虽属辛温之晶,但温而不燥,性质平和,与薄荷配伍,一气一血,可增强解表发汗之效。

荆芥哪些人不能吃 吃荆芥为什么不能吃鱼

根据古书《苇航纪谈》记载,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但从现代科学来解释,这因为荆芥中含有一种特殊性的挥发油,而鱼的味道比较腥,一起吃的话,挥发油物质容易使腥味散发的更好,对荆芥的药效造成影响,一些受不了这些性味的人群,还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不适现象,所以荆芥和鱼不能在一起吃。 但现代的烹饪技术高速发展,并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去腥材料,所以现在可以将荆芥和鱼放在一起吃的,并且荆芥炖鱼还一道比较常见的菜肴了。

荆芥菜吃了有什么好处 荆芥菜对胃好不好

有好处。 荆芥菜的气味清香,食用后可以帮助提高食欲,所以荆芥菜对胃有好处的,但从药理角度看,荆芥菜对于胃肠疾病并无治疗改善作用,因此荆芥菜对胃只能起到日常保健效果,当胃部出现什么不适时,还需要配合对症的药物来治疗。

荆芥孕妇可以吃吗 荆芥有什么功效

荆芥含有苯丙呋喃类物质,呋喃类衍生物对3-α羟类固醇脱氢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促使生成更多的皮质类固醇,而起到抗炎的作用。 荆芥中含有的橙皮苷等黄酮类成分,对能引起过敏的脂氧酶有抑制作用,因此荆芥有抗过敏、抗哮喘的效果。 荆芥中含有的橙皮苷还具有抑制过氧化酶的作用,使生物膜脂质过氧化产生的氧自由基减少,因而能抗衰老。

荆芥能泡水喝吗

可以泡水喝。 荆芥常见植物,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中医认为:荆芥味辛、性微温,归肺经、肝经,应用荆芥对于人体来说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的作用,在临床上荆芥常常被用于治疗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痈初起等症,若有对症的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饮,若无对症的话,不宜经常喝荆芥泡的水。

荆芥菜的吃法和禁忌

荆芥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植物,由于其茎叶含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且气味清香,所以其内茎可以凉拌,也可以作调味品或作汤食用。 但荆芥菜同时一种药材,所以在用于疾病治疗的时候,一般都煎汤,入丸、散剂,因此荆芥菜到底怎么,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即可。 1、忌过量服用,荆芥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其中含有一定毒性物质,如果过量服用的话,很有可能会引起中毒。 2、忌河豚、驴肉、螃蟹、黄花鱼、鲇鱼、无鳞鱼及生冷食物,荆芥菜同这些食物一起吃时,很容易引起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3、忌过敏者,部分人群食用荆芥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