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用穴位敷药巧治病
怎么样用穴位敷药巧治病
阳痿就是阴茎不能勃起。造成阳痿的原因虽多,但不外乎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器质性阳痿的原因有多种,血管因素(血管硬化、动静脉萎缩)、海绵体因素(阴茎结节、纤维化),或继发于某些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阳痿主要是神经调节失控。根据多年临床观察,阳痿大多数是属功能性的。特点:平时阴茎能勃起,凌晨膀胱充盈时阴茎能勃起,仰面平卧阴茎能勃起,唯独有性要求,取俯卧位时,阴茎萎软不举或举而不坚,不能满意地进行性生活,这多属于功能性阳痿。
取白蒺藜、细辛、生硫黄各30克,吴茱萸15克,穿山甲、制马钱子各10克,冰片5克,共研极细末备用。每次取药末3克,用津液调和,敷于脐部(神阙穴)和曲骨穴(脐下5寸,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隔日换药1次,上用热水袋熨之。
穴位敷药疗法是以中医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散、糊等制剂,敷于相应的穴位上,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或对穴位的刺激,来调节人体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的机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具有简、便、廉、验,在临床上易于推广等优点。
穴位敷药治疗疾病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技巧,这样才能让治疗更加的有效和理想。找准穴位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找准穴位后,才能让敷药的效果更加的理想。另外平常的时候也可以多按摩穴位来进行保健。
中药巧治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引见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作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细致]病因|病症|治疗|预防搜索:口腔溃疡
小王的口腔溃疡经常发作,最初的时候她总是去药店买一些消炎药了事,但效果不佳。一次发作后,她来到河南省中医院的口腔科就诊,主任医师王教授很遗憾的这样给小王说,她买的那些药贴并不是治疗口腔溃疡的良药。
王教授说,口腔溃疡又称“口疮”。若重复发作又称之为“复发性口疮”。发作时有明显的烧痛,严重时影响进食。治疗多采用内治与外治相分离,内服多用甲硝、免疫抑止剂,补充微量元素如葡萄糖酸锌片,维生素可服用维生素C。外治多用溃疡膜外敷,漱口液含漱。但是在临床上有很多人都和小王一样,一开端都是本人随意买点药贴,直到病情重复拖延才来到医院就诊。中医对本病采用辨证论治,临床上常试用以下小单验方:
1、吴茱萸粉末12克 ,用醋或茶水调成糊状,睡前敷足心(涌泉穴)处,次日早晨取下。
2、明矾100 克,加点水充分洗净。
3、蒲公英、竹叶、灯草各适量煎水口服,一天三次。
普通来说,本病的预后良好,但易拖延重复,故在溃疡愈合后还应继续稳固治疗。
哮喘支气管炎怎么办
1、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指针对发病情况及患者体质针刺穴位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穴位包括肺俞、风门、列缺、天突、大椎、肺俞、心俞等。
2、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指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使药物沿经络脏腑渗透并放大药效,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力,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将咽炎贴敷在“大椎穴”和“天突穴”,达到利咽、消炎的效果。
3、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是指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研究表明,相同剂量的药物在穴位注射产生的药效,要强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甚至静脉注射。采取双足三里注射治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4、火罐治疗:火罐治疗是指选取相关穴位,使罐吸附于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达到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拔罐结束后可通过保健推摩疏理患者经络。
5、耳穴治疗:耳穴治疗是指通过针刺、耳穴贴压、磁疗、按摩耳廓上的穴位起到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及内脏功能的作用。
颈椎病治疗的偏方
(一)生姜 山药巧治颈椎病
七大片山药片,七大片生姜母片(姜母药效大),用石臼捣成糊状,再用蜂蜜小许调匀.每天晚上敷到疼处.敷两个小时.皮肤好可以时间长点."(把药敷到患处,再用布巾围着脖子把药固定,,睡觉时脸朝上躺着,药与患处紧密接触,疗效更好.晚上九点敷上去,到第二天早晨再拿下来.经过十天的治疗,我感觉疼痛减轻.就继续治疗,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我的颈椎病好了,又享受到无病的轻松与幸福.)
(二)生姜 大葱巧治颈椎病
取生姜1块、大葱1根、葱茅5支 捣烂,加水煮开,用毛巾沾药液,敷在疼痛处可消除疼痛。
(三)葱泥拌红糖巧治颈椎病
取三根大葱要底下的十公分不要根,再用一勺红糖放在一起捣成泥后糊在患处,每天晚上两个小时
(四)食醋 麸子巧治颈椎病
食醋二斤,麸子二斤,(小麦磨面的下脚料)这个量是个参考数可多可少。
制作方法:把麸子放进铁锅和醋搅拌在一起加热文火炒(醋的加入量能把麸子用手攥成团就可以了)事先用透气性能比较好的布料缝制一个小袋子,待麸子加热大约到60度左右出锅放入布袋中,病人仰卧把袋子放置在颈椎下面,布袋上面最好放一块薄毛巾之类的东西,如果患者感觉太烫可以活动脱离一会,一直到布袋的温度低于体温时结束一个疗程。(一定注意不要烫伤皮肤)每日两到三次。尤其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和颈型颈椎病短短的两至三天你会感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五)核桃 荷蒂巧治颈椎病
将胡桃肉3个及鲜荷蒂8个捣碎,水剪服。治以眩晕为特征的颈椎病,
(六)桃仁 葛根巧治颈椎病
桃仁、葛根各150克。将以上2味研为细粉,混合调匀后瓶装备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用10克。加少量开水调成糊状,兑入适量白糖吞服。目前市场上有袋装的桃仁和加工后的葛根粉出售,取材方便。本方可活血舒筋通络
(七) 啤酒瓶疗法
啤酒瓶用毛巾包一下,仰脸躺在床上,把瓶子横躺在脖子底部,枕20--30分钟,每天1--3次。我坚持做了几天,效果较明显,贵在坚持哦。
(八)羊骨头疗法
羊骨头二两,砸碎,放锅内炒黄,浸白酒1斤,三日后可用生姜蘸酒擦颈部,一日三次,一般不过15天,可以根治。
(九)口含生姜疗法
口含生姜一片,慢慢咀嚼,吞咽其汁,并将姜片贴于人中或眼旁丝竹空穴位,可暖胃行血,止颈椎病引起的晕呕。
(十)大黄豆枕头疗法
用5斤大黄豆做枕心,做一个长宽适中的枕头,每晚枕黄豆枕头睡觉。黄豆可以起到按摩和矫正颈椎的作用。
哮喘敷贴后怎样护理
(1)哮喘敷贴在每年伏天进行,一般需连续治疗3年为一个疗程。每年约三伏天开始用敷贴法,每伏敷1次,每次敷2小时,每天最好在11~13时进行。
(2)敷贴穴位为百劳、肺俞、膏肓 3对穴位。每次敷贴选2穴,每穴1只药饼,6只药饼分3次用。家长和护理人员应正确地敷贴上述穴位,同时对寒喘还是热喘要辨清,正确选择药物,不能搞乱、搞错。
(3)每年敷贴开始,护理工作量繁重,病孩多,陪伴多,护理工作忙乱,家长要紧密配合,做好小儿的工作。注意观察病情。
(4)由于哮喘敷贴是在伏天进行,天气酷热,治疗诊室要通风,环境安静,必要时要采取降温措施,防止中暑发生。
(5)每次敷贴后,都应检查敷贴部位有否异常反应,如红肿、皮疹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处理损伤部位。
(6)治疗结束后都要记录治疗药物、穴位、次数、主诉、症状及副反应,并指定下次敷贴时间。
三伏贴怎么贴 三伏贴贴敷穴位
根据自身身体情况而定。
三伏贴主要是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不同穴位对应的疾病不一样,三伏贴常见的贴敷穴位是天突穴、膻中穴、大椎穴、心俞穴、肺俞穴等穴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
夏季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哮喘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通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外治穴位贴敷,针推按摩、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药浴、饮食药膳等扶助正气,可以使患者阳气充实,正气旺盛。
中医认为哮喘反复发作,主要是人体肺脾肾三个脏腑的不足,“痰”滞体内,中医称为“伏痰”,在治疗时注重从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等方面入手,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进行全身整体的调节,能改善全身免疫缺陷,这无疑可以弥补单一西医气道局部抗炎治疗的不足。
夏季穴位敷贴法防治小儿哮喘是“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夏季三伏天在背部穴位敷贴辛温化痰的药物,通过药物刺激穴位使皮肤充血来预防哮喘。三伏气候炎热,人体毛孔开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此时借“天之阳气”助辛温香燥药物之威力,鼓舞人体阳气,使药物通过经络气血传导到病变所在脏腑,起到温化“伏痰”,扶助正气的作用,使正气渐复,机体免疫力增强,从而治本控制哮喘发作。
穴位外敷药物常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使用时将上药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盲、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穴位外敷药物后的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刺麻痒感产生后病人会不自主地搔抓,尤其是小儿,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痒感可持续4~5天,甚至整个贴敷过程。皮肤发红不需处理。产生刺麻痒感时,让患者不要搔抓,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穴位外敷药物后一部分患者局部都会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起泡的大小、程度,与气候冷热及贴敷时间长短有关,气候炎热及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反之起泡的速度缓慢。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绝大多数患者贴敷处结痂脱落后不形成瘢痕,但有个别病人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这可能与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有关。如果穴位外敷药物后局部反应比较强烈的人则不适合该疗法。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病人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三伏天喝什么茶去湿气 进行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的时候贴敷的膏药,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可以有效帮助人体祛湿寒之气,贴敷的时候对应正确的穴位即可,祛湿常见穴位有涌泉穴、神阙穴、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位。
不吃药巧治肩周炎的方法
一、热盐熨烫治肩周炎
用大盐粒500克,炒热,装布口袋捆结实(不要让盐粒掉出),放在肩部慰烫。这种治疗肩周炎的偏方以治新病为佳,旧病亦有效。
二、拉毛巾治肩周炎
拿一条长毛巾,两只手各拽一头,分别放在身后,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像搓澡一样先上下拉动,再横向拉动,反复进行,每次15分钟。刚开始可能活动受到一些限制,应循序渐进,动作由小到大并由慢到快,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只要持之以恒,肩周炎的症状就会得到控制和改善。
穴位敷贴的好处 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穴位敷贴的操作简便,且医学易用,容易被人们掌握,一般只需在掌握中医、穴位理论基础,了解药物的主要作用,即可在辨证的指导下进行穴位敷贴操作。甚至可现在医生指导下,注意其应用方法,注意事项,亦可自行进行操作敷贴。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皆宜
“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容易发生的慢性疾病,通过夏天(暑天)的一些特殊治疗,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症状的目的。包括“穴位贴敷”、“艾灸”、“火龙灸”、“督灸”、“毫针”、“拔罐”、“理疗”、“药物”等多种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三伏贴)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冬病夏治”并非人人通用,仅适宜那些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选择治疗之前,一定要先分清自己目前是属于疾病状态,还是处于非急性发作期。如果是疾病发作期,则最好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贴敷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他治疗,像一些慢性病患者,如果还正在服药的话,在敷药期间不能盲目减药或停药。”河南中医一附院针灸科主任赵俐黎说。
对于孕妇、糖尿病患者、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的人、皮肤长有疱疖、皮肤有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等)病人以及两岁以下的儿童,不宜进行穴位敷贴治疗。
冬病夏治预防各种哮喘
冬病夏治哮喘除了药物外敷治疗,还有针灸疗法、拔罐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等。针灸疗法取患者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丰隆等穴,三伏时节隔日1次,共15次。拔罐疗法取膻中和双侧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每次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共15次。推拿疗法使用捏脊手法,由尾椎两旁开始沿脊柱向上捏至大椎两旁,每次捏脊10遍,每日1次,连续30日。以上方法对哮喘的防治均有一定的效果,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和适应能力选用。
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咳喘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属于针灸疗法中的“天灸”类,又称敷灸法、药物灸法,是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及毛囊、汗腺等,通过经络,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直达病所,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
将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咳喘,源于清代《张氏医通》中的白芥子涂法,是选择一些具有止咳平喘、温肺化痰、疏通肺络且具有穿透作用的中草药,做成贴敷制剂,依据临床辨证和个体差异,贴在患者相应的穴位上,达到针药并用的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防治咳喘符合中医“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它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发作期咳喘病患者的症状,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咳喘病患者的发作次数、发作程度,延长咳喘病的发作间歇时间,达到截治病根、驱除夙根、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从而防治哮喘病。
因为穴位贴敷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不经过消化道,很少通过肝脏、肾脏代谢,因此不需要特殊忌口,不需要停服原有日常口服用药,与口服药物配合使用,能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有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长大了哮喘就可以自然痊愈,往往忽视了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以致病情反复发作,直至长大成人仍为哮喘所扰。
“冬病夏治”的方法中,以穴位敷贴最易被患者及家长接受,临床上应用穴位敷贴来治疗儿童哮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据报道,有效率约为80%~90%。
与成人不同的是,儿童敷贴的时间较短,穴位敷贴疗法的时间性要求较严,治疗时间为阳历7~8月,在头伏、中伏、下伏第一天敷贴,则疗效最佳,因为每伏第一天是开穴的日子。
敷贴的穴位一般取定喘、肺俞、脾俞等背部穴位。敷肺俞既可散肺中留伏之寒邪,又可补益肺气;敷脾俞可调整脾胃功能;敷定喘可有平喘止咳之功效。敷贴时间依患者的耐受度为限,一般每次2~3小时,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延长时间。
敷贴当日禁食生冷、油腻、辛辣品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哮喘在儿童时期的发病率很高,因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对哮喘患儿进行积极的防治,从而预防哮喘的发作,对小儿哮喘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小儿皮肤薄嫩,脏气清灵,经脉穴位敏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更好于成人。穴位贴敷宜选在夏季“三伏”天进行,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使用的穴位外敷药物,是参照古方,用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肉桂等药研细末,用生姜汁、香油、凡士林等调成膏状,做成直径约为1厘米的药饼,用胶布固定在穴位上。穴位可选择肺俞、风门、厥阴俞、脾俞、心俞、膈俞、膏肓、肾俞等,每次选用左右对称6个穴位,交替外敷。夏季三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3天1次,每次3~4小时,可根据贴药后的感觉而缩短或延长贴药时间,敷后局部有蚁走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可提前取下,反之如贴后皮肤微痒舒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敷贴10次为1疗程,一般连续敷贴3个夏季。
敷药后的处理
穴位外敷疗法对大多数患者是很安全的,但是有一些皮肤容易过敏的人使用后会出现一些局部皮肤反应,最常见的是局部皮肤发红、发热,甚或烧灼感、刺麻痒感,属于正常的治疗反应。
皮肤发红不需处理。
刺麻痒感不要搔抓,搔抓后不能使痒感减轻,反而引起疼痛。若痒感难以忍受时,可在局部涂擦止痒的药物,如皮炎平霜等。
皮肤起泡泡内为淡黄色液体,时间短的几小时即可消失,长的可持续数天水泡才完全吸收结痂。气候炎热、贴敷时间长,容易起泡。水泡小的让它自然吸收,或在水泡表面涂一些氧氟沙星凝胶;如水泡大的,可用消毒针头挑破水泡排除水液,保持皮肤不擦破并干燥,外涂擦氧氟沙星凝胶或用艾条灸均可。若水泡破裂不小心感染的,局部涂擦消炎膏,外用消毒敷料保护。
色素沉着有个别患者可能局部有黑褐色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十余天后色素可自行消退。所以,首次接受穴位贴敷治疗时,最好不选择暴露部位的穴位。
对于皮肤极度敏感者,采用贴敷疗法要慎重。贴敷时间以2~4小时为宜;在贴敷药物过程中,如果遇到局部皮肤瘙痒或有渗出现象,应该立即去掉贴敷药物,用温水轻轻擦洗贴敷局部,尽量去除遗留在皮肤表面的药物残渣。
但要说明的是,我们从许多患者中发现,贴敷处出现痛、痒、起泡等反应者,临床效果较好。
红花泡药巧治月经量少
关于红花,《本草纲目》称其可“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本草汇言》则认为“凡如经闭不通而寒热交作,或过期腹痛而紫黑淋漓,或跌扑损伤而气血瘀积,或疮疡痛痒而肿溃不安,是皆气血不和之证,非红花不能调”。以红花制酒也是有典可循的。东汉医书《杂病论》就记载有“妇人六十二种风,乃腹中气血刺痛,红蓝花酒主之”,即提出以红花泡酒治疗疾病。
对于女性来讲,红花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药材。中医认为,红花有“活血化瘀、散郁开结”之功效,对于忧思郁结、妇女闭经、月经不调以及产后瘀血腹痛等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女性最常见的月经病,使用红花就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说有些妇女平时月经正常,可就是经量少,有的甚至来一点就完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疾病,中医将月经不足两天且经量稀少的称之为月经过少。
这时我们的红花就派上用场了。取红花15克,山楂30克,白酒250毫升。将红花和山楂洗净,然后浸入白酒之中,将瓶口密封起来,每天记得摇一摇,这样泡上一周,就可以饮用了。每天喝两次,每次15~30毫升即可。总之,根据自己的酒量适当调节,以不醉为度。
山楂又称红果,山里红。大多数人都知道它能助消化,但是如果你认为它就那么点本事的话,那可真是冤枉它了。中医认为山楂活血化瘀的作用也特别显着,所以经常用来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都说“女人如花”,一则说明女人的美丽,二则说明女人的娇贵,我们应像呵护花儿一样呵护女人。有时并不需要烦劳什么“护花使者”,只要以花养“花”,以花爱“花”,自然就会“锦上添花”了!
穴位敷贴的优点 老少皆宜,适应症广
穴位敷贴保健治疗的适应人群很广,基本上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不仅可以用来治病,而且还具有保健强身的功效。同时穴位敷贴既能避免其他治法的不足,又能发挥自身穴位、药物相结合的有点,其作用了治外达内,效果明显。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电针:
电针是指用针刺入腧穴得气后,运用电针治疗仪在毫针上通以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波,以刺激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2、火针:
火针火针疗法是将针烧灼后刺激一定穴位和部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蔡静敬等 采用火针针刺联合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夹脊穴。先刺小关节部位,再刺大关节部位,后刺夹脊穴,发现观察组有效率为93%,复发率为12%;对照组有效率为73%,复发率为22%。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3、灸法:
灸法是指将艾绒或其他材料置于腧穴皮肤上燃烧,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的一种疗法,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等作用。
4、熏洗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依据疾病治疗的需要,选配一定的中药组成熏蒸方剂,进行熏蒸、熏洗而达到治疗目的,是中医学最常用的传统外治方法之一。
5、 敷贴疗法:
中药敷贴是将中药熬膏或研末调和敷贴于一定部位,使药物有效成分渗入皮肤肉理而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中药敷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根据辨证采用不同作用的复方制剂外敷,取得较好疗效。
6、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是指通过将药物注入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蔡明明等 观察43例类风湿性手关节肿痛患者在原有口服中药或西药治疗方案不变的条件下加用穴位注射丹参冻干粉针治疗,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局部穴取外关、八邪,按照常规取穴方法。
7、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高德荣等 运用陆氏穴位埋线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穴取督脉大椎至长强穴,两侧华佗夹脊穴,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上肢肩髑、手三里、外关、阳池、养老、后溪透中渚,下肢环跳、风市、伏兔、鹤顶、委中、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悬钟、昆仑、解溪及阿是穴。
2对滑膜细胞凋亡的抑制,从而控制关节滑膜炎,阻止关节软骨和骨损害的发生 。
8、蜂针:
蜂针疗法是利用特种蜜蜂尾刺中蜂毒液,经医师的手法刺入患者相应的部位,或利用蜂毒注射液肌肉注射或穴位封闭而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目的。
9、药浴:
药浴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原则,采用中药煎汤洗浴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利药物和水之特性,以内病外治为目的的一种祖国传统外治疗法。魏德源 自拟药浴汤剂治疗寒湿毒瘀型类风湿性关节炎。